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論淺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荀子人性論淺析</b></p><p>  [摘要]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也是戰(zhàn)國后期諸子學說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性惡論,對荀子來說,性惡論是其人性論的主要主張。荀子在性惡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偽”的概念,“化性起偽”,使人由“惡”到“善”是其人性論的最終落腳點。荀子的人性論為封建的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據(jù)。荀子的思想在現(xiàn)

2、代社會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 </p><p>  [關鍵詞]人性論;性惡論;思想來源 </p><p>  一、荀子人性論的思想來源 </p><p>  荀子的人性論一是與楊朱學派、告子和孟子的思想有關,二是與欲望論密切相關,以欲望論為基礎的。 </p><p><b>  (一)歷史環(huán)境 </b></p>

3、;<p>  1、楊朱、告子的人性思想 </p><p>  最早集中研究人類共同特點的是楊朱學派。他們認為“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并且指出人的物質感官欲望是人類共同的特點。 </p><p>  告子的人性思想相對楊朱學派前進一步。他把人性作為一個范疇正式提出并下了定義。曰:生之謂性。告子反對人性善與不善之說,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后天教育的結果??芍?,其人性論是“唯自

4、然本性論”,具有片面性。 </p><p><b>  2、孟子的性善論 </b></p><p>  孟子對“唯自然本性論”提出異議。若只以自然本性為人性,勢必要混淆人與動物的界限。孟子從人與人的關系入手考察人性問題,提出了他的“性善論”。這是孟子的創(chuàng)舉。 </p><p>  孟子人性論在于:一是人“異于禽獸”在于有仁義道德;二指出君子與庶

5、民的區(qū)別——對仁義道德的存、去。孟子認識到仁義道德既與人本身的機能相關,也與外部社會有聯(lián)系。但他把封建的仁義道德當作超階級、超歷史的抽象道德,導致了“先天道德觀念論”。 </p><p><b>  (二)欲望論 </b></p><p>  人生而有欲。荀子提出了性、情、欲。“性”就是天性;“情”是感情;而“欲”就是欲望,是“情”的具體心理反應??煽闯鲕髯拥娜诵灾饕?/p>

6、指人的自然性。 </p><p>  荀子曰,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所以不能完全順著人的生理欲望,而解決的方法在于節(jié)“求”。不能只根據(jù)“欲”活動,要經(jīng)過理性的思維,再決定是否可“求”,是否去“求”??芍坝笔巧硇缘模扒蟆笔且?jīng)過理性判斷的,是社會性的。荀子以“欲”為出發(fā)點,提出性惡論。 </p><p><b>  二、荀子的人性論 </b><

7、/p><p>  荀子的人性論克服了楊朱學派、告子和孟子人性論的片面性,綜合了兩派的精華,并有了新的飛躍,將人性思想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p><p>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并認為現(xiàn)在人生下來就有趨利避害、嫉妒憎恨之心,順著這種本性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違背等級名分、擾亂事理而引發(fā)的暴亂。由此,荀子得出結論——人性本惡。 </p><p>  荀子首先與孟子

8、的“性善”比較。孟子認為人們因“性善”而學習。而荀子認為人們因學習而“善”。譬如餓了就想吃,累了想休息,這是人的本性;而見到長輩,餓了不敢先吃,累了不敢要求休息,小輩謙讓長輩,這是通過禮義的學習才得到的。 </p><p>  通過回答“禮義惡生”闡述觀點。荀子認為圣人通過深思熟慮,學習人為的事理,進而設定禮義制定法度,由此,禮義法度是圣人制定的,而不是人性產生的。人的本性是惡的,通過自身努力去了解、學習禮義法度

9、,使自己的行為是善良的,然而對于自身來說,這是悖駁人的本性的。 </p><p>  有人質疑,禮義積偽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荀子認為不然。制陶器不是制陶工人生來就會的,而是后天學習和積累才達到的。尊崇圣人、君子,是由于他們通過努力,制定出禮義法度,改變本性。圣人與桀、紂相同,只是桀、紂順著他們的本性;而圣人做出努力去改變人的本性。從此處看,不是因為本性差別,而在于是否放縱本性發(fā)展。 </p>

10、<p>  荀子曰涂之人可以為禹。既然有禮義去教化眾人,有法度去衡量自己的行為,普通人就有了行為的標準,有了成為圣人的條件,能夠成為圣人。而普通人不能成為圣人的原因在于能夠做到卻不能勉強自身做到。小人與君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而能不能夠做到和可不可以做得到是其中的關鍵。 </p><p>  荀子借堯問舜關于人情的看法來表明觀點。舜認為,人情不好。人有了妻兒就少了對父母的孝順,追逐欲望就少了對朋友的誠

11、信,位高權重后就少了對君主的忠心。荀子認為,只有賢德的人不是這樣。但圣人、士君子、小人、勞役者各有各的智慧,而勇敢也分為上、中、下三等。 </p><p>  良弓不校準它不會自己端正,良劍不打磨就不會鋒利,有良駒必定有各方面的約束和造父的駕馭,才能日行千里。荀子推廣到人的身上。若資質與良師益友并存,則有“善”的影響,向仁義發(fā)展。若“與不善人處”,個人的行為將向著“不善”發(fā)展。荀子得出結論,“靡而已矣”??梢姯h(huán)境

12、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p><p>  三、荀子人性論的現(xiàn)實意義 </p><p>  (一)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給了荀子啟示 </p><p>  荀子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考慮到當時的現(xiàn)實,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也要充分考慮到時代現(xiàn)狀,看到現(xiàn)世存在的專業(yè)巨人,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實現(xiàn)新的突破。 </p&

13、gt;<p>  (二)人的欲望就其物質來說是無法滿足的 </p><p>  人的欲望無窮。當前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會面對各種欲望。荀子認為應該經(jīng)過理性思考、判斷之后再決定是否要去滿足欲望。對個人來說,克制自身的欲望,理性對待欲望便是人生幸福的真諦。 </p><p> ?。ㄈ┉h(huán)境對個人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p><p>  荀子認為,良師益友對一個人

14、的禮儀教化有促進作用。品行端正之友,帶來的是凜凜正氣;若周圍都是腐敗之氣,那唯一的那個也不太可能出淤泥而不染。良好的環(huán)境對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擇良師益友相伴是很明智的。 </p><p><b>  四、結論 </b></p><p>  荀子的人性論既肯定了人的自然性,又充分認識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肯定人學習的作用,比前人有了很大進步。學習荀子的人性論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