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禽類急性傳染病,近年來,高致病型禽流感病毒H5N1亞型突破種間屏障引起人的感染,嚴重危害人類安全。 1997年,中國香港發(fā)生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人類事件,這是禽流感病毒首次突破種間屏障直接傳染給人[2]。 此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事件不僅在東南亞國家不斷發(fā)生,而且感染范圍不斷擴大,病例遍及越南、波蘭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截至2007年10月2日,WHO確認全球已有329人受感
2、染,其中201人死亡,中國H5N1的感染人數(shù)為25例,其中16例死亡(http://www.who.it/)。高致病性禽流感已成為嚴重危害禽類和人類的烈性傳染病。 PA、PB1和PB2作為禽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三個亞基,在宿主體內翻譯表達后與病毒RNA形成聚合酶-RNA復合體,參與病毒RNA的復制與轉錄過程。 其中,PA已被證明具有蛋白酶活性[4-9],且有可能參與病毒RNA的復制[10-13];PB1可以與其它兩
3、個亞基相結合,確保形成穩(wěn)定的蛋白復合體,此外,它還具有核酸內切酶的活性,用來切除宿主RNA5’端的cap結構;PB2則主要負責結合宿主RNA的cap結構,并交與PB1切下cap結構作為vRNA合成的引物[14,26,42-44]。 目前對于禽流感RNA聚合酶三個亞基是如何與病毒RNA相結合,以及它們的作用機制還沒有一個清楚的結論。 在本課題中,我們首先克隆了H5N1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C末端460個氨基酸(257-
4、716Aa,PA_C257)和PB1亞基N末端25個氨基酸(1-25Aa,PB1_N25)的基因,并構建了帶有GST標簽的重組PA C257和PB1_N25蛋白。 然后利用原核表達系統(tǒng)E.coil BL21(DE3)成功表達了這兩個蛋白,而且通過體外實驗證明它們之間具有相互作用。原核表達的重組蛋白經過GST親和層析和Sephadex G-100層析柱純化,最終得到了高純度的PA_C257和PB1_N25蛋白復合體。我們采用懸滴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構棘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pdf
- 丁茄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pdf
- H1N2、H3N2及H5N1亞型豬流感病毒進化及致病性研究.pdf
- 基于SARS和H5N1病毒關鍵蛋白酶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pdf
- 流感病毒(H5N1)Vero細胞適應株制備.pdf
- 寬葉纈草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pdf
- 以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亞基N端(PA_N)蛋白為靶點的高通量抑制劑的篩選.pdf
- H5N1血凝素蛋白的重組牛痘病毒表達純化以及耐奧司他韋神經氨酸酶動力學研究.pdf
- 毛杭子梢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pdf
- H5N1,H9N2穩(wěn)定性實驗及其對該病毒流行的影響.pdf
- 抗H5N1亞型流感病毒的寡核苷酸藥物篩選及其活性研究.pdf
- H5N1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B細胞表位研究及抗原變異分析.pdf
- 醉魚草莖葉抗H5N1病毒活性成分研究.pdf
- 人H5N1流感病毒DNA疫苗的構建及其功能研究.pdf
- Gluc-GFP雙標記系統(tǒng)及H5N1假病毒的構建與驗證.pdf
- Vero細胞無血清培養(yǎng)基篩選及其培養(yǎng)H5N1亞型流感病毒的研究.pdf
- 甲型H1N1流感病毒北美毒株的分子特征和人源HPAI H5N1全球傳播模式.pdf
- FAT10在H5N1病毒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復制及誘導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凋亡中的作用.pdf
- 元寶草抗H5N1活性成分的研究.pdf
- 流感病毒H5N1亞型虎源株的生物學特性及溯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