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布蘇病毒ZC株感染性克隆的構建和部分3’非編碼區(qū)功能的初步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坦布蘇病毒感染是2010年春季在我國江浙一帶出現(xiàn)的一種鴨的新發(fā)傳染性疾病。該病發(fā)生迅速,傳播速度快,發(fā)病范圍廣。目前已確定該病毒可以感染多個品種鴨、鵝等。患禽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四肢無力、癱瘓;產(chǎn)蛋大幅下降;出現(xiàn)頭頸震顫等神經(jīng)癥狀;排草綠色稀便,氣味惡臭。該病感染率可高達90%以上,死亡率在5%~10%。產(chǎn)蛋期鴨產(chǎn)蛋率由90%左右很快降至20%甚至更低。該病嚴重影響蛋鴨、種鴨的生產(chǎn)性能,危害著我國水禽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坦布蘇病

2、毒為正鏈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徑約50nm,有囊膜,基因組大小為10,990個核苷酸,含有一個長的開放閱讀框,其編碼的多聚蛋白經(jīng)水解、剪切、加工后形成3種結構蛋白(衣殼蛋白、膜蛋白前體和囊膜蛋白)和7種非結構蛋白(非結構蛋白1、2A、2B、3、4A、4B和5)。ORF兩端分別為3'和5'非編碼區(qū),長度分別為94個核苷酸和618個核苷酸。相關研究表明黃病毒屬成員非編碼區(qū)形成的二級結構與病毒的復制、轉錄和毒力有關。本研究中我們對分離鑒定的兩

3、株水禽源坦布蘇病毒進行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并選取一株鴨源分離株構建感染性克隆和病毒拯救,為研究病毒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病毒編碼蛋白功能和分子致病機理提供技術支持;利用建立的坦布蘇病毒反向遺傳操作平臺和融合PCR技術,對3'端CS序列和次末端堿基進行了點突變,以探究基因組中兩種結構的生物學功能。
  1.坦布蘇病毒Taqman探針實時熒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根據(jù)Genbank公布的TMUV的NS1基因中保守序列設

4、計了一對引物和中間一條Taqman探針,建立了一種適用于TMUV檢測的熒光定量RT-PCR方法。結果顯示,該方法標準曲線為y=-2.9227x+42.083,R2=0.9972;特異性強,H9亞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鴨瘟病毒、鴨甲型肝炎病毒、鴨呼腸孤病毒和鴨圓環(huán)病毒等可感染鴨病原核酸模板擴增結果均為陰性;靈敏性高,最低檢測敏感度為29copies/μL。該方法適用于TMUV核酸的快速檢測,可應用于空氣中、棉拭子樣品直接檢測,缺點是需

5、要昂貴的儀器設備。
  2.兩株坦布蘇病毒的分離鑒定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
  對送檢的疑似坦布蘇病毒感染的發(fā)病鴨、鵝進行了病原的分離和鑒定。參考Genbank中收錄的TMUV全基因組序列,設計6對引物引物,結合5'race RT-PCR技術進行了兩株TMUV分離株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結果成功分離到1株鴨源(ZC株)和1株鵝源(LQ株)的TMUV。接種9日齡鴨胚測得ELD50分別為10-4.2/mL和10-3.6/mL。動

6、物回歸試驗顯示兩株分離株均可引起雛鴨典型的神經(jīng)癥狀。全基因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LQ株和ZC株與SX1株同源關系最近,分別為99.1%和99%。E和NS1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兩株分離株與其他TMUV分離株之間沒有明顯的遺傳變異。親緣關系最遠的FJMH220株、AH2011株和GX2013G株三株TMUV均為番鴨源,TMUV毒株之間是否存在宿主差異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坦布蘇病毒反向遺傳操作的建立
  根據(jù)

7、TMUV ZC株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結合Genbank中收錄的TMUV全基因組序列以及酶切位點分析,設計了7對引物進行RT-PCR擴增。對低拷貝載體pWSK29進行多克隆位點的改造并命名為pWSK29C。將各段依次克隆至pWSK29C中,在5'末端加入T7啟動子序列和TAA轉錄增強子,并引入ApaⅠ酶切位點;在3'末端加入T7RNA酶識別終止序列,在序列上、下游分別引入AvrⅡ和ⅣotⅠ酶切位點,構建的感染性克隆質粒中(C10495G)位點

8、突變作為分子標簽,構建的感染性克隆質粒(命名為pWSK29C-DTMUV)。該質粒經(jīng)ⅣotⅠ酶切線性化后,通過T7體外轉錄為具有感染性的RNA,純化后轉染BHK21細胞,繼續(xù)培養(yǎng)72h后凍融三次,離心收集上清,對收獲的拯救毒株進行鑒定。測序顯示結果成功構建了TMUV ZC株的感染性克隆質粒,并引入T7轉錄元件和酶切位點;RT-PCR檢測為陽性;間接免疫熒光反應顯示其與TMUV Mab12B1具有良好的反應性;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104

9、95位分子標簽具有穩(wěn)定的遺傳性;致病性試驗顯示,拯救株ZC1株的ELD50為10-3.8/mL,毒力略高于親本株,拯救株ZC1株與親本株ZC株感染雛鴨均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病毒的一步生長曲線和雛鴨感染后存活曲線也相似。構建的TMUV反向遺傳操作為研究TMUV的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病毒編碼蛋白功能以及分子致病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
  4.3'非編碼區(qū)功能的初步研究
  以構建的ZC株感染性克隆質粒pWSK29C-DTMU

10、V為骨架,進行3'端保守序列和次末端堿基的突變,并進行毒株的拯救和鑒定,進而分析3'非編碼區(qū)部分結構的生物學功能。病毒基因組cDNA序列經(jīng)酶切位點分析在9761位AgeⅠ限制性酶切位點為單一酶切位點。將CS序列前后片段分別擴增后,采用融合PCR技術進行CS缺失片段的擴增,經(jīng)雙酶切后克隆至pWSK29C-DTMUV中,構建CS序列缺失感染性克隆重組真核表達質粒。首輪進行PCR擴增至TMUV基因組10985位,以擴增產(chǎn)物為模板進行3'次末端

11、點突變片段的擴增,經(jīng)雙酶切克隆至pWSK29C-DTMUV中,構建3'次末端堿基點突變感染性克隆重組真核表達質粒。突變質粒經(jīng)NotⅠ酶切線性化后,經(jīng)T7RNA聚合酶體外轉錄獲得感染性RNA,轉染BHK21細胞,繼續(xù)培養(yǎng)72h,凍融三次離心后收集上清。將收獲的病毒液進行鑒定。結果顯示,除CS1序列缺失毒株沒有成功拯救外,其他毒株均成功拯救。在該位點突變毒株拯救過程中,C→G突變并未顯著影響病毒的增殖,而缺失或突變?yōu)锳、T堿基卻使得病毒增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