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瘧原蟲鏡檢,陳國英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9.5.2,一、概 述 (1),瘧疾廣泛流行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邊緣地區(qū),是重要的蟲媒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我國常見的為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和惡性瘧 。,一、概 述(2),瘧疾的傳播媒介是按蚊,人是瘧原蟲的中間宿主。瘧原蟲寄生于人體的肝細胞和血液的紅細胞內,前者稱紅細胞外期,后者為紅細胞內期。

2、瘧疾發(fā)作的臨床癥狀是由紅細胞內期引起的。末梢血液中查到瘧原蟲是瘧疾診斷的三條標準之一。,二、瘧原蟲在人體內的生活史,瘧原蟲生活史分為按蚊體內的有性生殖和人體內的無性生殖兩大部分,這里只將人體內生活史作一簡要介紹。,紅細胞外期 1,瘧原蟲通過按蚊吸血進入蚊體內,經一段時間發(fā)育成熟后,成為具有感染性的按蚊,若再次叮人時即將其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注入人體,經血液循環(huán)進入肝細胞內繁殖。,紅細胞外期 2,間日瘧原蟲的子孢子分為速發(fā)型和遲發(fā)型兩種。速發(fā)

3、型子孢子進入肝細胞后迅速生長發(fā)育,進行裂體增殖,成熟后將肝細胞脹破,完成紅細胞外期的發(fā)育。每個受感染的肝細胞,含有數以千計的裂殖子,其釋放進入血液后一部份被吞噬細胞消滅,一部份侵入紅細胞內寄生。,紅細胞外期 3,間日瘧原蟲完成紅細胞外期發(fā)育所需的時間約為8天,惡性瘧原蟲約為6天,三日瘧原蟲約為11天,卵形瘧原蟲約為9天。在此階段的血液中沒有瘧原蟲,受染者亦無臨床癥狀。遲發(fā)型子孢子需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休眠期后再分批完成紅外期發(fā)育,成為瘧

4、疾復發(fā)的根源。紅外期瘧原蟲的發(fā)育只有一代,并不反復循環(huán)。惡性瘧原蟲無遲發(fā)型子孢子,所以沒有真正的復發(fā)。,紅細胞內期 1,從肝細胞中釋放的裂殖子,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很快侵入紅細胞內形成環(huán)狀體,又稱早期滋養(yǎng)體。它們在紅細胞內攝取血紅蛋白等營養(yǎng)物質進行裂體增殖,最后發(fā)育為成熟裂殖體,內含一定數量裂殖子。當它脹破紅細胞后,裂殖子釋放至血液內,使感染者出現(xiàn)臨床癥狀。進入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份侵入正常紅細胞,進行又一個周期的裂體增殖,一部份裂殖子被吞噬

5、細胞吞噬。,紅細胞內期 2,瘧原蟲在紅細胞內完成一個裂體增殖周期所需的時間因蟲種而不同,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約為48小時,三日瘧原蟲約為72小時。經過一代或幾代裂體增殖后,有一部份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后不再進行分裂,而逐漸發(fā)育長大成為配子體。,紅細胞內期 3,瘧原蟲在人體內持續(xù)存活的時間以惡性瘧原蟲最短,約為1年;間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為1-3年;三日瘧原蟲最長,為3-5年,甚至可終身帶蟲。由瘧原蟲侵入到出現(xiàn)臨床癥狀的這段時間

6、稱為潛伏期,其時間長短與入侵人體瘧原蟲的種類、蟲株、原蟲的數量及人體的抵抗力有關。惡性瘧的潛伏期為7-27天,平均11天;三日瘧通常為18-35天,平均28天;,紅細胞內期 4,間日瘧則有長潛伏期與短潛伏期兩種,短者11-25天,平均14天;長者6-9個月,最長者可達15個月。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按照生長、發(fā)育、繁殖的階段不同而分為滋養(yǎng)體、裂殖體和配子體3個時期或階段,各期瘧原蟲的形態(tài)變化很大。,瘧原蟲的基本結構㈠ 核 即細胞核或染

7、色質粒。在正常情況下核呈鮮紅色,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核的結構致密,只有在個別發(fā)育階段較為疏松,例如間日瘧原蟲雄配子體的核。有時因胞漿厚密或染色深藍,使核呈暗紅或紫紅色。,三、瘧原蟲形態(tài)特征,三、瘧原蟲形態(tài)特征,㈡ 細胞漿 被染成蔚藍色或深藍色,隨著蟲體發(fā)育長大,細胞漿逐漸增多。間日瘧原蟲發(fā)育到大滋養(yǎng)體階段,胞漿呈阿米巴樣活動,胞漿內有空泡。三日瘧原蟲阿米巴活動不顯著。,三、瘧原蟲形態(tài)特征,㈢ 瘧色素 顏色和顆粒的形狀,因

8、瘧原蟲種類而異。間日瘧原蟲的色素顆粒呈短棒狀,黃褐色;惡性瘧原蟲的色素顆粒呈細砂狀,黑褐色;三日瘧原蟲的色素呈砂粒狀,深褐色;卵形瘧原蟲的色素與間日瘧原蟲相似。瘧色素在蟲體內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團塊。,三、瘧原蟲形態(tài)特征,㈣ 被寄生的紅細胞 被間日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脹大、顏色變淡。瘧原蟲發(fā)育至阿米巴樣體,紅細胞出現(xiàn)薛氏點(Schuffner's dots)。 被惡性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大小正?;蛏晕⒖s小,紅細胞上有時見到茂氏點(

9、Maurer's dots)。 被三日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大小正常,紅細胞上可見到齊氏點(Ziemann's dots)。被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稍脹大或不脹大,呈卵形或一端呈鋸齒(傘矢)狀,薛氏點出現(xiàn)較早,于環(huán)狀體階段便可查見。,四、紅細胞內期的瘧原蟲分期1,滋養(yǎng)體 滋養(yǎng)體有早期與晚期之分。早期滋養(yǎng)體因外形呈環(huán)狀而又稱環(huán)狀體。以后蟲體長大,胞漿增多,時有偽足伸出,并在胞漿中出現(xiàn)空泡和瘧色素,此時稱為晚期滋養(yǎng)體。,四、紅

10、細胞內期的瘧原蟲分期2,裂殖體 晚期滋養(yǎng)體發(fā)育成熟(間日瘧原蟲約經40小時)后核開始分裂稱為早期裂殖體,以后核經反復分裂,最后胞漿亦隨之分裂,分別包裹在每個核的周邊,形成一個個的裂殖子,此期稱為成熟裂殖體。其體內除有數量不等的裂殖子外,尚有集聚成塊狀的瘧色素。,四、紅細胞內期的瘧原蟲分期3,配子體 瘧原蟲經過一次或數次裂體增殖 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紅細胞中發(fā)育長大, 其核增大而不再分裂,胞漿不斷增多而無 偽足和空泡,最

11、后發(fā)育成為圓形,卵圓形或 臘腸形、新月形配子體。,薄血膜上瘧原蟲的形態(tài)特征,瘧原蟲均寄生于紅細胞內,其基本結構為細胞核、細胞漿和細胞膜。環(huán)狀體以后各期還有血紅蛋白消化分解后的產物瘧色素。各種瘧原蟲除瘧色素以外均無色,血片制后需經染色才能識別。 染色后的瘧原蟲細胞核呈紅色或淡紫紅色,細胞質呈藍色或淡藍色,瘧色素呈褐黃色或黑褐色。涂制好的薄血膜,紅細胞應平鋪在血片上,互不重疊。由于薄血膜干燥迅速,瘧原蟲很快被固定,所以形態(tài)典型活躍。,薄

12、血膜中常見的血液成分,中性白細胞,酸性球,血小板,大單核球,紅血球,淋巴球,薄血膜中被瘧原蟲寄生紅血球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被寄生紅細胞脹大色淺,薛氏點鮮紅色,細小,數多,惡性瘧原蟲被寄生紅細胞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點紫紅色,粗大,數少,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 環(huán)狀體紅血球:正常。大?。?較大,約為紅 細胞直徑1/3。胞漿:環(huán)狀,淺藍色。核: 紅色,一個, 偶有二個。色素: 沒有。,薄血膜瘧

13、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 環(huán)狀體紅血球: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大?。?較小,約為紅細胞 直徑1/5~1/6。胞漿: 蘭色,環(huán)狀纖細, 有時位于紅細胞的 邊緣。常見多個同 寄生一紅細胞現(xiàn)象。核: 紅色一個,常有二個。色素: 沒有。,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環(huán)狀體,薄血膜中小滋養(yǎng)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約為紅細胞直徑的

14、1/3;環(huán)較粗大;核1個;2個核和一個紅細胞寄生2個環(huán)狀體,不如惡性瘧原蟲多見,惡性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約為紅細胞的 1/6;環(huán)纖細;核1~2個;一個紅細胞寄生2個環(huán)狀體的常見,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出現(xiàn)形狀大小相等,分布均勻,數目較多,鮮紅色薛氏小點。大?。狠^大。胞漿:不規(guī)則,淺蘭色,出現(xiàn)阿米巴偽足,有空泡。核:紅色,一個。色素:有,細小桿狀,黃葛色,分布不均勻。,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 日 瘧

15、 大 滋 養(yǎng) 體,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大滋養(yǎng)體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出現(xiàn)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勻、數目較少紅色茂氏小點。大?。狠^小。胞漿:蘭色,圓形,堅實,體積小。核:一個,紅色。色素:較細的黑褐色顆粒,常集成塊。,薄血膜中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蟲體不規(guī)則,較大;阿米巴樣空泡明顯;瘧色素細小,黃褐色,惡性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體小,圓形;空泡??;早期瘧色素細小,金黃色,晚期結成塊狀,黑褐色

16、,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未成熟裂殖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可有薛氏小點。胞漿:較不規(guī)則,空泡小或消失,蘭色。核: 紅色,分裂為二個以上。色素:黃褐色,分布不均勻。,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 日 瘧 未 成 熟 裂 殖 體,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未成熟裂殖體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有茂氏小點。大小: 較小。胞漿: 規(guī)則,圓形或卵圓形,蘭色。核: 分裂為二個以上,紅色

17、。色素: 黃褐色顆粒,常集成黑褐團塊。,薄血膜中裂殖體前期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裂殖體前期圓形或不規(guī)則;核分裂為2個以上,空泡消失;瘧色素分布不勻,惡性瘧原蟲裂殖體前期圓形,核分裂為2個以上;瘧色素集成團快,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成熟裂殖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可見薛氏小點。大?。?個體較大。胞漿和核:裂殖子12~24個平均16個,排列不規(guī)則,核紅色,胞漿淺蘭色。色素: 黃褐色常集于瘧原蟲的一邊。,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

18、惡性瘧成熟裂殖體紅細胞: 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見茂氏小點。大小: 蟲體較小。胞漿和核:裂殖子8~36個平均18~24個,排列 不規(guī)則或呈二重排 列,核紅色胞漿蘭色。色素: 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側。,薄血膜中成熟裂殖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裂殖體大于正常紅細胞;裂殖子12~24個,通常16個,排列不規(guī)則;瘧色素常集于一側,黃褐色,惡性瘧原蟲裂殖體小于正常紅細胞;裂殖子較小,8~26個,排列不規(guī)則;瘧

19、色素成團快狀,黑褐色,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大(雌)配子體形狀大?。簣A或橢圓,較大。胞漿: 深蘭色。核: 一個,較小,深紅色常偏于一邊,核周可見明顯不染色帶。色素: 黃褐色,均勻散在,數目較多。,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小(雄)配子體 形狀大?。簣A形,蟲體較大。胞漿: 淺蘭色。核: 一個,較大,疏松位于中央,淺紅色,周圍有明顯不著色帶。色素: 黃褐色,散在分布。,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 大雌)配

20、子體形狀大?。盒略滦?,兩端 稍尖。胞漿: 深蘭色。核: 一個,較小,致 密,深紅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見透明不染色帶。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圍,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ㄐ郏┡渥芋w形狀大小:臘腸形,兩端鈍圓。胞漿: 淺蘭色或淡紫紅色。核: 一個,較大,疏松,位于中央,淺紅色,核周可見不染色帶。色素: 黑褐色,疏松地分布于核周圍。,薄血膜中大(雌)配子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雌配子體

21、小于正常紅細胞,圓形;核小,致密,深紅色,偏于一側,胞漿深藍色;瘧色素散在,惡性瘧原蟲雌配子體新月型,兩端較尖;核小,致密,深紅色,位于中央;胞漿深藍色;瘧色素塊圍于核周,薄血膜中?。ㄐ郏┡渥芋w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雄配子體大于正常紅細胞,圓形;核大,疏松,淺紅色,多位于中央;胞漿淺藍色或淡紅色;瘧色素散在,惡性瘧原蟲雄配子體臘腸形,兩端鈍圓;核大,疏松,淡紅色,位于中央;胞漿淺藍色或淺紅色;瘧色素圍于核周,大配子體與大滋養(yǎng)體區(qū)別,

22、蟲體大小:幾乎充滿被寄生的紅細胞核:一個,較大且致密,周圍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帶胞漿:邊緣清楚,不含空泡瘧色素:顆粒較多較粗,均勻散在,蟲體大小:不超過被寄生紅細胞的3/4核:一個,延長呈帶狀,周圍無明顯的不染色帶漿:邊緣不整齊,多有空泡瘧色素:顆粒較少較細,分布不均勻,三日瘧原蟲,1)滋養(yǎng)體 小滋養(yǎng)體略小于間日瘧的小滋養(yǎng)體,核較大,胞漿較粗厚,有時可見色素。大滋養(yǎng)體常呈帶狀,極少呈圓形,核常呈條狀,胞漿結實,一般不含空泡,

23、色素顆粒粗大,深褐色,常沿邊緣分布。 被三日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大小正?;蚵杂锌s小、顏色正常。偶見淡紫紅色微細的齊氏點,其數量少于薛氏點而多于茂氏點。,三日瘧原蟲,裂殖體 未成熟裂殖體核分裂成2個以上,胞漿也分裂,色素漸趨集中, 分布不勻。成熟裂殖體小于正常紅細胞,含裂殖子6~12個,常為8個,形成菊花狀,色素常集中于中央。裂殖子比間日瘧原蟲裂殖子大。,三日瘧原蟲,配子體 形態(tài)與間日原蟲的配子體相似,但蟲體小于正常紅細胞,色素

24、顆粒粗大。,卵形瘧原蟲,滋養(yǎng)體 小滋養(yǎng)體與三日瘧小滋養(yǎng)體相似,核較大,胞漿較粗厚。大滋養(yǎng)體結實,空泡不顯著,常呈圓形,極少呈帶狀,色素棕黃色,顆粒粗大。 被卵形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大小正?;蛏悦洿?,褪色,部分紅細胞變?yōu)槁研位蜻吘壪駛氵吘壍氖笭?,可見較多的薛氏點,且比間日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出現(xiàn)早,于小滋養(yǎng)體階段已可見到,斑點也稍粗大。,卵形瘧原蟲,裂殖體 與三日瘧原蟲的裂殖體相似,圓而結實,約占紅細胞的3/4, 一般不超過正常紅細胞大

25、小。成熟裂殖體含裂殖子6~12個,常為8個,一般排列不規(guī)則。裂殖子比常見三種瘧原蟲的裂殖子大。,卵形瘧原蟲,配子體:亦與三日瘧原蟲的配子體相似,一般不超過正常紅細胞的大小,,四種瘧原蟲的小滋養(yǎng)體,四種瘧原蟲的小、大滋養(yǎng)體,四種瘧原蟲未成熟、成熟裂殖體,四種瘧原蟲小配子體、大配子體,間日瘧原蟲,被寄生細胞明顯膨大,褪色,大滋養(yǎng)體呈阿米巴樣(阿米巴樣體),蟲體胞漿內空泡明顯,色素顆粒短桿狀,較細,黃褐色,薛氏點細小,數多,,,,,,惡性瘧

26、原蟲,,,被寄生紅細胞形態(tài)正常,核紅色,一個或多個。,茂氏點紅色、粗大、明顯數少,環(huán)狀體細胞漿淡藍色,較纖細。,環(huán)狀體有時貼于紅細胞邊緣,多重感染較常見,,,,,,三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五、厚血膜中瘧原蟲的形態(tài)特征1,厚血膜的優(yōu)點是能夠提高瘧原蟲的檢出率,厚血膜上原蟲集中,檢出率比薄血膜高出十幾倍甚至數十倍,尤其是在輕度感染的情況下。但是,厚血膜的鏡檢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厚血膜層次多、背景深、透光差,蟲體收縮,瘧原蟲的形態(tài)結構遠不

27、如薄血膜上清晰典型;,五、厚血膜中瘧原蟲的形態(tài)特征2,厚血膜中紅細胞重疊和橫豎交替,使瘧原蟲體態(tài)各不相同,并且還會出現(xiàn)折皺疊加的現(xiàn)象;血片制作、染色過程中亦會使原蟲皺縮變形和腐蝕破損,厚血膜中原蟲的形態(tài)與薄血膜相比,差異很大,識別較難;染色過程中血紅蛋白溶解,紅細胞消失而不能像薄血膜那樣可以借助紅細胞特有的改變和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特點進行識別;厚血膜上還?;祀s一些與原蟲較易混淆的染液殘渣、血小板和血細胞碎片,更增加了鑒別的困難。,五、厚

28、血膜中瘧原蟲的形態(tài)特征3,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瘧原蟲特有的三個基本要素即紅色細胞核、藍色細胞漿和棕褐色或黑褐色的瘧色素,和其組成的形態(tài)特征與動態(tài)結構,以及還可能出現(xiàn)的紅色薛氏或茂氏小點和紅細胞的紅色陰影等方面去認真觀察分析,反復操練,還是可以逐漸識別和逐步掌握的。,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⑴ 小滋養(yǎng)體:呈環(huán)狀或因空泡消失而變成各種形狀,形狀的改變因胞漿向核的一側,或同時向二側收縮,或圍住核,鏡檢是常見“!”、“,”、“飛鳥”、“V”形和“鳥眼”

29、等。,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的蟲體大于惡性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核較大,胞漿較厚,常呈“!”或“,”等。常伴有各個發(fā)育階段的瘧原蟲。,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三日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大于惡性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而略小于間日瘧原蟲的小滋養(yǎng)體。核較大,胞漿較粗厚,常呈“,”或“鳥眼”等。有時可見色素。,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如果血膜上只有少數環(huán)狀體,其形態(tài)又不太典型,則應另外取血檢查,不應輕易下結論。,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⑵ 大滋養(yǎng)體:間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

30、運動活潑,空泡大,形態(tài)變化也較大,而惡性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僅有輕微運動,空泡小,形態(tài)變化也較小,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呈阿米巴樣或縮成各種形狀,常見有些原蟲的胞漿為圓形,核和色素均被包在中間,著色很深,只能看到深藍色的胞漿和黃褐色的色素折光,核模糊不清,或僅于調節(jié)顯微鏡的亮光時,才隱約可見。有些胞漿皺縮斷裂成幾個團塊,大小不一,互不連接,核位于胞漿之中或外邊,色素分布不勻。有些則僅見胞漿和色素而核看不清楚。,厚血膜

31、瘧原蟲形態(tài),三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常呈圓形或卵形,有時可見呈帶狀。由于它的胞漿結實,色素顆粒粗大,深褐色,數量較多,以致整個原蟲呈黃綠色,核不太清楚,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常呈圓形,蟲體較小而結實,色素細小,金黃色,結成團塊后,呈黑褐色。,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⑶ 裂殖體:三種瘧原蟲的未成熟裂殖體和成熟裂殖體,除蟲體略微縮小而著色較深外,幾乎與薄血膜上的形態(tài)一樣。間日瘧原蟲裂殖體較大,而惡性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的裂殖體均較小。三日

32、瘧原蟲的裂殖子較大,間日瘧原蟲的裂殖子次之,惡性瘧原蟲的裂殖子較小。,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⑷ 配子體:間日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的配子體相似,均呈圓形,但前者的蟲體比后者大。間日瘧原蟲雄配子體核大,圓形或星狀,胞漿較少,著色淡,色素粗大,數量較多。間日瘧原蟲的雌配子體與成熟大滋養(yǎng)體相似,但配子體的色素顆粒粗大,多而分散,有沿邊分布的現(xiàn)象。惡性瘧原蟲的配子體呈新月形或臘腸形,常見其邊緣上附著一小塊皺縮的紅細胞膜,有時可見縮成圓形,核位于中央,

33、色素散在于核周圍,其外為一圈胞漿,還可見配子體的胞漿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色素,或核和胞漿均消失,只留下色素。,厚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⑸ 被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厚血膜染色后,紅細胞的血紅蛋白溶解,其輪廓消失,但斑點卻十分清楚。有時尚殘留紅細胞的模糊痕跡,血膜邊緣部分較薄,更易查見。,厚血膜中常見的血液成分,中性球,酸性球,中性球,大單核球,淋巴球,血小板,厚血膜中瘧原蟲的形態(tài),厚血膜由于用血量較多,涂制的血膜小,紅細胞重疊且干燥慢,致

34、使蟲體皺縮,空泡消失,胞漿變形,其形態(tài)改變的程度與瘧原蟲運動的強弱、空泡有無和大小有關。各期瘧原蟲在發(fā)育中,大小滋養(yǎng)體明顯的阿米巴樣運動,其他期僅有輕微運動;大、小滋養(yǎng)體含明顯空泡,裂殖前期的空泡不明顯或消失,成熟裂殖體和配子體均無空泡。,厚血膜小滋養(yǎng)體形態(tài),小滋養(yǎng)體 胞漿呈環(huán)狀或向核的一側或兩側收縮,使環(huán)的中間斷裂,或圍繞核。間日瘧原蟲的環(huán)較大,常呈分號“;”和感嘆號“!”狀;而惡性瘧原蟲的環(huán)纖細,常呈分號“:”、飛鳥“⌒.⌒”、V

35、狀和斷環(huán)狀。,間日瘧小滋養(yǎng)體,惡性瘧小滋養(yǎng)體,厚血膜惡性瘧小滋養(yǎng)體,惡性瘧環(huán)狀體在發(fā)育不同階段,其個體大小有很大變化。注意粗環(huán)與間日瘧環(huán)狀體的區(qū)別。,厚血膜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 形態(tài),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呈阿米巴樣運動,胞漿常斷裂幾塊或縮成圓形,核和瘧色素均被包在胞漿之中,著色深,只隱約可見紅色的核和黃綠色的瘧色素。胞漿可皺縮斷裂成幾個塊狀,大小不一,似互不連接。核位于胞漿之中或外邊。瘧色素分布不均勻。有些僅見胞漿和瘧色素而核看不清楚。,大滋養(yǎng)體,

36、厚血膜惡性瘧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惡性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與薄血膜形態(tài)相似,常呈圓形,體小結實,瘧色素細小,金黃色,結成塊狀后,呈黑褐色。,大滋養(yǎng)體,厚血膜裂殖體 形態(tài),裂殖體 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的裂殖體前期及成熟殖體,除蟲體略為縮小著色較深外,均與薄血膜相似。,間日瘧裂殖體,惡性瘧裂殖體,厚血膜間日瘧配子體形態(tài),間日瘧原蟲的配子體呈圓形或卵圓形,除蟲體略縮小且著色深外,均與薄血膜相似。間日瘧雄配子體,核大,疏松,圓形或呈星狀,胞漿較少,著色

37、淡,瘧色素顆粒大,數量較多,散在分布。雌配子體與圓形成熟的大滋養(yǎng)體相似,但配子體瘧色素顆粒粗大,多而散在分布。,大配子體,小配子體,厚血膜惡性瘧配子體形態(tài),惡性瘧原蟲的配子體呈新月形或臘腸形,如血膜干燥較慢,則可縮成圓形,核居中,瘧色素圍在核周,外圍一圈胞漿。此外,還可見配子體的胞漿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瘧色素,或核和胞漿均消失,只留下一些瘧色素。,大配子體,小配子體,厚血膜紅細胞形態(tài),寄生的紅細胞 經染色后,因細胞內血紅蛋白溶解

38、,輪廓消失,但有時尚留下殘骸的“影子”或點彩。,厚血膜上可見 到的某些雜質,在厚血膜上有時可見到一些類似瘧原蟲的物質,要根據瘧原蟲的三個基本要素仔細加以鑒別。,同其他物體的鑒別,厚血膜可因染液的酸鹼度影響,只見到小滋養(yǎng)體的核而不見胞漿;只見到瘧色素而無其他結構;或者只見胞漿斷裂的殘塊。這樣,它與涂片和染色過程中所沾污的雜質包括來自空氣的灰塵、真菌、孢子,來自取血時沾污的污垢、細菌、染料殘渣,白細胞分裂后散出的顆粒、碎片,網狀紅細胞的

39、殘骸等,皆易混淆,要謹慎鑒別。,1.疑似瘧色素 血膜上的染料殘渣及灰塵,有時可誤為瘧色素,此時可依據其顆粒大小,色澤及分布范圍加以區(qū)別。轉動微螺旋時,可見它浮于紅細胞之上,與原蟲不在一個平面上。,此外下面幾種情況,容易誤為瘧原蟲,應注意鑒別,2.疑似瘧原蟲核 細菌尤其是球菌或白細胞破裂后散出的顆粒,皆為紅色小點,與瘧原蟲的核相似,最易混淆。但球菌形體較大,邊緣光滑,常見許多個聚集一處,分布較廣。中性和酸性白細胞的顆粒,著色較淡,邊緣

40、整齊,附近常有白細胞的碎屑。,3. 疑似瘧原蟲胞漿 網狀紅細胞殘骸和白細胞殘骸通常為藍色,與瘧原蟲的胞漿相似,有時因與上述紅點巧合一起,而容易誤為瘧原蟲。鑒別時如形同大滋養(yǎng)體,可依據瘧色素的特點加以區(qū)別;如形狀似小滋養(yǎng)體,可依據蟲體大小、折光是否均勻以及核與胞漿是否在一個平面上予以區(qū)別。,瘧原蟲計數方法 1. 半定量計數 用厚血膜每個視野中所觀察到的瘧原蟲的平均數可粗略地估計為瘧原蟲密度。這種方法簡便,缺點是計數的瘧原

41、蟲數受制作的血膜厚度所影響,在流行病學上不宜用這種數據作定量分析。,國內常用此方法將密度分為六級: 全厚血膜查見瘧原蟲數在10個以內,記錄實際數字; 全厚血膜查見瘧原蟲數在10個以上,但平均每個視野不到1個蟲,記錄“少”; 100個視野中查見的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5個,記錄“+”; 100個視野中查見的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6~10個,記錄“++”; 100個視野中查見的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1

42、~100個,記錄“+++ ”; 100個視野中查見的瘧原蟲數平均每個視野100個以上,記錄“++++ ”。,國外常用的方法將密度分為四級: 厚血膜上100個視野中查見1~10個瘧原蟲,記錄“+”; 厚血膜上100個視野中查見11~100個瘧原蟲,記錄“++”; 厚血膜上100個視野平均1個視野查見1~10個瘧原蟲,記錄“+++”; 厚血膜上100個視野平均1個視野查見10個瘧原蟲以上,記錄++

43、++”,,2. 厚血膜的瘧原蟲計數 根據預先測定的白細胞數目計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瘧原蟲的數目。在制作厚血膜的同時,使用Coulter計數器或血球計確定每微升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然后鏡檢厚血膜,計數同一視野中的瘧原蟲數和白細胞數,直到所計數的白細胞數達到確定的數值為止(如果瘧原蟲密度較高,計數100~200個白細胞即可,但在瘧原蟲密度很低時,計數白細胞數需達1000個)。,用下式算出瘧原蟲密度。瘧原蟲數/白細胞數×白細胞數

44、/μl血=瘧原蟲數/μl血。一般情況下,當瘧原蟲密度超過4000個/μl血時,計數100個白細胞其結果就較精確。如果無法進行白細胞計數,則可按常規(guī)估計白細胞數。國外最常采用的數值是8000白細胞/μl血,國內常用6000白細胞/μl血。,血片的鏡檢,1.在學習鏡檢瘧原蟲之前,必須先對正常厚薄血膜中各種血細胞的形態(tài)、內部結構和染色性質加以識別.2.學習鏡檢瘧原蟲,首先要學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血膜中瘧原蟲形態(tài)后,才學習鏡檢厚血膜。

45、3.鏡檢瘧原蟲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僅作為原蟲分類時參考和血片編號之用。4.鏡檢瘧原蟲必須用油鏡頭配合5X低倍目鏡鏡檢,當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時可調換10X目鏡進行觀察。5.檢查時應從厚血膜的上緣開始,使血膜從上而下,自左至右,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個視野稍疊一個視野順序地查完整個血膜。,掌握要點:1.構成瘧原蟲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么? 2.被間日瘧和惡性瘧寄生的紅血球有何變 化? 3.在周圍血液中可以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