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1985~2013年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分子特征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和意義:
  1.比較分析廣東省霍亂流行期和流行間歇期,不同來源的非O1/O139群霍亂菌株菌株分子特征。
  2.在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流行態(tài)勢下,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的攜帶情況,并探討其流行規(guī)律。
  3.探討不同PFGE克隆型與毒力基因攜帶情況的相關性,確定霍亂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為追蹤菌株的來源和變遷,疫情態(tài)勢評判提供科學、客觀的依據(jù)。
  研究方法:
  1.運用流行病學基

2、本理論,描述1985~2013年廣東省不同來源的219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分布特征。
  2.采用傳統(tǒng)的生化鑒定和血清分型試驗對菌株進行復核鑒定。
  3.運用PCR的方法檢測CTX基因元件(ctxB、rstR4、rstR6、rstR232、rstR-18、rstR264、rstRclac、rstRclass、rstRElTor)、VPI毒力島(tcpⅠ、tcpAEl Tor)、VSP-Ⅰ(O175、O178、O

3、180、O183、O185)、VSP-Ⅱ(O490、O493、O498、O502、O504、O512、O514、O516)以及其它毒力基因(chxA、VCS(N2)、SXT、ST、rtxA、IS1004、hlyA、mshA)。
  4.采用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方法對菌株進行分子分型,并用BioNumeric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
  研究內(nèi)容:
  1.流行病學信息:將收集的219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基

4、本信息運用流行病學基本理論進行描述性研究,分析不同年代、不同地區(qū)及不同來源的菌株分布情況,進一步比較廣東省非O1/O139群霍亂菌株菌株的優(yōu)勢菌群和流行趨勢及變化。
  2.菌株的復蘇培養(yǎng)鑒定及血清分型:將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菌種庫中非01/0139群霍亂弧菌冷凍干燥菌株進行復蘇,純培養(yǎng)后進行生化鑒定及血清分型。比較分析不同流行期間廣東省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血清型分布情況。
  3.毒力基因檢測:應用PCR方法對

5、CTX基因元件(ctxB、rstR4、rstR6、rstR232、rstR-18、rstR264、rstR、rstRclac、rstRclass、rstRElTor)、VPI毒力島(tcpⅠ、tcpAETor)、VSP-Ⅰ(O175、O178、O180、O183、O185)、VSP-Ⅱ(O490、O493、O498、O502、O504、O512、O514、O516)以及其它毒力基因(chxA、VCS(N2)、SXT、ST、rtxA、IS

6、1004、hlyA、mshA)進行檢測,計算陽性率及毒力基因型別,分析廣東省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攜帶情況,為進一步研究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致病機理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并進一步比較分析廣東省1985~2013年間,不同年代、不同地區(qū)、不同來源收集的非O1/O139群霍亂菌株攜帶的毒力基因情況,在分子水平上了解非O1/O139群霍亂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點和變遷,探討其流行規(guī)律。
  4.PFGE分子分型:采用脈沖場凝膠電

7、泳(PFGE)方法對菌株進行分子分型,并運用Bionumerics6.6軟件將PFGE帶型比對分析,計算相似度,繪制PFGE聚類圖譜。探討不同PFGE克隆型與毒力基因的關聯(lián),追蹤菌株的來源和變遷。
  主要結果:
  219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主要分布在霍亂大流行期間,其中,1985~1989年分離到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131株,為病人來源(110株)和外環(huán)境水體來源(21株),并主要分布在湛江(67株)、廣

8、州(20株)、汕頭(16株)、??冢?4株)((1988年海南獨立成省,之前都隸屬于廣東?。┑貐^(qū);1990~1999年,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31株,病人(17株)、外環(huán)境水體(11株)以及水產(chǎn)品(3株)來源均有檢出,且主要分布在陽江(13株)和廣州(7株)地區(qū);自2001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數(shù)目已連續(xù)4年呈下降趨勢,2007年出現(xiàn)小幅度回升,2012年又有一定的上升,各地區(qū)呈散在分布。
  血清分型結果顯示

9、,219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分屬于VBO2,4,6,7,8,10,11,12,13,14,18,22,23,25,28,29,30,32,38,39,45,46,51,71,76,84,140,141和155共29個血清型,血清型較分散復雜,分型率達27.40%,遠低于已發(fā)現(xiàn)的200個以上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血清型范圍。
  毒力基因分析結果顯示,僅13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含有ctxB毒力基因,經(jīng)進一步測

10、序后發(fā)現(xiàn)均為EL Tor型,其中病人來源占76.92%(10/13),外環(huán)境水體來源占23.08%(3/13)。其中,1985~1987年霍亂大流行期間監(jiān)測到7株病人來源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產(chǎn)毒株,1996和1998年也監(jiān)測到2株病人來源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產(chǎn)毒株,1999年監(jiān)測到3株外環(huán)境水體來源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產(chǎn)毒株,而2000年后的監(jiān)測中已無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產(chǎn)毒株檢出。33株非O1/O139群

11、霍亂弧菌攜帶不同種類的rstR毒力基因,15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tcpA陽性,同時檢測到tcpⅠ也是陽性。CTX性噬菌體及TCP毒力基因分布情況為:ctxB+rstR+tcpA+tcpⅠ+(n=13),ctxB-rstR+tcpA-tcpⅠ+(n=18),ctxB-rstR+tcpA+tcpⅠ+(n=2)。病人來源的菌株中48.32%(72/149)攜帶不同種類的VSP島毒力基因,其中,僅有3株攜帶完整的VSP毒力島基因,其他菌

12、株均攜帶部分VSP-Ⅰ或者VSP-Ⅱ毒力島基因;外環(huán)境水體來源的菌株中46.43%(26/56)攜帶不同種類的VSP毒力島基因,其中,僅有1株攜帶完整的VSP毒力島基因,其他菌株均攜帶部分VSP-Ⅰ或者VSP-Ⅱ毒力島基因;水產(chǎn)品來源的菌株中64.29%(9/14)攜帶不同種類的VSP毒力島基因,沒有攜帶完整的VSP毒力島基因的菌株,均攜帶部分VSP-Ⅰ或者VSP-Ⅱ毒力島基因。8個潛在毒力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病人來源菌株中35.57%(

13、53/149)含有chxA毒力基因,62.42%(93/149)含有TTSS(vcsC2)基因,14.10%(21/149)含有SXT毒力基因,2.01%(3/149)含有ST毒力基因,95.97%(143/149)含有rtxA毒力基因,96.64%(144/149)含有mshA毒力基因,89.26%(133/149)含有ISI004毒力基因,93.29%(139/149)含有hlyA毒力基因。外環(huán)境水體來源菌株中55.36%(31/5

14、6)含有chxA毒力基因,33.93%(19/56)含有T7SS(vcsC2)毒力基因,14.29%(8/56)含有SXT毒力基因,1.79%(1/56)含有ST毒力基因,78.57%(44/56)含有rtxA毒力基因,87.5%(49/56)含有mshA毒力基因,64.29%(36/56)含有ISI004毒力基因,85.71%(48/56)含有hlyA毒力基因。水產(chǎn)品來源菌株中71.43%(10/14)含有chxA毒力基因,57.14

15、%(8/14)含有TTSS(vcsC2)基因,7.14%(1/14)含有SXT毒力基因,7.14%(1/14)含有ST毒力基因,85.71%(12/14)含有rtxA毒力基因,92.86%(13/14)含有mshA毒力基因,85.71%(12/14)含有ISI004毒力基因,100%(14/14)含有hlyA毒力基因。
  主要結論:
  1.1985~1989年分離到的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較多,為病人來源和外環(huán)境水體

16、來源,并主要分布在湛江、廣州、汕頭、???1990~1999年,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數(shù)目明顯減少,且主要分布在陽江和廣州地區(qū);自2001后,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數(shù)目已連續(xù)4年呈下降趨勢,2007年出現(xiàn)小幅度回升,2012年又有一定的上升,各地區(qū)呈散在分布。
  2.血清型較為分散復雜,分型率達到27.40%,但遠低于已發(fā)現(xiàn)的200多種非O1/O139群霍亂弧菌的血清型范圍,因此應加快研發(fā)生產(chǎn)更加廣泛的非O1/O

17、139群霍亂弧菌分型診斷血清,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血清型別,提高分型率。
  3.毒力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僅13株非O1/O139群霍亂弧菌菌株含有ctxB毒力基因,經(jīng)進一步測序后發(fā)現(xiàn)均為EL Tor型。毒力基因特征多樣,存在ctxB基因缺失,表現(xiàn)為TCP、VSP-Ⅰ/Ⅱ毒力島基因元件部分陽性,具備此基因特征的菌株一般僅引起散發(fā)的腹瀉病例,但仍應密切關注此類菌株數(shù)量的增加。
  4.PFGE分型發(fā)現(xiàn)菌株間無明顯的聚類,且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