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布迪厄社會學理論分析李霽野的翻譯《四季隨筆》_1816.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李霽野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翻譯家,一生從事翻譯事業(yè)近六十多年。自20世紀30年代末李霽野開始致力于外國文學的翻譯,著作頗豐,翻譯的作品涉及蘇聯(lián)文學和英美文學,為外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其中在魯迅先生建議下成立的未名社工作期間,翻譯的作品達到高峰,翻譯了大量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對當時的社會革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他的很多譯作得到很高的評價,深受讀者的喜愛。雖然李霽野在文學翻譯領域勤勞深耕達半個多世紀,卓有建樹,但目前學界對其翻譯成就的研

2、究甚少。
  本文作者以李霽野翻譯的作品《四季隨筆》為研究對象來進行分析,李霽野將英國作家喬治·吉辛的《四季隨筆》翻譯給中國的讀者,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華民族陷于民族存亡的危機之中,李霽野也因戰(zhàn)爭緣故,與家人分離,獨自在四川完成這項翻譯工作。由于李霽野當時從事翻譯活動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使得該譯本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點。
  因此本文首先是針對對譯文的特征進行分析,詳細地分析該譯文中所體現(xiàn)的語言特征和風

3、格,通過分析得出,李霽野《四季隨筆》譯文具有四大特點:1)使用白話文;2)使用古漢語的表達;3)使用疊詞和四字格,4)偏向直譯。然后結合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來探討形成譯本中所具有的特征背后的的社會驅(qū)動因素。在本文中作者運用“場域”“慣習”和“資本”三個概念,來分析李霽野翻譯《四季隨筆》背后的社會因素。研究表明李霽野的翻譯過程的確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從三個方面來分析:1)從場域角度分析,在李霽野所處時代白話文的盛行和當時的動蕩社會,他翻譯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