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政治學,葉明德 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第一章 政治與政治學,第一節(jié) 為什麼要學政治?學政治有三點好處:一、可以瞭解政治體系運作的基本概念二、可以掌握國內(nèi)外政治動態(tài)三、可以幫你判斷政客的行為,第二節(jié) 什麼是「政治」?政治是文化、制度、公開政治與內(nèi)幕政治的總和。四個層次的政治活動彼此關聯(lián),較低一層制約著上一層。如文化決定了制度,制度劃定了公開政治的範疇,公開政治則制約著內(nèi)幕政治活動的運作。,第三節(jié) 「政治學」的研究方向一、
2、「行為主義」的興起(一)傳統(tǒng)的「政治學」研究(二)傳統(tǒng)「政治學」研究喪失解釋與預測功能(三)「行為主義」之下的「政治學」研究,二、「新制度論」的興起(一)「制度」是人類生活的要件1.訂定規(guī)章的制度(rule-making institutions)2.執(zhí)行規(guī)章的制度(rule-applying institutions)3.仲裁規(guī)章的制度(rule-adjudicating institutions)4.懲罰的制度(ru
3、le-enforcing institutions),(二)「新制度論」的提出暨基本假設,第四節(jié) 政治過程大衛(wèi)伊斯頓(David Easton)認為「政治」要研究的就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人民與統(tǒng)治者(政治菁英)的互動關係,就是循由輸入、轉化、輸出、回饋等四個過程,周而復始的進行。此一互動關係,也在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運行。,第二章 民族、國家、憲法、主權
4、,第一節(jié) 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民族二、民族主義(一)國家與領土是民族主義的政治基礎(二)工商業(yè)社會是民族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三)民族主義的文化基礎是一套核心價值三、民族主義形成的過程民族主義是在工業(yè)社會形成的,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提供了產(chǎn)生民族主義的條件。,第二節(jié) 國家的起源、性質與功能一、「國家」的起源二、 國家的性質(一) 國家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二) 國家壟斷強制力1.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2.獨裁
5、(dictatorship)3.議會民主(parliamentary democracy),三、 國家的功能(一) 保護功能(protection)(二) 維持秩序(order)(三) 實現(xiàn)正義(justice)韋伯認為合法統(tǒng)治權威(legitimacy)有三種來源: 1.合法性 2.政績 3.人民心理接受,第三節(jié) 憲法與憲政主義一、憲法的意義二、憲法的內(nèi)容(一) 政府的組織制度(二) 中央與地方政府
6、權力的分配(三)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三、憲政主義(一) 司法審核(judicial review)(二) 從嚴規(guī)定修改憲法的程序,以維持憲政主義(三) 靠著人民態(tài)度及政治人物的自制,第四節(jié) 主權一、主權的意義暨變化(一)主權的意義(二)主權意義的變化1.「人民主權」及「多元主權」論2.美國及前蘇聯(lián)的「聯(lián)邦制」3.固定領土範圍的特徵已有變化4.參加國際組織5.發(fā)動戰(zhàn)爭的權利已受到限制,二、「分離權利」與「自決」國
7、際規(guī)範不認可分離權利的主要理由:1.「分離」的滋生與蔓延,即意謂著,國際無政府狀態(tài)。2. 國際規(guī)範(norms)一向反對任何破壞現(xiàn)有國家領土完整,因此,連帶的對所謂的「分離權利」也都不支持。,國際規(guī)範大致傾向於認為,在下列四個條件(前提)之下,「自決權」才較容易獲得聲援與支持:(1)一群有文化、歷史淵源連結、志同道合、追求成為一 體的族群,其所在的領土劃分不當者。(2)一個特定族群經(jīng)證明遭受全面歧視待遇者。
8、(3)「自決族群」經(jīng)確信,可由該族群公民自由選舉出的 「代表政府」治理者。(4)傾向於以曾經(jīng)被殖民過的殖民地為限。 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族群爭取「分離」時,比較容易獲得支持。,第三章 政治體系與政府,第一節(jié) 政治體系的意義政治體系的決策有三個特色:1.政治體系的決策是個分配過程,把資源分給社會所有人或 只分給一部分人。2.政治體系的決策也在分配價值。3.政治體系的決策是權威性的,政治體系
9、的決策要社會所有 的人都必須服從接受。,第二節(jié) 極權政體一、極權政體特徵(一)意識形態(tài)不容質疑(二)不斷革命(三)共產(chǎn)黨控制著所有的制度與團體(四)黨集權控制經(jīng)濟活動二、後極權的威權政體 極權後的時期,共產(chǎn)黨還是不會允許各行其是的社會勢力彼此衝擊角逐,只有「黨」說了才算數(shù),「黨」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容許挑戰(zhàn)。,第三節(jié) 威權政體一、威權政體的特徵(一)威權政體拿特殊的心態(tài)唬弄人民(二)威權政體是由政黨、附和政客、
10、教會、專 家、官僚、特定利益團體、軍人等支持著統(tǒng) 治者形成的「有限多元」政體(三)威權政體容許半反對勢力在半自由條件下對 威權政體提出批評二、先進工業(yè)國家的威權政體(一)協(xié)和主義(二)法西斯主義,三、晚開發(fā)國家威權政體(一)動員威權政體(二)官僚軍事威權政體,第四節(jié) 政治體系的分類一、「極權民主對照分類」類型二、「政治體系3D分類」類型(一)三項規(guī)範的特
11、徵 1.決策的人數(shù):民主、寡頭或獨裁 2.決策的方式:自由或威權 3.決策的目標:平等或不平等,(二)五種政治體系 1.自由民主政體(libe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s) 2.平等威權政體(egalitarian-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s) 3.傳統(tǒng)不平等政體(tradition
12、al in-egalitarian political systems) 4.民粹政體(populist political systems) 5.威權不平等政體(authoritarian in-egalitarian political systems)(三)「政治體系3D分類」類型的操作「政治體系」不一定永遠就停留在同一個類組。大多數(shù)第三世界國家本來就具備「威權」特徵,採納「自由」原則一段時間之後,很有可能因為「武
13、力政變」或革命,而又再度採用原本放棄的規(guī)範原則。,第五節(jié) 政府一、政府的意義政府是國家機器頂端最高層的一小撮人。二、政府與國家政府有四項統(tǒng)治行為:(1)制訂與執(zhí)行法規(guī)。(2)制訂與執(zhí)行政策。(3)權力的行使。(4)在領土範圍內(nèi)合法動用武力。三、政府的功能政府有立法、行政及司法等三項基本功能。,第四章 行政機構,第一節(jié) 行政機構的意義一、結構功能的觀點制訂法律功能的結構稱之為立法機構,執(zhí)行法律的機構稱之為行政機構,
14、裁決法律的結構稱之為司法機構。二、程序的觀點立法機構由公開辯論達成共同決定;司法機構則經(jīng)由傳訊證人、蒐集證據(jù)、闡釋法律以做成判決;行政機構一般是經(jīng)由開會、公文、檔案及電話處理事務。三、歷史的觀點費南認為,現(xiàn)代政府的結構是歷史演變形成的。,第二節(jié) 行政首長一、行政首長的產(chǎn)生(一)內(nèi)閣制的行政首長(二)總統(tǒng)制的行政首長二、行政首長權力的大?。ㄒ唬椃ǖ囊?guī)定 (二)政黨暨政黨體系的性質(三)國家體制的性質 (
15、四)幕僚人員的多寡(五)國際環(huán)境因素 (六)人格因素三、行政首長的繼承問題(一)和平抗爭(二)軍事手段(三)選舉(四)彈劾,第三節(jié) 部會首長一、「部會首長」的產(chǎn)生二、部會首長人選三、部會首長決策權大小相關的因素(一)部會首長與內(nèi)閣(二)部會首長與文官(三)個人因素,第四節(jié) 文官一、官僚的意義(一)官僚就是統(tǒng)治的體系的意思(二)官僚是一種辦事的方式(三)官僚指的是效率或沒效率(四)官僚是在公家或民間機構
16、工作的人二、文官的資格訓練與升遷,三、文官的組織四、文官的功能(一)草擬法規(guī)(二)行政裁量權(三)專業(yè)管理的功能(四)輔助政治變遷的功能五、控制文官的方式(一)行政首長與文官(二)國會與文官(三)監(jiān)察官(四)新聞界與文官,第五章 立法機構—國會,第一節(jié) 立法機構的意義一、立法機構是國家建立的要件二、國會是不同時代社會各界權貴所組成三、政府的職權規(guī)模影響國會內(nèi)部組織,第二節(jié) 國會的成員一、職業(yè)二、人數(shù)三、
17、任期四、條件(一)政治本事(二)個人企圖心(三)財力,第三節(jié) 國會的功能一、聯(lián)繫人民與政府(一)代表人民 (二)會見選民(三)向選民負責 (四)傳播政治信息二、主導立法機構並牽制行政機構(一)推舉國會領導人(二)行政與立法的關係(三)行政-立法的重疊性(四)牽制行政機構的功能 1.組織政府2.干預人事任命權3.質詢權4.調查權5.預算權三、處理衝突四、立法功能(一)誰在立
18、法?(二)國會立法權的限制,第四節(jié) 國會的組織一、國會的程序與規(guī)則(一)憲法(二)程序法規(guī)(三)前例(四)慣例(五)非正式的言行標準二、一院制或兩院制(一)政治變遷因素決定兩院制或一院制(二)國會第二院的權力(三)國會設置第二院的爭議三、黨團與委員會(一)美國(二)英國(三)德國,第五節(jié) 國會的功能衰退了嗎?一、聯(lián)繫人民與政府功能增加二、代表功能遜色三、制定法律功能減弱四、監(jiān)督行政機構功能維持不墜,第六章
19、 司法機構,第一節(jié) 什麼叫法治?一、英國人的法治觀(一)巴力門主權(二)巴力門有權審視各項立法是否符合不成文憲法二、美國人的法治觀(一)成文憲法 (二)法院可違憲審查(三)明訂個人自由權利三、德國人的法治觀四、三種法治觀能否實現(xiàn)民主保障人權?,第二節(jié) 司法機構的性質一、「司法機構」的政治功能二、「司法獨立」的觀念暨制度設計三、「司法獨立」與司法程序,第三節(jié) 法官的產(chǎn)生暨司法機構體系一
20、般來講,法官產(chǎn)生的方式主要有四種:1.以普選方式產(chǎn)生 2.由議會選舉產(chǎn)生3.由政府任命聘任 4.由法官互選產(chǎn)生法官的特殊任免程序不一定能保證法官可完全獨立行使職權,原因有四點:1.法官受到立法精神的無形約束2.法官終究需要有人任命3.法官職責在於執(zhí)行法律,法官亦非化外之人4.法官大多自成一個社會階層,有趨於保守的傾向,第四節(jié) 司法審議「司法審議」的主要功能有三:(1)處理人民與政府之間基本自由權利的糾紛
21、。(2)針對立法或行政機構行動是否違憲做成判決。(3)排解政府不同機構之間、不同等級政府之間的 衝突。,第七章 政治領導人,第一節(jié) 偉人現(xiàn)象一、為什麼有偉人?二、偉人崛起的時刻(一)社會秩序崩解暨國家權威企圖鞏固時期(二)戰(zhàn)爭(三)國際強權勢衰之際三、偉人真的偉大嗎?,第二節(jié) 人格、社會背景與政治領導人一、人格,二、社會背景,第三節(jié) 制度與政治領導一、無人為制度之下的政治領導二、人為制度對政治領
22、導的影響(一)政府組織與領導效能(二)官僚與領導效能1.公務員須有足夠的能力2.大小適中的組織3.政治領導人暨政府與文官的關係,務求緊密有效4.維持文官與基層民眾的適當關係,第四節(jié) 時機一、社會「團體脈絡」與「政治領導」二、危機時刻、承平時期與「政治領導」,第五節(jié) 政治領導人甄選機制一、政治領導人的條件 1.具備專長暨見識 2.溝通暨組織能力 3.隸屬於某個團體二、政治領導
23、人的訓練與提拔程序三、升官途徑(一)國會歷練(二)文官出身(三)個人提攜第六節(jié) 民眾怎麼約束政治領導人?,第八章 政黨,第一節(jié) 什麼是政黨?政黨的定義政黨係指「一群人聯(lián)合起來的一種政治團體,這種政治團體有全國和地方的組織。該團體的人動用他們所有的資源,透過其組織,而以參加選舉或以其他方法贏過別人取得執(zhí)政權,或確保政治權力為主要目的」政黨可經(jīng)由兩種途徑獲得執(zhí)政權或確保權力:在政治體系內(nèi)進行以武力推翻原有政治體系,第二節(jié)
24、政黨的起源一、選舉權擴大促成「內(nèi)造」政黨形成二、工業(yè)化刺激「外造」政黨興起三、革命獨立運動的需要,第三節(jié) 政黨的功能一、簡化政治過程的功能二、充作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樑三、甄選政府的決策人士四、為社會訂定價值目標,改革社會或塑造 新社會政黨與意識形態(tài),第四節(jié) 政黨的結構一、政黨內(nèi)部結構衡量指標(一)深入社會程度(二)黨內(nèi)權力集中程度二、政黨結構類型(一)幹部會(二)支部型(三)小組型(四)行伍型
25、三、黨員,第五節(jié) 政黨的體系一、一黨制(一)一黨制的起源(二)一黨制的類型(三)一黨制的變化二、多黨制(一)兩黨制(二)兩個半黨制(三)一大黨多黨制(四)無大黨多黨制三、多黨制的原因(一)國家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二)選舉制度(三)社會分歧程度,第六節(jié) 政黨體系另類分類,第七節(jié) 政黨的改革一、政黨財務1.公費2.黨費3.利益團體捐款4.營利事業(yè)5.賄絡或傭金6.外國支助二、黨內(nèi)民主化(一)初選
26、(二)黨決策過程民主化(三)預防黨領導階層循私害公(四)限制從政黨員汲取黨政資源,第八節(jié) 政黨功能喪失?一、政黨喪失了哪些功能?(一)有些政黨未必有助政治和諧,反加深社會分歧(二)政黨反映民意的功能銳減(三)政黨制訂政策的功能旁落(四)選民政黨認同感趨弱,政黨動員選民功能減弱二、恢復黨功能重建負責的政黨政治,第一節(jié) 「團體」的意義,第二節(jié) 社群團體一、種類(一)傳統(tǒng)團體(二)宗教團體、制度團體與工會二、內(nèi)部組織
27、三、支持力四、社群團體與政治體系,第三節(jié) 利益團體一、定義政黨以爭取執(zhí)政權暨控制政府為主要目的,而利益團體則以影響或改變政府的政策為目標。「利益團體」有兩種,一種稱之為「保護型團體」,另一種叫做「倡議型團體」。,二、利益團體活動方式的影響因素(一)政治制度性質(二)政黨體系性質(三)政治文化因素(四)利益團體本身的條件三、利益團體活動途徑(一)行政機構方面(二)立法機構方面(三)發(fā)起運動(四)助選,第十章 大
28、眾傳播與政治,第一節(jié) 傳播的意義1.發(fā)信息者和收信息者都只能截取一部分信息2.解讀勢必滋生含糊不清3.傳播過程無法雙向同步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與政治體系一、大眾傳播對政治社會化的影響二、大眾傳播對政治體系能力的影響三、大眾傳播影響民眾的利益表達與政治參與,第三節(jié) 大眾傳播與意識形態(tài)一、國家暨統(tǒng)治階級作主二、資產(chǎn)階級價值獨霸三、另類意識形態(tài) ─迷思盤據(jù)人民心靈四、大眾傳播媒體無法獨立五、意見自由市場(一)美國左派(
29、二)美國新右派,第四節(jié) 大眾傳播與政府一、大眾傳播媒體監(jiān)督政府二、大眾傳播媒體影響「政治領導人」的領導風格(一)言行是否涉及政治(二)根據(jù)「政治領導人」的地位與權力而定(三)以新聞價值而定三、 政府規(guī)範大眾傳播媒體(一)政府規(guī)範媒體模式(二)跨媒體所有權,第五節(jié) 大眾傳播與選舉一、大眾傳播影響選舉?(一)選民的性質不同,受媒體影響的效果不一樣(二)個人所在的社會變遷之後,受媒體影響的效 果不
30、一樣(三)政治衝突程度強弱不一,受媒體影響的效果 也不一樣,第六節(jié) 大眾傳播對政治事務的影響政治傳播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四點較為確定的結論:1.大眾傳播媒體對人們的認知影響較大,相對的,要轉變?nèi)说?態(tài)度或要激發(fā)人們採取或改變行動比較難,效果也較小。2.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只會加強閱聽人原有的態(tài)度與行動,很 難改變閱聽人本來就有的態(tài)度及行動。3.大眾傳播媒體對政治人事物最具有明顯影響效果的是,媒體
31、 的「議題設定」功能。4.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作用,短期內(nèi)的效果小,相對的,媒體 對閱聽人影響效果,長時期衡量的話,比較大且比較明顯。,第十一章 政治參與,第一節(jié) 民主理論與「政治參與」一、傳統(tǒng)民主論傳統(tǒng)民主理論對人性持樂觀的看法,相信人有理性,都能自主,任何人都能據(jù)本身的利益做出最佳的判斷。二、菁英民主論菁英民主論傾向於把民主看作是政治方法之一。民主具備工具的價值,民主本身並非目的。,第二節(jié) 「政治參與」的意義一、定
32、義二、西方政治參與概念的缺點(一)以動機作為政治參與及非政治參與的分界點, 不太恰當。(二)不一定必須和政治輸入直接相關才是實質的政 治參與。(三)政治參與概念不僅要有量的特徵,也要有質的 比較。,第三節(jié) 「政治參與」活動狹義來講,動員指的是發(fā)起民眾支持特定的政治決定;廣義而言,動員則是指民眾在一段長時期當中普遍適應社會暨政治變遷的過程。,第四節(jié) 政治參與暨政治
33、平等影響民眾政治參與活動的因素不只是每個人的社經(jīng)地位,組織(制度)因素也有影響。大抵來講,政黨認同感強,投入教會或加入工會的民眾,不論其社經(jīng)地位高低,都有可能因為這些民間組織的動員,而也積極介入競選活動,其投票率也較一般人高;反之,社經(jīng)地位高,但較少介入政黨等民間團體的民眾,其政治參與活動頻率則偏低。,第五節(jié) 威權政體的「政治參與」一、以中共為例(一)參政時機(二)參政途徑與機會:政策辯論(三)動員參政二、以香港、臺灣為例
34、,第十二章 選舉與投票,第一節(jié) 選舉制度一、選舉流程二、選舉規(guī)定(一)選民資格規(guī)定(二)選舉人名冊(三)投票所(四)公平競爭,第二節(jié) 席次分配方法一、多數(shù)制(一)多數(shù)制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1.迫使政黨走中間持平立場,不走極端2.組成政府容易3.迫使政黨持續(xù)關注反映民意缺點:1.多數(shù)制無法準確反映人民支持的狀態(tài)2.對小黨不公平,(二)多數(shù)制的方法1.簡單多數(shù)制2.單一複選制3.單一順序票選制4.單一非轉換計
35、票制5.差額提名制,二、比例制1.政黨列名法2.剩餘票分配制3.杭特計票法4.聖雷格制5.海爾單一可轉換計票制,第十二章 選舉與投票,第三節(jié) 選舉類型一、依選舉的顯著與熱烈程度、投票率的高低及 對執(zhí)政黨支持的程度等三個指標分類。二、從選票分布狀態(tài)分析各政黨實力的消長,訂 出選舉類型。三、根據(jù)主要政黨大選得票結果是否正常,可以 將選舉分為常態(tài)選舉、異常選舉、改觀式選
36、 舉及臨界型選舉四種類型。,第四節(jié) 投票行為一、投票行為的穩(wěn)定因素(一)政黨認同感(二)社會結構因素二、投票行為的變動因素(一)政見傾向(二)候選人偏好三、投票行為的研究(一)結構研究法 (二)社會研究法(三)生態(tài)研究法 (四)社會心理研究法(五)理智抉擇研究法,第十三章 人權,第一節(jié) 人權的觀念:起源與發(fā)展從社會契約論衍生的人權觀,並在個人主義、新教徒精神及馬克思對傳統(tǒng)社會
37、的批評等推波助瀾之下,人權信念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思維根深柢固的一環(huán)。1948年通過了「聯(lián)合國人權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人權才開始朝向制度化保障的方向發(fā)展。,第二節(jié) 人權的內(nèi)容一、生命權二、自由權(一)不被奴役的自由(二)不被強迫勞動的自由(三)婚姻自由(四)結社自由三、經(jīng)濟、社會暨文化權,第三節(jié) 人權的保障一、人權的內(nèi)涵本身有缺陷。二、不同文化背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