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華夏書院,中醫(y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gòu)」CME-PP0022,2,脾胃病臨床治療經(jīng) 驗分享,高金亮教授主講,3,高金亮教授,天津市脾胃病中醫(yī)研究所所長前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院長,4,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nèi)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jié)論或建議,並
2、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及專業(yè)服務(wù)發(fā)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本工作坊獲,5,·概説·胃脘痛(消化性潰瘍)証治示要·胃痞(慢性胃炎)証治示要·嘈雜,反酸(胃食管返流?。┰^治示要·泄瀉(多種腹瀉)証治示要,6,概 説,引言:“為往賢繼絕學(xué)” ——宋·張載“為混沌開七竅” ——莊子,7,引用張載這句話是想説
3、明,當代中醫(yī)學(xué)不能丟掉傳統(tǒng),要學(xué)習(xí)、繼承、發(fā)揚前賢諸毉家絕妙廣博之學(xué)術(shù)瑰寶,使之光大。,8,引用莊子這句話是將脾胃病証診療體系比喻為一個“混沌”的複雜系統(tǒng),而這次學(xué)術(shù)交流的初衷,就是想講述該病癥的用方遣藥,為進入這個複雜系統(tǒng)開啟一個小小的竅道和門徑。,9,一、脾胃主要生理功能——“運納、升降、燥溼”?!捌⑽笧闅庋础??!捌獒崽熘尽薄!拔笧槲迮K六腑之大主”?!捌⒅鬟\化”、“脾主四肢肌肉”、“脾主輸精”
4、、“脾統(tǒng)血”、“脾主思”等等。,10,二、脾胃病証內(nèi)涵外延三個層面:1、脾胃本病——胃腸病爲主2、脾胃相關(guān)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3、脾胃外延病——用調(diào)和脾胃法治療的有關(guān)內(nèi)、婦、兒、外、眼、皮科等病癥。,11,三、脾胃病學(xué)説發(fā)展三個里程碑:《傷寒雜病論》:初創(chuàng)脾胃病辯証體系《脾胃論》:開創(chuàng)脾胃病學(xué)派(重脾陽)《臨証指南毉案》:增補胃陰論(重胃陰),12,四、脾胃病治療路徑1、治療方案:全面。2、辯証論治:規(guī)範。3
5、、主方加減:4、效葯運用: 實用。5、診治思路:,,13,五、病候構(gòu)成分析:,病位及主癥 相應(yīng)癥候 相應(yīng)舌脈 診斷 脹痛,噯氣,脅脹 舌紅苔白 脈弦緩 肝胃氣痛胃痛 刺痛,痛處不移 舌暗苔白 脈細澀 血瘀胃痛
6、 灼痛,口干,消瘦 舌紅苔少 脈細數(shù) 陰虛胃痛注:紫色者為證眼。如,小柴胡證眼為“嘔而發(fā)熱”。,14,六、證候的通約性(共有性):異病同證。例:胃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動力緩慢,胃輕癱等。七、方藥的普適性(共用性):異病同方。例:參苓白術(shù)散:脾虛型之泄瀉,咳嗽,水腫,胃痞等。,15,第一章 胃脘痛(消化性潰瘍)証治示要,【概述】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粘膜被酸性胃液消化所形成的
7、潰瘍。主要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部位,我國各地潰瘍病的發(fā)病率不一致,縂發(fā)病率約佔人口的10-20%;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之比約為3.1:1,男女之比為3.9-8.5:1。本病主要癥狀是上腹部疼痛長期週期性發(fā)作,多為灼痛,伴有噁心、噯氣、泛酸、燒心、嘔吐、或脹滿、食欲不振、失眠等癥狀。治療后預(yù)後較好,但復(fù)發(fā)率較高。,16,消化性潰瘍根據(jù)其發(fā)病特點,屬於祖國醫(yī)學(xué)的胃脘痛範疇?!秲?nèi)經(jīng)》始載本病,謂“胃脘當心痛”。近年來,應(yīng)用中醫(yī)藥對消化性潰瘍
8、進行了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和藥學(xué)研究,創(chuàng)出高效、安全的多種治療方法。,17,【病因病機】,一、鬱怒傷肝:二、飲食不節(jié): 1、食積犯胃 2、毒物傷胃 (1)食物中毒 (2)藥物傷胃 (3)煙毒損胃三、邪氣阻絡(luò): 1、氣滯血瘀 2、氣虛血瘀,18,四、六淫所傷: 1、寒邪凝滯。 2、濕阻中焦。
9、 3、暑濕阻胃。五、脾胃虛弱 胃脘痛常因本臟自虛而患病或復(fù)發(fā)。歸納為以下二個方面: 1、脾胃虛寒 2、胃陰不足 總之,不外乎脾胃氣機壅滯,升降失常,即所謂“不通則痛”。,19,【中醫(yī)診斷與類病鑒別】,一、診斷(略)二、類病鑒別: 1、真心痛 2、脅痛 3、腹痛 4、腸癰,20,【西醫(yī)診斷與鑒別】,一、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依據(jù):
10、 最主要是依靠胃鏡檢查確診。 內(nèi)鏡下的潰瘍大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少數(shù)呈綫性,底部平整,周圍粘膜常見輕度水腫,有時見皺襞向潰瘍集中。三分之二潰瘍直徑在1cm以上,胃潰瘍直徑達5cm,十二指腸潰瘍直徑達2cm的大潰瘍亦不罕見。,21,二、鑒別 1、胃癌 2、慢性胃炎 3、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4、膽囊炎與膽結(jié)石,22,【辯証要點】,1、詳問診:“問不厭詳”。2、審病因。3、辨虛實。
11、4、明兼雜。5、察危候。6、以“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為辨証綱領(lǐng),區(qū)分虛實,施以不同論治方藥。,23,二、辨証論治 1、寒凝氣滯 証候:胃痛暴作,遇冷痛甚,脘腹得溫痛減,脘冷拒按,口和不渴,喜熱飲,舌淡苔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方藥運用:良附丸加味。香櫞9克、甘松9克、良姜9克、香附9克、砂仁6克、木香9克。 臨証事宜:本癥治療關(guān)鍵在於驅(qū)散寒邪,除內(nèi)服藥物的同時,可配合外部熱
12、敷理療。,24,2、飲食停滯 証候:胃脘疼痛脹滿,噯腐吞酸,舌苔厚膩,脈滑。 方葯運用:保和丸加減。神曲9克、半夏9克、山楂9克、茯苓15克、陳皮9克、連翹9克、炒萊菔子12克、炒麥芽15克、白蔻仁9克、砂仁9克。 臨証事宜:如需應(yīng)用攻下劑時,應(yīng)視患者體質(zhì)強弱,嚴格掌握劑量,不宜久服,以免苦寒敗胃。,25,3、肝鬱氣滯 証候:胃脘脹滿,脘痛連脅,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13、方葯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克、白芍15克、川芎9克、香附9克、陳皮9克、枳殼9克、青皮9克、木香9克、甘草6克、郁金6克。 臨証事宜:理氣葯多辛燥,劑量不宜過大,不可久服,常服可耗氣傷陰。,26,4、瘀血停滯 証候:胃脘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不移,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葯運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蒲黃9克、五靈脂9克、丹參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佛手9克、川芎
14、9克、香附9克、甘草6克。 臨証事宜:本証型若見出血証候,應(yīng)辨清寒、熱、虛、實,對証施治,分別與清熱、溫中、益氣、滋陰等法。,27,5、脾胃虛寒 証候:胃脘隱隱作痛,喜暖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治法:益氣健脾,溫中散寒。方葯運用:黃芪建中湯加減。炙黃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生薑6克、大棗5枚、黨參9克、蓽澄茄9克、茯苓15克、陳皮9克。 臨証事宜:脾虛多易生濕,故在本証
15、中多選用健脾化濕之品,用藥宜炙宜炒。,28,6、胃陰虧虛 証候:胃脘灼痛,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養(yǎng)胃方藥運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沙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黃15克、玉竹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花粉9克、知母9克、當歸9克、川楝子6克、石斛9克。 臨証事宜:陰虛津傷之人,要慎用香燥理氣之品。,29,【筆者體會】 ——治療消化性潰瘍五環(huán)節(jié),1、重用健脾益氣生肌法:
16、·胃脘痛患者中70-80%屬脾胃氣虛型。·治胃不如治脾,方選黃芪建中湯出入,重用參、朮、芪。 ·宜用太子參,本葯不溫不燥,能健脾益氣; ·宜用蒼朮,為運脾要葯; ·黃芪可用至45-60克,能改善脾虛癥狀,加速潰瘍愈合。·對於舌苔厚膩患者,上方可使?jié)窕瘽衢_,舌苔轉(zhuǎn)薄白不膩。,30,2、善用理氣舒肝和胃葯:·約30%患者為肝鬱胃弱或肝鬱脾虛氣損之証,
17、治宜舒肝和胃健脾。·重在疏肝,方以四逆散加味。·健脾與疏肝並用,方以小柴胡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柴胡用量宜12-20克 ·本葯為疏肝運轉(zhuǎn)氣機要葯,具有縱向升降和橫向調(diào)節(jié)作用,舉凡胃失和降或肝胃不和証,可借此葯疏解。,31,3、注意提高潰瘍愈合質(zhì)量:·當前治療要點,也是防止?jié)儚?fù)發(fā)的要害。·重用益氣、養(yǎng)血葯,以扶正葯改善病人體質(zhì),進而提高潰瘍愈合質(zhì)量。&
18、#183;返酸明顯者,用一般制酸葯無效時,可試用酸性藥物?! ?#183;如石榴皮、山楂、木瓜等,常常有制酸作用?! ?#183;制酸和胃也是提高潰瘍愈合質(zhì)量的途徑之一。,32,4、高度重視抗復(fù)發(fā)治療:·在潰瘍病高發(fā)季節(jié),初春及秋末兩季及時進行治療,多為三個月至半年。·平素可用黃芪建中湯合小柴胡湯爲主,加白芨、沒藥、珍珠母配成丸劑,每日服用二至三丸連續(xù)服用3-6個月,以鞏固療效?;颊邚?fù)發(fā)間隔時間越長,徹底治愈
19、的可能性就越大。,33,5、殺滅幽門螺桿菌(HP):·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頑固不愈、早期復(fù)發(fā)及癌變都密切相關(guān),因此殺滅HP在潰瘍的治療中顯得非常重要。·具有清熱、化濁、溫中等中藥,對HP抑殺作用明顯,關(guān)鍵是: ·辨菌選葯,辨証組方。 ·基本方:左金三黃湯。組成:黃連、吳茱萸、黃芪、黃芩、大黃。·如理氣止痛、溫散止痛、柔養(yǎng)止痛藥物止痛無效時,可選用刺蝟皮、九香蟲、全蟲等
20、蟲類藥物止痛。,34,要借鑒、應(yīng)用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現(xiàn)代科學(xué)成果為中醫(yī)藥發(fā)展服務(wù),但中醫(yī)理論體系核心地位不能變。比喻:“洋裝穿在身,心是中醫(yī)心; 導(dǎo)彈換步槍,還是八路軍?!?35,第二章 胃痞(慢性胃炎)辨治示要,【概述】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種胃粘膜慢性炎癥。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飽脹、隱痛,伴有食欲減退、噁心、噯氣、反酸等。合併胃粘膜糜爛的可見消化道出血。 慢性胃炎有多種分類。按病因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根
21、據(jù)壁細胞抗體的陰性或陽性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A(胃體)、B(胃竇)兩型。按組織病理學(xué)的發(fā)現(xiàn),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的萎縮、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臨床常多見慢性淺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縮性胃炎。,36,慢性胃炎屬中醫(yī)痞滿範疇,若兼見胃痛、嘈雜等癥,可參考中醫(yī)學(xué)相應(yīng)病癥辨治?!端貑?#183;異法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傷寒論》明確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的概念。所著諸瀉心湯,辨証明確,立法精當,一直為後世醫(yī)家
22、所推崇。李東垣大倡脾胃內(nèi)傷學(xué)說其所論脾胃病的致病原因,都與脾胃內(nèi)傷有關(guān)。 中醫(yī)治療慢性胃炎療效確切,尤其是近年來對萎縮性胃炎及伴有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研究及治療都取得了很大進展。,37,【病因病機】(略),本病的病理定位在胃,主要與肝、脾關(guān)係密切。胃痞病變臟腑關(guān)鍵在脾胃,以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為基本病機。,38,【胃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xué)改變 】,1、慢性淺表性胃炎: 胃鏡下見粘膜充血、水腫,可伴有糜爛或斑點狀出血,粘稠性粘
23、液?;顧z組織發(fā)現(xiàn)病變淺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大多僅限胃小彎水準以上的淺層固有膜,腺體一般正常,粘膜厚度正常。,39,2、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的萎縮: 胃鏡下見粘膜呈黯灰色,且色調(diào)不均勻,粘膜變薄。粘膜下血管顯露,有時可見散在不規(guī)則的顆?;蚪Y(jié)節(jié),為增生性改變。活檢組織可見粘膜層有炎癥及纖維化,腺體萎縮、減少甚至消失??沙霈F(xiàn)腸上皮化生,有時伴有局部腺窩增生而肥厚,稱為“過形成”,當腺體明顯萎縮,甚至消失而無炎癥表現(xiàn)時,稱胃萎縮。
24、,40,3、慢性肥厚性胃炎: 胃鏡下見粘膜皺襞粗大,呈鋪路石狀、常不能為組織學(xué)檢查所証實。 4、慢性糜爛型胃炎: 胃鏡下可見兩型。持續(xù)型呈乳頭狀隆起,為慢性增生性病變,可三五年內(nèi)不消退,或發(fā)展成有蒂息肉,又稱疣狀胃炎。消失型為炎癥滲出性病變,一般數(shù)月內(nèi)消退,以上病變多分佈于胃竇部。,41,【証候演變】,本病發(fā)病在於內(nèi)因外邪所致脾胃的功能失調(diào),中焦氣機不暢,痞塞不通。脾胃有病,兼及肝、腎(膽、心),多臟受損。正虛與
25、邪實相互關(guān)聯(lián),互為因果,變化多端,而出現(xiàn)實証、虛証、虛實寒熱錯雜之証。正氣不復(fù),氣血瘀阻,產(chǎn)生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等類似癥積病變,甚者可惡變成胃癌。,42,【治療】,一、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升降氣機為大法,清升濁降,痞滿自除。實者瀉之,虛則補之,常見清補兼施之法。,43,二、辨証論治實痞1、邪熱內(nèi)陷 証候:胃脘痞滿,灼熱急迫,便幹,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瀉熱消痞,和胃開結(jié)。 方藥運用:大黃
26、黃連瀉心湯加味。大黃6克(后下)、黃連12克、黃芩12克、枳實9克、瓜蔞30克。 臨証事宜:本藥不可用之時間過長,中病即止,以免苦寒傷胃之弊。,44,2、飲食停滯 証候:心下痞滿壅塞,噯腐吞酸,舌胎厚膩,脈弦滑。 治法:消食導(dǎo)滯,行氣除滿。 方藥運用:保和丸加減(茯苓15克、陳皮9克、山楂9克、清半夏9克、神曲9克、炒萊服子9克、連翹9克、厚樸9克、檳榔6克)。 臨証事宜:本証若見虛中夾實者要消
27、補兼施,寓消於補,使消導(dǎo)不致清氣下陷,補益不致氣機壅塞。,45,3、痰濕內(nèi)阻 証候:脘腹痞滿,身重,痰多,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祛濕化痰,理氣寬中。 方藥運用:二陳湯加減(陳皮9克、清半夏9克、茯苓15克、生甘草9克、枳殼9克、蒼術(shù)12克、厚樸12克、甘松9克)。 臨証事宜:痰濕阻滯,頑痰不化常有鬱久化熱傾向,因此治療時用藥不可過於辛燥,以防痰鬱化熱,必要時,按濕熱型胃痞論治。,46,4、肝鬱氣滯
28、 証候:脘腹痞悶,胸脅脹滿,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消痞。 方藥運用:越鞠丸加減(川芎9克 蒼術(shù)12克 香附9克 炒梔子9克 神曲9克 枳殼9克 木香9克)。 臨証事宜:氣滯日久可致瘀血內(nèi)停,在理氣藥應(yīng)用的同時可酌加活血化瘀之品。,47,虛痞,1、脾胃氣虛 証候:脘痞,多食則甚,神倦無力,舌淡苔白,脈細軟。 治法:補氣健脾,升清降濁。 方藥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9克
29、 黃芪18克 白術(shù)12克 當歸9克 陳皮9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枳殼9克 甘草6克 茯苓12克 杭白芍15克)。 臨証事宜:運用本法必須補中為主,行氣為輔,切不可見其痞滿而妄用辛通。,48,2、脾胃陰虛 証候:脘痞,灼熱,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細。 方藥運用:沙參麥冬湯合一貫煎加減(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石斛9克 百合9克 白芍9克 當歸9克 太子參10克 川楝子6克 陳皮9克 佛手花9克 綠萼
30、梅9克)。 臨証事宜:本証不宜用滋膩之品,防止傷脾礙胃,反滋痞滿。,49,3、寒熱錯雜 証候:心下痞滿,口苦,胃脘灼熱,腹脹腸鳴,舌苔白黃,脈弦數(shù)。 治法:辛開苦降,斡旋中焦。 方藥運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幹薑6克 黨參9克 炙甘草6克 紫蘇9克 蒲公英15克 大棗5枚)。 臨証事宜:寒熱並用、補瀉兼施的配伍,既消除了治病之因,又恢復(fù)了脾胃功能,則痞滿自除。,5
31、0,筆者體會 ——CAG用藥六辨,慢性萎縮性胃炎(下稱CAG)癥狀多不典型,且病程長,有癌變傾向,臨床以胃粘膜活檢確診。經(jīng)對該病長期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逾加體會到提高其治療水準的關(guān)鍵是辯證準確精詳?,F(xiàn)僅就個人管見,撮一大致辯證提要如下,並祈指正。 主方:參芪丹百湯。健脾活血理氣。組成:太子參15~20克 丹參15~20克 生炙芪各15~20克 檀香8克 砂仁6克 百合20克 木香10克 蒲公英10~30克 苡米20~60克。,51
32、,1、辨脹痛·主癥:上脘脹痛。·脹、痛相較,脹更常見。(脹者十之過九,痛者近半而已)·辨脹比辨痛更重要。·上脘脹滿、痞悶、塞滯者,分為虛脹、氣脹亦或食脹。 ·虛脹痞滿屬虛證或虛兼寒證,經(jīng)用甘溫、甘平諸法,重在培補中氣。 ·屬氣脹或食脹者,於行氣消食品中佐用扶中藥,不宜過分破氣傷正,慎用大黃等通瀉峻劑。,52,·辨疼痛之新久與竄痛的部位。·
33、;初病在經(jīng),久痛入絡(luò),宜分別運用草類通經(jīng)藥與蟲類剔絡(luò)藥?;虍敋w、路路通,王不留行,或山甲、祁蛇等。·根據(jù)脘痛攻竄脅肋、胸膺,背部等不同證情,可在行滯和中方中分別加用肝經(jīng),肺經(jīng)或督脈主治藥物,如郁金、葶藶,鹿角膠等。·脹病多虛,痛病多實,所以由脹轉(zhuǎn)痛者,應(yīng)祛邪為主;由痛轉(zhuǎn)脹者,應(yīng)扶正為先。脹痛並見者,邪正兼治。,53,2、辨燥濕·CAG診治,脾胃同理。·胃為燥土,脾為陰主,一惡燥,一惡濕,故
34、宜辨證時細察其病燥盛濕盛、在脾在胃,選用不同方藥治療?! ?#183;病在胃燥盛者,主用潤胃和胃藥物,如石斛、百合、沙參、麥冬等; ·病在脾濕盛者,主用辛燥健脾藥物。如砂仁、豆叩、蒼術(shù)、黃芪等。·辨燥濕,亦既辨脾胃,辯證精詳,方可提高療效。,54,3、辨升降·CAG癥狀,常常與升降失司有關(guān)。·“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脾運不及則乏力消瘦,胃氣上逆則噯氣嘔惡,凡此種種當從斡旋升降中求治。
35、·治療CAG的主方之一-半夏瀉心湯,為辛開苦降法的代表方劑。 ·中脘痞塞嘔惡食少等證,投用此方效果甚佳。 ·如夾有熱郁者,筆者採用紫蘇之辛和公英之苦,合為升降開瀉劑,療效亦好。,55,·若慮升降之劑力緩,可酌增出入之劑襄助,為仿東垣法,理中方中參用羌防等一、二位風(fēng)藥,冀其輕清升陽,常能增強全方效用。·柴胡與枳殼,升麻與黃芩為升降法慣用藥。·脾胃虛損,肺氣易
36、傷,CAG患者津虧氣少,懶言,舌燥,易患感冒,為中土不能上奉肺金,宜大劑芪術(shù),重在升舉脾胃清陽之氣。,56,倡導(dǎo):“學(xué)醫(yī)技,做學(xué)問”。宋·黃廷堅曰: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蔽嵩唬?“三日不讀經(jīng)典,處方可憎?!?57,4、辨氣血·CAG發(fā)病過程中,?,F(xiàn)“因滯而虛,因虛夾瘀”的特點。初病多氣滯,病久多血瘀。·對病程較短,病情較輕的患者,應(yīng)以行氣疏化為主法。·對病程較長
37、,病情較重的患者,則主用活血化瘀劑。·氣血交病多見,治需兩兼。·氣滯血瘀者,首選丹參飲合百合烏藥湯,氣虛血瘀者則黃芪、莪術(shù)並同。周學(xué)海說:病後調(diào)補須兼散氣破血,這一治療觀點,對於治療CAG這種久病難愈,正氣被傷的疾病,具有重要指導(dǎo)意義。一味甘溫辛燥或一派滋膩呆補,反而倍傷中氣??傄嘶瘻醒獏⒂闷溟g。,58,5、辨寒熱·中陽日衰,陰寒內(nèi)生。陰寒內(nèi)盛者,多用肉桂、炮姜,畢撥等振奮中陽。·氣郁日
38、久,每易化熱。鬱熱內(nèi)生者,可選黃連、紅藤、地榆等苦味清解,厚胃腸諸品。·從臨床見證分析,熱癥多於寒癥,並有熱盛,濕熱盛,血分熱盛的區(qū)別,需用不同藥物。 ·如上述治鬱熱內(nèi)生諸品;或土茯苓,大豆黃卷;或丹皮、赤芍等藥?! ?#183;不可拘泥於該病以久病正虛為主而不敢使用各種清熱藥物。,59,6、辨病癥·診斷和治療CAG要從中醫(yī)辨證和病理學(xué)改變兩個方面入手。·診治效果既要消除癥狀,又要改
39、善病理。重視病與癥兩個方面。·從辨病,從病理變化角度論治,一般可健脾疏肝,如屬於重度腺體萎縮,或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息肉者,可于上法中酌入活血化瘀。,60,·用藥: ·茜草、丹參、赤芍、紅花等活血藥; ·三棱、莪術(shù)等化瘀藥和土別蟲、水蛭等破血藥。 ·由於該病有癌變傾向,伴有大腸腸化,不典型增生的屬癌前期病變,需解毒消癥,可在符合中醫(yī)辯證用藥原則指導(dǎo)下,加用白花蛇舌草
40、,腫節(jié)風(fēng)、籐梨根、龍葵、半枝蓮、女貞子、薏米等具有抗癌消癥作用的藥物。其中藥性平和之品,如女貞子,薏米可較長時間應(yīng)用。,61,本文所述幾種辯證方法,是為提高對該病辨治水平提供較多思路,意在示舉辯證治法,以備臨證時知常達變,隨機綜合而用。,62,第三章 吐酸、嘈雜(胃食管反流?。┰^治示要,【概述】 胃食管反流?。℅ERD)是指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燒心反酸、噁心嘔吐、胸骨後痛等反流癥狀,甚至有食管粘膜的病理性損
41、害——反流性食管炎(RE)。但GERD患者不一定均伴有RE。目前已逐漸認識到,本証還可以引起口咽、喉、氣道等食管外的組織損害,但這些癥狀還不大為人們所熟悉。,63,本病在西方人中十分常見,10餘年來,外國對本病進行大量的研究,於1998年秋羅馬國際會議及1990年秋悉尼世界消化病大會為例,GERD均為會議的重點課題。自從纖維胃鏡開展以來,我國已檢出大量食管炎的病例,在1000萬人口中,可能有10萬多人在一年的某個時間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
42、胃食管反流的癥狀。這應(yīng)該引起足夠的重視。,64,胃食管反流病一般認為屬於中醫(yī)吐酸、嘈雜範疇,可兼見胃痛、噎嗝等証,胸痹中的某些癥狀也有與之相似之處,故對胃食管反流病可參照以上諸病辨証施治。歷代醫(yī)家對本病有所論述。吐酸與嘈雜兩者病因病機相似,但臨床癥狀不一。凡酸水由胃中吐出,稱為吐酸,輕者稱泛酸;若酸水由胃中上泛,則隨即咽下者,稱為吞酸。本証也是根據(jù)主要癥狀命名的疾病。嘈雜又名心嘈。系指脘中饑嘈,胃中空虛,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
43、胸膈懊憹,莫可名狀的一種病証。也是以主要癥狀命名的疾病。下面將分別論述。,65,【吐酸証】,本証多由肝火內(nèi)鬱,胃氣不和而發(fā),謂“曲直作酸”;也可因脾胃虛寒,脾不能運化而成。常與胃痛並見?!九c西醫(yī)相關(guān)疾病】本証與西醫(yī)之胃酸過多所產(chǎn)生的吐酸、泛酸、吞酸含義大體相同。包括十二指腸潰瘍及炎癥,反流性食管炎,多酸性淺表性胃炎及消化不良等疾病,以吐酸為主要癥狀或癥狀之一者。,66,【病因病機】·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食不消化
44、胃 釀 吐·寒邪犯胃→胃陽被遏,濕濁內(nèi)鬱 →氣 →而→酸·七情所傷→肝鬱乘脾,思慮傷脾 失 成·脾胃虛弱→勞倦內(nèi)傷,食之運遲 和 酸,67,【辨証論治】一、辨証要點 主要為辨清屬寒屬熱。熱証吐酸多見肝氣鬱滯,煩燥易怒,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寒証吐酸多見中陽不振,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或沉遲。二、治療原則: 熱証吐酸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45、。寒証吐酸宜溫中散寒,和胃止酸。酌入消導(dǎo)、降痰、制酸(烏賊骨、浙貝母、煆?fù)呃?、煆牡蠣、雞蛋殼)等藥物。,68,三、分型與治療(一)熱証 1、癥狀:吐酸,口苦,大便臭穢,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或弦滑。 2、病機分析 (略),69,3、治法: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4、方藥:左金丸加味。 黃連配吳萸,黃連瀉心,而使金能制木,故重用之,重用為主藥,清肝泄火,吳萸為輔藥,辛通下達以開鬱結(jié)。對肝鬱化火,胃失和降所
46、致噯氣吐酸,口幹口苦等癥,均有良好的療效。可酌加烏賊骨,瓦楞子等以增和胃止酸之功。兼夾食滯者,加生內(nèi)金、神曲等,亦可加少許萊服子、檳榔以寬腸下氣,導(dǎo)滯下行。若胸背痛明顯,為胃酸酌傷食管,損傷胸膈,酌加開胸理氣、護胃之品。以小陷胸湯、梔子豆湯加白及、元胡。,70,(二)寒証 1、癥狀:吐酸,喜溫喜按,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2、病機分析(略) 3、治法:溫中散寒,和胃制酸。 4、方藥: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方,加吳萸以溫
47、散肝鬱。倘發(fā)于食後,苔厚者,加神曲、穀麥芽等以消滯和胃。濕濁留戀,舌苔白膩不化者可加蒼朮、藿香、佩蘭之屬,以化濕醒脾。,71,【嘈雜証】,本証可單獨出現(xiàn),或與胃痛、吐酸、噯氣等兼見。一、熱嘈 1、癥狀:胃中饑嘈、噁心吐酸、口渴喜冷,舌苔幹黃,脈多滑數(shù)。 2、病機分析: 飲食傷胃,濕濁內(nèi)留,積滯不化;或肝氣失暢,鬱而不化,痰熱內(nèi)擾,故出現(xiàn)心煩易怒、口渴、胸悶、吞酸等;舌紅苔黃為熱邪犯胃之象。,72,3、治法:清胃降火,
48、和胃除痰。 4、方藥:溫膽湯。 溫膽湯為清膽和胃方劑。功能清解和胃,降逆除痰。適用於痰火鬱結(jié),胃失和降之胃熱嘈雜。熱盛者加黃連、山梔。所謂“嘈雜宜和”,用本方治嘈雜,為和法應(yīng)用之一。,73,二、虛嘈 1、癥狀:嘈雜,口淡、乏力,舌淡脈虛,或嘈雜兼口乾舌燥,大便幹結(ji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病機分析:胃虛氣逆,擾亂中宮,可發(fā)嘈雜;胃氣虛損則體倦乏力、口淡脘脹;胃陰不足則口舌乾燥,大便幹結(ji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49、 3、治法:胃氣虛損宜補益胃氣,胃陰不足則宜濡養(yǎng)胃陰。 4、方藥:四君子湯或益胃湯(方解略)。,74,【GERD的治療】,(一)內(nèi)科治療: 內(nèi)科治療能夠大致分為兩個方面: ①生活方式的改善。 ②藥物治療。,75,1、生活方式的改善:具體措施如下:①抬高床頭,將床頭抬高10~20cm;②注意進食的方法和選用的食品,不要選用降低LES壓力的食品,包括高脂的飲食、巧克力、咖啡、可口可樂、煙酒、辛辣食品及酸
50、性飲料。注意晚餐和入睡的間距拉長。每餐後病人處於直立或餐後散步,借重力促進食物排空;③避免應(yīng)用降低LES張力的藥物,包括ß腎上腺素能激動劑(異丙基腎上腺素)、α腎上腺素能拮抗劑(酚妥拉明)、抗膽鹼能製劑、多巴胺受體興奮劑、鈣通道拮抗劑、茶鹼、咖啡因和前列腺素(PGE1.2.A)等。,76,2、藥物治療(參考)①服用抗酸劑和藻酸類製劑,抗酸劑起到中和胃酸,增加LES張力.藻酸劑(Gaviscon,胃素樂)是利用它與唾液和胃酸
51、起作用,產(chǎn)生浮游的粘性凝膠,形成一道阻止反流的物理性屏障。②組胺H2受體拮抗劑和胃酸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能與H2受體的競爭性結(jié)合,作用泌酸的第一步,因此對治療返流性食管炎有效。胃酸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洛賽克)控制胃酸分泌之最終環(huán)節(jié)。通過選擇性抑制壁細胞膜中的質(zhì)子泵—H+,K+ -ATP酶,從而阻斷了酸分泌的最後通道,產(chǎn)生了強力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適用於重癥者。,77,③選用提高LES張力,加強食管蠕動,增加食管酸廓清能力的藥物,包
52、括胃複安、多潘立酮、西沙比林及膽鹼能製劑(氨甲醯膽鹼)均可減少返流,促進食管炎癥癒合。④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PGE2,均可採取吞飲法服用使食管腔內(nèi)藥量增加。,78,(二)診斷及治療存在的問題 首先,GERD不一定有食管炎,所以,歐美作者近年來提出“癥狀性胃食管返流”(symptomatic GER)的概念和診斷性治療的建議。但新近香港學(xué)者的一項多中心研究表明,即使按歐美學(xué)者有關(guān)診斷性治療的排除標準來挑選患者,在進入治療組的4
53、78例中仍有4例為胃、食管癌,占0.8%;故認為在胃癌、食管癌高發(fā)地區(qū),西方的這種不作檢查即進入診斷性治療程式的做法是不安全的。,79,近年來,也有人提出對重癥較年輕的患者在腹腔鏡下行胃底折疊術(shù)的效果,要優(yōu)於長期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維持治療。對於國人藥物維持治療應(yīng)採用的方案和劑量,以及外科治療是否優(yōu)於藥物治療,應(yīng)進行更多的觀察。,80,筆者體會 ——胃食管返流病治療五法,1、膽胃並治:·本病總的病機是膽隨胃逆,挾熱化痰隨胃上升。
54、·高度重視膽經(jīng)疾患在消化病的作用。·重用寧膽、和膽法,寧膽和胃降逆,不是溫養(yǎng)膽經(jīng),安寧使膽之雷火不妄動。·方用加減溫膽湯; 竹茹 陳皮 半夏 甘草 香附 黃芩 膽南星等。,81,2、化痰清膽:·中醫(yī)認為返流性膽汁為苦濁之痰。·用清痰、化痰、和膽、疏利三焦之法。·代表方劑蒿芩清膽湯?! ?#183;青蒿用量為30~40克。,82,3、嘈雜宜和:·膽胃不
55、和、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寒熱不和等証,均可致嘈雜?!?#183;和解肝胃,方以四逆散加減; ·和解膽胃,方以溫膽湯加減; ·和解肝脾,方以逍遙散加減; ·和解寒熱,方以半夏瀉心湯和梔子豉湯加減。,83,4、肺胃同降:·該病常引起咽肺不利,咳痰不適,屬肺胃不降。·宜在清膽降逆方中加:蘆茅根、杏仁、蘇子、浙貝、清夏等肅降肺氣。,84,5、借鑒用藥:·久治難愈,甚至
56、經(jīng)胃底折疊術(shù)後效鮮者,可借鑒該病胃賁門或食管下段括約肌鬆馳的機理,試用天花粉、益母草等藥物。 ·另,可用白芨、藕粉、天花粉、苡米粉製成粥狀劑,分不同體位服用,治療本病及食管白斑患者。,85,第四章 泄瀉(多種腹瀉)証治示要,【概述】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泄下如水樣而言。古稱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現(xiàn)統(tǒng)稱泄瀉。 本證與西醫(yī)腹瀉的含義相同,可見於多種疾病,如急慢
57、性腸炎、克隆病、腸結(jié)核、腸道易激綜合癥、腸道菌群失調(diào)、小腹吸收不良綜合癥等,因消化器官發(fā)生功能性或器質(zhì)性病變而導(dǎo)致的腹瀉,均可參考本病辨證治療。,86,本證在《內(nèi)經(jīng)》稱為泄,認為風(fēng)、濕、寒、熱等皆能令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不同證名?!峨y經(jīng)》則根據(jù)其病位的不同分為“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等。 《難經(jīng)》還認識到濕邪在該病證發(fā)病中的關(guān)鍵作用,指出“濕多成五泄。”到了宋代,陳言在《三因極—病證方論》中
58、第一次將“泄瀉”列為篇名,從而結(jié)束了名稱的繁雜混亂狀況。李中梓在《醫(yī)宗必讀》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瀝、對後世醫(yī)家選方用藥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87,【病機病因】 寒濕 損傷脾胃 感受外邪—暑熱 ——— 清濁不分 濕熱 飲食不節(jié) 脾胃被傷 飲食所傷—
59、 —水穀反為濕帶 → →泄瀉 飲食不潔 郁思 肝鬱脾傷情志失調(diào)— ——運化失司 惱怒 脾胃虛弱 不能腐熟水穀臟腑虛損— —命火不助脾陽
60、 命門火衰,清濁不分 水穀混雜 並走大腸,88,【辯證要點】 辨瀉下之物。大便清稀為水樣,氣腥者,多為寒濕瀉;大便稀溏,色褐而臭,肛門灼熱者,多為濕熱瀉;大便溏垢,臭如敗卵,挾有不消化之殘渣者,多屬傷食瀉。 辨泄瀉與腹痛關(guān)係。腹痛腸鳴即瀉,瀉後痛不減或反加重者,多為肝鬱乘脾;脘腹脹滿疼痛,腸鳴而喜溫喜按者,多屬虛寒之證。,89,【辯證施治】一、治則 1、李中梓治瀉九法:一曰
61、淡滲;二曰升提;三曰清涼;四曰疏利;五曰甘緩;六曰酸斂;七曰燥脾;八曰溫腎;九曰固瀝。 2、運脾化濕為大法。暴瀉多濕勝,化濕兼以分利,不宜驟用補澀。久瀉多脾虛,健脾兼以益腎,不宜漫投分利。,90,二、常見癥型與治療(一)暴瀉[寒濕或風(fēng)寒] 主證:泄瀉清稀,甚至泄下如水,腹痛腸鳴,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病機分析(略),91,治法:疏表散寒,芳化濕濁。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藥物:藿香、蒼
62、朮、茯苓、厚樸、大腹皮、紫蘇、白芷?! ?#183;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濁為主; ·蒼朮、茯苓健脾除濕; ·厚樸、大腹皮理氣消滿,疏利氣機; ·紫蘇、白芷解表散寒?! ”痉郊饶苁栾L(fēng)散寒,又能化濕除滿,健脾寬中,調(diào)理腸胃,使?jié)駶岬没L(fēng)寒外解,脾胃功能得以恢復(fù),而泄瀉自止。,92,[濕熱或暑熱] 主證:泄瀉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而臭,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C分析(略) 治法
63、:清熱利濕?! 》剿帲焊鸶S芩黃連湯加味。藥物:葛根、黃芩、黃蓮、銀花、茯苓、馬齒莧、六一散等?!?#183;葛根解肌清熱,升清止瀉; ·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 ·銀花、馬齒莧清熱解毒,利濕涼血; ·加茯苓、六一散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使其濕熱分消,泄瀉可止。,93,[傷食證] 主證: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噯腐酸臭,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病機分析 (略) 治法:消食導(dǎo)滯。
64、 方藥:保和丸加減。藥物:六曲、山楂、穀麥芽、萊菔子、雞內(nèi)金、茯苓、陳皮、連翹等,方中山楂、六曲、萊菔子、穀麥芽、雞內(nèi)金消導(dǎo)食滯,寬中除滿為主藥。佐以陳皮、茯苓和胃祛濕,連翹以消食滯之鬱熱。 如腹痛脹甚,大便瀉下不暢者,可加大黃、枳實、檳榔等通腑導(dǎo)滯。積滯化熱加黃連。嘔吐加法半夏、蔻仁。,94,(二)久瀉[脾胃虛弱] 主證:大便時溏時瀉,肢體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C分析 (略) 治法:補脾運中?! 》剿帲?/p>
65、參苓白朮散加減。藥物:黨參、白朮、山藥、扁豆、苡米、蓮子肉、砂仁、甘草、陳皮、茯苓等。本方用“四君”益氣健脾,加山藥、蓮子肉、苡米、扁豆補脾滲濕止瀉,陳皮、砂仁行氣化濕和胃。,95,[肝氣犯胃] 主證:泄瀉發(fā)作常與情志因素有關(guān),胸肋脹悶,舌淡紅,脈弦。 病機分析:(略) 治法:抑肝扶脾。 方藥:痛瀉要方加味。藥物:白芍、防風(fēng)、白術(shù)、陳皮、木香、烏藥、玫瑰花等。方中白芍養(yǎng)血柔肝,防風(fēng)升清止瀉,白術(shù)健脾補虛
66、,陳皮理氣醒脾,加玫瑰花、木香、烏藥有舒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96,[腎陽虛衰] 主證:病程已久,每在黎明之前,腸鳴而瀉,腰酸膝軟,形寒肢冷,舌苔淡白,脈沉細。 病機分析 (略) 治法:溫腎運脾,助陽止瀉。 方藥:四神丸加昧。藥物: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昊茱萸、附子、炮薑、黨參、白朮、紅棗等。方中補骨脂補腎陽,吳萸、肉蔻溫中散寒,五味子酸澀止瀉,加附子、炮姜以增強腎暖脾之力,黨參、白朮、紅棗益氣健脾。
67、,97,[水飲留腸] 癥狀:形體消瘦,腸鳴漉漉有聲,便瀉清水,脈象濡滑,舌質(zhì)淡,苔白滑。 病機分析:(略) 治法:健脾利濕,前後分消。 方藥:苓桂術(shù)術(shù)甘湯合己椒藶黃丸為主方,桂枝通陽;茯苓、白朮健脾利濕;甘草和中;防己、椒目利尿;葶藶子瀉肺利水;大黃瀉下,相互配伍,健脾利水,前後分消。若兼有腹中攻痛者,再合桂枝湯同用,以和營止痛,治癒後囑病員忌食生冷,少飲茶水。,98,三、中成藥治療 1、理中丸
68、(《傷寒論》)適於中焦虛寒之腹瀉。 2、健脾丸(《證治準繩》)適於脾胃虛弱、飲食停滯之泄瀉。 3、藿香正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適於夏暑之濕瀉。 4、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適於脾胃虛弱之腹瀉。 5、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適於脾胃不和之腹瀉。 6、保和丸(《丹溪心法》)適於食滯之腹瀉。,99,筆者體會 ——治瀉宜忌四則,1、泄瀉多為濕盛脾虛,應(yīng)運脾健脾除濕。·助脾
69、用蒼朮、白朮、雲(yún)苓、苡米、扁豆等,不宜過於甘溫,以防其助濕;·輕瀉祛濕,宜芳化悅脾,輕清疏化,用藿香、草果、青蒿、石菖蒲、扁豆花等,不可藥過病所,徒耗正氣。·兼外寒者,用荊芥、防風(fēng)、香薷、葛根等橫散以止其瀉下之勢,屬“逆流挽舟”法。·兼熱者,直宜芩、連,馬齒莧、生地榆、雙花、白頭翁等清熱,不宜過用苦寒,苦濁,過苦易於傷脾。,100,2、久瀉先宜升提·用柴胡、升麻、黃芪、葛根等;
70、3;抑肝培土,用小柴胡湯加白朮、黃芪、雲(yún)苓等;·“久瀉無火”,脾腎陽虛者,宜溫養(yǎng)脾腎,用幹姜、炮薑、仙靈脾、肉桂、附子、破故紙等。·經(jīng)久不逾有滑脫之勢者用兜澀?!?#183;酸澀用烏梅、五味子、山萸肉等; ·固澀用肉豆蔻、蓮子心、赤石脂、禹餘糧、訶子、米殼及炮薑炭、銀花炭、地榆炭等炒炭藥一、二味。,101,3、膿血重瀉(潰瘍性結(jié)腸炎、克隆病)·脾傷滑脫,陽損毒結(jié),釀為膿血。·
71、治宜清溫澀並用,自擬赤石脂連姜湯,重癥用大劑。·組成:赤石脂30g、黃蓮15g、幹薑5-15g、禹餘糧30g、紅藤30g、馬齒莧30-60g、銀花炭15g、仙鶴草30g、澤蘭20g、豬苓25g、制附片5-15g、甘草15g。加雲(yún)南白藥0.5g、錫類散0.3g兌服。·亦可湯劑多煎100ml,每天保留灌湯一次。·精傷邪盛更甚者,加鹿角膠15g(烊化)、祁蛇10g、血竭10g。蛋白丟失性腸病,自擬方中加生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董建華治療脾胃病經(jīng)驗
- 脾胃病的治療經(jīng)驗總結(jié)
- 脾胃病的治療經(jīng)驗總結(jié)
- 脾胃病穴位治療
- 中醫(yī)辨證治療脾胃病
- 小兒脾胃病的推拿治療
- 沈舒文教授治療脾胃病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的研究.pdf
- 腎病、脾胃病
- 脾胃病辨證
- 何曉暉教授脾胃學(xué)術(shù)思想及其運用衡法治療脾胃病的經(jīng)驗研究.pdf
- 李成光老中醫(yī)治療脾胃病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 盧化平主任醫(yī)師辨證治療脾胃病的經(jīng)驗研究.pdf
- 鄭壽全脾胃病癥診治經(jīng)驗研究.pdf
- 脾胃病講座分析
- 賈斌教授治療脾胃病學(xué)術(shù)思想及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pdf
- 李學(xué)麟教授治療脾胃病處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及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探討.pdf
- 脾胃病辯證用方
- 論脾胃病與外感病
- 小建中湯治療脾胃病的現(xiàn)代臨床意義
- 陳明傷寒論經(jīng)方加減治療脾胃病陳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