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專題(論文講解)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政治學 許承忠,主要內容,第一部分《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馬雪松)《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何俊志) 第二部分《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蓋伊·彼得斯)《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巴里·維恩加斯特)《制度研究:理性選擇理論的啟示》(肯尼斯·謝普斯勒),《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文章框架:一 制度研究的適用領域與政治學本位視角二 新制度主

2、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三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權力基礎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一 制度研究的適用領域與政治學本位視角1.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科斯對企業(yè)性質及交易成本的考察,以及諾斯對產(chǎn)權進行的經(jīng)濟分析,推動了新制度經(jīng)濟學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2.社會學制度主義:社會制度及其它制度性結構是奠定該學科研究的基礎性范疇;社會學家涂爾干、韋伯、帕森斯等人不僅奠

3、定了社會學重視制度研究的傳統(tǒng),而且為社會學中的新制度主義研究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一 制度研究的適用領域與政治學本位視角 3.歷史制度主義:產(chǎn)生于政治科學的“本土”之中,政治科學研究構成了歷史制度主義的主要來源和背景。20世紀60、70年代比較政治學中盛行的政治集團理論和結構功能主義;以蒂利等為代表的比較歷史分析理論,以及政治科學中“國家復歸”學派。,《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一 制度研究的適

4、用領域與政治學本位視角 制度研究在社會科學之中不僅跨越了既有學科的界限,而且在領域交疊和在方法融合上不斷向前推進。第一,新制度經(jīng)濟學對產(chǎn)權、交易成本等核心概念的宏觀性及歷史性考察,使其理論視野延伸至新古典經(jīng)濟學較少涉足的政治領域;第二,政治科學的制度研究者也將研究視野投向社會學領域;第三,經(jīng)濟學與社會學在制度分析方面同樣存在著研究領域的重合。,《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二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1.新制度主

5、義三大流派的主要特征2.制度分析核心問題上的爭論 首先,新制度主義各流派對制度內涵的理解是不同的。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對制度概念的兩種界定方式(外衍性約束,即既定的外衍性博弈;類似于博弈方式的選擇機制)社會學制度主義:對制度的理解較為寬泛,在規(guī)范意義和認知層面上界定的制度往往同組織和文化不加以區(qū)分。(正式的規(guī)則、程序或規(guī)范;符號系統(tǒng)、認知腳本和道德模板)歷史制度主義:制度同組織及組織所制定的規(guī)則或約定是緊密相關的。,《國外新制

6、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二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2.制度分析核心問題上的爭論 由此可見,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各流派對制度的界定,不僅涉及靜態(tài)的一般規(guī)則或動態(tài)的規(guī)則制定過程,還涵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程序、慣例、規(guī)范和習俗,甚至包括同文化或組織密切相關的要素。,《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二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2.制度分析核心問題上的爭論其次,新制度主義各流派的理論特征和研究路徑也有較大差異。理性選

7、擇制度主義:采取理性人假設,傾向于將政治視為集體行動的困境,可以產(chǎn)生決定性政治后果的策略性行為。歷史制度主義:重視居間性制度對政治策略的塑造,認為制度可以構造社會之中相互競爭的集團權力關系,并關注既定制度性限制因素之下的政治活動和政策制定過程。社會學制度主義:分析的核心是“受到約束的選擇”概念,即把制度界定為對社會關系予以規(guī)約的交互性規(guī)則或規(guī)范的網(wǎng)絡。,《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二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2.制度分

8、析核心問題上的爭論再次,新制度主義各流派在偏好形成的問題上存在明顯的爭議。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部分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者也認為某些偏好也可能是內生于組織之中的,重視結構與程序等制度性因素對個體偏好的影響。社會學制度主義者:不存在抽象的理性行動者,人們的偏好并非簡單地給定,合理性這一概念本身就是由社會和歷史建構的。歷史制度主義:制度性背景不僅影響行動者的策略,也塑造著行動的目標,如果缺乏對背景因素的認識,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9、的自利行為假設則完全是空泛的。,《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二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內在爭論的焦點2.制度分析核心問題上的爭論最后,新制度主義各流派在深層次的社會本體性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s論:政治現(xiàn)象應被理解為個體或集團行為的集聚,其偏好和權力都是外衍于政治系統(tǒng)的,并取決于他們在社會和經(jīng)濟系統(tǒng)中占據(jù)的地位。效用論:政治事件應被描繪為基于算計所做決策的結果,人類生活或政治生活的特質就是審慎的決策制定。 同這種人類行為

10、、政治生活及社會構成的觀點形成對立的是,很多研究者反對靜止不變的和普遍一致的人性觀,認為政治行動者具有靈活性,易受影響且富于變化,并由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所塑造。,《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三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權力基礎1.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同與之密切相關的公共選擇理論共享相似的理論淵源和研究方法,而且在研究主題及對象的選取上,都對傳統(tǒng)政治研究的權力分析形成了有益的補充。,《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三 新

11、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權力基礎1.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在Moe看來,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在理論發(fā)展方面最大的問題是,它傾向于將政治制度視為自愿合作的結構,認為該結構可以解決集體行動困境并使所有相關者獲益。然而,在現(xiàn)實政治過程中,制度總是令某些人的收益變得更好而使其他人的處境變得更差,這取決于人們之中誰掌握權力以貫徹其意愿?;谶@樣的認識,Moe強調可以把制度理解為一套合作結構,但同時不應忽視制度也是某種權力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理性選擇制

12、度主義豐富了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對權力的認識,拓展了權力研究的理論深度。,《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三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權力基礎2.歷史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直接繼承了政治學乃至社會學重視權力的研究傳統(tǒng)。歷史制度主義不僅指出制度性權力的重要作用,而且強調政治行動者及政治組織在運用理性時的局限性,從而揭示人們的意圖在權力斗爭中不斷受到制度的影響。,《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三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權力基礎3.社會學制度主義

13、社會學制度主義強調象征、符號和認知的作用,尤其重視文化對社會、組織的塑造,因此主張人們通過爭取必要的文化資源將文化要素轉化為某種權力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學制度主義的核心問題包括探究什么因素賦予某些制度安排以“正當性”或“社會適宜性”,并在此基礎上考察關于文化權威來源的問題。,《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1.B.Guy Peters各種分歧能否被匯聚首先,所有新制度主義研究路徑都強調共同

14、的理論基點,即認為以制度作為分析基礎會比基于個體的分析獲得更多的理論成果。其次,所有新制度主義流派都重視結構性要素在決定個體行為及政治后果方面的重要角色。第三,幾乎所有新制度主義流派都把制度視為人類實踐的結果,而且認識到“制度由人類能動性塑造但同時約束行動者”這一悖論。,《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1.B.Guy Peters各種分歧能否被匯聚Peters認為在政治科學的各種制度研究

15、路徑之中,存在著構建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制度理論的內核,而這種“新制度主義”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當代政治研究中的核心問題。盡管如此,Peters也指出對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進行的綜合工作還有待于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取得突破:一方面,新制度主義應克服現(xiàn)有理論局限,對制度本身作出更多的解釋。另一方面,不同制度研究路徑的融匯和綜合也要求新制度主義成為一個可以被證偽的理論。,《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2.Hall

16、和Taylor各流派相互借鑒和整合的潛在可能性一方面,新制度主義各流派從其他研究路徑汲取理論資源,這有助于發(fā)展出一套更為精深復雜的制度理論,從而解決自身研究范式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們認為這種理論交匯得以可能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個流派都真實地揭示了人類行為的不同維度,也揭示了制度對行為的影響。由于這樣的揭示并非錯誤或不真實的,因此每個流派都基于不同理論背景對人類行為和制度影響的多重維度提供了部分說明。,《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

17、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3.Junko Kato指出,部分學者已開始致力于對不同研究路徑進行比較,其“最終目的是在那些支持與反對理性假設的研究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一方面,不同流派都關注制度如何塑造政治行為和政治后果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其研究內容都包括正式的規(guī)則和組織,以及非正式的慣例和程序。,《國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述評》,四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的整合與超越4.Kathleen Thelen :各流派之間難以截然

18、分開 各個流派內部也存在很多“越界而動”的研究者,他們一方面反對把各流派的邊界予以擴大,另一方面注重從其他流派那里吸取有助于更好地解釋現(xiàn)實問題的實證工具。,《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文章框架:一 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二 規(guī)范層面的爭論與分歧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四 一項新的研究議程,《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一 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 雖然,三者都可以看作是對行為主義的反動,但是,無論是就思想

19、資源、理論假設,還是從研究方式上看,這三種分析途徑都是在一種相互獨立的路徑中發(fā)展出來的,沒有證據(jù)表明相互之間有相互交流的跡象。,《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一 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 因此,霍爾和泰勒提出,正是這三種分析途徑都存在著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決定了它們都需要用其他的理論資源來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分析潛力,并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出更加完善的理論形式。正是由于每一種分析途徑都真實地提示了人類行為的不同維度和制度對人

20、類行為所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 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著交流的可能。與此同時, 在交流和對話的形式上, 最值得采用的形式就是各自都嘗試放松自己的假設, 分享來自其他兩個流派的知識資源, 從而接受其他流派的補充和強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二 規(guī)范層面的爭論與分歧這三種分析途徑走向匯合的潛力是存在的。如果這三種分析途徑都接受政治過程是一種受規(guī)則約束的有限理性的展開過程,那么,實際就已經(jīng)存在著共同的交流與匯合的基礎了。,《新

21、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二 規(guī)范層面的爭論與分歧分歧:丹尼爾·溫科特和科林·海的認為這種交流和對話不可能實現(xiàn)。從社會本體論的角度分析社會學制度主義——遵循“文化途徑”——結構主義的方法論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遵循“算計途徑”——個體主義方法論歷史制度主義:沒有發(fā)展出一套類似于“文化途徑”和“算計途徑”那樣的社會本體論。 在他們看來,歷史制度主義的已有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是存在著一種社會本體論

22、的。那就是,史制度主義試圖超越“文化途徑”和“算計途徑”的極端假設,努力通過對結構與行動的辯證關系的考察,來發(fā)展出一套以結構—行動的二元辯證關系為起點的社會本體論。,《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第一切點是所謂理論與經(jīng)驗之間的切點。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曾經(jīng)被人指責只為發(fā)展精細的理論而往往有可能為了理論的精細犧牲了現(xiàn)實;而歷史制度主義往往被人指責只是在“敘事”,缺乏必要的理論構建。瑟倫認為,其實

23、這兩種指責都不公道。,《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第二個切點是偏好形成的外在性與內在性之間的切點。 原有的觀點認為, 對于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來說, 理性個體的偏好是外在于政治分析過程的,因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偏好是固有的, 因而其本身并不構成分析的對象, 政治分析所要解決的, 只是要研究這種偏好之間的作用方式及其在政治過程中的展開情況。 事實上,已經(jīng)有不少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實際上已經(jīng)接受

24、了這樣一個觀點, 即偏好的固定性問題只能適用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并且只有在制度背景固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第三個切點是微觀基礎與宏觀歷史之間的切點。 隨著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發(fā)展,其所處理的對象已經(jīng)由個體層面上升到了集體層面。而歷史制度主義從一開始就注意處理的是中觀層面上的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也已經(jīng)進一步發(fā)展出來在宏觀層面上處理中觀問題和在中觀背景下處理微觀問

25、題的框架。,《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第四個切點是功能主義與制度主義的切點。理性選擇理論及其制度主義常常被認為是功能主義的,因為他們假定制度的存在是因為它為制度之下的相關個體帶來了效率的最大化,在相關個體的競爭中實現(xiàn)了某種均衡;而歷史制度主義則是反功能主義的制度主義,因為他們在對結構功能主義的批判時所反對的就是功能主義從制度的事后結果來反推其先前狀況的做法,因此他們更為關注的是制度本身的這一個

26、側面。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也開始承認既定的制度可以帶來次優(yōu)而不一定是最優(yōu)的結果,也開始關注既定歷史進程中的無效率現(xiàn)象。,《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三 實證層面上的相互交疊總結:理性選擇制度主義與歷史制度主義之間的這四個切點表明,無論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還是歷史制度主義,都在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放寬自己的假設而爭取能夠解釋更多的政治現(xiàn)象。,《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四 一項新的研究議程

27、三種要素:利益驅動下的理性、文化形態(tài)中的觀念、作為歷史集裝器的制度。 但是,這三種要素并不是在單獨地起作用,它們在特定時空背景之下的出現(xiàn)順序和組合狀況的差異,才是決定政治后果的真正原因。,《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四 一項新的研究議程 如果要進一步完善新制度主義的分析框架,我們還必須研究和考察制度的作用力大小及其具體的機理。因為,當制度的作用非常強大,即制度本身比較成熟和穩(wěn)定之時,觀念和理性行為的空間可能

28、會小一些;當制度的作用沒有那么強大,即制度本身還不十分穩(wěn)定的條件下,觀念和理性選擇的空間可能會更大。 過于強調制度的作用,如果將這種分析框架運用到制度不那么成熟的發(fā)展中國家,就會碰壁。,《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交流基礎與對話空間》,四 一項新的研究議程造成這種缺陷的原因:人們忽視了一個制度流派 這一新制度主義流派發(fā)端20世紀60年代,其最初的代表人物包括亨廷頓、本迪克斯、??怂固沟?,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過制度的比較來研究和

29、發(fā)現(xiàn)并建立起制度評價的優(yōu)劣標準,并對現(xiàn)實中的制度進行評判。因此被某些學者歸納為是新制度主義研究之中的“比較制度分析學派”,《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主要內容:一 基本主張二 制度理性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各種版本,《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一 基本主張1.效用最大化能夠并且應該成為個體的基本動機; 利己主義行為特征作為分析的基礎;2.個體會認識到,他們的目標能夠通過制度性行動最有效的實現(xiàn),并且還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行動受到了

30、制度的塑造。 制度能夠塑造個體的偏好 強調制度作為個體行為的引導和限制機制的重要性。(把制度界定為某種規(guī)則和激勵機制),《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二 制度理性 制度能夠產(chǎn)生出某種結果的可預期性和規(guī)則性,從而有利于制度之下的所有參與者;制度也能夠澄清決策的可能范圍,使得一些社會行動者不至于被糾纏不清地直接卷進任何特定組織的運作過程。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主要感興趣的是制度的運作和設計問題(其他流派主要致力于理解制度的特

31、性)——個體在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時,可能會產(chǎn)生出像免費乘車和逃避責任等機能失常的行為。于是,這一流派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前設計出一套制度來利用個體的自利行為產(chǎn)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結果。,《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各種版本委托—代理模式、制度的博弈論模式、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制度模式1.制度的形成更傾向于去解釋既定規(guī)則下的行為,而不是去解釋規(guī)則的創(chuàng)設過程;更傾向于假定制度是給定的,或者說是比較容易創(chuàng)設的,而不是歷史

32、或其它過程的產(chǎn)物。前提假定:如果在邏輯上需要某種制度,制度就會被創(chuàng)設出來,如果行動者是理性的或者將會出現(xiàn)理性行動者的話。P87 這種分析視角的主要問題是,某種制度形成的邏輯和規(guī)則結構,是如何被挑選出來滿足某種決策情勢的。,《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各種版本2. 制度的變遷 制度變遷是一個不連續(xù)的事變過程,而不是一個持續(xù)的調整和學習過程。 變遷發(fā)生在現(xiàn)在制度在滿足其形成時所能滿足的需求出

33、現(xiàn)了某種“失敗”的時候。,《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各種版本3.個人與制度的互動雙向過程:制度對個體的行為起著形朔的作用;個人也被假定為對制度的行為起著形塑作用,個人被說成了制度性行動的原因。,《理性選擇理論與制度理論》,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各種版本4.制度設計(制度創(chuàng)設的成本—收益分析)5.良好的制度 一套良好的制度,就是能夠有效地履行制定任務的制度,與此同時還能夠對民主等更為有力的規(guī)范起到維

34、持作用。 一套良好的制度,就是能夠制定出規(guī)則來對那些破壞集體效用的個人效用最大化行為加以限制,并且這一套制度還能確保這些規(guī)則在制定后的執(zhí)行。,《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主要內容:一 引言二 制度的影響三 內生性制度,《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一 引言1.兩個分析層次一是,分析家研究制度的功能,將制度視為固定不變的和外生性的二是,分析家研究制度緣何呈現(xiàn)出特定的形式,所以在他們看來制度是內生性。2.理性選擇制度

35、主義研究方法的四個顯著特點p96,《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二 制度的影響(一)議程設置者模式(二)三權分立 理性選擇制度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他能夠對制度如何塑造結果進行分析。經(jīng)常貌似次要的微觀層面的細節(jié)卻可能對結果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三 內生性制度(一)內生性制度:南北戰(zhàn)爭前美國的政治穩(wěn)定如果制度可以改變,為什么這種改變在某些情境下能夠發(fā)生而在其他情境下卻不能?運用理性選擇方法研究

36、制度的穩(wěn)定性…這種分析方法的起點是“自我強化”這一概念。由于制度限制了決策者的自由裁量空間,所以對于行為主體來說,遵守制度的規(guī)范正是他們的利益所在。,《政治制度:理性選擇的視角》,三 內生性制度(一)內生性制度:南北戰(zhàn)爭前美國的政治穩(wěn)定制度的穩(wěn)定模式必須滿足一下兩個條件:一是它必須使特定行為主體有可能改變制度;二是必須能夠揭示行為主體為何沒有動力改變制度。如果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我們便可以說制度在“自我強化”。例子: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