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章 血液的組成與功能,第一節(jié) 血液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節(jié)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第四節(jié) 血型和輸血,第二節(jié) 血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人體及動物的細胞內外含有大量液體,總稱為體液 分布: 細胞內液:約占體重40% 細胞外液:約占體重20% 組織液:約占體重15%
2、 血 漿:約占體重4% 透細胞液:極少量1%,,,第一節(jié) 血液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組成和血量,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紅細胞比容:紅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一) 血液的組成 血漿(55%):水、血漿蛋白、低分子物質等,呈淡黃色 血細胞(45%):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漿的化學成分 血漿含
3、水約90~91%,含溶質約9~10%,其中血漿蛋白7~9%,其余為無機鹽及非蛋白有機物等,約占2%。 (1) 血漿蛋白:正常成人血漿蛋白總量約為60-80g/L 白蛋白(A):約40~50g/L,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G):約20~30g/L ,分α1、α2、β、γ四種纖維蛋白原:約2~4g/L,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功能:營養(yǎng)功能運輸功能(球蛋白)緩沖功能(白蛋白)形成膠體滲透壓(白蛋白) 參與
4、機體的免疫功能(球蛋白)參與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2) 無機鹽 (3)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 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膽紅素等。血中NPN主要經腎臟排出,測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體內蛋白質代謝狀況和腎功能。(4) 其它 血漿中含有葡萄糖、脂類、乳酸,微量酶、維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氣體等。 ,(二) 血量 概念:機體中血液的總量。約占體重7~8%,
5、包括循環(huán)血量和貯備血量 血量的正常值:男性 5~6L 女性 4.5~5.5L,血量的相對穩(wěn)定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保證 保證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保證全身器官、組織的血液供應 血量相對穩(wěn)定的維持,主要與毛細血管的濾過和重吸收相對平衡有關,,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顏色:血液是一種不透明而粘稠的液體,其顏色取決于紅細胞及其所攜O
6、2的多少,攜O2多的呈鮮紅色,稱動脈血;攜O2少的呈暗紅色,稱靜脈血。2、比重:血液的比重一般約在1.050-1.060之間,大小與所含血細胞數(shù)量成正相關,常隨著血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血漿比重為1.025-1.030,其高低主要取決于血漿中血漿蛋白的含量。,,3、粘滯性:指液體流動阻力的大小。通常情況下,血液的粘滯性為水的3.5-5.5倍,高低主要取決于血液中血細胞的數(shù)量,血漿的粘滯性為水的1.6-2.4倍,高低主要取決于血漿蛋白的
7、含量4、紅細胞沉降率(血沉,ESR):紅細胞在靜置血試管中單位時間(1h)內的沉降距離。由于紅細胞在血液中的比重略高于血漿,通常紅細胞在血漿中下降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血沉反映了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健康男性的ESR為2-8mm/h,女性為2-10mm/h。,,3.血漿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一致的溶液稱等滲溶液。臨床上常用的等滲溶液有:0.9% 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6、血漿的酸堿平衡 正常值:7.35~7.45
8、 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血漿中的緩沖物質: 主:NaHCO3/H2CO3緩沖系(比值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漿蛋白鈉/血漿蛋白等,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是在血液、肺和腎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肺和腎的作用最為徹底,酸 HL(乳酸)+NaHCO3—→NaL(乳酸鈉)+H2CO3 H2CO3—→H2O+CO2 堿 Na2CO
9、3+ H2CO3—→2NaHCO3,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機能,運輸功能 維持穩(wěn)態(tài)的功能 止血功能 防御功能,,第二節(jié) 血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一、紅細胞 (一)紅細胞的形態(tài)與數(shù)量1、形態(tài):雙凹圓盤狀,直徑約7um,邊緣最大厚度約2.5um,中央最薄處約1um,容積約90um3。 2、數(shù)量 男性:450~550萬/mm3(4.5~5.5×1012/L);Hb:120~150g/L
10、 女性:380~460萬/mm3(3.8~4.6×1012/L);Hb:110~140g/L 新生兒:600萬/mm3(6.0×1012/L); Hb:5天內達200g/L,,(二)紅細胞的生理特征 1.紅細胞膜的通透性 2.紅細胞的可塑變形性 3. 紅細胞的懸浮穩(wěn)定性:流動著的紅細胞能較穩(wěn)定地、分布均勻地懸浮于循環(huán)血漿中的特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4. 紅細胞的滲透脆性:紅細
11、胞抵抗低滲溶液的能力。 正常值:0.45% ? 正常值=抗低滲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三) 紅細胞的生理功能 運輸O2和CO2(血紅蛋白,碳酸酐酶),(四)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1.紅細胞的生成 ⑴ 生成部位:胚胎期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⑵ 生成過程:造血干細胞→髓樣干細胞→紅細胞系祖細胞→原始紅細胞→早幼成紅細胞→晚幼成紅細胞→幼紅細胞→網織紅細胞→成熟紅細胞
12、 蛋白質 基本原料 ——合成血紅蛋白⑶ 造血原料: 鐵 葉酸
13、 輔助因子 ——合成核苷酸 VitB122.紅細胞的破壞,,,,二、白細胞(一)白細胞的總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 總數(shù):4.0~10.0×109/L(4000~10000/mm3) 中性粒細胞
14、 50~70%(3000~7000/mm3) 淋巴細胞 20~30%(1500~3000/mm3) 分類 單核細胞 2~8% (100~700/mm3) 嗜酸性粒細胞 0~7% (100~400/mm3) 嗜
15、堿性粒細胞 0~1% (20~50/mm3) 變異: 在不同生理情況下波動范圍較大,如:一天之內,下午較早晨多;新生兒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進食、疼痛、運動、情緒激動、月經期、妊娠、分娩WBC數(shù)↑。,,★,(二) 白細胞的生理特性:,除淋巴細胞外,所有的白細胞都能伸出偽足作變形運動,憑借這種運動,白細胞可能通過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間隙,從血管中滲出,這一過程稱為白細胞滲出。白細胞
16、還有朝向某些化學物質運動的特性,稱為趨化性。從血管內滲出的白細胞可在組織間隙中定向游走到具有某些特殊化學物質的炎癥部位,將細菌等異物吞噬、消化和殺滅,(三)白細胞的形態(tài)和功能 1.中性粒細胞: 形態(tài):細胞圓形。胞質中含許多染成淺紫和淺紅色的細小顆粒。核呈桿狀或分葉狀,染成藍紫色。 功能:吞噬、水解細菌及壞死細胞,是炎癥時的主要反應細胞。當急性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細胞增多。,2.單核細胞: 形態(tài):
17、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是白細胞中最大的細胞。核大,呈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著色淺,常偏位。胞質豐富,弱嗜堿性,染成淺灰藍色。 功能:進入組織轉變?yōu)榫奘杉毎?,其吞噬力大為增強,能吞噬較大顆粒。單核-巨噬細胞還參與激活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功能。,3.嗜堿性粒細胞: 形態(tài):細胞呈圓形。核分葉或“ S ”形或不規(guī)則形,染成淺紫紅色。胞質淺紅色,內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的嗜堿性顆粒。 功能:
18、胞內的顆粒中含有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組胺:具有舒張血管的作用。 ●過敏性慢反應物質:參與過敏反應,4. 嗜酸性粒細胞: 形態(tài):細胞呈圓形。核多分為2 葉,染成紫紅色。胞質淺紅色,充滿粗大的、分布均勻的、染成桔紅色的嗜酸性顆粒 功能:不能殺菌,可限制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內的過氧化物酶和某些堿性蛋白質,參與對寄生蟲的免疫反應。所以,患過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蟲病時,
19、嗜酸性粒細胞增多。,,5.淋巴細胞: 形態(tài):細胞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細胞胞質極少,僅在核周形成一薄層,染成天藍色。核圓,占細胞的大部分 功能:參與機體特異性免疫:T 淋巴細胞主要與細胞免疫有關;B 淋巴細胞主要與體液免疫有關,三、血小板 (一) 形態(tài)和數(shù)量 形態(tài):形狀不規(guī)則,無細胞核,直徑 約2~4um 數(shù)值:正常成人為100~300×109/L
20、 (10~30萬/mm3)。 變異: 可有6%~10%的變化: 通常午后較清晨高;冬季較春季高; 靜脈血較毛細血管高; 劇烈運動及妊娠中、晚期高。,(二) 生理特性 粘附:血小板與非血小板表面的粘著稱血小板粘附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連聚集成聚合體的現(xiàn)象稱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稱致聚劑 釋
21、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將貯存在致密體、α-顆?;蛉苊阁w內的許多物質排出的現(xiàn)象稱血小板釋放 收縮:在Ca2+作用下血小板內收縮蛋白收縮,使血凝塊回縮,擠出血清形成堅實血栓 吸附:懸浮于血漿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許多凝血因子于其表面,一旦血管破損,隨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發(fā)生,破損局部的凝血因子濃度增高,促進并加速凝血過程的發(fā)生和進行,(三) 功能 促進生理性止血:血小板參與小血管損傷后的生理性止血過程,并在生理性止血過程中居于中心地
22、位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血小板中含有許多與血凝有關的因子,如5-HT、Ca2+、各種酶、ADP和血小板源生長因子等。 血小板有維護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除能通過粘附功能以填補內皮細胞脫落處的空隙,還可融入血管內皮細胞,從而不斷地修復內皮細胞,維護血管壁完整性。,第四節(jié) 血液凝固一、血小板的生理止血功能,當小血管損傷,血液流出血管幾分鐘后,即可自行停止,這種現(xiàn)象稱生理止血。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
23、發(fā)揮重要作用1.血管收縮——血管封閉2.血小板血栓形成——初步止血3.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與維持——有效止血,,生理止血過程示意圖,①,②,③,,,二、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動狀態(tài)變成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稱為凝血。 (一)凝血因子——血漿與組織中直接參加血凝的物質,,凝血因子特點: ① 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漿中的正常成分; ② 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漿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③ 除因子Ⅳ外,正常情況下都不具有活性; ,
24、④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質激活,將引起一系列連鎖酶促反應,按一定順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發(fā)生瀑布式的凝血反應; ⑤ 在維生素K參與下,因子Ⅱ、Ⅶ、Ⅸ、Ⅹ由肝臟合成,缺乏維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時,將出現(xiàn)出血傾向; ⑥ 因子Ⅷ是重要的輔助因子,缺乏時將發(fā)生微小創(chuàng)傷也會出血不止的血友病。,(二)凝血過程: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驟大體是: 凝血酶原激活物 Ⅹ→Ⅹa
25、 ↓(Ⅴ+Ca2+) ↓ 凝血酶原→凝血酶 Ⅱ→Ⅱa ↓(Ca2+) ↓ 纖維蛋白原 → 纖維蛋白 Ⅰ→Ⅰa,完全依賴于血漿內的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而引發(fā)的血凝過程稱內源性途徑 由于血管破損引起損傷組織釋放因子Ⅲ,從而激活因子X而引發(fā)的血凝過程稱外源性途徑,,內源性凝血
26、血管內膜暴露膠原纖維 ,,Ⅺ Ⅺa,,,,, 外源性凝血 血管外組織釋放因子Ⅲ,Ⅻ Ⅻa,,兩種凝血途徑的區(qū)別,聯(lián)系:形成具活性的Ⅹa以后的過程相同,(三)抗凝系統(tǒng) 正常情況下盡管血液中含有多種凝血因子,但血液不會在血管中凝固,因此血液中必然存在抗凝系統(tǒng) 1.體液抗凝系統(tǒng): ①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②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 ③ 蛋白質C系統(tǒng) ④ 肝素2.細胞抗凝系統(tǒng),
27、三、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 概念:纖維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過程。 意義:使血液經常保持液態(tài),血流通暢,防止血栓形成。 過程: ,血管激活物 組織激活物↘ ↓ ↙依賴于因子Ⅻ的激活物 纖溶酶原 纖溶酶 ←抑制物 ↓ 纖維蛋白(原)→ 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思考題:
28、 正常情況下,血流在血管內不凝固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節(jié) 血型和輸血一、概述: 血型(blood group) :指紅細胞膜上特異的抗原類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 :紅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糖蛋白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 :能與紅細胞膜上相應凝集原發(fā)生反應的抗體 紅細胞凝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后,將出現(xiàn)紅細胞聚集成簇,并伴有溶血發(fā)生的現(xiàn)象。,血型的分類:
29、 目前已知人類的紅細胞血型中最重要的是ABO血型和Rh血型,其中發(fā)現(xiàn)最早、具有普遍意義的是ABO血型系統(tǒng),二、ABO血型系統(tǒng) 以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紅細胞膜上有凝集原A和凝集原B,這兩種凝集原可組合為四種血型,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30、 AB型 A+B 無 O型 無 抗A+抗B,注意:①ABO血型系統(tǒng)有亞型,與臨床關系密切的是A型中的A1與A2亞型。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1型 A+A1 抗B A
31、2型 A 抗B+抗A1 A1型RBC可與A2型血中的抗A1發(fā)生凝集反應。,②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1B型的弱,血型鑒定時易使A2型和A2B型誤判定為O型或B型。,ABO血型抗原具有種族差異,(三)血型的鑒定,,,,,二、Rh血型系統(tǒng) (一) Rh血型抗原:人類RBC膜上至少有 8 種不同類型的Rh抗
32、 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 分型:Rh+:有D抗原為Rh陽性(漢族99%) Rh- :無D抗原為Rh陰性 (苗族12%,塔塔爾族16%) (二) Rh血型抗體:主要是IgG,屬免疫性抗體, 故可通過胎盤 特點: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體。 當Rh+的紅細胞進入Rh-的人體內,通過體液性免疫,產生抗Rh的抗體。,(三)臨床意
33、義: 1.輸血:第一次輸血不必考慮Rh血型 (Rh-) 第二次輸血需考慮Rh 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 的母親 第一次孕兒為Rh+ ,胎兒的紅細胞因某種原因(如胎盤絨毛脫落)進入母體,或分娩時進行胎盤剝離過程中血液擠入母體,孕婦體內產生抗Rh+的抗體。 第二次妊娠時,孕婦體內的抗Rh+的抗體,通過胎盤導致胎兒溶血。,三、輸血原則 直接配血(主側) RBC + 血清 → -
34、 - + + 間接配血(次側) 血清 + RBC → - + - + 輸血原則 可 慎少 不 不,,,,結論: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漿所凝集為原則,供血者 受血者 結 果,復習思考題:,1.熟記下列正常值:紅細胞數(shù)、白細胞數(shù)及分類、血 小板數(shù) 2.簡述血細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3.簡述血液凝固的基本過程,并指出內源性凝血與外源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