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吡咯喹啉醌是繼煙酰胺、核黃素輔酶之后第三類輔酶,為B族維生素新成員,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大規(guī)模制備吡咯喹啉醌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化學合成步驟多、產率低、異構體和副產品的去除需要多步純化,且重金屬催化劑不利于環(huán)境,生物合成吡咯喹啉醌是目前大規(guī)模制備最好的途徑,為此,本課題主要研究了氧化葡糖桿菌合成吡咯喹啉醌的發(fā)酵條件、分離純化及酶法合成的分子基礎,具體如下:
1、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發(fā)酵制備PQQ的條件研究
用單因素
2、試驗和正交試驗的方法對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發(fā)酵培養(yǎng)基進行優(yōu)化,結果表明,氧化葡糖桿菌發(fā)酵制備PQQ的培養(yǎng)基成分最佳添加量為谷氨酸4g/L,酪氨酸4g/L,F(xiàn)eSO4·7H2O5mg/L,此時合成PQQ最多為0.813ml/L,與理論預測值基本吻合。運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了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發(fā)酵條件的優(yōu)化,結果表明,pH值為6.5,發(fā)酵溫度為28℃,發(fā)酵轉速為200r/min為最佳發(fā)酵條件。
2、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發(fā)酵液中PQQ的分離純
3、化研究
PQQ的結構中包含3個羧基,顯色酸性。根據(jù)這個結構特點,采用絡合萃取法對其進行分離純化,發(fā)酵液經高速離心,將上清液在雙溶質萃取體系進行絡合萃取,其中三辛胺為絡合劑,正己烷為稀釋劑,得到富含吡咯喹啉醌的上層液,再用氨水反萃,減壓濃縮后冷凍干燥,得到單一產物。經HPLC檢測純度可達到90%以上。該方法條件簡單、過程快捷、便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
3、氧化葡萄糖酸桿菌PQQ合成基因簇的克隆與表達及酶法合成研究
4、 經過菌體發(fā)酵生產PQQ的嘗試,我們進一步用單純且可控的無細胞體系合成吡咯喹啉醌。LC-MS結果顯示,PQQ是可以體外合成的,它的前體是多肽PqqA。在各種酶的作用下,PqqA經歷了一系列變化最終生成PQQ,但是各種酶反應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為此,我們克隆和表達了氧化葡糖桿菌合成PQQ的基因簇各種酶的基因,并通過His-標簽鎳離子分離柱對粗蛋白進行純化與濃縮,獲得了重組菌種、重組質粒及酶等生物材料,嘗試了酶法合成吡咯喹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葡萄糖脫氫酶基因表達及吡咯喹啉醌生物合成.pdf
- 吡咯喹啉醌生物合成相關基因的研究.pdf
- 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細胞色素bd氧化酶功能的研究.pdf
- 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轉化甘油生產二羥基丙酮研究.pdf
- 葡萄糖催化氧化制備葡萄糖酸鈉.pdf
- 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生產高濃度二羥基丙酮的研究.pdf
- 氧化葡萄糖酸桿菌基因組尺度代謝網(wǎng)絡構建.pdf
- 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甘油脫氫酶的分子模擬.pdf
- 氧化葡萄糖桿菌(Gluconobacter oxydans)DHA3-9菌株葡萄糖酸轉化及葡萄糖代謝酶系的研究.pdf
- 納米金催化氧化葡萄糖制葡萄糖酸鈉的研究.pdf
- 16070.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固定化及其活性評價的研究
- 吡咯喹啉醌依賴型葡萄糖脫氫酶在大腸桿菌中的高效表達及其定向進化研究.pdf
- 催化氧化法合成葡萄糖酸鈉水劑的研究及其應用.pdf
- 吡咯喹啉醌生物合成基因分離和表達.pdf
- 有關克雷伯肺炎桿菌葡萄糖氧化途徑以及木糖酸生產的研究.pdf
- 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生產葡萄糖酸鈉的研究.pdf
- 13493.氧化葡萄糖酸桿菌d木糖代謝途經的遺傳分析
- 氨基葡萄糖酸的合成與絡合性質研究.pdf
- 22219.吡咯喹啉醌及其酶蛋白葡萄糖脫氫酶基因的克隆與原核表達
- 成對電解葡萄糖合成山梨醇、甘露醇和葡萄糖酸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