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間接正犯問題研究</b></p><p> 摘 要 間接正犯是刑事法律理論當中的關鍵問題,正確理解間接正犯的概念和范圍是重中之重。間接正犯和相關的犯罪類型,有著內(nèi)在的邏輯和聯(lián)系,同樣也有著深刻的區(qū)別,界定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間接正犯問題研究的重點。 </p><p> 關鍵詞 間接正犯 實行行為 親手犯 </p><
2、;p> 作者簡介:楊磊,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p><p>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4)03-292-03 </p><p> 一、間接正犯的淵源和概念 </p><p> 近代刑法意義上的間接正犯萌芽和發(fā)展于大陸法系,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體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德日為主要代
3、表。此外,間接正犯也是當今刑法理論中最為艱深和困難的問題之一。通常來說,我們討論的間接正犯最早是德國刑法學的產(chǎn)物。它在一開始就是作為客觀主義刑法學的一部分,是其共同犯罪理論的部分。在彌補自身體系不足而發(fā)明出的新概念。在德國,客觀主義較之普遍主義占據(jù)支配地位,其刑事法律深受影響,其中從屬性理論就是用來解決共犯刑事責任的一種思維和方法。也就是說共犯的刑事責任不能由自身來解決,需要依靠正犯的刑事責任來做評判標準,這是客觀主義的思路。依照這樣的
4、邏輯,共犯的刑事責任需要依照正犯來解決,對于正犯的理解,最終決定共犯定罪量刑的尺度。在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中,正犯的行為的構成要求,只有具備違法性、有責性等,才能承擔刑事責任,否則不承擔刑事責任。這樣說來,如果是對被利用者利用根本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企圖通過這些人來實施期意欲的犯罪行為,那么便不構成犯罪,傳統(tǒng)的共犯理論出現(xiàn)了重大的缺陷。明顯不合法,卻不能處罰,這有悖于情理。由此法學家們在問題的逼迫下,尋求新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現(xiàn)實的問題,間
5、接正犯理論</p><p> 要了解間接正犯,需要把握它的本質(zhì)和特征,需要對它的內(nèi)在的蘊含有足夠的認識,界定間接正犯的概念就成為重要的討論問題。從刑法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學者們對間接正犯的看法也是各式各樣的,總結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從工具論的視角對間接正犯進行闡發(fā)和解釋。德國偉大的刑法學家李斯特認為,“間接正犯指雖非因行為人自身的行為,而是通過其他人(甚至是被害人自己)而實現(xiàn)構成要件之人?!?而日本的
6、著名刑法學家大?仁教授認為,間接正犯是“將他人作為工具加以利用,實現(xiàn)犯罪的情形,稱為間接正犯”。?日本另外一位法學家川端博指出,“所謂間接正犯,系指利用他人為道具而實現(xiàn)犯罪之正犯形態(tài)。”?在我國,著名刑法學家張明楷教授也持相似的看法,他指出“間接正犯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他人實行犯罪的情況?!?第二,以列舉的方法來對間接正犯進行歸納式的總結。法學家韓忠謨指出,“利用無故意或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或利用他人違法行為遂行自己的犯罪者,為間接正犯。”
7、?蔡墩銘認為,“間接正犯是指利用無責任能力人或無犯罪故意人,以實施自己之犯罪者?!?除了上述幾位教授之外,還有不少學人持此種觀點,在此不做贅述。第三、復合型的方式來界定,即將工</p><p><b> 二、間接正犯特征 </b></p><p> ?。ㄒ唬╅g接正犯的正犯性 </p><p> 在刑法上,關于正犯可以分為兩類,一試直接正犯,
8、二十間接正犯。不過無論怎么區(qū)分,兩種正犯在根本上說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就是都擁有正犯性質(zhì)。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前者表達的很清晰,從名稱就可以看出。而后者,這個特性表現(xiàn)的并不明顯。從間接正犯實施的邏輯來看,它并沒有做直接的犯罪行為,那么它的正犯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這是間接正犯這一理論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就該理論呈現(xiàn)出的矛盾,刑法學家展開了許多討論,成果頗豐??梢哉f,對該問題,不同的學者觀點不同,甚至有些是針鋒相對,可見觀點并不一致。相對于零
9、星的見解,這幾種觀點較具有代表性。即工具說、因果關系中斷說、原因條件說、主觀說、國民道德觀念論、構成要件說、行為支配說等。 </p><p> ?。ǘ╅g接正犯行為的間接性 </p><p> 就該理論和實踐而言,要真正理解它,就要明白利用者這個單詞。在通常意義上說,利用者本人的犯罪行為和手段,并不常是自己親自通過各式的手段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相反是利用者通過中介的被利用者來完整的實施犯
10、罪行為的。在這里不難看出,間接正犯和直接正犯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的間接性,也就是說間接正犯并不直接實施完整的犯罪行為,它的手段具有間接性。當然,雖然說具有間接性,但也不排除利用者會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可能,只是在通常情況下,它常具有間接性。 </p><p> ?。ㄈ╅g接正犯利用對象的特定性 </p><p> 在間接正犯的理論中,其利用者是核心,同樣利用對象也是核心。要了解間接正犯的真
11、正含義,闡明和界定其利用對象,也是問題的關鍵。在刑法學上,間接正犯利用的對象是完全具有生命的人,除了人之外的動物或者其他類似的物,都不能拿來定義??梢郧逦牡贸鲞@樣的結論,這樣對間接正犯進行界定之后,才表達出了它和直接正犯的不同,也就是說這是它有別于直接正犯理論的特征之一。要提到的是,直接正犯的特點是,通常會適用物理性的工具,譬如帶槍棍棒,有時候也會利用動物來實施犯罪行為,不過無論怎么講,它都是行為人本人為了達到其意欲目的,而自主實施的
12、犯罪行為。這根本上不同于間接正犯的理論。當然,在此也存在一個爭議性的問題。那就是在犯罪中,利用動物實施犯罪行為,何以依照直接正犯來規(guī)定,而不構成間接正犯呢。事實上,從表象來看,利用動物來實施犯罪行為和人來實施犯罪行為,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在英美普通法系國家,也有對利用動物實施犯罪行為的罪犯依照間接正犯來以刑罰處罰。?在此,筆者認為,在分析間接正犯的理論時,將間接正犯的利用對象應該嚴格限定,而且應當限定為其行為是由有生命跡象的自然人。我們
13、如果來觀察動物,顯而易見,它并沒有認識和意志</p><p> 正如前文所講,間接正犯最根本的邏輯是,利用者以被利用者為“工具”,來完成自己意欲實行的犯罪活動。在該理論中,犯罪活動是行為主體的真正意思表示,有其認識和意志的要素,而從被利用者的視角來看,則被利用者不具有或者說缺乏認識和意志的要素。在利用者的視角內(nèi),它毫不關心被利用者的看法和觀點,在他的邏輯中,被利用者只是其實施犯罪行為的“工具”。事實上,從實踐中
14、不難觀察到,在更多的情形之下,間接正犯不但不希望被利用者有相當?shù)恼J識,對其行為有相當?shù)牧私猓炊M谜邔ζ湫袨橐粺o所知,這樣便更好的達到其犯罪目的。所以說,間接正犯中,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并無共同的犯罪目的,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這和共同犯罪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所以這個意義上說,間接正犯有著獨立的邏輯和目的,和直接正犯、共同犯罪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它是正犯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和直接正犯一樣,有自己本身獨立的價值。 </p>&l
15、t;p> 三、間接正犯的認定 </p><p> ?。ㄒ唬╅g接正犯與親手犯 </p><p> 親手犯顧名思義,是親自實施的一種犯罪形式。它的本意是在構成要件上, </p><p> 在這里行為主體和犯罪行為,必須擁有很密切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說,要構成親手犯,必須符合親手犯的犯罪構成。從它的定義和犯罪構成來看,只能是行為人親自實施犯罪活動,才能構成親手
16、犯。不難看出,假如犯罪行為擁有親手犯的性質(zhì),那么完全就可以認定是行為主體自己來實施犯罪活動。這在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在親手犯的場合之下,沒有間接犯存在的空間。需要提的是,在這里要說明親手犯的構成要件,就是行為主體親自實施犯罪行為,這是它和間接正犯的本質(zhì)區(qū)別。如果舉例來說明,那么日本就可以被稱為最典型的國家。在日本刑法中,親手犯這個概念,正是是為了限制間接正犯的概念才發(fā)明出來的,因此在日本刑法中,如何確定親手犯的范圍就是親手犯理論的關鍵。
17、在他們的刑法理論中是這樣的,親手犯和間接正犯的關系是相對的。親手犯的范圍擴大,則間接正犯的犯罪縮小,反之亦然。在這里,它兩者的關系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彼此密切相關。 </p><p> 間接正犯的存在應當符合這樣的構成要件:主觀上,利用者應當擁有超越中介的意思支配,而在客觀上,犯罪行文和犯罪主體的身份,可以分開。不過這只是對犯罪行文的概念做出的分析,這僅僅是把行為放在規(guī)范評價的范疇之內(nèi),行為人是否可以做出一個行為
18、,應當考慮到立法的真正用意。就間接正犯成立的客觀要件來分析,它不只是行為和主體的拆分,事實上應當顧忌行文和主體的資格分離的情況。在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有些犯罪行為應當由特定的資格者來實施,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實施的。因此總的說來,行為和主體的不分離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首先,行為應當以自己的身體動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其次,行為的發(fā)生,應當和行為的主體有密切相關,不應嚴格分割。據(jù)此,在這樣的條件下審視親手犯。那么它一方面是來自行文本身的因素,在另一方
19、面來看,是由于法律的規(guī)定。就犯罪而言,它因為不同的分類依據(jù)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一,以犯罪主體來做劃分,也就是說可以根據(jù)犯罪主體能否擁有一定的身份。這樣可以將其劃分為身份犯和非身份犯;二,作為實施犯罪行為的主體,它是否擁有特定的犯罪目的才能構成犯罪,分為目的和非目的犯;三,從行文的類型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作為和不作為犯;四,還可以</p><p> (二)間接正犯的錯誤 </p><p>
20、 1.利用者對被利用者的情況認識錯誤的情形 </p><p> 利用者的認識錯誤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問題。在理論上看來,利用者對被利用者情況認識錯誤主要包括這兩種情形,即一,利用者意欲將本來并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錯誤的認為它應當具有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二,作為真正實施犯罪活動的利用者,他是將原本就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被利用者,錯誤的認為他應當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總之,在利用者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有還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
21、他的目的是如何來誘使被利用者做出其意欲的犯罪行為。在通常情形下,是利用者以教唆、幫助等行為,來實施他的犯罪行為。 </p><p> 在這里,筆者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以上何種情況,都應當認定其為間接正犯。原因就在于這幾點:在我國的刑法理論中,關于共犯做出了這樣的規(guī)定,即共犯是指至少兩人以上實施共同故意犯罪的,只有具備這個條件才能說是共犯。在這里,利用者將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認為他是有刑事責任能力。我們從客觀的角
22、度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不管是教唆還是其它行為,都是希望擺脫利用者的身份,達到犯罪的目的。不過這只是一種假象,被利用者本人事實上并不擁有刑事責任能力,因此他從根本上來看是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被利用者的行為本身就不是刑法學意義上的行為,所以在根本上就不應當認定為共同犯罪行為。此外,我們從主觀的視角來分析,被利用者盡管是受到利用者的教唆或者幫助,不過他并沒有真正的辨別和控制能力,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說,二者之間沒有真正的意思聯(lián)絡,從刑
23、法上來說,他們的共同犯罪并不真實。二者也沒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聯(lián)絡,所以二者并不存在共同犯罪故意,因此將其認定為間接正犯是最為恰當?shù)摹?</p><p> 2.不知情的被利用者中途知情的情形 </p><p> 除了上述情形之下,還有一種更為復雜的情況。這就是開始不知情的被利用者,后來在犯罪行為實施的過程中了解到了自己的行為的意義。如果是這樣的情形,那么對利用者而言就具有了不同的意義。有這
24、幾種情形:第一,當犯罪活動實施后,了解到了真正的情況,此時被利用者才知道真正的情況。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利用者是構成了間接正犯,這點毋庸置疑。第二種情況是,被利用者預先就完全知情,但是他并沒有能力從根本上阻止犯罪行為和結果的發(fā)生。在這樣的情形下,利用者讓然是構成了間接正犯。第三種情況是,利用者誘導被利用者實施犯罪活動。不過犯罪行為還沒有進行完,已經(jīng)意識到了行為的意義。然后自動放棄犯罪活動。在這種情況,利用者還是構成間接正犯。而第四種情況是
25、這樣的,即被利用者在受利用者的鼓惑之后,就知道了情形,但是他并沒有自行停止,依然實施了犯罪行為,促使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是不能被認為是間接正犯,而認當作共同犯罪的認定。 (三)間接正犯行為的著手、終了 </p><p> 1.間接正犯行為的著手 </p><p> 說到間接正犯,那么怎么才算是真正的著手呢?從理論和實踐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其一,以利用者作為考
26、核關鍵,以其行為做標準。該觀點指出,間接正犯是否著手,應當以真正的利用者本人的行為來做依據(jù)。也就是說利用者誘導被利用者進行犯罪行為的開始為著手的時間。其二,以被利用者作為考核關鍵,以其行為來做依據(jù)。也就是說當被利用者正是實施犯罪行為之時,正是著手的時間。第三,這是對前兩者的一種調(diào)和,被稱為折衷說,這種觀點認為間接正犯著手的判斷應該更加靈活。他們指出假如將被利用者作為“工具”來實施犯罪行為,那么就以其行為的開始為著手認定。其它的,應以利用
27、者的誘致行為的開始作為著手的時點。 </p><p> 2.間接正犯行為的終了 </p><p> 間接正犯行為的終了,有很多學者對此作出了討論。觀點也各有不同,各有側重。日本著名的學者大?仁和大場茂馬等人指出,只有當行為人是故意誘導被利用者進行犯罪活動,而且其誘導行為已經(jīng)實施完畢。那么這樣才間接正犯實行的終了。此外,還有學者有另外的看法,比如韋伯等人認為,只有當被利用者本人實施了犯罪
28、行為,其行為最終結束之時,才能間接正犯的終了。本文中,也同樣認為在認定間接正犯終了這一問題時,應當采取嚴格的被利用者的行為標準作為判斷依據(jù)。之所以要這樣界定的原因是:其一,間接正犯理論本身十分復雜,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是被緊密勾連在一起的關系,他們二者之間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二者共同組成了一個犯罪行為,最終致使相應的犯罪結構發(fā)生。也就是說,倘若只是簡單的認為,在實施犯罪活動中,作為有直接犯罪意圖的利用者,當其誘導被利用者的行為終了時,就認定為
29、著手,從而指出間接正犯的行為終了。那么將帶來的后果是,直接顛覆了間接正犯行為復合性的屬性。從根本意義上是否定了間接正犯存在的可能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倘若簡單的以利用者的誘導行為的結束,來認定真正的實行行為的結束,造成的后果將是被利用者的行為,最終不會</p><p><b> 注釋: </b></p><p> ?[德]弗蘭茨?馮?李斯特著.
30、徐久生譯.德國刑法教科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頁. </p><p> ?[日]大?仁著.馮軍譯.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p><p> ?[日]川端博著.余振華譯.刑法總論二十五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頁. </p><p>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第255頁. </p><p> ?韓忠謨.刑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頁. </p><p> ?蔡墩銘.刑法基本理論研究.漢林出版社.1980年版.第293頁. </p><p> ?陳興良.共同犯罪論.中國人民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70頁. </p><p> ?[英]塞西爾?特納著.王國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間接正犯問題探析.pdf
- 間接正犯問題初探.pdf
- 間接正犯若干理論問題研究.pdf
- 間接正犯實行行為著手問題研究.pdf
- 間接正犯的行為研究.pdf
- 間接正犯認識錯誤研究.pdf
- 間接正犯犯罪形態(tài)研究.pdf
- 間接正犯的探析.pdf
- 試論間接正犯的著手
- 間接正犯基本理論問題探微.pdf
- 論間接正犯實行著手
- 身份犯的間接正犯研究.pdf
- 間接正犯的比較考察.pdf
- 論身份犯的間接正犯.pdf
- 論間接正犯的著手標準.pdf
- 間接正犯著手時間實踐性評價
- 論間接正犯中的著手標準.pdf
- 論間接正犯實行行為的著手.pdf
- 間接正犯研究——以犯罪構成要件為中心.pdf
- 間接正犯概念之分析——從比較的角度.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