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有近20億人口感染過HBV,其中約2.4億人口為HBV慢性感染者。我國是乙型肝炎大國,隨著1992年乙肝疫苗接種計劃的實施,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乙肝防控工作中,HBV再激活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臨床上報道的 HBV再激活多為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器官移植術后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人群,而普通社區(qū)人群中HBsAg攜帶者發(fā)生再激活的流行病學特征和危
2、險因素還需進行深入研究。
目的:
依托甘肅省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區(qū)的流行病學現(xiàn)場,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摸清社區(qū)人群中HBsAg攜帶者發(fā)生自發(fā)性再激活的發(fā)病密度及其流行病學特征;并通過巢式病例對照研究探討影響HBV再激活的危險因素,為社區(qū)人群中HBsAg攜帶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方法:
1. HBV再激活的判斷標準。參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和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并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本研究將HBV
3、再激活的標準定義為:處于免疫耐受階段的HBsAg攜帶者:①血清中HBV DNA由不可測轉為可測;②血清中HBV DNA載量相比基線水平升高10倍以上,如從100 IU/ml升至1000 IU/ml,符合該兩項指標中的任何一項均可判定為再激活。
2.回顧性隊列研究。該部分研究對象由兩部分組成:①2010年6月在武威市一區(qū)三縣(涼州區(qū)、古浪縣、民勤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開展了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共篩檢出1740例HBsAg攜帶者,并
4、對其進行了三次隨訪;②2011年11月在涼州區(qū)隨機選取的清源、黃羊、永昌和羊下壩四個鄉(xiāng)鎮(zhèn),經過普查篩檢出2913例HBsAg攜帶者,并對其進行了兩次隨訪。所有受訪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采集5ml靜脈血,分離血清后于-80℃凍存?zhèn)錂z。采用ELISA試劑盒,檢測乙肝感染血清學標志物,包括HBsAg、抗-HBs和抗-HBc。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血清中HBV DNA載量,檢測下限為102 IU/ml。流行病學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年齡、文化程度、
5、職業(yè)、婚姻、乙肝疫苗接種史、乙肝病史、藥物治療史等。
3.巢式病例對照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基礎上,將判定為 HBV再激活的277例HBsAg攜帶者作為病例組,按照大約1:1的比例在未激活者中隨機選取280例作為對照組。調查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以及飲食口味偏好等生活習慣,生活負性事件,糖尿病、結核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癥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病及用藥情況,同時還調查了手術史、輸血史等。
4.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 Ep
6、idata(版本3.1)軟件雙錄入,若錄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不一致,則仔細核對原始問卷,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一致。使用 SAS(版本9.4)和 SPSS(版本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使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此外還用到了趨勢卡方檢驗和Logistic回歸,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水平定義為P<0.05, OR值(比值比)是否具有意義主要根據(jù)可信區(qū)間是否包括1來予以判斷,若包括1認為無統(tǒng)計學意義,若不包括則認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r> 結果:
1. HBV再激活的流行病學分布特征:1752例HBsAg攜帶者經過平均1.95±0.81年隨訪(中位隨訪時間1.67年,隨訪時間范圍1.7~4年),累積共有385例HBsAg攜帶者發(fā)生再激活,發(fā)病密度為7.69例%人年。男性HBV再激活發(fā)病密度為8.01例%人年,女性為7.37例%人年,男性和女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無論男性和女性其不同年齡段 HBV再激活的發(fā)病密度均表現(xiàn)為隨著年齡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尤其是在40
8、~49歲年齡段發(fā)病密度達到高峰平均發(fā)病密度為8.91例%人年然后開始下降,到了60~69歲年齡段又出現(xiàn)上升的拐點,至70歲以上年齡段平均發(fā)病密度為8.3例%人年,高于其他各年齡組。按照基線 HBV DNA水平不同將隨訪人群分為<1×103 IU/ml、103~105 IU/ml和>1×105IU/ml三組,各組HBV再激活發(fā)病密度分別為11.35%、3.97%和4.65例%人年,病毒載量<1×103 IU/ml組的再激活發(fā)病密度均高于其
9、余兩組(P<0.001)。
2. HBV再激活的臨床特征:再激活組和未激兩組之間ALT、AST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將再激活組細分為DNA由陰轉陽組和DNA載量升高10倍組時發(fā)現(xiàn),DNA載量升高10倍組的 ALT水平(58.00±76.32IU/ml)要顯著高于 DNA由陰轉陽組(42.70±30.77 IU/ml)和未激活組(48.83±50.83 IU/ml),而AST水平則差異不大;比較兩組臨床特征發(fā)現(xiàn)再激活組的癥狀(如乏力
10、、納差、眼黃)等所占比例要高于未激活組,但經卡方檢驗兩組均無顯著性差異;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再激活人群中有3.38%(13/385)比例的HBsAg攜帶者達到抗病毒治療界值,其ALT水平均大于2倍ULN(正常值上限)其HBV DNA載量均大于2000IU/ml。
3. HBV再激活的相關危險因素:巢式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吸煙(OR=1.976,95%CI:1.025-3.812,P=0.042)、飲酒(OR=2.166,95%CI:1.2
11、03-3.900,P=0.009)、手術史(OR=3.579,95%CI:1.030-12.441,P=0.027)、負性生活事件(OR=2.536,95%CI:1.544-4.165,P<0.001)、糖尿病史(OR=4.769,95%CI:1.151-19.765,P=0.031)、以及一年內多次感冒(OR=1.600,95%CI:1.387-1.932,P=0.023)是 HBV再激活的危險因素。
結論:
1.
12、甘肅省武威市社區(qū)人群中HBsAg攜帶者發(fā)生HBV再激活的發(fā)病密度為7.69例%人年,明顯高于國外社區(qū)人群中發(fā)病密度;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齡段發(fā)病密度都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以40~49歲年齡段和70歲以上人群高發(fā),因此應加強該部分人群健康監(jiān)測。
2. HBV再激活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3.38%)的攜帶者達到了疑似慢性肝炎的診斷標準,這部分人群應及時去醫(yī)院就診,必要時提早開展抗病毒藥物治療。
3.吸煙、飲酒、負性生
13、活事件、糖尿病、手術史以及一年內多次感冒是HBsAg攜帶者再激活的危險因素。為防控HBV再激活,應針對不同危險因素采取措施。如加強HBsAg攜帶者戒煙方面的宣傳教育;嚴格限制HBsAg攜帶者酒精攝入量;對于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的HBsAg攜帶者應當充分做好術前綜合評估;對于發(fā)生負性生活事件的家庭要及時積極主動予以心理干預和支持,合并HBV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及其他基礎性疾病患者,無論是用藥還是日常健康管理均要密切觀察重點關注,縮短定期隨訪間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臨床流行病學研究.pdf
- 重慶社區(qū)人群健康行為流行病學研究.pdf
- 流行病學實驗流行病學
- 自發(fā)性早產高危因素及其對早產兒窒息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pdf
- 廣東省HBsAg陽性人群HBV感染狀況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pdf
- 流行病學傳染病流行病學
- 中國林縣人群帕金森病流行病學研究.pdf
- 社區(qū)預防醫(yī)學流行病學方法
- 健康人群攜帶艱難梭菌的分子流行病學及其耐藥性研究.pdf
- 流行病學
- 流行病學
- 上海城市社區(qū)人群的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研究.pdf
- 流行病學鐘崇洲描述流行病學
-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
- 蝙蝠攜帶冠狀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pdf
- 上海市社區(qū)高血壓人群腎臟損害的流行病學研究.pdf
- 流行病學研究.pdf
- 華北地區(qū)護理人群原發(fā)性頭痛的流行病學調查.pdf
- 乙肝感染者血清HBsAg與抗-HBs共存現(xiàn)象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HBV DNA水平自發(fā)性下降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