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腦表面(正面),腦表面(側面),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中央剖面(內側面),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中央剖面(內側面),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腦底面,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基底結層面,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基底核、腦干、小腦,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島葉,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大腦腳,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中腦和小腦,大腦的解剖和正常MRI表現,腦干中央剖面,大腦的解
2、剖和正常MRI表現,腦干后面觀,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MRI診斷,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病因病理] 少突膠質細胞瘤起源于少突膠質細胞,占膠質瘤的5%-10%,多見于成人。腫瘤常位于大腦皮質或皮質下,其生長緩慢,半數以上位于額葉,其次為頂葉與顳葉,無包膜,但與正常腦組織界限清楚,以膨脹性生長為主,生長緩慢。鈣化發(fā)生率高,為50%-80%。出血、囊性變少見。,[病因
3、病理],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臨床表現] 好發(fā)于35-40歲。常見首發(fā)癥狀為局灶性癲癇,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則取決于病變部位。晚期常出現顱內高壓。,[臨床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①大多數腫瘤輪廓
4、可見,水腫輕微。 ②腫瘤內部T1加權、T2加權可見不規(guī)則低信號影(為鈣化所致)。,[影像學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MR表現: ③大多數腫瘤呈斑片狀,不均勻輕微強化。④惡性者水腫和強化明顯,與Ⅲ、Ⅳ級星形細胞瘤不易區(qū)分。,[影像學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MR橫斷面T1加權示病灶大部分為低信號。,[影像學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MR橫斷面T2加權病灶以
5、高信號為主,鈣化部分呈低信號。,[影像學表現],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鑒別診斷] ①節(jié)細胞膠質瘤:少見,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年人,80%發(fā)生在30歲以下,發(fā)病部位較少突膠質瘤深在。 ②低分級星形細胞瘤:位置常稍深在,腫瘤密度偏低,鈣化量較少呈點狀或斑片狀,部分患者瘤周水腫較重。,[鑒別診斷],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病因
6、病理] 1、 星形細胞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腫瘤,約占膠質瘤的80%,起源于星形神經膠質。成人多見于幕上,兒童多見于小腦。通常有兩種分類法:一種為三分法,即低分級星形細胞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2、另一種為四分法,即星形細胞瘤Ⅰ-Ⅳ級。Ⅰ-Ⅱ級相當于低分級星形細胞瘤、Ⅲ級相當于間變性星形細胞瘤,Ⅳ級即為膠質母細胞瘤。,[病
7、因病理],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3、 低分級星形細胞瘤好發(fā)于年輕人的腦白質,腫瘤呈灶性或彌漫性浸潤,常有囊腔形成,可為腫瘤內有囊或為囊內有腫瘤結節(jié)。質地較均勻,出血、壞死罕見,常無新生血管,15%-20%瘤內有鈣化,瘤周無水腫。,[病因病理],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4、 Ⅲ-Ⅳ級星形細胞瘤呈彌漫浸潤生長,輪廓不整,與腦質分界不清。半數以上有囊變。腫瘤易發(fā)生大片壞死和出血。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不同,血管形成不良
8、,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結合稀松。,[病因病理],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臨床表現] 可發(fā)生任何年齡,以20-40歲多見,其臨床癥狀、體征隨腫瘤分級和部位不同而異。常見有顱內壓增高和一般癥狀,有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癲癇發(fā)作和精神癥狀,還有因腦組織受壓、浸潤或破壞所產生的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癥狀。,[臨床表現],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影像學表現]
9、.MR表現: (1)I級星形細胞瘤: ①病灶位于皮髓質交界處,較表淺,局部腦溝變平。 ②邊緣不甚清晰,但信號強度均勻。T1加權為略低信號,T2加權為高信號。無增強效應。 ③周圍無水腫。,[影像學表現],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MR表現: (2)Ⅱ級星形細胞瘤: ①病灶信號強度不甚均勻,有小囊性變。 ②邊緣有輕至中度水腫。
10、160; ③增強后出現斑狀、帶狀、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強化。,[影像學表現],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MR表現: (3)Ⅲ、Ⅳ級級星形細胞瘤: ①病灶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多見囊變、出血。 ②占位效應及水腫明顯,邊緣凹凸不整。 ③增強檢查為不均勻的明顯強化;鄰近病變的腦膜可因浸潤而肥厚。,[影像學表現
11、],I級星形細胞瘤。MR橫斷面示左側額葉皮層與皮層下不規(guī)則異常信號影,T1加權(左圖)為略低信號,T2加權(右圖)為高信號。病灶周圍無水腫。,[影像學表現],Ⅱ級星形細胞瘤。MR橫斷面示左側顳葉以囊變?yōu)橹髡嘉徊∽儯琓1加權為均勻低信號(左圖),T2加權為高信號(右圖),水腫輕微。,[影像學表現],Ⅲ-Ⅳ級星形細胞瘤。MR橫斷面示右側額葉、島葉類圓形腫塊,邊緣較清晰,信號強度不均勻,T1加權(左圖)為略低信號,T2加權(右圖)以高信號影為
12、主。周邊有輕度水腫帶。,[影像學表現],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鑒別診斷] ①少突膠質細胞瘤:瘤內鈣化是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特點之一,其鈣化率達50%-80%,形態(tài)上為點狀,或為斑點狀,或為曲條狀,后者在少突膠質細胞瘤的診斷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此外,少突膠質細胞瘤的瘤體常較大,而瘤周水腫相對較輕,不到腫瘤的1/3。但鈣化亦見于星形細胞瘤,且其發(fā)病率高于少突膠質細胞瘤。,[鑒別診斷
13、],星形細胞瘤(Astrocytoma),②血管畸形:畸形的血管反復出血后,有含鐵血黃素沉積及鈣化,可表現為不均勻密度的結節(jié),但病變周圍不應有明顯水腫,亦無占位效應,除非有急性出血。 另外不同級別的星形細胞瘤還需與腦軟化灶、腦膿腫、腦穿通畸形囊腫、腦膜瘤、腦轉移瘤等鑒別。,[鑒別診斷],室管膜瘤(Ependymoma),[病因病理] 室骨膜瘤起源于室管膜
14、,約占膠質瘤的16%,多見于小兒及青少年。50%發(fā)生在5歲以下,幕下占60%-70%,特別是多來自第四腦室;幕上占30%-40%。病理特點為腫瘤常位于腦室周圍或腦實質內,多呈實性,囊性變常見,出血少于14%、50%的腫瘤內有鈣化,腫瘤細胞脫落可隨腦脊液向他處轉移種植。,[病因病理],室管膜瘤(Ependymoma),[臨床表現] 位于第四腦室內腫瘤因易阻塞腦脊液循環(huán),產生顱內高壓癥狀較早
15、,多以頭痛為首發(fā)癥狀,伴有嘔吐、頭暈及強迫頭位。腫瘤增大累及小腦蚓部或半球時,可出現平衡障礙、走路不穩(wěn)和共濟失調等癥狀。當腫瘤壓迫腦干或顱神經時,可出現相應的顱神經障礙。幕上腫瘤顱高壓出現較晚,病程可長達4-5年。,[臨床表現],室管膜瘤(Ependymoma),[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①腦室內或以腦室為中心的占位性病變,T1加權為略低信號,T2加權為高信號。 ②腦室內的病變邊緣光滑,周銅水腫輕微
16、。 ③常見大片樣囊變、出血和鈣化。,[影像學表現],室管膜瘤(Ependymoma),MR表現: ④大多數病變強化明顯,少數輕微強化。 ⑤可沿腦脊液途徑種植轉移。 ⑥局限性阻塞件腦積水。,[影像學表現],右側腦室三角區(qū)室管膜瘤。MR橫斷面右側腦室三角區(qū)腫塊,已累及周圍腦實質,T1加權示病灶大部分呈略低信號,中間見低信號的壞死區(qū)。,[影像學表現],右側腦室三角區(qū)室管膜瘤。MR橫斷面右側腦室三
17、角區(qū)腫塊,已累及周圍腦實質,T2加權(中圖)病變呈高信號。,[影像學表現],右側腦室三角區(qū)室管膜瘤。MR橫斷面右側腦室三角區(qū)腫塊,已累及周圍腦實質,增強后病變呈不規(guī)則不均勻強化。,[影像學表現],室管膜瘤,[鑒別診斷] 需與膠質母細胞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和腦轉移瘤鑒別。這些腫瘤的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常為明顯的花環(huán)狀強化,瘤周水腫及占位效應重。,[鑒別診斷],腦膜瘤(Meningioma)
18、,[病因病理] 腦膜瘤占顱內腫瘤的15%。好發(fā)于成人,女性發(fā)病是男性的2倍。腦膜瘤起源于蛛網膜細胞叢,與蛛網膜顆粒關系密切,是典型的腦外腫瘤。,[病因病理],腦膜瘤(Meningioma),大體標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長緩慢,向腦組織方向呈膨脹性生長。組織學上表現纖維化,腫瘤血管豐富,合并退行性變,如砂粒體形成和囊性變。軟腦膜是腦組織和腫瘤的分界,腫瘤壓迫可導致大腦皮質缺血性壞死和腫瘤周圍廣泛水腫
19、。,[病因病理],腦膜瘤(Meningioma),腫瘤與腦組織有比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腦膜、顱骨。顱骨反應性增厚或腦膜瘤顱骨增生是一大特點。也有相應部位的顱骨膨出變薄的。少數腦膜瘤沿硬腦膜呈鱗片狀生長,顱內腫塊效應與顱骨增生的表現較輕。,[病因病理],腦膜瘤(Meningioma),腦膜瘤是良性腫瘤,根治性手術切除效果很好。好發(fā)部位的順序是:大腦鐮,大腦凸面,嗅溝,鞍結節(jié),蝶骨嵴,三叉神經池,小腦幕,橋小腦角,斜坡,枕大孔,少數可發(fā)生
20、于側腦室或第三腦室脈絡叢的間質。,[病因病理],腦膜瘤(Meningioma),[臨床表現] 腦膜瘤起病慢、病程長,可達數年之久,初期癥狀及體征不明顯,以后逐漸出現顱內高壓征及局部定位癥狀及體征。顱內高壓征的出現通常提示瘤體已較大或腫塊阻塞了腦脊液通道。主要表現為劇烈頭脹、噴射性嘔吐、血壓升高及眼底視乳頭水腫。,[臨床表現],腦膜瘤(Meningioma),局部定位征象因腫瘤所在部位而異,大腦凸面及鐮旁腦膜瘤
21、常表現為癲癇或運動感覺障礙;嗅溝腦膜瘤早期即出現嗅覺障礙。蝶骨嵴腦膜瘤表現為一側視力減退、眼球固定、對側視乳頭水腫和非搏動性突眼等。鞍上區(qū)腦膜瘤常有雙側顳側偏盲。后顱凹腦膜瘤多有一支或多支顱神經受刺激或受損的癥狀,體征。,[臨床表現],腦膜瘤(Meningioma),[影像學表現]MRI表現: 腦膜瘤在T1加權像上的信號與鄰近腦組織的腦皮質相似,為等信號,而與腦白質比較為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為等
22、信號掩蓋。靜脈注射GD-DTPA后,腦膜瘤有顯著而均勻的增強,腦膜瘤附著處的腦膜受腫瘤浸潤有顯著增強,叫硬膜鼠尾征,有特征性。,[影像學表現],腦膜瘤(Meningioma),MRI優(yōu)于CT之處是能夠提供多方位圖像,冠狀位適宜顯示中顱窩或大腦半球凸面的腦膜瘤。此外還能顯示腦膜瘤與血管結構的關系,例如與頸內動脈虹吸部、靜脈竇的關系,這些血管是否被腫瘤包理、壓迫或阻塞。,[影像學表現],右頂凸面腦膜瘤。MRI示T2加權(左圖)為稍高信號。增
23、強冠狀面(右圖)示白質坍陷征(箭頭)及鼠尾征(三角)。,[影像學表現],腦膜瘤(Meningioma),[鑒別診斷] 需同腦膜瘤鑒別的腫瘤因部位而異,幕上腦膜瘤應與膠質瘤、轉移瘤鑒別,鞍區(qū)腦膜瘤應與垂體瘤鑒別,橋小腦角腦膜瘤應與聽神經瘤鑒別。,[鑒別診斷],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病因病理] 髓母細胞瘤起源于后髓帆外顆粒層的殘余胚細
24、胞,好發(fā)于小腦蚓部,占所有原發(fā)顱內腫瘤的1.84%-6%,主要發(fā)生于小兒,是兒童第2位常見腫瘤,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5%-20%,40歲以上罕見,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病因病理],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臨床表現] 常見癥狀是頭痛、嘔吐、步態(tài)不穩(wěn)和共濟失調、復視和視力減退。體檢可發(fā)現視乳頭水腫、眼球震顫、輪替運動障礙、閉目難立、斜頸和外展神經麻痹。腦脊液分析常見蛋白
25、增高。病情發(fā)展較快,一般為半年至1年。對放療敏感。,[臨床表現],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①小腦蚓部好發(fā)。 ②T1加權為較均勻的低信號、T2加權為等信號或略高信號,邊緣清晰。,[影像學表現],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MR表現: ③鈣化、出血、壞死較少,可有小部分囊變。
26、60;④大多數為明顯均勻的強化,少數呈中等強化。 ⑤常壓迫第四腦室,繼發(fā)幕上腦積水。,[影像學表現],小腦蚓部髓母細胞瘤。MR示小腦蚓部類圓形病灶,橫斷面T1加權(左圖)為略低信號,T2加權(右圖)為略高信號,中間伴不規(guī)則形囊變,周圍水腫輕微。。,[影像學表現],小腦蚓部髓母細胞瘤。MR示小腦蚓部類圓形病灶,增強(左圖)后病灶明顯強化,邊緣清晰。第四腦室明顯受壓變形,幕上梗阻性腦積水(右圖)。,[影像學表現],髓母細胞瘤(M
27、edulloblastoma),[鑒別診斷] ①室管膜瘤:兩種腫瘤常難以鑒別,但室管膜瘤位于第四腦室內,CT上可見腫瘤周圍有環(huán)形線狀腦脊液密度影包繞,腫瘤的密度不及髓母細胞瘤高,而呈囊性變多見。,[鑒別診斷],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②星形細胞瘤:兒童最常見的腦腫瘤是星形細胞瘤,而且好發(fā)于小腦,但多為囊性。當表現為實性腫塊時,與髓母細胞瘤相似。其主要區(qū)別點是:髓母細胞瘤在平掃和
28、增強掃描的密度均較星形細胞瘤高;其次是部位不同,髓母細胞瘤 80%以上居中線,星形細胞瘤可位中線或在小腦半球,但繼發(fā)性幕上腦室擴大相對少見。,[鑒別診斷],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病因病理] 顱咽管瘤占原發(fā)性顱內腫瘤的3%-7%,好發(fā)于鞍上池、鞍區(qū)和第三腦室,占鞍上腫瘤的50%。是鞍區(qū)第二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fā)于20歲以下的人群,30-60歲為第二發(fā)病高峰。約70%的
29、病變可同時累及鞍上和鞍內,20%為鞍上,10%為鞍內;25%可伸展到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病因病理],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顱咽管瘤來源于顱咽管的殘存鱗狀上皮細胞,多數為囊性,少數為實性,鞍上者多為囊性,鞍內者多為實性。囊腫成分復雜,囊壁鈣化多見。囊性瘤內富含膽固醇結晶和液體,呈暗棕色或柴油狀,并有角質斑塊和鈣化。,[病因病理],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臨床表現]
30、 腫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主要表現有內分泌癥狀、視覺癥狀和顱內壓增高。因垂體及下丘腦受壓,約2/3患者表現有垂體功能低下,有生長發(fā)育障礙、侏儒、尿崩癥、肥胖、嗜睡和精神障礙等。部分患者產生視力障礙、顳側偏盲。當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阻塞室間孔時,則產生顱內高壓癥狀。,[臨床表現],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31、#160; ①鞍上池圓形或橢圓形,少數為不規(guī)則形腫塊。 ②病變以囊性或囊實相間為主,少數可為實性。 ③T1加權呈低或混雜信號,T2加權以高信號為主,內有低信號區(qū)。,[影像學表現],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④壓迫視交叉和第三腦室,造成雙側側腦室積水。 ⑤增強檢查,瘤體的實性部分呈
32、均勻或不均勻的增強,囊性部分呈蛋殼樣增強。,[影像學表現],顱咽管瘤(囊性)。MR冠狀面示(左圖)鞍上池類圓形病灶,T1加權增強為均勻的較低信號,邊緣光滑清晰,輕微的強化。 顱咽管瘤(實性)。MR示鞍區(qū)病變不規(guī)則,冠狀面T1加權(右圖)為較低信號。,[影像學表現],顱咽管瘤(實性)。MR示鞍區(qū)病變不規(guī)則,T2加權(左圖)為明顯高信號,增強(右圖)病變明顯均勻強化,增強前后可見正常垂體(黑箭頭)。,[影像學表現],顱咽管瘤(Cranio
33、pharyngioma),[鑒別診斷] ①星形細胞瘤:第三腦室上方的星形細胞瘤常表現為鞍上實性腫塊,一般不伸延到鞍內,鈣化率較顱咽管瘤低。但與鞍上實質型的顱咽管瘤有時較難給別。 ②腦膜瘤:腦膜瘤有10%發(fā)生在鞍上,平掃呈均勻稍高密度,可有鈣化,囊變少見,腫瘤常位鞍上偏前的位置,鞍結節(jié)骨質增生。,[鑒別診斷],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34、),[鑒別診斷] ③垂體瘤:可突向鞍上,常引起蝶鞍擴大,鞍底下陷,海綿竇受累,且因出血、壞死發(fā)生囊性變。但鈣化罕見。,[鑒別診斷],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④動脈瘤:巨大動脈瘤壁上可有鈣化,增強掃描時瘤壁因有機化組織而強化,但動脈瘤腔內有血液的地方強化非常顯著,與顱內動脈強化一致,偶爾強化均勻的動脈與實質型的顱咽管瘤鑒別較為困難,要仔細分析瘤體與大腦動脈環(huán)諸血管的關系。不能區(qū)分時,要行MR
35、檢查或腦血管造影。,[鑒別診斷],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病因病理] 垂體瘤屬良性上皮源性腫瘤,累及垂體前葉,占顱內腫瘤的10%-18%,以女性多見。根據有無激素分泌,將該瘤分為功能性(占75%)和無功能性(占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為生長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依腫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徑<10mm)和(大)腺瘤(直徑>10mm)。,
36、[病因病理],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臨床表現] 無功能性的垂體腺瘤通常診斷較晚。腫瘤壓迫視交叉引起視野缺損,壓迫正常垂體腺出現垂體功能低下。侵犯海綿竇可出現第3、4、5顱神經障礙,向上延伸至第三腦室或孟氏孔可引起腦積水。有功能性的垂體瘤發(fā)病初期即可發(fā)現,大多數屬于微腺瘤。泌乳素瘤表現為乳溢-閉經綜合征。嗜酸細胞瘤表現為肢端肥大癥。,[臨床表現],垂體瘤(Pitut
37、ary adenoma),[影像學表現] 垂體大腺瘤 MR表現: ①鞍內軟組織腫塊,大部分邊緣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②T1及T2加權腫瘤實性部分呈等信號。 ③病變可包繞、推壓雙側頸內動脈、同時使視交叉受壓移位。,[影像學表現],垂體瘤(Pituta
38、ry adenoma),[影像學表現] 垂體大腺瘤 MR表現:④瘤體內部可囊變、壞死,大的腫瘤常壓迫第三腦室,引起雙側腦室積水。 ⑤增強后,瘤體實性部分呈明顯強化。,[影像學表現],垂體瘤。鞍內病變向鞍上、鞍下和鞍旁延伸,視交叉明顯向上移位,鞍底左下傾斜。病灶邊緣較光滑,T1加權(左圖)大部分為圓形或類圓形的低信號囊性區(qū),其余為
39、中等信號實性區(qū)。增強后囊變區(qū)無強化(右圖)。,[影像學表現],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垂體微腺瘤 MR表現: ①垂體局限性異常信號,T1加權較正常垂體信號略低,T2加權分界不明顯。 ②垂體上緣局限性膨隆,垂體柄移位。 ③鞍底向下呈淺弧樣凹陷。,
40、[影像學表現],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垂體微腺瘤 MR表現:④動態(tài)增強早期,正常垂體強化明顯,瘤體不強化或強化輕微。 ⑤結合實驗室檢查,相關的內分泌異常。,[影像學表現],垂體微腺瘤。MR冠狀面T1加權示垂體右份一圓形無強化低信號區(qū)(黑箭頭)。,[影像學表現],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鑒別診
41、斷] 垂體大腺瘤需與以下病變鑒別:①顱咽管瘤:常為囊性或囊實性,多有囊壁鈣化,且以鞍上病變?yōu)橹?,幾乎不侵及鞍底?[鑒別診斷],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鑒別診斷] ②漏斗星形細胞膠質瘤:腫瘤本身的形態(tài)雖與垂體瘤相仿,但腫塊不累及鞍底骨質,部位偏后上。 ③動脈瘤:病變多在鞍旁,瘤壁常有鈣化,瘤內有血流的區(qū)域強化顯著。,[鑒別診斷],垂體瘤
42、(Pitutary adenoma),垂體微腺瘤需與以下病變鑒別: ①垂體囊腫:增強掃描病灶不強化,在CT或MRI的動態(tài)增強掃描呈低密度(或低信號),而延遲掃描病灶強化,則可排除囊腫。,[鑒別診斷],垂體瘤(Pitutary adenoma),②正常垂體:10%的垂體功能正常可出現局限性低密度灶,其中一些為中間部的解剖變異,沒有內分泌癥狀的垂體低密度直徑在5mm以下者診斷垂體微腺瘤應謹慎;,[鑒別診斷],顱內轉移瘤(Int
43、racranial metastasis),[病因病理] 腦外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血行轉移至顱內,形成轉移瘤。占顱內腫瘤的3%-10%,以中老年多見。男性最常見的原發(fā)癌是肺癌,女性則為乳癌,其他常見的原發(fā)腫瘤為胃腸道癌、前列腺癌、腎癌和黑色素瘤等。大約60%-70%是多發(fā)的。,[病因病理],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is),腦轉移瘤的組織學表現與原發(fā)惡性腫瘤相同或者更
44、不分化,常繼發(fā)腫瘤壞死液化和瘤內出血。廣泛的瘤周水腫常常遠遠超過腫瘤本身的大小,產生顯著的占位效應。腦內轉移瘤大多發(fā)生于腦灰白質交界處,可位于幕上和幕下。,[病因病理],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is),[臨床表現] 常見有頭痛、抽搐、顱神經麻痹和其他神經癥狀。多數病例已知有原發(fā)惡性腫瘤,少數病例不知道原發(fā)癌,腦轉移瘤是原發(fā)腫瘤最先出現的臨床現象。,[臨床表現
45、],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is),[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①病變多見于皮髓質交界處,亦可局限于腦白質內,常為多發(fā)。 ②病變形態(tài)多樣,可為結節(jié)狀或囊實相間的腫塊;T1加權為低或略低信號,T2加權為較高信號影。,[影像學表現],顱內轉移瘤(Intracranial metastas
46、is),[影像學表現] MR表現: ③瘤周水腫明顯;但4mm以下的小結節(jié)周圍常無水腫。 ④增強后,呈結節(jié)狀、環(huán)狀或點狀強化。邊緣與周圍界限清晰。,[影像學表現],顱內轉移瘤(乳腺癌腦轉移)。MR橫斷面示雙側小腦半球、右側顳葉多發(fā)圓形或卵圓形異常信號影,T1加權(左圖)為低信號,T2加權(中圖)為等信號或較高信號,周圍為明顯水腫帶圍繞。增強后(右圖)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頭顱正常和基本病變mri表現
- 大腦白質正常老化的MRI研究.pdf
- 膝關節(jié)mri正常解剖
- 肝臟正常ct、mri斷層解剖
- 踝關節(jié)正常mri解剖圖譜
- 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變影像表現
- 顱腦正常ct和mri
- 正常膝關節(jié)非常見韌帶和肌腱類結構的解剖和MRI研究.pdf
- 大腦動脈的解剖
- 乳腺mri的檢查方法和表現
- 正常成人足部韌帶的解剖觀測及MRI分析研究.pdf
- 大腦解剖結構
- 正常國人松果體MRI影像解剖學研究.pdf
- 正常肝臟解剖和組織結構.
- 膝關節(jié)正常解剖及常見病變的影像表現
- 頭顱MRI正常表現的難治性癲癇患者手術療效的探討.pdf
- 正常垂體的MRI影像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pdf
- 應用MRI探討大腦正常老化過程中灰質體積改變的研究.pdf
- 大腦的解剖ppt課件
- 肝硬化結節(jié)的ct和mri表現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