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假單胞菌突變株M18GQ攜帶重組質粒pME6032Phz的工程菌株及響應面法優(yōu)化吩嗪-1-羧酸發(fā)酵條件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假單胞菌M18(Pseudomonas sp. M18)分離自上海郊區(qū)甜瓜根際,能夠分泌具有廣譜抑制真菌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是一株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新型菌株。本研究構建了M18菌株phz基因簇的過表達重組質粒pME6032Phz,并將其導入M18野生株及其突變株中,結果表明攜帶重組質粒后各菌株的PCA產量都有一定的提高。其中,M18GQ/pME6032Ph

2、z菌株——染色體上gacA/qscR雙突變株M18GQ攜帶重組質粒pME6032Phz——具有最高的PCA產量。為發(fā)掘M18GQ/pME6032Phz工程菌株高產PCA的潛能,進一步開展該菌株的培養(yǎng)基優(yōu)化研究。在搖瓶實驗中,首先運用單因子實驗方法對其發(fā)酵條件進行初篩,確定IPTG(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誘導的最優(yōu)條件。繼后,通過部分因子設計( fractional factorial

3、 design, FFD )確定影響M18GQ/pME6032Phz菌株發(fā)酵生產PCA的最顯著因素為:黃豆粉、玉米漿和乙醇。隨后通過最陡爬坡實驗和基于中心組合實驗(center compositedesign, CCD)的響應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研究了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關系,并確定了最優(yōu)濃度。優(yōu)化后的發(fā)酵培養(yǎng)基配方為黃豆粉65.02 g/l,玉米漿15.36 g/l,葡萄糖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