從程乃珊所譯《喜福會》看其譯者主體性的體現_38155.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在翻譯理論研究發(fā)展的漫長歷史中卻長期處于邊緣地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將翻譯納入文化研究的領域,推動了譯入語語言和文化的研究,譯者的主體性作用這一課題在翻譯研究中逐漸彰顯,并且成為譯學研究的熱點。 本文以喬治·斯坦納在哲學闡釋學基礎上提出的翻譯四步驟理論為指導,通過分析《喜福會》的中文譯本,嘗試將譯者主體性這個抽象概念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補償”四個具體翻譯步驟中,以

2、期對譯者主體性如何影響并作用于譯本這個問題獲得具體的認知,從而肯定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暢銷書《喜福會》的翻譯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該論文首先詳盡地概述了在文化轉向后,國內外學者對譯者主體性這一課題進行的研究。然后介紹了該論文的闡釋學理論基礎,重點討論了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及其在譯者主體性研究中的運用。其后,本文從宏觀層面討論了程乃珊的譯者主體性,重點介紹了她的生活經歷,寫作特點及其翻譯意圖。然后對譯本

3、進行了微觀分析。程乃珊對原文的高度認可,她的語言能力,以及她相似的移民經歷讓她充分“信任”原著。她對標題以及景色描寫、心理描寫的變譯體現了她對原著的“侵入”。她的語言是女性主義的書寫,到處點綴著上海方言的幽默活潑,這是她對譯文的“輸入”。最后,作者發(fā)現她對原文斜體字和名字的隱含意義“補償”的不夠充分,因此提出了相應的修改意見。 通過詳細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結論:喬治.斯坦納的四步驟理論為譯者的主體性研究提供了一種客觀的方法,其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