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河南省的地域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論河南省的地域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p><p>  摘 要:河南歷史悠久,其地域文化呈現出獨特魅力。本文在概要介紹河南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地理因素對中原文化的影響,著重分析了河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交通、經濟等地理因素對中原文化形成的影響。</p><p>  關鍵詞:河南;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地理環(huán)境</p>&l

2、t;p><b>  0 引言</b></p><p>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作為人類發(fā)展進程的信息載體,是表征社會成員特征和行為模式的綜合體系,其中在歷史上經過選擇而形成的傳統思想及其相關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由于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傳統思想和價值體系,構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即地域文化。河南地處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獨

3、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孕育了內涵豐富的地域文化—中原文化。顧名思義,中原文化就是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關于這一點,學術界自無異議。但是中原所指地域,人們,人們見仁見智,尚未形成共識。因為“中原”是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地域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所指亦不盡相同。“中原”在古代又稱“中土”、“中夏”、“中州”,以與邊疆地區(qū)相區(qū)別;“中夏” 意為華夏部族活動和夏王朝管轄的地區(qū);“中州”指豫州,古豫州被視為天下之中,因而稱中州?!爸性痹趪?/p>

4、分裂時代,又成為江南及其他偏安一隅的政權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稱謂,常以此與“江東”等詞對稱。如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疾旃湃怂^“中原”,實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或</p><p>  1中原文化的內涵及特點</p><p>  1.1 中原文化的內涵</p><p>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區(qū)的人們在

5、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是幾千年來在河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背景下經過起源、交匯、融合、改造、創(chuàng)新而發(fā)展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中原文化時間跨度長,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內涵豐富,成就突出,構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p><p>  1.2 中原文化的特點</p><p>  中原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但它不

6、同于其他地域文化,有著不少的獨特性質。</p><p>  首先,中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較,長期具有先進性。在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中原區(qū)的華夏部族是當時最先進的部族,這里的先民率先脫離了野蠻和蒙昧,邁入了文明的門檻,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制度。在先秦時期,由于中原是各朝代的都畿地區(qū),開發(fā)比其他地區(qū)要早。這里較早使用了青銅器和鐵器,科學技術先進。漢唐時代這里的經濟文化長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因而也是全國教育的首善之區(qū)

7、。</p><p>  其次,中原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中原文化不是單純的某一地區(qū)、某一民族的文化。中原文化的形成,就是以華夏部族為主體,融匯了東夷、苗蠻部族的文化因素。中原文化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又吸收和融會了周邊地域乃至國外的文化因素。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荊楚文化就對中原文化有較強的影響,魏晉南北朝和宋元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也對中原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而后融合為一。漢唐間的西域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原后,都

8、被加以改造,融入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中原文化的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它不斷有新鮮的因素加入,兼取其他文化之長,從而保證了它的先進性。</p><p>  第三,中原文化帶有官方文化特點,具有正統性。在夏、商、周三代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五代、北宋諸代,都城均在洛陽、安陽、開封,中原地區(qū)長期是全國(或北方)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帶有一定的官方文化性質,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把它作為一種正統文化,采用

9、行政和教化的手段,向其他地區(qū)推廣。</p><p>  2 河南省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 </p><p>  河南省古稱“豫州”,簡稱豫。2000多年前,《尚書·禹貢》序列九州之地,豫州獨居其中,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省名山雄峙,平原廣袤,大河縱橫,占得天獨厚之利,具經營四方之便,一向為歷代政權角逐和兵家必爭之地;加之資源豐富,人口繁盛,開發(fā)歷史悠久,曾長期為

10、中華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活動中心地域。河南省能擁有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與河南省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分不開的,河南省的有其獨一無二的特點??偟恼f來,河南省地理環(huán)境有以下特征:</p><p>  2.1 居中的地理位置</p><p>  河南位于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 至東經116°39′,北緯31°23′至北緯36°22

11、′之間,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積1 6.7 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7位,占全國總面積的1.74%),2007年底河南總人口為9869萬人(居全國第1位)。河南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省會是鄭州。河南正處于我國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位置適中。河南在全國的版圖上,從政區(qū)和交通地位來看,占著居中的地位。以河南為中心,北至黑龍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腳

12、下,東抵東海之濱,大都跨越兩至三個省區(qū)。若以省會鄭州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漢三鎮(zhèn),西入關中平原,東至滬、寧、杭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其直線距離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內。</p><p>  2.2適宜的氣候條件</p><p>  河南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qū),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豐沛,適宜于農、林、牧、漁各業(yè)發(fā)展。其特點為:其一,過渡性明顯,地區(qū)差異性顯著。河南處于中緯度地帶,我國

13、劃分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正好穿過境內的伏牛山脊和淮河干流。此線北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此線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地區(qū),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0%,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全省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加上南北所處的緯度不同,東西地形的差異,使河南的熱量資源南部和東部多,北部和西部少,降水量南部和東南部多,北部和西北部少,氣候的地區(qū)差異性明顯。其二,溫暖適中,兼有南北之長。河南氣候溫和,全省

14、年平均氣溫12.8-15.5℃,冬冷夏炎,四季分明,具有冬長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風沙多,夏日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點。河南處于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南北兩個氣候帶的優(yōu)點兼而有之,具有南北之長,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其三,季風性顯著,災害性天氣頻繁,河南西靠廣闊的歐亞大陸,東近浩瀚的太平洋,冬夏海陸溫差顯著,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明顯。季風氣候對農業(yè)有利的方面是主導的,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在于</p><p&g

15、t;<b>  2.3肥沃的土地</b></p><p>  河南平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適中,是全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省有耕地資源8110.3千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262.8千公頃,合1.089億畝),占全國的6.24%,僅次于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居全國第4位。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氣候溫和,雨

16、量適中,無霜期265-332天,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全國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煙葉等農產品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產量大體占全國的1/10,油料產量占全國的1/7,牛肉產量占全國的1/7,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6,小麥、玉米、煙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類、禽蛋、奶類等畜產品產量也都居全國前列。河南還有很多名優(yōu)特產品,如原陽大米、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陽黃花菜、信陽毛尖和板栗、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寧陵酥梨、內鄉(xiāng)山茱

17、萸、洛陽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懷藥等,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p><p>  2.4水系復雜、潛水豐富的水資源</p><p>  河南省地處中原,氣候兼有南北特色,西高東低的地表形態(tài)決定了河川徑流及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大勢。地表河流縱橫、水系復雜,地下水儲存條件優(yōu)越、埋藏豐富。境內大小河流共計1500多條,分屬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

18、,其中,河流流域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的有9條,為黃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衛(wèi)河、白河、丹江;5000—10000平方公里的有8條,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潁河、賈魯河、唐河;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43條;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433條。按流域范圍劃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黃河流域93條,淮河流域271條,海河流域54條,長江流域75條。因受地勢影響,大部分河流發(fā)源于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山

19、區(qū),沿著地勢分別向東北,東、東南和南四個方向流出省界,形成扇狀、羽狀水系。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313億立方米,占全國總徑流量的1.2%,居中等水平,地下水資源204.7億立方米。全省水力資源蘊藏量484萬千瓦,可供開采量323萬千瓦。這些地表水、地下水為河南的國民經濟建設與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p><p>  3中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p><p>  包括文化在內的任何一個事

20、物,都是在其時間演替即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然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也同樣離不開一定的空間,時間和空間是兩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即地理空間中經過一定的時間發(fā)展而形成的。中原文化誕生在河南省這一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huán)境對中原文化起源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p><p>  3.1 地理位置因素</p><p>

21、;  河南位于天下之中,北有燕趙,南接荊楚,東臨齊魯,歷來是四方經濟、文化交流必經之地,也是周邊地區(qū)文化交融匯聚的場所。遠古時期,東邊的海岱文化、南邊的荊楚文化、北邊的燕趙文化和西邊的秦晉文化都曾在河南地區(qū)滲透和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七雄逐鹿中原;北魏拓跋氏統一北方入居河南,帶來北方的草原文化。漢唐以來,河南為全國的交通中心,這給中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與周邊文化廣泛接觸的便利。與四面八方的交流,使中原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人們的視野更寬廣,胸

22、懷更寬闊,發(fā)現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要強,使中原地區(qū)率先步入文明社會,且處于主導地位。</p><p><b>  3.2自然環(huán)境因素</b></p><p>  中原地區(qū)位于黃河中下游。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溫度8—12攝氏度,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屬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而且據考古學家和古地理學家研究,距今8000—3000年的相當長的一段

23、時間里,中原地區(qū)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4攝氏度,這里大部分地區(qū)屬亞熱帶氣候,并且這里具有高山、平原、盆地、沼澤等多種地形,為人類的生息繁衍、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這里的地表覆蓋著厚厚的黃土,肥沃的黃土地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和氮磷鉀等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并具有質地均勻、結構疏松、保肥保墑、易于耕種等特點,是種植稻粟黍等糧食作物,養(yǎng)殖牛羊等牲畜的良好土壤,這為中原先民開發(fā)農業(yè)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p><p&g

24、t;  黃河貫穿中原地區(qū),黃河攜帶著黃土高原的肥沃泥土順流東下,先在豫西形成了一級寬廣的臺地。這些臺地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為中原地區(qū)的早期先民們提供了理想的生活場所,他們創(chuàng)造了形成中華文明基礎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黃河在孟津以下散漫流動,形成寬廣的黃河沖積平原,縱橫交錯的支流水系和數量眾多的湖泊洼地,這些為中原地區(qū)原始農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準備了物質基礎。黃河水流分選精良的細粒粘土,是燒制陶器的理想材料。但是在距今4000年前由于氣候演進中的

25、不規(guī)則顫動,引發(fā)了黃河河水暴漲,引發(fā)了中原地區(qū)的大洪水,以大禹為首的中原先民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洪水治理工作。洪水的治理對中原文明的進步及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它不僅解決了當時面臨的水災問題,使人們能夠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各部族及各邦國間的聯盟與融合,強化了中原王權的領導權威。洪水治理,給了中原集團或中原權貴們一次施展權力的機會。以禹為首的權貴們利用地理和文化上的優(yōu)勢,緊緊抓住了這次機遇,當仁不讓的

26、占據了主導地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使中原文明走上了前列。</p><p><b>  3.3人文地理因素</b></p><p>  政治、經濟、交通等人文地理因素在中原文化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中心往往依附于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常常出現在交通位置最為優(yōu)越的地方。歷史上洛陽和開封長期是中原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得益于二者所處的

27、交通位置,它們的文化中心地位隨交通位置的變化而升降遷移。洛陽自西周到隋唐一直是我國東部地區(qū)通往關中地區(qū)的水陸交通樞紐。由于位居交通樞紐,洛陽成為自周至唐持續(xù)近3000年的中原地區(qū)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唐代以后由于開封的崛起并成為首都,西運貨物大量減少,洛陽所處的交通運輸樞紐地位逐漸喪失,其文化的中心地位也就慢慢遷移至開封。至公元907年后梁王朝建立,定都汴京始,此后五代的后晉、后漢、后周也相繼都汴,開封就完全取代了長安洛陽的地位,逐漸發(fā)

28、展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時,開封不但是漕運的中心,同時也是全國的陸路交通中心。北宋以后,由于黃河的南移與泛濫,使鴻溝水系遭受淤塞與破壞,溝通南北經濟的運河航道東移至江蘇、山東,這樣開封賴以繁榮的交通、貿易條件漸漸喪失,也由全國的文化中心降至河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上世紀初京廣、隴海鐵路修通,鄭州成為全國鐵路交通樞紐,鄭州的民族</p><p>  北宋以后由于北方草原民族入侵中原,中原地區(qū)人口稀少,

29、土地荒蕪,經濟蕭條,中原文化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相反,江南和東南沿海地區(qū)經過北方移民和南方原居民幾個朝代持續(xù)不斷的開發(fā),社會經濟日漸繁榮,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并逐漸取代中原地區(qū)而成為全國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同時全國的文化中心也由中原地區(qū)逐漸移向南方。南宋以后,特別是明代以來世界上海運貿易日漸強大,我國的對外貿易運輸也發(fā)展成為以海運占主導地位。海運貿易運輸的發(fā)展,使西方現代文明由海路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成為我國對外經

30、濟文化交往的前哨,這里率先借鑒、吸收西洋文化,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發(fā)達地區(qū),并形成了上海、杭州、福州、廣州等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經濟文化中心。相反,中原地區(qū)因深居內陸,受外來先進文化影響較弱較慢,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中逐漸落伍了,加之北宋以后全國的政治中心移出了中原地區(qū),中原文化失去了其作為文化中心賴以生存的雄厚經濟基礎和所能依附的政治中心,因此漸漸地失去了從夏朝到北宋保持了4000年的中國文化的中心地位。</p><

31、;p><b>  4 結束語</b></p><p>  河南地域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F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省情,引進一切優(yōu)秀的、有價值的國內其他的和世界的文化遺產,始

32、終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善于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fā)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地域文化資源,使河南地域文化發(fā)揚光大,長期延續(xù),并用其解決河南省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p><p><b>  參 考 文 獻</b></p><p>  [1]李永文,馬建華等.新編河南地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p><p> 

33、 [2]莫明浩,葉瑩.《江西區(qū)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28(6):555-558.</p><p>  [3]王彥武.中原文化與現代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p><p>  [4]王偉,王聲躍.《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J].玉溪師范學院報學報,2003,19(11):51-54.</p><p&g

34、t;  [5]季桂起.《德州地域文化研究芻議》[J].德州學院學報,2010,26(3):68-71.</p><p>  [6]趙濟,陳傳康.《中國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p><p>  [7]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M].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1983.</p><p>  [8]黃南南.區(qū)域主體意識的覺醒—地域特色文化的復興[J]

35、.江西社會科學.1997,36(5):121-125.</p><p>  [9]陳錫疇,李永文等.河南旅游地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p><p>  [10]尚世英等.河南旅游地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p><p>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

36、ulture </p><p>  In Henan Province </p><p>  Abstract: Henan has a long history, it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hows unique charm.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37、 of Henan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o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alyzes the nature of Henan superior geographic location, natural environm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