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加術(shù)湯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概說: 本篇論述了痙、濕、暍病的病因病機、證候、治療及其預后。一、病名分析 痙病,“痙,強急也”,痙病邪在筋脈,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外感風寒、邪阻經(jīng)絡(luò)、耗傷津血和筋脈失養(yǎng)都可致痙,但本篇是以外感風寒所致者為主,與溫病熱盛津傷引起的痙厥不同。,濕病,以病因命名,有外濕和內(nèi)濕之分,本篇以論外濕為主,是感受外濕并兼風夾寒,侵犯肌表,流注關(guān)節(jié)所致,以發(fā)熱身重、骨節(jié)疼煩為主

2、癥。 暍病即“傷暑”,暍病以發(fā)熱身重、汗出、煩渴、少氣脈虛為主癥,與后世所謂烈日下遠行,猝然昏倒之中暑有所不同。,合篇意義,均與外感有關(guān);初起均有太陽表證;辨證與治療類似于傷寒。本篇具有傷寒向雜病過渡的性質(zhì),是雜病中的外感篇。,一、痙 病,【原文】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1)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2),(一)分類,【原文】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3、 (9)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7),(二)脈癥,【分 析】,第九條: 按之緊如弦—緊弦有力,重按不減痙脈 直上下行—寸關(guān)尺三部俱見同一脈象

4、 反映痙病筋脈拘急的病理特點,,,,,,【原文】 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4)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5)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6),,(三)誤治成痙,(四)證 治,1.柔痙,【原文】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 ,幾幾然,脈反沉遲 ,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11)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5、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fā)之。,幾幾然,鑒別,桂枝加葛根湯與栝樓桂枝湯。葛根:解肌退熱,升陽透疹,生津止渴栝樓根:清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病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陳某某,男,56歲,患肌肉萎縮,反映在后背與項下肌肉明顯塌陷不起,汗出口渴,肩背作痛,兩臂拘急,手臂只能貼緊兩脅,不能張開,亦不能抬起,若強行手臂外展活動,則筋骨疼痛難忍,切其脈

6、弦細如絲,視其舌質(zhì)紅如草莓,幾無舌苔。 脈細,舌紅無苔,口渴為陰傷津少之象,肩背作痛,肌肉萎縮,筋脈拘急不利,為太陽經(jīng)脈感受風邪,日久不解,風陽化熱傷及陰血所致。 疏方:桂枝15g 白芍15g 生姜10g 炙甘草12g 大棗12枚 栝樓根30g,服此方7劑,病見顯效。項下、后背寬松為多,口渴良已,兩臂已能前后搖動。效不更方,又服7劑,則病迅然而愈。 【按】本方中栝樓根用量多達30g,取其潤燥而解渴,大滋肺

7、胃之陰,一制桂枝之溫,一治津液之約,仲景治療口渴,慣用栝樓根,而不用它藥,以栝樓根甘酸而潤,化陰生津止渴,為其專也。,2.欲作剛痙,【原文】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12)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分析】,病機:太陽傷寒,營衛(wèi)郁滯,筋脈失養(yǎng)主癥:太陽病,無汗,惡風

8、 小便反少,氣上沖胸 項背強幾幾,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治法:祛風散寒,通經(jīng)達隧方劑:葛根湯方義:葛根 麻黃、桂枝湯,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3.陽明痙病,【原文】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13) 大承氣湯方: 大黃

9、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病 例(張琪),1986年,某女,16歲,因病毒性腦炎,高熱40度以上,神昏,譫語,頻繁抽搐,躁動不寧,牙關(guān)緊閉,遺尿不知,經(jīng)用抗生素(氨芐、先鋒)、安宮、甘露醇等治療一月無效,請求會診。啟齒見舌紅絳,苔黃燥,每日鼻飼奶粉,大便兩周未行,觸其

10、腹部硬滿,昏迷中尚知以手拒之,脈沉數(shù)有力。,處方:大黃25g、厚樸20g、枳實20g、芒硝15g。 第一付藥后,患者體溫降至38度,抽搐停,但大便仍未見;第二付藥后,躁動不安停,體溫降至38度以下,見少量大便;第三付藥后,大量穢濁大便排出,之后見正常黃便,至晚間病人蘇醒,后經(jīng)月余調(diào)理養(yǎng)陰,病愈。惟遺留反應遲鈍。,痙病證治歸納鑒別表,(五)預后【原文】,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3) 痙病有灸瘡,難

11、治。(10)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8),二、濕 病,,(一)證候【原文】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也。(15),【原文】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18),(二)治則,1.發(fā)汗,尤在涇:微汗使陽氣內(nèi)蒸而不驟

12、泄,肌肉關(guān)節(jié)之間充滿流行,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章虛谷:治風濕者,必通其陽氣,調(diào)其營衛(wèi),和其經(jīng)絡(luò),使陰陽表里之氣周流,則其內(nèi)濕隨三焦氣化,由小便而去,表濕隨營衛(wèi)流行,化微汗而解。,【原文】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14),2.利小便,【分 析】,1.濕痹證狀: 外濕—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 內(nèi)濕—脈沉而細

13、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2.濕痹治則:“當利其小便” ——利水祛濕,溫經(jīng)通陽 李東垣:“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內(nèi)外濕合邪,,,內(nèi)濕困脾清濁不分,,1.頭中寒濕,【原文】 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nèi)藥鼻中

14、則愈。(19),(四)證治,【分 析】,病機:寒濕之邪蒙蔽頭面清竅。癥狀: 陽為濕郁—經(jīng)脈不暢—身疼發(fā)熱,面黃 衛(wèi)表被郁—肺氣不降—上逆而喘 病邪在上—脈大 氣道不利—頭痛鼻塞而煩 濕邪并未入里—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治則:宣泄頭面寒濕。方法:納藥鼻中(瓜蒂散、辛夷散)。,寒濕在上,,霧化吸入,2.寒濕在表,【原文】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

15、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濕家身煩疼,【分析】,病機:寒濕痹著肌表,經(jīng)絡(luò)受阻。分析:濕家——久患濕病之人 身煩疼——寒濕阻痹肌表,

16、 可見發(fā)熱無汗惡寒,肢體疼痛而煩治法:辛溫散寒,微汗除濕。方劑:麻黃加術(shù)湯。方義:麻黃湯 ——辛溫發(fā)汗,解表祛濕。 白術(shù)——健脾除濕禁忌:禁火攻。,,,麻黃得術(shù),雖發(fā)汗而不致過汗,術(shù)得麻黃,能行表里之濕。,病 案,趙明銳醫(yī)案:王某某,男,農(nóng)民。因在田間勞動,忽著風寒侵襲,數(shù)日后即周身關(guān)節(jié)煩痛,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為甚,局部指壓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體沉重,舉步艱難。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脈大而數(shù)

17、。曾有醫(yī)生給服過五皮飲加減之類無效。脈證相參,診為濕滯肌表留于肌肉,風濕相搏,投以麻黃加術(shù)湯,囑勿大汗。服2劑后,疼痛稍減輕。但浮腫消退。上方加羌活、蒼術(shù)各15克,繼服2劑后疼痛大減,以后調(diào)養(yǎng)數(shù)日痊愈。 按語:寒濕外侵,留著經(jīng)脈,氣血不利,而致身疼,正合麻黃加術(shù)湯之證,投之果效。病起于寒濕襲表,又見寒濕在表之舌脈,直辨為麻黃加術(shù)湯證,甚是。,病案,劉柏醫(yī)案:姜某某,男,20歲,1977年11月10日以蕁麻疹就診。二年前患者睡濕炕

18、而得此病。每年冬、春季受風寒或接觸冷水即發(fā)。疹從四肢起后慚漫延到周身,時起時消。起時瘙癢難忍并伴膚痛,夜不得眠。來診,見全身有散在癢疹,舌苔白膩,脈浮而緊。此系風寒濕邪郁于肌膚不得透發(fā)而致,當用疏風散寒祛濕之法。擬麻黃加術(shù)湯3劑。病人服藥后周身出微汗,癢疹消失.病愈。1年后追訪未再發(fā)。 按語:病起于寒濕襲表,又見寒濕在表之舌脈,直辨為麻黃加術(shù)湯證,甚是。,3.風濕在表,【原文】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

19、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21)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jié)) 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分析】,病機:主癥:一身盡疼——風濕在表,病位呈游性 發(fā)熱,日晡所劇——風濕化熱傾向治法:解表祛濕,輕清宣化。方劑: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義:

20、 麻黃、甘草——微發(fā)其汗。 杏仁、薏苡仁——利氣祛濕。,風濕侵襲肌表,且有化熱之勢,麻杏薏甘湯,是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使原辛溫發(fā)散之劑,變?yōu)樾翛銮逍ā?薏苡仁《本經(jīng)》: “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爆F(xiàn)代藥理:薏苡仁主要成分為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其中薏苡仁油能有效阻止或降低橫紋肌的攣縮作用。,兩膝腫大,膝眼飽滿,皮膚明亮,有多處紅斑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風濕熱,病案

21、,張某,男,28歲,工人。1990年6月12日診?;颊?周前汗出淋雨,遂周身出現(xiàn)風團。癢甚,午后加劇。前醫(yī)予抗組織胺藥治療乏效。診見周身紅色風團,瘙癢難忍。察舌質(zhì)淡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皮膚劃痕征(+),診為蕁麻疹。證屬汗出當風,風濕為患。治宜清宣利濕,祛風止癢。方用麻杏薏甘湯加減:麻黃15g,杏仁10g,苡仁15g,甘草15g,當歸10g,地膚子15g。3劑,日1劑,水煎服。藥后風團明顯減少,瘙癢減輕。守方續(xù)進3劑而獲全功 。,麻黃加術(shù)

22、湯與麻杏薏甘湯證治鑒別表,4.風濕兼氣虛,【原文】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22)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防己,防己,包括漢防己(粉防己);廣防己(木防己)。兩者的化學成分截然不同,漢防己含粉防己堿和去甲防己堿等多種生物堿;廣防己含多種木防己素和馬兜鈴酸。防己和廣防己的外觀很相似,乍看起來,難以分辨。但仔細看來仍有區(qū)

23、別,雖然兩者都有黃白相間的連續(xù)的放射狀紋理,但粉防己的紋理比較稀疏,而且用手指捏摩斷面,其粉性感更強;用薄層色譜法鑒別,廣防己與對照品馬兜鈴酸在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示相同顏色的條斑。在臨床上,已肯定長期服用廣防己會導致馬兜鈴酸所引起的間質(zhì)性腎炎。漢防己長于利水消腫,而廣防己則祛風濕、止痛較好。,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

24、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分析】,病機:風濕在表,表氣已虛。癥狀:  脈浮 身重 汗出惡風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化濕。,,——風濕在表,——主濕、主虛,——表虛衛(wèi)氣不固,方劑:防己黃芪湯。方義: 防己—祛風行水,祛濕下行 黃芪—益氣固表,行水消腫 白術(shù)—健脾祛濕,配黃芪增強固表益氣之功

25、 配防己加強祛濕行水之功 草、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補中、調(diào)藥。,5.風濕兼陽虛(1)風濕兼表陽虛,【原文】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23),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

26、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分析】,一診:桂枝附子湯證。病機:風濕在表,表陽虛,風邪偏盛的重證。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27、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主癥:,,——為風濕日久不愈,——為風濕痹著肌表,——病未入里,未化熱傷陰,——浮虛為浮而無力,主表陽虛,澀為濕邪阻滯,治法:解表通陽,祛風除濕。方劑:桂枝附子湯。方義: 桂枝——重用四兩,祛風為主, 炮附子——相伍,溫經(jīng)助陽, 兩藥相合,振奮陽氣以散濕邪 甘草、姜、棗——調(diào)合營衛(wèi),以治表陽虛,【分析】,二診:白術(shù)附子湯證。病機:

28、風濕在表,表陽虛,濕邪偏盛的輕證癥狀: 服桂枝附子湯后,風邪已去,濕邪未盡 身體尚疼,轉(zhuǎn)側(cè)不利; 大便堅,小便自利,——濕不在里,里氣調(diào)和,治法:解表通陽,利水除濕。方劑:白術(shù)附子湯。方義: 上方去桂枝加白術(shù),以利水祛濕, 藥量減半,說明本證為風濕在表, 表陽虛,濕邪遺留未盡的輕證。,【原文】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29、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24)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2)風濕表里陽虛,【分析】,病機:風濕兩盛,表里陽虛。癥狀: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 汗出,惡風不欲去衣 短氣

30、,小便不利,身微腫,風濕兩盛,——表陽虛,——里陽虛,,,治法:溫經(jīng)助陽,祛風化濕。方劑:甘草附子湯。方義: 甘草——緩急,緩和藥性;健脾補中 附、桂——振奮表陽而祛風濕 術(shù)、附——溫里陽逐里濕 共起溫陽補中,散風除濕的作用。,《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君甘草者,欲其緩也,和中之力短,戀藥之用長也?!?《金匱要略淺注》:“此承上節(jié),言風濕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利在緩功,師恐前方附子過多

31、,其性猛急,筋結(jié)未必驟開,風濕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盡,故減去一枚并去姜棗,而以甘草為君,欲其緩也?!?三附子湯 鑒 別,相同:三方都有附子,都用治風濕陽虛的病證。 不同:桂枝附子湯、白術(shù)附子湯用治表陽虛的風濕病證,前者,風重于濕,病較重,故用桂枝而無白術(shù);后者,濕重于風,病較輕,故用白術(shù)而無桂枝,且藥量減半;甘草附子湯用于表里陽氣皆虛的風濕病證,風與濕并重,故桂枝、白術(shù)、附子并用,且君甘草緩其藥力兼和其里。

32、 由此可見治療風濕病,應根據(jù)風與濕的孰輕孰重以及體內(nèi)表里陽氣虛弱的程度具體對待。,三、暍 病,耗氣、傷津、挾濕,【原文】 太陽中暍,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己,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25),(一)脈證,【原文】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33、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 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二)證治,【原文】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27)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復 習 題,1.痙病如何辨證施治?2.濕病的基本治法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