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中國封建集權專制體制的兩大主要矛盾(一)中國封建集權專制體制的兩大主要矛盾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最主要矛盾,發(fā)展趨勢是皇權擴大,決定了中央行政體制的變更)2、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矛盾焦點是中央政府與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中介地方組織之間的矛盾,決定了地方行政體制的變更)(二)行政體制發(fā)展的穩(wěn)定因素:(二)行政體制發(fā)展的穩(wěn)定因素:1、中國封建社會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員的制度是中央集權體制得以延續(xù)和在遭破壞后得以再生的組織保證。這種

2、管理制度從結構上分三部分:(1)官員的錄用管理(2)官員的行為管理(3)官員待遇的管理。2、監(jiān)察機關的人事監(jiān)督有利于封建國家肌體的健全。(國家肌體的凈化劑)3、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著調節(jié)君主專制弊端的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二方面:(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盡可能促使皇帝正確決策的制度,即林栗所講的原則“人主蒞權,人臣審權、爭臣議權”。(2)為防止皇權的濫用,中國封建社會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1)通過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質。2)通過神權

3、來抑制君權。3)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號”死后加“謚號”或“廟號”的尊褒貶抑來對皇帝造成心理壓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開國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對后世君主往往有較大的防微杜漸作用,也可以被用來充當大臣制止皇帝越軌行為的工具。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夏、商、西周時期是中國的奴隸制社會時期。2、共性:、共性:國家的組織形式從政體上看是一種君主專制的政體,從國家結構上看是一種等級君主國集合而成的王朝體系。3

4、、治國思想特點:、治國思想特點: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忠:夏朝的政務樸實無華。敬:指商朝的政務在神事禮儀威嚴的神秘氣氛下使人產生敬畏而加以服從。文:周朝的政務靠一套文物典章制度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注重禮樂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建設。一、原始民主管理體制的演變一、原始民主管理體制的演變(一)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組織形式脫胎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聯(lián)盟的軍事民主制基礎之上建立起等級君主制的國家組織形式。(二)母系氏族公社與后來國

5、家對社會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二)母系氏族公社與后來國家對社會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現(xiàn):1、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和生活單位。2、社會組織形式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來的國家那樣按地域劃分其國民,也不同于后來的經濟、文化組織,以行業(yè)來組織其成員。3、實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員一律平等,氏族全體會議為最高權力機關,重大事務由全體成年男女討論決定。(三)軍事民主制時期的管理體制(三)軍事民主制時期的

6、管理體制1、軍事首長。(負責統(tǒng)帥軍隊和擔任主祭,通過禪讓制繼承)禪讓制:禪讓制:堯舜禹時代部落聯(lián)盟推選領袖的制度。相傳四岳推舉舜為堯的繼承人,堯對舜三年考核后讓舜作自己的助手。堯死后舜繼位。后四岳又舉治水有功的禹。2、部落酋長議事會。(常設權力機關)3、人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二、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體制二、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體制(一)夏、商、西周三代實行的是以君主為核心的王權專制政體,形成以王為核心的王權制度。夏、商、西周分別

7、是王權制度的初創(chuàng)、發(fā)展、完善時期。(二)夏代君主制政體的形成(二)夏代君主制政體的形成夏王朝是在部落聯(lián)盟的基礎上將部落聯(lián)盟的管理體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國家。這種改造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將部落聯(lián)盟領導集團通過民主推選軍事首長的“禪讓制”變?yōu)橥跷焕^承制,從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礎上的“公共權力”變?yōu)橐环N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強制性“公共權力”。從歷史發(fā)展看,專制主義起源于氏族社會晚期,部落聯(lián)盟的軍事首長實際上已成為專制君主的前身。(三)夏、商、周的中央行政體制(

8、三)夏、商、周的中央行政體制1、夏代中央行政體制:、夏代中央行政體制:王位繼承制度是兄終弟及制;把四岳議事會改為四輔臣;設置了一套官僚機構。2、商代中央行政體制:、商代中央行政體制:王位繼承制度是王子繼承制;突出商王的獨尊地位;按職能設官定制,職官分為宗教、政務、事務三類。3、周代中央行政體制:、周代中央行政體制:王位繼承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政務官系統(tǒng)(三司,司徒、司馬、司空);文化教育官系統(tǒng);以宰為首的宮內事

9、務官。三、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體制三、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體制(一)夏的地方行政體制(一)夏的地方行政體制夏——通過“享”“會”等方式如今各部族首領,傳達王命。夏王朝與地方諸侯之間保護著聯(lián)盟關系,但地方諸侯又有著相當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二)商的地方行政體制(二)商的地方行政體制內外服制:內外服制:是商朝在盤庚遷殷后采取的一種二元統(tǒng)治體制,即將統(tǒng)治區(qū)分為內服和外服兩大部分,諸侯與商王既是君臣關系,又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分別采取不同的統(tǒng)

10、治方法和組織形式。內服:內服:指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外服:指諸侯國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其范圍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三)西周的地方行政體制(三)西周的地方行政體制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中國奴隸社會中一種協(xié)調統(tǒng)治階級利益以便對付種族奴隸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種天子向諸侯,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國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日趨成熟和完善,表現(xiàn)在:分封制度日趨成熟和完善,表現(xiàn)在:1、分封制度本身趨于成熟和完善,即對分封的范圍、儀

11、式、依據(jù)和原則等方面規(guī)定得詳明;2、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分封制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以周天子為首的等級名分制度,宗法制度從血緣關系、思想上去維護這種制度,禮樂制度則從行為上去維護這種制度。宗法制:從原始社會后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西周時形成嚴密的政治制度。核心內容是維護父權的基礎上,確保嫡長子繼承的世襲特權。嫡長子為“大宗”,庶子分封為“小宗”,小服大,借以維護各級“宗子”為中心的宗法統(tǒng)治。鄉(xiāng)遂管理體制:鄉(xiāng)遂管理體制:基

12、層行政區(qū)實行鄉(xiāng)遂制,鄉(xiāng)是國人居住之地,遂為野人居住之所。在國都內及其近郊,劃分為若干鄉(xiāng),采用“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的鄉(xiāng)制,分別設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xiāng)大夫。在邊遠的農村地區(qū)實行遂制,即“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分別設鄰長、里胥、酂師、鄙長、縣長、遂大夫。四、夏、商、西周的行政運行和行政監(jiān)督四、夏、商、西周的行政運行和行政監(jiān)督(一)夏、商、西周行政體制

13、對行政運行的影響(與秦漢以后(一)夏、商、西周行政體制對行政運行的影響(與秦漢以后諸王朝相比,君主的權力受到各個方面的限制,表現(xiàn)在):諸王朝相比,君主的權力受到各個方面的限制,表現(xiàn)在):1、等級君主制國家結構的影響。、等級君主制國家結構的影響。與秦漢以后相比,在行政決策、溝通、文書和執(zhí)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現(xiàn)為:1)在行政決策上的集中程序較低,凡涉及下級邦國的事務,中央均通過盟會的形式加以協(xié)調,凡涉及邦國之間的關系,常經談判以結盟的

14、方式作出決策;2)在行政溝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機關的溝通,而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聯(lián)系,如朝會、聘問等形式;3)在行政文書上,常以協(xié)商性文書體裁為重;4)在行政執(zhí)行上,行政的靈活性大于統(tǒng)一性。2、原始氏族公社痕跡的殘留。、原始氏族公社痕跡的殘留。多方面的制約,表現(xiàn)在:1)盛行于部落制時代的民主制某些殘留使得諸侯國君與宗室貴族對朝政擁有相當?shù)膮⑴c權,制約著王權的發(fā)展;2)貴族議事制度的影響;3)王權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王權逐漸擺脫各種束縛,表

15、現(xiàn)在:王權逐漸擺脫各種束縛,表現(xiàn)在:1、通過兼并和征伐,國家逐漸由分散走向集中,向統(tǒng)一的專制國家過渡;2、西周時期天命觀發(fā)生變化。(二)西周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二)西周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1、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縱向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⑴、決策與聯(lián)絡的共同特點:實行君主專制,即最后決策權由君主掌握。⑵、決策與聯(lián)絡的形式:A、直接聯(lián)絡形式: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設壇召集各方諸侯對重大問題進行謀議,發(fā)布政令的會議形式。朝覲:諸侯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述職

16、的一種禮儀。B、間接聯(lián)絡形式:聘:由天子派使臣慰問諸侯,或諸侯遣使臣朝見天子。2、橫向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橫向的行政決策與聯(lián)絡⑴直接聯(lián)絡:朝會:是諸侯間直接拜訪,細分為“朝”(地點在宮廷)和“會”(地點在郊野)二種形式。盟:神前發(fā)誓的殺牲飲血⑵間接聯(lián)絡:聘問,即諸侯間派使臣互相訪問。(三)西周的行政文書(三)西周的行政文書誥:1)上級對下級發(fā)布的命令或布告2)君臣相互勉勵之詞的記錄,作為后世君臣行為的規(guī)范。誓:多為戰(zhàn)時的動員令。命:絕大多

17、數(shù)為冊命之書。簡書:日常通告文書。要:相當于今日之契約,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用于國與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盟會上,盟會時要在神靈前起誓,并將起誓內容形成文字,作為日后檢驗是否履約的憑證。(四)西周的行政執(zhí)行(四)西周的行政執(zhí)行既保護政策的統(tǒng)一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五)西周的行政監(jiān)督(五)西周的行政監(jiān)督二種形式:1、天子、諸侯各自對其下屬“邦國”的監(jiān)督:利用朝覲、巡狩或委派監(jiān)國、上卿進行。監(jiān)國:指派出諸侯級使臣代表天子監(jiān)臨諸侯國的管理體制

18、,監(jiān)國者地位相當高,多由王子弟擔任。2、天子、諸侯、卿大夫各自對其直接轄區(qū)的監(jiān)督:主要依靠官員進行?!把残小币暡旌汀把小狈绞轿?、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五、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一)官員的選拔(一)官員的選拔夏、商、西周都實行世官制度。夏、商——血統(tǒng)是選拔官員的主要依據(jù)。世卿世祿制:世卿世祿制:指下級貴族到上級國君朝廷世代為官的制度。世卿:世卿:指貴族中到王室充當卿士或到公室充當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貴族,他們父子之間官職世襲,故

19、稱世卿。世祿:世祿:指這些貴族一方面在朝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國的封君,享有爵位和采邑作為其俸祿,并世代享用。(二)官員的管理機構(二)官員的管理機構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佐助天子管理官員的人事官員,即司士;公族(專管公族的人事官員)職責:職責:1、掌管官員檔案;2、正群臣朝儀之位;3、負責官員的爵祿賞賜;4、掌群臣之治,即掌戒令刑罰。(三)官員的爵制(三)官員的爵制夏:夏:公、侯、伯、子、男五等商:商:公、侯、伯、子、男,分為三等。一等:

20、公、侯——商王族或親族二等:伯——遠方首領三等:子、男——在侯、伯之下并隸屬各侯、伯。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有公、侯、伯、子、男之分,分為三等。公為第一等,侯伯為二等,子男為三等。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統(tǒng)治者把大規(guī)模的土地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屬國。這些封地叫諸候,諸候在其封國內,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子弟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再分作為“食地”,此為大分封。利用血緣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原則。建立了

21、天子、諸候、卿大夫之間的嚴格隸屬關系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王權集中。它是我國從方國林立走向專制帝國的必經歷史階段。當然,也導致了長期的諸候爭霸戰(zhàn)爭。命:命:除爵外的一種表明身份的標志。指天子的冊命,對象不僅包括諸侯,還包括卿大夫。九命的等次:上公經九次冊命,侯伯七次、子男五次,大國之卿三次、次國之卿二次、小國之卿一次。(四)官員的俸祿和退休(四)官員的俸祿和退休夏、商、西周都實行世祿制。均有官員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員到七十歲即退休,即所謂“

22、七士致政”。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的行政管理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的行政管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解體并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國家政體的特點是王室衰弱,諸侯稱霸。一、春秋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一、春秋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一)賦稅改革對行政體制的影響(一)賦稅改革對行政體制的影響1、改革原因:、改革原因:舊的田稅軍賦制度都是建立在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基礎上的。在井田制下,野人(庶民)在公田上進行無償勞作,以“助”

23、(田稅)的名義上交國庫,此外還要承擔各種軍賦。春秋時期,由于兼并戰(zhàn)爭的激烈,他們的負擔成倍嗇,紛紛從公田上逃跑。不僅野人如此,國人也因戰(zhàn)爭負擔而日益走向貧困、破產、負債甚至淪為奴隸。春秋時期,經常發(fā)生國人暴動以及拒絕戰(zhàn)爭的現(xiàn)象,這一切迫使較為開明的君主進行賦稅和軍賦制度的改革。2、改革內容:、改革內容:A、田稅改革:最先在齊國進行。改革的重點:承認國人土地的私有權。B、軍賦改革:基本精神:將軍賦落實到田畝上。影響:⑴、使國家的社會職能發(fā)

24、生變化;⑵、引起階級結構的變化與基層行政組織的變革;3、改革的意義或影響:、改革的意義或影響:A、國家的社會職能發(fā)生變化。國家的主要社會職能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務性的內容,不再具有直接組織社會生產的職能。B、引起階級結構的變化。井田制趨于瓦解,庶民社會地位提高。C、引起基層行政組織的變革。產生以農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的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由鄉(xiāng)遂雙軌制轉變?yōu)猷l(xiāng)里單一制。(二)強卿專制與中央集權體制雛形的出現(xiàn)(二)強卿專制與中央集權體制雛形的出現(xiàn)

25、春秋時期,最富有時代意義的是卿大夫的興起。特點:1、在官員管理上由家臣制向官僚制轉化(世卿世祿制瓦解);家臣制: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組織管理制度。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層,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統(tǒng)但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國人“士”。卿大夫治國,國被稱為“室家”,所以其官員被稱為家臣,與卿大夫不同,無世襲,職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隨時免除,呈現(xiàn)雇擁關系和臣仆性質。食邑則相當于后世的官員俸祿,兩者均不能世襲,家臣制已具備后世官僚制度的雛形

26、。2、在中央朝廷組織上由家臣聘任制發(fā)展成為客卿制;3、在地方管理上,由國鄙制向縣郡制轉化。二、戰(zhàn)國時期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二、戰(zhàn)國時期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一)變法運動與中央集權管理體制的確立(一)變法運動與中央集權管理體制的確立著名的變法:著名的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以、秦國的商鞅變法各國變法運動的實質:各國變法運動的實質:用郡縣制為特征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取代宗法等級君主制。郡縣制:郡縣制:戰(zhàn)國時,各國推行一種中央集權

27、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萌芽于春秋。秦晉楚等國把兼并來的土地和小國改設為縣,由群主直接控制。春秋晚期,晉國又在新得到的邊地設郡。開始郡不如縣,后來經濟發(fā)展了,郡升于縣之上。特點:(1)郡縣長官由國群直接任免,非分封世襲;(2)郡縣以下的行政機構是以鄉(xiāng)里為基層行政單位,國君權力可一直延伸到底層。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1、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達到了實現(xiàn)封建君主中央集權的目的;2、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

28、權體制的經濟基礎;3、變法運動中,各國先后頒布法律,出現(xiàn)依法治民的傾向;4、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官僚制。變法運動的核心和焦點:變法運動的核心和焦點:剝奪舊貴族的特權,廢除世卿世祿制,以便讓那些從庶民中產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物掌握政權。官僚制:官僚制:一種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權管理體制相適應的人事管理制度。特點:特點:1)官員職位不能世襲,只能憑能力和功勞由國家授予;2)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級的規(guī)定行使職權,上級通過“上計”來考核

29、官吏,依據(jù)官吏工作實績予以獎懲,并作為官員升遷的依據(jù);3)俸祿制取代食封制。(二)各國中央政府行政體制(二)各國中央政府行政體制各國強化君主專制權力的表現(xiàn)在:1、表現(xiàn)在各國君主名號的升級上;2、君主對權力結構控制方法的調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機構中實行文武分職制文武分職制。戰(zhàn)國時期各國中央政府官員按其職責分為:⑴中央的中樞官員:A、相(文官系統(tǒng)首腦,百官之長)B、國尉、柱國(武職人員)C、御史(國君秘書、耳目,監(jiān)察百官)⑵中央的職能官

30、員:郎中、廷尉、主客、內史、少府。(三)各國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三)各國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特點:特點:1、其郡縣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襲貴族;2、郡縣以下的行政機構是以鄉(xiāng)里為基層行政單位,國君可以通過郡縣長官把自己的權力一直伸到社會的最底層??たh制出現(xiàn)于春秋,在戰(zhàn)國趨于完善,表現(xiàn)在郡縣制出現(xiàn)于春秋,在戰(zhàn)國趨于完善,表現(xiàn)在(郡縣制: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1、郡縣兩級行政管理體制兩級行政管理體制的形成,各國交往的頻繁,

31、保全促使原來荒涼的邊境地區(qū)日趨繁茂,原來面積大地位低的郡的地位陡升,并在郡下設縣,因此,郡縣兩級體制首先在邊境地區(qū)出現(xiàn),以后推行到內地。2、郡縣官員的設置,郡的衙署稱府,長官稱守,守下設郡尉和御史,分管軍務和監(jiān)察??h設令,令下設丞、尉,分管民政和軍務。縣下設鄉(xiāng)、里兩級基層組織縣下設鄉(xiāng)、里兩級基層組織,里下按什伍組編居民。鄉(xiāng)有三老、嗇夫、游徼等,分掌教化、稅收、獄訟和捕監(jiān)事鄉(xiāng)有三老、嗇夫、游徼等,分掌教化、稅收、獄訟和捕監(jiān)事務。務。里設里

32、正,什有什長,伍有伍長。(四)各國的施政過程和行政監(jiān)督(四)各國的施政過程和行政監(jiān)督各國國君進行行政決策行政決策常用會議制度,主要按兩種方式進行:1、在朝會上群臣集議,最后由國君決斷;2、由國君與個別大臣商議后由國君作出決斷。屬個人決斷式決策,人治傾向明顯。(五)戰(zhàn)國時期的行政監(jiān)察制度(五)戰(zhàn)國時期的行政監(jiān)察制度1、監(jiān)察制度初步形成。2、御史(國君秘書,監(jiān)察百官)3、殿中“執(zhí)法”(群臣在殿上的紀律和禮儀)4、監(jiān):派往郡的監(jiān)御史(六)戰(zhàn)國

33、時期的行政執(zhí)行中的文書制度(六)戰(zhàn)國時期的行政執(zhí)行中的文書制度在行政執(zhí)行方面,各國都建立了一套相應的文書制度,即“璽”(官?。?、“符”(虎符)、“節(jié)”(使者通行文書)制,以保證決策的具體實施,國君的命令寫在竹和木簡上,然后用繩纏緊打結,再在打結處涂上封泥蓋上璽印?;⒎且环N調兵憑證,節(jié)為使者通行文書。(七)各國行政官員的管理(七)各國行政官員的管理具體的選官方式:具體的選官方式:1)薦舉之法;2)自薦因3)功授官;4)葆子官員的任免:官

34、員的任免:各君主任免,君主任命官吏稱“拜”,發(fā)給璽作為憑證。當官吏不能很好完成使命時,國君可以收回權力,稱“奪璽”或“收璽”。官員考核的主要形式:官員考核的主要形式:“上計”:上計制:上計制:戰(zhàn)國時期考核官員的主要形式。倉庫存糧、墾田數(shù)、戶口數(shù)、賦稅數(shù)及社會治安。做法是:年初,中央重要官員和地方長官將一年的各種預算字寫在木卷上,呈報國君。國君將木卷一分為二,君執(zhí)右,臣執(zhí)左,年終由國君親自考核。具體做法:具體做法: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員和地方

35、長官將一年的各種預算數(shù)字寫在本卷上,呈報國君。國君將卷一分為二,國君執(zhí)右卷,大臣執(zhí)左卷,年終由國君親自考核,將兩卷相合,并將實際完成數(shù)字和預算數(shù)字相核,以定政績高下。第三章秦漢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漢的行政管理一、秦漢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一、秦漢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一)皇帝制度(一)皇帝制度皇權的內容:1)立法權,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權,即在司法上有最高審判權,并有大赦權;3)最高軍事權;4)行政決策中的最高決斷權和對中央、

36、地方官員執(zhí)行政務情況的考察權。(二)宰相制度及其變遷(二)宰相制度及其變遷丞相制—中外朝制—三公宰相制—尚書臺1、丞相制:、丞相制:丞相制:是秦到西漢初年的宰相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獨相制,雖個別時期曾設左、右丞相,但其中也僅一個負主要責任。權力:1)在立法上負責草擬或組織草擬法律;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執(zhí)行誅罰權;3)在軍事上可充當皇帝的軍事顧問,特別是不設太尉期間;4)在行政上有參與行政決策、總領百官,處理日常政務之權?;实蹅戎赜跊Q策

37、中的決斷權與行政執(zhí)行中的監(jiān)察權;丞相側重于決策的參與權及行政執(zhí)行中的組織指揮權。2、中外朝制:、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指中外相所形成的兩套處理政務的官員系統(tǒng)。漢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充任自己的高級侍從,擔任侍中、給事中、尚書等官職,出入宮廷,組成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形成中朝決策的格局。軍國大事由皇帝先交內廷議決,再交外朝官執(zhí)行。意義:起到了削弱相權的作用,確保了皇帝作為國家行政首腦的地位,皇帝通過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揮國家的行政

38、活動。3、三公宰相制:、三公宰相制:改丞相為大司徒、太尉為大司馬、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官,三公共同擔任相職,互不統(tǒng)屬,分散相權,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4、尚書臺:、尚書臺:東漢劉秀正式設立尚書臺,成為事實上的國家行政機關,三公官名譽化領或錄尚書事的制度:用內廷高官領或錄尚書事,總攬朝政,以使尚書臺所作出的決策在三公府得以順利執(zhí)行。(三)列卿(三)列卿秦漢中央政府職能機構的官員稱卿,官秩為中二千石,其職能分為:1

39、、奉?!鳚h稱太常,掌宗廟禮儀2、郎中令——西漢稱光祿勛,掌宮廷警衛(wèi)3、太仆——掌宮廷車馬4、衛(wèi)尉——掌皇宮保衛(wèi)5、典客——西漢曾更名為大行令、大鴻臚,掌少數(shù)民族及外交事務開始設官,稱勃極烈,女真語治理眾人之意。最高總治官為都勃極烈,下設置國相,稱國論勃報烈,處于宰輔地位,再下設諸勃極烈,完顏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后,把部落改造成國家機關,國相、諸勃極烈成為金代中央中樞決策官員,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貴,職務終身的數(shù)名勃烈組成貴族會議,決定國

40、家大事。金太宗即位后,進行改革,將勃極烈定員為四人,使中央權力日益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里。帶有明顯的氏族制殘余。金熙宗時廢除,改用三省制,并進而用一省制代替三省制。2、金的地方行政體制:、金的地方行政體制:金熙宗后,實行女真舊制和中原漢制并存的地方行政體制。⑴漢人居住區(qū)采用路、府(州)、縣三級行政建制。⑵女真人居住區(qū)采用猛安(相當于州)、謀克(相當于縣)兩級地方行政體制。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區(qū)建立的地方行政組織。始于古代出

41、獵時的生產組織。隨著金政權的建立,猛安謀克又演變?yōu)檐娬弦坏牡胤叫姓M織,金太祖時,以300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猛安謀克就相當于領地、領戶之長。金熙宗統(tǒng)一全國行政區(qū)劃時,仍保留猛安謀克作為女真地方的地區(qū)政權組織形式,使之成為軍事、經濟、行政三位一體的封建化基層組織,猛安相當于州,上隸所屬各路都總管,謀克下有基層組織村寨。⑶在燕京和汴京設行臺尚書省。行臺省開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行臺尚書?。盒信_尚書省:金朝的一種地方行政機關。金太宗

42、、金熙宗時,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設行臺尚書省。在行政體制上是一種具有一定獨立性的特殊區(qū)域。金代末年,為抵御蒙古、西夏、南宋的軍事需要,又設了許多。金末行臺省的性質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一是出于軍事需要,二是集中了一個地區(qū)的軍事政治一切權力,可以說已開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3、金的行政決策:、金的行政決策:部落聯(lián)盟會議(建國前)勃極烈貴族會議(建國后)皇帝獨斷。4、金的行政執(zhí)行:、金的行政執(zhí)行:皇帝臨時指派(金熙宗改革前)六部執(zhí)行(金熙宗改革后)

43、5、金的行政監(jiān)督:、金的行政監(jiān)督:專職監(jiān)察機構御史臺。6、金的行政官員的管理:、金的行政官員的管理:⑴行政官員的選拔:A、蔭補:女真人入仕的主要途徑之一。B、世選:女真人入仕的重要途徑。C、軍功:女真人入仕的途徑。D、科舉:漢人入仕的主要途徑。金世宗以后,也成為女真人入仕的一條途徑。⑵、行政官員的考核和升遷:A、解由(官員上一任期內的政績、任期、資歷)B、銓頭(解由的摘錄)C、行止簿(官員的人事檔案)D、超遷格。(女真官員比漢族官員提升

44、速度極快)三、元的行政管理三、元的行政管理1、元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元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⑴中樞機關: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軍事中樞機關)⑵職能機關:A、六部B、宣政院:負責民族宗教事務,選官原則是僧俗并用,成為以后西藏地區(qū)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直接對皇帝負責,是最主要的事務性機構。C、通政院:負責驛站。D、集賢院:負責教育。E、將作院:負責手工業(yè)制造。2、元代的地方行政體制、元代的地方行政體制⑴行政層級:行省宣慰司(行省

45、的派出機關)路州(府)縣。⑵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稱都省。腹內地區(qū)直接隸屬于中書省和吐蕃地區(qū)由宣政院管轄外,在諸路重要都會設立了10個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簡稱行省。行省的最高長官是丞相,但多以平章政事作為行省最高長官。行省長官統(tǒng)一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行省制度的確立,是我國制改區(qū)劃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⑶州(府)。分為散州(府)和屬州(府)。屬州、屬府隸屬于路,而散州、散府則直屬于行省。

46、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招討、安撫、宣撫諸司,以招討、安撫、宣撫諸司頭銜招安少數(shù)民族首領,并許世襲諸使職,開了明代土司制度的先河。⑸達魯花赤制度。⑸達魯花赤制度。達魯花赤:元朝官職名稱,蒙古語是鎮(zhèn)守者、制裁者、蓋印者之意,它是蒙古地方、軍隊中官銜最大的監(jiān)臨官,位在當?shù)毓賳T之上,掌握最后裁定權,保障大汗統(tǒng)治元朝統(tǒng)一后,行省以下的各級行政機構各路、府、州、縣均設達魯花赤,通常由蒙古人,間或由色目人擔任,掌印辦事實權大于地方官,有民族歧視和民族壓

47、迫性質。⑹基層行政組織:村社制度。3、元代的行政決策的、元代的行政決策的⑴主要形式——會議A、皇帝主持的會議。又分為:朝堂會議,內廷會議。B、中書省會議。⑵元代行政決策體制的特點:保留了較多的蒙古舊俗殘余,表現(xiàn)為:皇太后或皇后對政治的干預;宗親貴胄對政治影響巨大。4、元代的行政監(jiān)察:、元代的行政監(jiān)察:⑴監(jiān)察層級:中央御史臺、地方行御史臺、各道肅政廉訪司,形成以御史臺為中心,行御史臺為重點,各道肅政廉訪司為經緯的監(jiān)察網絡。⑵最高監(jiān)察機構:

48、御史臺。5、元代行政官員的選拔:、元代行政官員的選拔:出身(地位最高的教怯薛,稱怯薛出身);從吏而官(吏員出身);讀書做官(包括貢授和科舉);承蔭制度。漢人在元代入仕的主要途徑是由吏而官。第八章第八章明代的行政管理明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一、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1、內閣、內閣⑴內閣制度和宰相制度的不同:A、從職務設置上看,宰相定員定制,內閣無定員定制;B、從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六部及其它職能機構是其法定的下

49、屬,而內閣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內閣首輔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六部及其它職能部門也不是其法定的下屬。C、從職權上看,宰相擁有法定職權,即參與決策和行政執(zhí)行中的指揮權,而內閣大學士包括首輔僅是皇帝的助手和顧問,僅有參與決策權,但無行政執(zhí)行中的指揮權。⑵內閣的文書收發(fā)機關:通政司。2、司禮監(jiān):、司禮監(jiān):是宮中掌內外章奏及批紅大權的機構,設提督太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各一人,秉筆、隨堂太監(jiān)若干人。票擬與批紅:是明代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程序。明宣德年間

50、,內閣開始有了票擬權,即內閣先對奏章擬出處理意見,然后進呈皇帝裁決。皇帝用紅筆在奏章和票擬上批答,稱為批紅。對票擬內容不同意時,皇帝可以加以改動或發(fā)還內閣令其擬,稱為“改票”。批紅權后多交由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3、六部:、六部:⑴事實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吏部尚書領銜。⑵與唐宋不同的是:明代的刑部為司法機關,專主審判(但大理寺為最高審判機關,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復核);戶部、刑部之下按地區(qū)劃分轄區(qū)。4、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⑴中央最高軍

51、事機構,行使軍事中樞職能。⑵與兵部位平行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掌兵籍和軍政,即軍隊的管理和訓練。兵部掌管軍隊的調動和軍官的選授。最高指揮權在皇帝手中。二、明代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二、明代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1、行政層級:省府(直隸州)、縣(屬州)三級,另在省下設道,作為省的派出機關,主要行使監(jiān)察職能。2、?、湃荆孩湃荆篈、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主管民政和財政。B、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主管監(jiān)察和司法。C、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主管

52、軍政。⑵督撫。在明代為臨時差遣,名義上屬于京官。3、道⑴分守道。屬于布政司系統(tǒng),代表布政使掌管行政事務。⑵分巡道。屬于按察司系統(tǒng),屬于省內的小監(jiān)察區(qū)。⑶專職道。專門負責某一事務。4、州、府:注意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直隸州由元代的散州發(fā)展而來,相當于府,屬州隸屬于府,相當于縣。5、基層行政組織:鄉(xiāng)老人制和里甲制度并存。鄉(xiāng)老人制:明代為管理基層而采取的措施。1395年,朱元璋下令州縣地方官吏在每一鄉(xiāng)挑選取一句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老人”,

53、協(xié)助地方官吏統(tǒng)治鄉(xiāng)村,負責教化公民和處理鄉(xiāng)民訴訟事務,只有重大案件才訴諸官府。6、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行政組織:⑴西藏設立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都指揮使司。⑵東北地區(qū)設遼東都指揮使司和努爾干都指揮使司。⑶西北地區(qū)設哈密衛(wèi)。⑷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三、明代的行政決策三、明代的行政決策1、會議制度:明初主要是內廷會議,后來是內閣會議。朝廷之外還有部議和專家研議。2、部院提請、內閣票擬、司禮監(jiān)批紅、內閣封駁。四、明代的行政監(jiān)察四、明代的行

54、政監(jiān)察1、最高監(jiān)察機構:都察院(明代撤銷御史臺,把臺、殿、察三院合一)。都察院的基層官是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2、兩大系統(tǒng):都察院和六科。3、三類官吏: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和給事中。4、督撫制度和巡按制度。督撫制度是從都御史出巡制度發(fā)展而來,除監(jiān)察之外多兼民政和軍政。巡按制度是都察院派監(jiān)察御史掌握各道監(jiān)察大權,采取分道巡按的方式對地方官吏進行監(jiān)督。5、地方監(jiān)察的三種形式:督撫監(jiān)察、各道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各省提刑按察司監(jiān)察。五、明代的行政官員的管理五、

55、明代的行政官員的管理1、選拔制度:⑴薦舉。洪武間年最主要的入仕途經。⑵學校。洪武年間的重要入仕途經。⑶科舉。A、明代選官制度中的最主要的入仕途經。B、科舉考試的級別:院試(府城考試,考中者稱秀才或相公)、鄉(xiāng)試(省城考試,考中者稱舉人)、會試(京城,禮部主持考中者稱貢士)、殿試(奉天殿,皇帝主持,考中者稱進士)。⑷館選:⑷館選:明代開始采取的一種考試制度。明代進士一甲三人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之職。二、三甲進士可參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試,稱館選

56、。館選考取后稱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學成后授職。明葉中后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凡經館選而成為庶吉士的進士均被認為是儲相。所以庶吉士雖晚三年授官,且學習期待遇微薄,但許多進士都樂于此道。⑸承蔭制度、由吏而官2、任用制度:吏部文選司負責。3、考核制度:吏部考功司主管。考核分為考滿和考察??疾煊址譃閷┕俚木┎旌蛯Φ胤焦俚耐獠欤ù笥嫞???紳M:考滿:明代針對官員任職期限到一定期限進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為滿,經過

57、考滿,量其功過,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為據(jù)決定其升降去留。四品以上以及監(jiān)察御史、內閣官員則由本衙門長官主持考滿,然后上報都察院和吏部復核。京察和大計:明代對官員定期進行的考察制度,后被清代沿用??疾靸热荩赫?、違法行徑和瀆職行為進行清理和處置。不稱職行為分為八級。對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稱為京察。四品以上皇帝主持,五品以下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對地方官的考察實行大計制度。各縣每月向府匯報,各府每年匯總各縣情況上報布政司,布政司審核后交與按

58、察司、巡撫,總督復核,最后匯總呈報吏部。吏部每三年進行一次總的檢查,檢查形式一是朝覲考察,二是巡視考察。4、休假和退休制度:丁憂、奪情、起復。退休提前到60歲。第九章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清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一、中央政府的行政體制1、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又稱國議,清朝前期的中樞決策機構。2、文館、內三院、內閣。文館是清代內閣的最早組織形式。后改為內三院,順治年間改為內閣。名義上是中樞決策機構。內三院:內三院:清代

59、初期的中央文書機構。1636年皇太極改文館為內三院,包括中國史院(撰擬招令、編篡國史)、內秘書院(掌管起草敕諭和收錄各政府機構的奏疏)、內弘文院(講經注史,頒布開始),三院長官為八承政,三院共設大學士四人,學士五人。可參與機務,充當皇帝助手和顧問,初具了后來內閣的規(guī)模和職能。但此時仍以文書事務為主,還不能算是最高決策或掛靠機構。清軍入關后,改內三院為內閣,到康熙后,將大學士品秩升為正二品,分兼殿閣銜,自是內閣基礎基本奠立。3、南書房、南

60、書房??滴跄觊g充當了短時期的中樞決策機構。4、軍機處、軍機處。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僅是臨時性機構,但因為它便于皇帝對國家政務的獨裁,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后來發(fā)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置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軍機處不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書班子。5、六部:、六部:總理全國政務,但地位比明代低,成為一

61、般的行政辦事機關。6、理藩院:、理藩院: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務以及部分外交事務。(西北陸路而來的由理藩院負責,東南海道而來的由禮部負責)7、大理寺:、大理寺:全國最高的審判機關。8、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的機關,排在政府機關首位。9、內務府:、內務府:掌管宮廷事務。二、清代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二、清代地方政府的行政體制1、地方行政層級:省道府(直隸州)縣(屬州)四級。2、省。⑴順天府和奉天府,相當于省。⑵省級官員:A、總督(又稱部堂、制軍

62、、總制),主管一省或數(shù)省的軍政事務。B、巡撫(又稱撫軍、撫院、撫臺),為一省的地形行政長官。C、提督學政(又稱學臺,辦事衙門稱學院),主管一省學校、科舉事務,地位與督撫平行。D、布政司和按察司,歸巡撫領導。3、道:長官稱道員,俗稱道臺,有守道、巡道和專職道。4、廳:清代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廳本不是固定的行政單位。知府常派副職同知、通判分區(qū)管理所屬州縣政務,其辦事處就叫廳。開始只是府的分防單位,到后來便逐漸成為固定的行政單位。一般的廳屬知

63、府管轄,也有少數(shù)布政司直接管轄,稱直隸廳。相當于縣,直隸廳相當于府。5、基層組織形式⑴里社制(地丁制度前)和保甲制9地丁制度后)⑵二者的戶籍統(tǒng)計的不同:里社制以戶為主,主要是為了弄清一戶負擔的田糧丁銀情況,保甲制則以人為主,目的是為了弄清人口的流動情況。⑶保、甲、牌制度:⑶保、甲、牌制度:清代地方基層的人戶編制,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流動程度增大,為了強化封建治安和對基層的控制,雍正以后建立此制。以10戶為一牌(牌頭),10牌為一甲(甲長)

64、,10甲為一保(保正),定居人口均設門牌和保甲冊,保甲冊以戶為單位,按甲匯造。旗盟制度:旗盟制度:清代在蒙古統(tǒng)聚居區(qū)實行管理體制。旗是行政單位,每旗設扎薩克一人掌管一旗事務,下設一班屬官,若干旗組織成盟,設正副盟長,盟不是旗的上級行政單位,而是旗之上設立的監(jiān)察機構。然后諸事上報理藩院,盟旗長官均由蒙古王公分別擔任,職務世襲。6、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行政體制⑴蒙古:蒙旗制度。⑵新疆:伯克制度。⑶西藏:政教合一制度。⑷南方少數(shù)民族:土司制度,改土

65、歸流。三、清代的行政決策三、清代的行政決策1、議政形式:議政王大臣議、廷議、九卿議、閣議。2、內閣票擬。3、軍機處擬旨承辦。四、清代的行政執(zhí)行四、清代的行政執(zhí)行1、六部等職能部門是政務執(zhí)行機關2、諭旨下達的兩種方式:經內閣下達的叫明發(fā)上諭;經軍機處直接下達的機密指令叫廷寄。五、清代的行政監(jiān)察五、清代的行政監(jiān)察1、最高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2、六科并入都察院,臺諫并列的局面結束。3、地方有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4、兩個特殊的監(jiān)察機構:宗室御史處和內務

66、府御史處。六、清代的行政官員管理六、清代的行政官員管理1、官員的選拔:科舉、學校、薦舉、捐納、世職、蔭敘、吏道??婆e仍是重要的選拔官吏的渠道,也是漢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的途徑。2、回避制度:親族回避、職務回避、地區(qū)回避。3、官員的考核:考滿和考察合一,由吏部考功司主持,考核標準是四格(守、政、才、年)。對京官的考察叫京察,對地方官考察叫大計。4、官員的俸祿:雍正以后,以恩銀和養(yǎng)廉銀作為正式俸祿的補充。下編中國近代的行政管理下編中國近

67、代的行政管理引言引言近代中國國情與行政體制的演變近代中國國情與行政體制的演變一、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一、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1)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雖然破壞了,但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著,并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著的優(yōu)勢;2)二、近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演變經歷了二、近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演變經歷了3個階段:個階段:1)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晚清)2)從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