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是一種新現(xiàn)腸道致病菌,能引起人出血性腸炎(Hemorrhagic colitis,HC)、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obocytopenie porpura,TTP)等。
 

2、  EHEC屬于產(chǎn)志賀毒素型大腸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VEC),在STEC的O血清型中,0157:H7型是爆發(fā)流行常見的血清型,在多個國家都有流行。1993年,美國發(fā)生了一次EHEC 0157:H7暴發(fā),涉及到4個州,700余名兒童受感染,其中51例發(fā)生了HUS,4例死亡。1996年,日本發(fā)生了一起EHEC 0157:H7暴發(fā)流行,涉及30多個縣市,患者9000余名,死

3、亡9人。1999-2000年,我國蘇皖等地發(fā)生EHEC 0157:H7大規(guī)模暴發(fā)流行,患者約2萬人,發(fā)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者195人,死亡177人,這次爆發(fā)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流行規(guī)模最大、死亡人數(shù)最多、流行時間最長、發(fā)病因為最復雜的一次。目前,EHEC 0157:H7的感染呈暴發(fā)流行趨勢,具有較強的致病性與致死性,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EHEC O157:H7感染引起的典型病理特征是腸上皮細胞黏附抹去(attaching

4、and effacing,A/E)損傷,其主要病理學變化表現(xiàn)為細菌與腸上皮細胞緊密黏附,細菌黏附部位的腸上皮細胞骨架發(fā)生改變,腸微絨毛肌動蛋白發(fā)生去聚化,從而導致微絨毛收縮和脫落。已證實,EHEC和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EPEC)的主要毒力因子是指包括引起A/E損傷的所有基因,位于染色體腸細胞脫落位點LEE(the locus of enterocyte effacement

5、,LEE)致病島。espF基因位于LEE第4個操縱子。序列分析表明,不同致病菌中表達的EspF蛋白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有差別。EHEC和EPEC的espF基因序列同源性為9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為75%,從N端起最初的70個氨基酸同源性為99%,C末端氨基酸最大的區(qū)別是EspF在EHEC中有4個脯氨酸重復子,EPEC中有3個。目前,EspF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EPEC。它的功能主要有破壞腸上皮細胞的屏障功能,靶向作用于線粒體,啟動宿主細

6、胞早期凋亡程序,誘導細胞死亡。
   近幾年,盡管對EPEC中的EspF蛋白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并證實腸屏障的破壞與EspF密切相關(guān),但EspF其他的功能,如誘導細胞死亡、參與AME損傷的機制仍不清楚,與宿主相關(guān)蛋白相結(jié)合導致信號變化也只是推測。espF基因在EHEC和EPEC中高度同源,但編碼的蛋白有差異,并且EPEC和EHEC的黏附部位不同,EPEC黏附于小腸的腸上皮細胞,EHEC黏附于大腸的腸上皮細胞。這說明了EHEC和E

7、PEC對宿主細胞的致病分子機理存在差異。那么,在EHEC 0157:H7中,EspF是否影響細菌的黏附性、參與細胞屏障的破壞以及誘導細胞死亡呢?根據(jù)espF基因在EPEC中的研究進展,本研究從EspF的N端功能區(qū)分子結(jié)構(gòu)入手,采用重疊延伸OL-PCR(overlap extension PCR,OL-PCR)、同源重組等方法構(gòu)建EHEC O157:H7 EspF的N端部分序列缺失突變株,并用突變株與野生株分別感染細胞,對其功能比較研究,

8、可望揭示EspF蛋白在EHEC O157:H7感染導致腸上皮細胞產(chǎn)生黏附-抹去損傷中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1.EHEC O157:H7Nal(△espF)突變株的構(gòu)建 將菌株EHEC O157:H7廣州株(菌號:246)接種于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不斷增加萘啶酮酸(Nal)濃度,至Nal終濃度為50μg/ml,誘導出具有萘啶酮酸抗性菌株,命名為EHECO157:H7(Nal)。根據(jù)GenBank的espF基

9、因序列(Accession NO.NC_002655)及其上、下游的DNA序列,設(shè)計合成兩對引物:P1、P2和P3、P4,其中P2和P3的5’端有19bp互補序列,P1、P4分別添加酶切位點XbaI和SacI。以EHECO157:H7全基因組為模板,采用重疊延伸PCR(OL-PcR)法,通過兩步PCR獲得espF缺陷同源性片段△espF?!鱡spF克隆于pMDT19,構(gòu)建重組質(zhì)粒pMDT19-△espF。pMDT19-△espF和自殺質(zhì)

10、粒pCVD442同時進行雙酶切,將目的片段連接到pCVD442,構(gòu)建重組自殺質(zhì)粒pCVD442-△espF。后者電穿孔轉(zhuǎn)化于大腸埃希菌SM10,得到重組菌SM10(pCVD442-△espF)。菌株EHEC O157:H7(Nal)與重組菌SM10(pCVD442-△espF)混合,通過濾膜進行接合轉(zhuǎn)移,并用氨芐青霉素和萘啶酮酸進行雙抗篩選菌株EHEC O157:H7(pCVD442-△espF),該菌株稀釋后涂布于濃度為5~10%的蔗

11、糖平板上,篩選突變株EHEC O157:H7(△espF)。
   2.野生株與突變株生物學特征比較 野生株和突變株按革蘭染色步驟進行染色,光學顯微鏡觀察。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在0、2、4、6、8、10、12、14、16、18、20、22、24h分別測野生株和突變株的OD600,以時間為橫坐標,OD600的對數(shù)為縱坐標繪制各生長曲線。
   3.細菌黏附實驗
   (1)吉姆薩(Giemsa)染色觀察細菌黏附 Lo

12、vo細胞進行載玻片爬片后,細菌感染作用于細胞2h,按吉姆薩染色試劑說明進行染色,待干,鏡檢。
   (2)涂板計算細菌黏附率過夜培養(yǎng)的野生株、突變株和工程菌DH5 α(陰性對照菌株)重懸于不含抗生素的培養(yǎng)基(DMEM,10%胎牛血清)。Lovo細胞培養(yǎng)于12孔板內(nèi),長至單層細胞,約為2X 105cells/孔。以每孔2x107的細菌量接種到培養(yǎng)Lovo細胞的12孔板內(nèi)(使細胞感染倍數(shù)約為100),輕輕晃動培養(yǎng)板混勻。細胞培養(yǎng)板放

13、入培養(yǎng)箱,37℃,5%CO2,1.5-2h。每種細菌接種8個復孔。黏附實驗步驟參照先前實驗研究所述。為計算黏附于細胞的細菌數(shù),細胞用PBS洗3次,加入150μl的0.5%Triton X-100裂解細胞,孵育8min后,加入100μl PBS,反復吹打吸出樣品,每孔樣品做梯度稀釋后涂布于2個瓊脂平板計數(shù)菌落數(shù)。計算黏附率(黏附率=黏附到細胞的細菌數(shù)/初始加到細胞孔的總細菌數(shù)×1000‰)。利用SPSS13.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菌

14、黏附率的平均值差異。
   4.統(tǒng)計分析處理方法 細菌黏附實驗中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比較各菌株黏附率的差異。
   三、結(jié)果
   1.構(gòu)建了突變株EHEC O157:H7(△espF)OL-PCR擴增出了espF基因缺陷同源性片段△espF,大小約為1762bp,測序并與原espF基因序列比對,片段△espF缺失了162bp。利用萘啶酮酸和氨芐青霉素雙抗性獲得了菌株EHECO157:

15、H7(pCVD442-△espF),取該菌株的菌液為模板,P1、P4引物PCR擴增可見有兩條片段,大小分別為1924bp和1762bp。菌株EHEC O157:H7(pCVD442-△espF)經(jīng)過蔗糖篩選,獲得同源重組菌株EHEC O157:H7(△espt;),菌液PCR驗證,可見到一條片段,大小約為1762bp。測序證實,菌株EHEC O157:HT(△espF)的espF基因缺失162bp。
   2.野生株和突變株的生

16、物學性狀 在革蘭染色中,野生株和突變株均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棒狀桿菌。根據(jù)所測的OD600繪制生長曲線,野生株和突變株的生長曲線趨勢基本一致。
   3.細菌黏附實驗 吉姆薩染色可見野生株黏附于細胞的數(shù)量較多,突變株較少。涂板菌落計算細菌的黏附率,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菌株間的黏附率比較.P<0.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野生株的平均黏附率是18.128±3.159‰,突變株的平均黏附率是6.756±1.297‰。
  

17、 四、結(jié)論
   1.選擇EHEC O157:H7廣州株(菌號:246)作為始發(fā)株,采用OL-PCR擴增出espF基因缺陷同源性片段△espF,與espF原基因序列相比,前者缺失了162bp堿基,缺失的位置位于EHEC OP157:H7全基因組中的4659104-4659265,位于EspF蛋白氨基酸序列中的N端第15-68個氨基酸殘基,因此,本研究破壞了EspF蛋白N端的功能區(qū)。
   2.利用自殺性質(zhì)粒pCVD44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