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展青霉毒素(Patulin)又名棒曲霉素,4-羥基-4-氫-呋喃(3,2C)并吡喃-2(6H)酮(4-hydroxy-4H-furo[3,2C]pyran-2(6H)-one),是自然界中分布較廣的一種真菌次級代謝產(chǎn)物,研究證實它具有潛在致癌性和誘變性。因此,食品中展青霉毒素殘留問題受到世界各國及組織的極大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分別制定了果制品中展青霉毒素的最高限量。因此,建立一種對展青霉毒素具有高選擇性和高靈敏度的檢測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2、
本實驗開發(fā)了一種基于分子印跡技術的新型上轉換熒光傳感檢測方法進行痕量展青霉毒素的測定。首先用溶劑熱法制得油溶性上轉換納米晶β-NaYF4∶ Yb3+,Er3+(UCNPs),再用TritonⅩ-100和St(o)ber堿水解法對其進行水溶性改性和SiO2膜包覆,合成一種兼具支撐載體和信號輸出功能的新型熒光載體UCNPs@SiO2,然后將其運用到表面印跡聚合過程中,以2-吲哚酮為模板,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四乙氧基硅烷為功
3、能單體和交聯(lián)劑,制備出對痕量展青霉毒素具有高選擇性的熒光分子印跡聚合材料UCNPs@MIPs。利用該材料的富集功能和上轉換熒光性能,在980 nm檢測波長下,用熒光分光光度計對吸附目標物后材料的熒光變化進行測定,實現(xiàn)對樣品中痕量展青霉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本實驗對UCNPs,水溶性UCNPs,UCNPs@SiO2和UCNPs@MIPs進行一系列物化表征,并通過吸附實驗對方法的線性范圍和檢出限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展青霉毒素對熒光
4、分子印跡聚合材料具有熒光猝滅作用,并且隨著目標物濃度的增加材料的猝滅程度不斷增加,在展青霉毒素濃度為0.05-0.8 mg L-1范圍內(nèi),材料的猝滅程度與濃度表現(xiàn)出良好的線性關系,該方法最低檢出限為0.04 mg L-1。
為驗證該方法的準確性,分別用新方法和傳統(tǒng)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蘋果汁、梨汁和山楂片樣品進行了樣品檢測和加標回收實驗,在100、200和400μg kg-1的添加水平下,新方法的加標回收率分別為87.4%-95.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雜色曲霉毒素分子印跡上轉換熒光傳感檢測研究.pdf
- 赭曲霉毒素A的熒光生物傳感檢測新方法研究.pdf
- 桔霉素上轉換熒光傳感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 展青霉素分子印跡壓電傳感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 核酸適體結構轉換熒光法檢測黃曲霉毒素b1
- 核酸適體結構轉換熒光法檢測黃曲霉毒素b1
- 中藥中赭曲霉毒素A的檢測方法研究.pdf
- 熒光分子印跡聚合物檢測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pdf
- 赭曲霉毒素A電化學傳感檢測新方法建立.pdf
- 體內(nèi)真菌毒素生物標記物赭曲霉毒素A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 生姜及其相關產(chǎn)品中黃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 農(nóng)產(chǎn)品中赭曲霉毒素A與嘔吐毒素的檢測方法研究.pdf
- 黃曲霉毒素適配體傳感器檢測方法建立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pdf
- 黃曲霉毒素的時間分辨熒光高靈敏免疫檢測技術.pdf
- 10840.基于上轉換熒光納米探針的花生油中真菌毒素檢測研究
- DNA、赭曲霉毒素A檢測的液晶生物傳感器研究.pdf
- 黃曲霉毒素檢測匯總
- 甘草中黃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的同時檢測方法及免疫親和柱的再利用研究.pdf
- 四種真菌毒素檢測方法的建立以及赭曲霉毒素A脫除方法的初步研究.pdf
- 赭曲霉毒素A無毒免疫學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