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劑二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妙散《丹溪心法》【組成】 黃柏 蒼術米泔浸,炒(原方未注用量)【用法】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服。二物皆有雄狀之氣。,【主治】濕熱下注證。 留著下肢經絡筋脈:兩足痿軟無力。 流注筋骨:筋骨疼痛,足膝紅腫疼痛。濕熱 浸淫下焦,郁滯肌膚:下部濕瘡。 流注帶脈:帶下黃臭。 濕熱之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病機】濕熱流注下焦。【治法】清熱燥濕。,,【

2、方解】 君:黃柏—清熱燥濕。 臣:蒼術—燥濕健脾。 *君臣相配:濕熱同除。,【臨床應用】 1、辨證要點:痿、痹、帶下、濕瘡等伴小便黃赤,舌苔苔膩。 2、臨證加減:濕熱痿證,加豨薟草、木瓜、萆薢等,以祛濕熱強筋骨;若濕熱腳氣,宜加薏仁、木瓜、檳榔等,以滲濕降濁;若下部濕瘡、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以清濕熱,解瘡毒。,3、現(xiàn)代運用:急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神經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濕疹、陰囊炎、陰

3、道炎等屬濕熱下注者。4、附方: ①本方+牛膝 三妙丸 ②本方+牛膝、薏苡仁 四妙丸,,,4、類方比較: 本方為清熱燥濕的基礎方,隨證加減可用治二妙散 多種濕熱證。臨證主治濕熱下注之痿痹;兼 可用于下部濕瘡,帶下黃稠等屬于濕熱下注 者。 均有清熱燥濕之功,均可用治濕熱下注所致

4、的小便短赤,下部濕瘡,婦女帶下,舌苔黃 膩,脈滑數(shù)等證。  本方重在既瀉肝膽實火,又能清下焦?jié)駸帷?臨證既治肝膽實火上攻之頭痛目赤,耳聾耳 龍膽瀉 腫,脅痛口苦等證,又治濕熱下注之陰腫陰 肝湯 癢,小便淋濁,帶下黃臭等證。伴見舌紅苔 黃(膩),脈弦(滑)數(shù)等。,,,,,五 苓 散《傷寒論》,【組成】 豬苓去

5、皮,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八銖 桂枝去皮,半兩【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主治】 ①傷寒太陽膀胱蓄水證。 ②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③痰飲。*《傷寒論》五苓散用治太陽經腑同病,包括蓄水證、水逆證。,【病機】太陽病“表邪未解” (太陽經?。?內

6、 傳 水氣凌心:心悸。 膀胱氣化不利 濕邪犯胃:嘔吐。 (太陽腑?。?水濕內停 水濕下注:泄瀉。 氣不化津:口渴?!?/p>

7、治法】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兼以解表(外解太陽表證,內化膀胱蓄水)。,,,,【方解】 君:澤瀉—重用之以甘淡滲濕利水。臣:豬苓、茯苓—利水滲濕。以助君藥。 *君、臣相須為用,利水滲濕之力增。佐:白術—健脾而運化水濕,合茯苓相使為用, 以助健脾利濕之力。 桂枝—①溫陽化氣以利水, ②外散風寒以解表。*綜觀全方,重在利水滲濕健脾,佐以化氣解表,使水行氣化,脾氣健運,表邪得

8、解則諸證自除。,*治療機理:化氣以利水,運脾以制水。 發(fā)汗以解表,升津以止渴。*配伍要點: ①桂枝之義 ②茯苓+白術,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2、臨證加減:若水腫較甚屬于水濕壅盛者,可酌加大腹皮以行氣利水;濕熱泄瀉,可加車前子、藿香以祛濕止瀉。,3、現(xiàn)代運用:急、慢性腎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腫、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于水濕內停者,

9、可用本方調理。4、現(xiàn)代研究:本方具有利尿、對腎功能不全的保護、降血壓等作用;對尿路結石的防治作用;對酒精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去桂枝—四苓散。5、附方: 加茵陳—茵陳五苓散。 加平胃散—胃苓湯。,,豬苓湯《傷寒論》,【組成】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滑石一兩【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

10、三服。,【主治】水熱互結證。 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 津液不得四布:發(fā)熱,口渴欲飲。 熱邪擾心:心煩不寐。 水熱互結 上逆于肺:咳嗽。 中攻于胃:嘔惡。 下滲于大腸:下利。 熱傷陰津: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 數(shù)。,,【病機】 水熱互結,熱傷陰液

11、?!局畏ā?利水清熱養(yǎng)陰。,【方解】君:豬苓—淡滲利水,清熱臣: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助君之力。佐:滑石—利水清熱。 阿膠—滋陰潤燥。 *配伍要點:利水+清熱+養(yǎng)陰,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shù)。內熱盛,陰津大虧者忌用。2.臨證加減:若治熱淋,宜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若治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3.現(xiàn)代運用: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泌尿系感

12、染、腎結核、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結石、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于小便不利兼陰虛有熱者。4.現(xiàn)代研究:本方具有利尿作用;對實驗性腎功能不全有治療作用;對實驗性結石有顯著抑制作用;抗癌作用。,病案分析,李,女,50歲 尿膿血半年,伴尿頻、尿急、尿痛,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 處方豬苓湯原方,藥盡三劑,諸證均逝。數(shù)日后復發(fā),于方中加山藥9克。服藥三劑,病反加重,去山藥,復進三劑,諸證又減,排尿時稍疼,加海金砂9克,服

13、藥兩劑后,諸證大作。守原方十劑而獲痊愈。(岳美中醫(yī)話集),5、類方比較 加清熱養(yǎng)陰之滑石,阿膠,故利水滲濕之 豬苓湯 中尚有清熱養(yǎng)陰之功。 主治水熱互結,邪 熱傷陰之小便不利,口渴欲飲,身熱心煩 等證。 

14、 均有豬苓,茯苓,澤瀉,均具利水滲濕之 功。用治水濕內停之小便不利證。 加白術,桂枝以健脾化氣,解散表邪,故 利水滲濕之中尚有健脾運濕,化氣解表之 五苓散  功。主治外有表證,內停水濕,膀胱氣化

15、不利之蓄水證,見頭痛發(fā)熱,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苔白等證。,,,,,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組成】 防己一兩 黃芪去蘆,一兩一分 甘草炒,半兩 白術七錢半【用法】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主治】 氣虛

16、之風水、風濕證。 衛(wèi)氣不固,傷于風邪:汗出惡風。肺脾氣虛 風夾水濕郁滯肌腠、經脈:身體重著。 水濕泛濫肌膚:小便不利,浮腫 正虛濕停:舌淡苔白,脈浮。,,【病機】肺脾氣虛,風濕郁滯于肌肉、關節(jié)、經脈?!局畏ā恳鏆忪铒L,健脾利水。,【方解】君:防己—利水消腫,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黃芪—補氣健脾補肺,固表行水。 *二藥相伍,補氣祛濕利水,祛風散邪固表。

17、臣:白術—健脾燥濕,既可助黃芪益氣實衛(wèi)固表 ,又可助防己利水以祛濕佐使:甘草—調和諸藥, 姜、棗—調和營衛(wèi)。 *配伍要點:①補氣與祛風濕合法 ;②防己+黃芪,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2. 臨證加減:如氣虛較重,可加黨參補氣;水腫較重,可與五皮散相合,以利水消腫。兼見腹痛,屬寒凝濕滯者,加干姜以散寒止痛;氣上沖者,加桂枝散寒以降沖逆;寒盛者,加干姜

18、、附子以溫散寒邪;濕盛腰腿重著,加茯苓、蒼術以健脾燥濕;胸腹脹滿屬濕阻氣機者,加陳皮、枳殼以行氣化濕。,3.現(xiàn)代運用: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肌炎、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腎性水腫屬于氣虛不固、風濕郁滯者。,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組成】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二兩 甘草炙,二兩【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則利。,【主治】 痰飲。

19、 氣阻:胸脅脹滿。 脾陽不足, 凌心:心悸。 水飲內停 犯肺:短氣而咳。 濕阻,清陽不升:眩暈。* 病位在脾,影響心肺。,,【病機】傷寒,誤施吐、下后,損傷脾胃之陽, 脾失健運,水飲內停?!局畏ā?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先脹后喘治在脾(苓桂術甘湯)

20、咳喘之治法 先喘后脹治在肺(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解】君:茯苓—健脾滲濕,利水化飲。臣: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化飲,平沖降逆。 *君、臣相配,一利一溫,頗具溫化滲利 (溫陽滲濕以治飲)之效。佐:白術—健脾燥濕,利水以助茯苓滲濕治飲。使(兼):甘草—益氣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陽,調和藥性。*配伍要點:①茯苓+桂枝 ②桂枝+甘草,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胸脅支滿,目

21、眩心悸,舌苔白滑。2、臨證加減:若咳嗽痰多者,加法夏、陳皮;若寒飲甚而痰稀喘咳者,加干姜、細辛、紫菀;若眩暈者,加天麻、澤瀉、白蒺藜。,3、現(xiàn)代運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腎性水腫、慢性腸炎、耳源性眩暈等屬于脾陽虛弱,痰飲內停者。4.現(xiàn)代研究:本方具有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鎮(zhèn)靜作用。,真武湯《傷寒論》,,【組成】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生姜三兩

22、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主治】 ①脾腎陽虛(以腎陽虛為主)之水腫證; ②太陽病發(fā)汗太過,陽虛水泛。,泛濫肌膚:四肢沉重疼痛,水 腫 失于氣化:小便不利。脾腎陽虛 失于溫養(yǎng):畏寒肢冷。水氣內停 水阻清陽:頭暈。 飲邪凌心:心悸。 經脈失養(yǎng):身目閏動,振

23、振欲 擗地。,,【病機】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濕內停?!局畏ā?溫陽利水。,【方解】君:炮附子—溫腎暖脾,化氣以行水。臣:茯苓—利濕健脾。 生姜—溫胃散寒,行水,助君溫化水 氣。 *君、臣相配,以達溫陽利水之效。,佐:白術—健脾利濕,與茯苓相配以培土 制水。 白芍—①利小便; ②柔肝緩急以止痛;

24、 ③斂陰舒筋以止筋惕肉目閏; ④制約附子之辛熱燥烈。 *配伍要點: ①附子+茯苓 ②溫、散、利三者結合,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四肢沉重或浮腫,小便不 利,苔白不渴,脈沉。 2、臨證加減: 若咳者,加干姜、細辛、五味子以溫肺 化飲; 腹瀉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 益智仁以溫中止瀉; 嘔者,加吳茱萸、半夏以溫胃止嘔。,3、現(xiàn)代運用:慢性腎小

25、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腸結核、美尼爾綜合征等屬于脾腎陽虛者。 4、現(xiàn)代研究:本方具有強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利尿、改善腎功能的作用。 5、附方: 本方去生姜+人參 附子湯,,實脾散《重訂嚴氏濟生方》,【組成】 厚樸去皮,姜制,炒,一兩 白術一兩 木瓜去瓤,一兩 木香不見火,一兩 草果仁一兩 大腹子一兩

26、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干姜炮,一兩 甘草炙,半兩【用法】 上藥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主治】陰水屬脾腎陽虛,水停氣滯證。 水氣內停:身半以下腫甚,口不渴, 舌苔厚膩,脈沉遲。。脾腎陽虛 氣機不暢:胸腹脹滿。土不制水 不達四末:手足不溫。

27、 水走腸間:大便溏薄。,,【病機】脾腎虛寒,陽不化水,水停氣滯?!局畏ā繙仃柦∑ⅲ袣饫?。,君:附子—溫壯脾腎陽氣,化陰霾寒濕。 干姜—溫中陽以化陰水,溫肺以通調水道。 *二藥相配,使脾腎陽氣振奮而濕化水濕。臣:茯苓—健脾滲濕; 白術—補脾燥濕,利濕; *二藥相配,培土制水,使?jié)癫慧掌ⅲ∵\ 自復。,佐:木瓜—悅脾利濕。 厚樸—芳香苦燥,行氣化濕,消脹

28、除滿。 木香—行氣醒脾。 大腹子—行氣消脹,利濕。 草果—芳香苦燥濕邪。 生姜、大棗—健脾和中。 *上藥相配,行氣化濕利水使:炙甘草—和中調藥。 *配伍要點:溫陽+健脾+化濕+行氣,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2、臨證加減: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澤瀉以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大便溏瀉者,以大腹皮易大腹子;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

29、通利二便。,3、現(xiàn)代運用: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屬脾腎陽虛,水停氣滯者。,4、類方比較 溫陽健脾中偏于溫腎益火,化氣利水,兼能 真武湯 緩急舒筋,柔肝止痛。故主治脾腎陽虛,以 腎陽虛為主,水氣內停而見小便不利,浮腫, 腹痛,兼陰隨陽傷之身目閏動等證者。  均能溫補

30、脾腎,助陽行水,同治脾腎陽虛, 陽不化氣,水氣內停之小便不利,水腫,苔 白脈沉等陰水證。  偏于溫補脾陽,助陽散寒之力較勝,且兼行 實脾散 氣導滯,故主治脾腎陽虛而以脾陽虛為主, 又有水停氣滯之水腫,伴見胸腹脹滿,食 減便溏,舌苔厚

31、膩等證者。萆薢分清飲《丹溪心法》,,,,,萆薢分清飲 《丹溪心法》,【組成】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用法】原方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入鹽一捻,食前服。,【主治】 下焦虛寒之白濁。 氣化無權,封藏失職:小便頻數(shù)下焦虛寒 寒濕下注,清濁不分:小便混濁,白如

32、 米泔,凝如膏糊。,,【病機】下焦虛寒,濕濁下注?!局畏ā?溫腎利濕,分清化濁。,【方解】君:川萆薢—利濕,分清化濁。臣:益智仁—溫腎暖脾以散寒濕,縮小便止遺濁 尿頻。 烏藥—溫腎祛寒,暖膀胱以助化氣。 石菖蒲—芳化濕濁,溫膀胱,暖小腸以分清 別濁。 *萆薢與石菖蒲相伍,分清別濁之力增強。 *益智仁與烏藥相伍,縮小便、止小便頻數(shù)之

33、 力增強。 *配伍要點: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小便頻數(shù),尿液混濁如米泔。下焦?jié)駸峄蚣儫釤o濕者,本方不宜。2.臨證加減:如腎陽虛甚,可與腎氣丸合用,以增強溫腎利濕的作用;如兼有中氣不足,可加黨參、黃芪以補益中氣;婦女寒濕帶下,可選加熟附子、肉桂、菟絲子、蒼術、茯苓等以加強溫腎利濕作用。,3.現(xiàn)代運用: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滴蟲性陰道炎、慢性盆腔炎屬下焦虛寒,濕濁下注者。4.用本方水煎劑

34、進行體外抗淋球菌試驗表明,本方無明顯的抗淋球菌的作用。,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組成】 獨活三兩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各二兩【用法】上藥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主治】 風寒濕痹日久,

35、肝腎兩虛,氣血 不足證。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心悸氣短,舌淡苔 白,脈細弱。 風寒濕邪內阻:腰膝疼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 ,肌膚麻木不仁,畏寒喜溫。,,【病機】 風寒濕日久不愈,肝腎損傷,氣血不足。【治法】 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方解】 君:獨活—善祛下肢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而通痹止痛。 桑寄生—補肝腎,壯筋骨,祛風

36、濕,止腰腿疼痛。臣:細辛、肉桂心—辛散寒濕,溫通經脈而止痛; 防風—祛風勝濕而止痛,透邪外出。 *辛、防助獨活祛風散寒去濕,止痹痛。 秦艽—搜筋肉之風濕,通經止痛。 杜仲、牛膝—益肝腎、強筋壯骨,止痹痛。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佐:當歸 芍藥 養(yǎng)血活血以治風、體現(xiàn)“治風先治 干地黃 血,血行風自滅”。 川芎 人參、茯苓—益氣健脾

37、。 *杜仲、牛膝與佐藥相配,益肝腎,補氣血 ,扶正祛邪。使:甘草—調和諸藥。,,方論,【臨床應用】1、辨證要點:腰膝冷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2、臨證加減:對痹證疼痛較劇者,可酌加制川烏、制草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活血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溫陽散寒;濕邪偏盛者,去地黃,酌加防己、薏苡仁、蒼術以祛濕消腫;正虛不重者,可減地黃、人參。,3、現(xiàn)代運用:慢性關節(jié)炎、腰肌

38、勞損、骨質增生癥、風濕性坐骨神經痛等,屬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者。4、使用注意:若痹證屬于濕熱實證者,非其所宜。,《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是方也,乃太陽邪熱入府,水氣不化,膀胱表里藥也。一治水逆,水入即吐:一治消渴,水入則消……二證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傷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熱之專劑,乃治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澤瀉之咸寒,咸走水府,寒勝熱邪。佐以二苓之淡滲,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并瀉水熱

39、也。用白術之燥濕,健脾助土,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溫,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術須桂上升,通陽之效捷,氣騰津化渴自止也。若發(fā)熱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飲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猶解停水發(fā)熱之表也?!?方論,《古今名醫(yī)方論》趙羽皇曰:“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里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

40、胃家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于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yǎng)陰,生新去瘀,于腎中利水,即于腎中養(yǎng)陰?;驶?,于胃中去熱,亦于胃中養(yǎng)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yǎng)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

41、,惟明者知之。”,方論,《金匱心典》:“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fā)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肌膚之里。服后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以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芪、術、甘草,焉能使衛(wèi)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方論,《成方便讀》:“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jié)不行,以致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癥。故以桑皮之瀉肺降氣,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而以茯苓之從上導下,大腹皮之宣胸行

42、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為子母之臟,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腫滿一證,脾實相關。否則,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雖肺之治節(jié)不行,決無腫滿之患。是以陳皮、茯苓兩味,本為脾藥,其功用皆能行中帶補,匡正除邪,一舉而兩治之,則上下之邪,悉皆渙散耳?!?方論,《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趙良曰:“《靈樞》謂心包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于心包,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

43、陽,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滲,逐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術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方論,《古今名醫(yī)方論》趙羽皇:“真武一方,為北方行水而設。用三白者,以其燥能制水,淡能伐腎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溫大熱,必用為佐者何居?蓋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水雖欲行,孰為之主

44、?故脾家得附子,則火能生土,而水有所歸矣;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更得芍藥之酸,以收肝而斂陰氣,陰平陽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氣而和胃也。”,方論,《醫(yī)宗金鑒·金匱要略注》:“腎著者,謂腎為寒濕所傷,著而不行之為病也。腎受寒濕,故體重腰冷,如坐水中。雖形如水腫之狀,反不渴而小便自利,非水也,乃濕也。飲食如故,以病屬下焦腎,而不屬中焦脾故也……以甘姜苓術湯補土以制水,散寒以滲濕也?!?方論,《醫(yī)方考》:“脾

45、胃虛寒,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故肢體浮腫。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大小便皆利。是方也,用白術、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干姜、附子之辛熱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厚樸、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名曰實脾者,實土以防水也。雖其藥味不皆實土,然能去其邪,乃所以使脾氣之自實也?!?方論,《張氏醫(yī)通》:“精通尾膂,溲出膀胱,涇渭攸分,源流各異。詳溲便之不禁,乃下焦陽氣失職,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得鹽之

46、潤下,并烏藥亦不致于上竄也。獨是胃中濁濕下滲,非萆薢無以清之,兼菖蒲以通九竅,利小便,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厥有旨哉!”,《成方便讀》:“此亦肝腎虛而三氣乘襲也。故以熟地、牛膝、杜仲、寄生補肝益腎,壯骨強筋。歸、芍、川芎和營養(yǎng)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參、苓、甘草益氣扶脾,又所謂祛邪先補正,正勝則邪自除也。然病因肝腎先虛,其邪必乘虛深入,故以獨活、細辛之入腎經,能搜伏風,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腎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風為風藥卒徒,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