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理瀹駢文》外治法對兒科疾病治療的研究</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中藥學(中藥分析

2、與鑒定方向)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誠 信 聲 明</b>&l

3、t;/p><p>  我聲明,所呈交的畢業(yè)論文(設計)是本人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jù)我查證,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設計)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其他教育機構(gòu)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我承諾,論文(設計)中的所有內(nèi)容均真實、可信。</p><p>  畢業(yè)論文(設計)作者(簽名): </p&

4、gt;<p>  2015年 月 日</p><p><b>  目 錄</b></p><p><b>  摘要I-II</b></p><p><b>  1 前言1</b></p><p><b>  2 資料與方法1</

5、b></p><p><b>  2.1資料來源1</b></p><p><b>  2.2研究方法1</b></p><p>  3 吳尚先的生平與《理瀹駢文》成書背景2</p><p>  3.1 吳尚先的生平2</p><p>  3.2 《理瀹駢文》成

6、書背景2</p><p>  4 《理瀹駢文》對外治法的貢獻3</p><p>  4.1 《理瀹駢文》外治法的理論淵源3</p><p>  4.2 《理瀹駢文》外治機理3</p><p>  4.3 《理瀹駢文》辯證思想3</p><p>  5 小兒的生理特點5</p><p>

7、;  6 兒科外治法的用藥特點及常用藥分析6</p><p>  7 《理瀹駢文》兒科部分外治法歸類、方劑組成及用法8</p><p><b>  7.1 涂法9</b></p><p><b>  7.2 敷法9</b></p><p><b>  7.3 摻法11</b

8、></p><p>  7.4 咂吸法11</p><p><b>  7.5 熏法12</b></p><p><b>  7.6 熨法12</b></p><p>  7.7 推拿法12</p><p><b>  7.8 燒法12</b&

9、gt;</p><p><b>  7.9 貼法12</b></p><p>  7.10 洗法14</p><p>  7.11 擦法14</p><p>  7.12 封法15</p><p>  7.13 塞鼻法15</p><p>  7.14 坐法15

10、</p><p>  8 用藥原則及注意事項16</p><p>  8.1 用藥原則16</p><p>  8.2 注意事項16</p><p>  9 結(jié)果與分析16</p><p><b>  結(jié) 語19</b></p><p><b> 

11、 參考文獻20</b></p><p><b>  綜 述21</b></p><p><b>  致 謝26</b></p><p><b>  附錄A27</b></p><p><b>  附錄B28</b><

12、/p><p>  《理瀹駢文》外治法對兒科疾病治療的研究</p><p>  摘要:目的:研究古代外治法經(jīng)典書籍《理瀹駢文》,理解其治法、治則、思想,并對兒科部分的用藥特點,方劑分類等方面進行研究整理,為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外治提供依據(jù)和參考。方法:借助相關文獻、書籍、詞典及網(wǎng)絡資料,理解書中開篇思想和兒科部分的內(nèi)容。并對兒科部分的方劑用藥進行分類整理、分析其用藥特點,并列方劑分類、主治、用法等。結(jié)果

13、:通過對書中理論思想的理解,把兒科部分的方劑進行分類分析。得到一套理論與方劑結(jié)合的外治方法。結(jié)論:通過上述對《理瀹駢文》外治法的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兒科部分方劑的分類整理、分析,為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外治的再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據(jù)和重要的參考。</p><p>  關鍵詞:《理瀹駢文》;吳尚先;外治法;兒科</p><p>  The research of pediatric disease for&

14、#160;external therapy in " Li Yue Pian Wen"</p><p>  Abstract:Objective Studying the ancient book"Li Yue Pian Wen" ,to understand its thought theory, therapies and therapeutic&#

15、160;principle.In order to collate the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 diseases and the classify of prescription.For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Method To understanding t

16、he opening thought theory and pediatrics part of the book,at the same time listing the important medicine,prescription,etc. Result Through the above said,divided</p><p>  Keywords: "Li Yue Pian Wen"

17、;,Wu Shangxian,external therapy, Pediatrics</p><p><b>  1 前言</b></p><p>  中醫(yī)治法大致分為內(nèi)治與外治兩種。內(nèi)治法是通過口服或注射藥物達到治療的目的。外治法是運用藥物或機械手段作用于患者體表或孔竅,通過不同的劑型,不同的給藥方式,作用于患者局部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這兩種治療方法都在中

18、醫(yī)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的中醫(yī)藥學逐漸成熟完善。</p><p>  本次論題選取了清代的一部中醫(yī)外治具有重要價值的讀本《理瀹駢文》作為研究對象,此書寫成駢文,言簡意賅,別具一格,既便于誦讀,又利于推廣[1]。且因為外治法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等特點,為兒科制劑的改革和給藥方式開辟了新的途徑。因此,外治法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因駢文體對于現(xiàn)代人的閱讀帶來了難度,也因此為了推廣此

19、書的思想與方法,研究書中的兒科部分的內(nèi)容,便于讀者理解和閱讀,也給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外治的臨床提供參考。</p><p>  《理瀹駢文》是清代吳尚先通過閱讀古代醫(yī)科書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并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的讀本,該書集合了貼、敷、坐、洗等外治法數(shù)十種,載方1500余首,是一部融理論與臨床一體的經(jīng)典籍著[2]。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對《理瀹駢文》作者吳尚先的生平和其成書背景作一個簡要的介紹。第二:對《理

20、瀹駢文》外治法的貢獻進行回顧,主要是針對其理論淵源,外治機理和其辯證論治、“三焦分治”的思想進行探討。第三:在以上兩部分的基礎上,結(jié)合兒科的生理特點,研究其外治法對兒科疾病的治療,主要是探討其用藥特點、常用藥物分析、方劑分類、用藥原則、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整理。</p><p><b>  2 資料與方法</b></p><p><b>  2.1資料來

21、源</b></p><p>  當當網(wǎng)上書店購買,《理瀹駢文》清.吳尚先著,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影印,2011年1月第1版,2014年9月第3次印刷。</p><p><b>  2.2研究方法</b></p><p>  主要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文獻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再加上老師的指導。翻譯并理解書中</p><p>  

22、開篇思想和兒科部分的內(nèi)容。并對兒科部分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歸類。列出常用藥的種類,方劑分類、用法等。并分析其用藥特點。</p><p>  3 吳尚先的生平與《理瀹駢文》成書背景</p><p>  3.1 吳尚先的生平</p><p>  吳尚先(1806—1886),清代醫(yī)學家。原名樹杞、安業(yè),后改名穎,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山、師機,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

23、清代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p><p>  吳氏幼年習舉子業(y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進京應試,因身體不適未能應試。其后他淡泊名利,則棄儒隨父寓居于江蘇楊州,他擅長詩文之外兼學習醫(yī)學,后尤致力于中醫(yī)外治法的研究。</p><p>  在其行醫(yī)的數(shù)十年間,他通過長期實踐,大力提倡膏藥的應用,外治法具有較好的療效,而受到當?shù)貜V大

24、患者的歡迎。 吳氏不僅醫(yī)術(shù)高超,而且醫(yī)德高尚。他強調(diào),醫(yī)者應盡其心。對于各類患者,不論是貧苦還是富貴,都一視同仁。對于自制之膏藥,雖無人所見,亦如實配伍,不擅自失其真而摻有假品,更不可乘人之危,挾貨居奇,貽誤病機。對于貧苦之人,更應當十分同情,盡力周濟。</p><p>  他在行醫(yī)途中,不辭勞苦,“月閱癥四、五千人,歲約五、六萬人,出膏大小約十萬余張。”可見他不僅醫(yī)德高尚,而且對事業(yè)有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和對病人

25、的同情心。這使他在醫(yī)學界得到了認可,也在群眾中有了很高的威信度。他被后世稱為“外治之宗”。他用一生行醫(yī)中外治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了《理瀹駢文》,而此書的問世,標志著中醫(yī)外治體系的發(fā)展與成熟,對后世中醫(yī)外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對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和研究價值。</p><p>  3.2 《理瀹駢文》成書背景</p><p>  吳氏早年因在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軍戰(zhàn)爭期間藥源缺乏

26、,并看到群眾中有“不肯服藥之人”和“不能服藥之證”等情況,且他認為凡病多從外入,故醫(yī)有外治法。于是專心研討用外治法治病。他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大力提倡膏藥的應用,而除了膏藥外,還有敷、熨、涂、熏、擦、按摩、推拿、針灸等數(shù)十種外治方法,它不僅用于癰疽疔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外科疾患的治療,還廣泛地用于內(nèi)、婦、兒、外、五官等各種疾患的治療。因其有顯著的療效,故很受群眾歡迎。他吸取前人和古典醫(yī)籍中有關外治的論述,并匯集民間的外治法,集二十多

27、年的臨床經(jīng)驗,易稿十余次,寫成了理療性外治專著《外治醫(yī)說》(后改名為《理瀹駢文》),該書對中醫(yī)外治法的總結(jié)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外治方法主要是膏藥療法,該書中幾乎把一切見聞的病都用膏藥治療,書中詳細論述了膏藥治病原理,指出了膏藥的應用方法和配制方法。</p><p>  4 《理瀹駢文》對外治法的貢獻</p><p>  《理瀹駢文》是一部中醫(yī)外治的經(jīng)典讀本,它的問世,標志著中醫(yī)外治理

28、論體系的建立與成熟。</p><p>  4.1 《理瀹駢文》外治法的理論淵源</p><p>  吳氏博學多聞,精于中醫(yī)典籍的閱覽,對古代中醫(yī)理論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梢姳緯耐庵卫碚撝哺诠糯嗅t(yī)理論基礎的土壤之中。而本書開篇序言中所說“人在氣交之中。凡呼吸吐納之氣皆天地之元氣也?!薄霸獨庖蛑迍t病生焉。內(nèi)中乎臟腑。而外發(fā)乎肢體。治之者亦遂以內(nèi)外殊科。湯液內(nèi)治者也。外治則薄貼為多?!?/p>

29、這里所說,中醫(yī)的氣與病是相依的,元氣傷則病入。中醫(yī)的內(nèi)治多取草木之菁華煮之為湯液內(nèi)服,而吳氏的外治法則變湯液為薄貼,即膏藥。</p><p>  4.2 《理瀹駢文》外治機理</p><p>  本書略言提出“凡病多從外入。故醫(yī)有外治法?!薄巴庵沃?。即內(nèi)治之理”在此可知,外治法與內(nèi)治法的治療原則和機理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依據(jù)中醫(yī)藥基礎理論展開施治的,只是他們所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而疾病產(chǎn)生

30、的原因不外乎機體陰陽氣血失調(diào)。因此,治療的重點在于根據(jù)中醫(yī)藥基礎理論,平衡機體的氣血陰陽[3]。</p><p>  4.3 《理瀹駢文》辯證思想</p><p>  辯證法即思辯與實證相統(tǒng)一的方法。吳氏博覽群書,不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內(nèi)病外治的方法,而且還借鑒了前人對事物的辯證方法,運用于外治法當中。因此在《理瀹駢文》中,充滿了辯證思想。吳氏認為,在施治之前,與內(nèi)治法一樣,首當辯證。辯證是

31、著重于疾病的某個階段,某個特定環(huán)境的癥候,要把握疾病在</p><p>  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因此辯證法成為了此書的核心思想。吳氏外治主要以膏藥貼服為主,輔以按摩、針灸、熏洗、刮痧和拔、浸、嚏、坐等多鐘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大大地豐富了中醫(yī)外治的內(nèi)容和思想。</p><p>  4.3.1 三焦分治</p><p>  “三焦”一詞首見與《內(nèi)經(jīng)》。這里提出了,三焦,為

32、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但是當時對于三焦作為一個實質(zhì)性臟腑這樣的解釋受到了頗多的爭議,之后一直眾說紛紜[4]。三焦根據(jù)其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理功能,又分為部位的三焦和功能三焦。關于部位三焦,在解剖學上認為,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臍以上為中焦,包括脾、胃及肝、膽等內(nèi)臟;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而三焦的功能,在《內(nèi)經(jīng)》和之后的醫(yī)學家都一致認為,三焦具有通行元氣、運行水谷和運行水液的生理功能。在《

33、靈樞·營衛(wèi)生會》中所提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庇终f明了,三焦之間有各自的生理狀態(tài),同樣也有著各自的生理功能。</p><p><b>  1、上焦病癥</b></p><p>  大凡上焦之病,以藥研細末,鼻取嚏發(fā)散為第一捷法,不獨通關、急救用聞藥也。因此,上用嚏。嚏即吐也,在上宜嚏,咸邪從口鼻入宜嚏,而嚏兼汗吐而法。也所謂的病在上者從上出。除了

34、吐法,嚏法之外,還有涂頂、擦眉心等方法。</p><p><b>  2、中焦病癥</b></p><p>  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便捷的方法。因此,中用填。如填臍散之類又罨臍敷臍亦是。</p><p><b>  3、下焦病癥</b></p><p>  下焦之病,以藥或研或

35、炒,或隨癥而制,布包坐于身下為第一捷法。即下用坐。坐藥也即下法 如水腫搗蔥坐取氣水自下是也。</p><p>  三句具吐汗下三法。括外治之全矣。而上焦之癥可下治,下焦之癥上治,中焦之癥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應,或三焦并治。這體現(xiàn)了三焦分治思想的整體性與靈活性[5],注意把握局部病變,亦要顧及整體,這不僅是辯證論治的要點,也是中醫(yī)藥基礎理論所倡導的。</p><p><b> 

36、 5 小兒的生理特點</b></p><p>  小兒的生理功能異于成人,由于小兒的生長是快速發(fā)育的過程,其臟器的重量比例與功能都在不斷地成熟。因此在劑型,劑量,給藥途徑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著小兒的疾病治療。所以,在談小兒外治法之前,我們首先要對小兒的生理特點有所了解。</p><p>  小兒的身體機能還處于發(fā)育階段,各器官都還不成熟。在胃腸方面,由于胃粘膜尚未發(fā)育,胃酸分泌不

37、足,導致了小兒的腸胃蠕動較成人慢且不規(guī)則。在肝臟,腎臟方面,由于肝臟是代謝的主要器官,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而小兒的各器官的發(fā)育還不完善,因此在藥物的代謝與排泄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代謝和排泄不完全而在體內(nèi)積蓄,產(chǎn)生毒副作用。在血液系統(tǒng)方面,由于小兒的血漿白蛋白數(shù)量較低,藥物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使游離型藥物增加而中毒,還可能因為紅細胞的生理缺陷而造成溶血作用[6]。因此,要制定合理的用藥方式,對治療小兒的疾病治療具有重要影響。</p>

38、;<p>  外治法作為一種從古一直沿用至今的治療方法,對小兒的疾病治療,有豐富的經(jīng)驗,結(jié)合小兒的生理特點,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p><p>  以上所說,小兒的胃腸,臟腑,血液等系統(tǒng)發(fā)育還不成熟,對于口服給藥和注射給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與危險。而外治法的貼,敷,浸等方法是針對透皮吸收而產(chǎn)生療效?;谛旱钠つw結(jié)構(gòu)有異于成人,皮膚黏膜用藥很容易被吸收,對于外治法的治療產(chǎn)生較快的療效。中藥經(jīng)皮吸收[7]

39、主要特點與優(yōu)勢有:不經(jīng)口服,避免了肝腸的首過效應和胃腸內(nèi)的環(huán)境對藥物干擾,提高生物利用度;減少給藥次數(shù),對于“不肯服藥之人”和“不能服藥之證”或不愿意打針的小孩提供更方便的療法;而其用藥安全,毒副作用少;能提高用藥安全性,降低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有不適,貼于皮膚上可迅速剝離,減少口服或注射的危險。</p><p>  其次,除了貼、敷通過透皮吸收的途徑外,外治法還有針灸、推拿等機械性的外治方法,其作用部位主要是

40、身體上的穴位與經(jīng)絡,因為穴位是經(jīng)過經(jīng)絡而連通成為的一個整體的,作用于小兒身上時,作用手法和力度上也需根據(jù)小兒的體格進行施治,且用力不能過重。</p><p>  6 兒科外治法的用藥特點及常用藥分析</p><p>  吳氏認為,“兒病胎毒居多,凡兒病大半胎毒,小半傷食,外感風寒十分之一。大率脾虛肝盛,腎水弱,心火旺,肺金受制?!币虼耍疚膹男禾ザ?,外感風寒和傷食這三個方面陳述《理瀹駢文

41、》兒科外治法的用藥特點與常用藥物的分析。</p><p>  胎毒是指產(chǎn)后急性過敏重癥的俗稱,它的表現(xiàn)非常廣泛,包括表現(xiàn)于皮膚上的皮膚紅赤痛癢、胎瘡、皮膚潰爛等癥狀;表現(xiàn)于身體上的癥狀有發(fā)熱、發(fā)寒、抽搐、驚風等。小兒外感是指小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衛(wèi)氣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調(diào),易于感受外邪入侵而發(fā)生的疾病。其表現(xiàn)為寒邪入肺、咳喘、鼻塞、寒邪入里而內(nèi)熱等。小兒傷食是指小兒脾胃功能不健全、飲食不慎、飲食過量或冷熱不均而

42、導致的腹脹、嘔吐、脾虛泄瀉等癥狀。</p><p>  小兒胎毒,外感和傷食的癥狀多且復雜,吳氏認為外治宜用藥厚重,才能有效,現(xiàn)結(jié)合《理瀹駢文》兒科部分的方劑,把外用法治療兒科疾病的藥物主要分為:礦物類藥物,如雄黃、枯礬、黃丹、代赭石等;動物類藥物,如蚯蚓、麝香、僵蠶等;苦寒沉降類藥物,如大黃、苦參、黃連、黃柏等;辛溫類藥物,如川椒、生姜、吳茱萸等;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當歸、桃仁等;消食化滯類藥物,如檳榔、麥芽、白

43、術(shù)等;還有其它類藥物,如豬膽汁、雞子清、冰片等。</p><p>  根據(jù)這些藥物的性味、功能和對外用法的主治,為兒科部分方劑用藥的合理性提供依據(jù)。</p><p><b>  1、礦物類藥物</b></p><p>  礦物類藥物多偏寒涼、多具毒性且多主沉降,具有清熱瀉火,鎮(zhèn)驚潛陽,止血活血等功效,外用能化腐排膿、生肌斂瘡、解毒殺蟲[8]。因

44、此運用外治法可治療小兒胎瘡、丹毒、皮膚紅腫痛癢、重舌、馬牙等病癥。</p><p> ?。?)雄黃:辛,溫;有毒。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外用治惡瘡,癰疽腫痛。</p><p> ?。?)枯(白)礬:酸澀,寒;有毒。燥濕,止血,解毒,外用治癰疽疔腫,惡瘡,止血定痛,口舌生瘡,黃疸。</p><p> ?。?)黃丹:辛,微寒;有毒。外用拔毒生肌,殺蟲止癢。</p&g

45、t;<p> ?。?)爐甘石:味甘,性平。外用可收濕止癢斂瘡。</p><p> ?。?)朱砂:甘,微寒;有毒。治小兒驚風,口瘡,喉痹,瘡瘍腫毒。</p><p>  (6)代赭石:苦、寒。重鎮(zhèn)降逆、平肝潛陽、止血,治小兒急驚,皮膚紅腫痛癢。</p><p><b>  2、動物類藥物</b></p><p&g

46、t;  動物類藥物多偏寒涼、性味多咸、甘、多主沉降、多歸肝經(jīng),具有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溫腎助陽,破血消癥等功效??山鉄?、鎮(zhèn)靜、抗驚厥[9]。應用于兒科外治可治療小兒內(nèi)熱,抽搐,驚風等。</p><p>  (1)蚯蚓:咸,寒。清熱息風,通行經(jīng)絡,清肺定喘,用于治療小兒熱病癲癇,驚風,外用涂丹毒、漆瘡等。</p><p> ?。?)全蝎:辛,平。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jié),可治肝風內(nèi)動,痙

47、攣抽搐,小兒驚風。</p><p> ?。?)僵蠶:咸、辛,平。祛風定驚,化痰散結(jié)。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p><p> ?。?)麝香:辛,溫,氣香,味苦。開竅醒神,活血通經(jīng),止痛??墒柰ń?jīng)絡,定驚。</p><p> ?。?)蟬蛻:味甘、咸,性涼。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咽痛音啞,風疹瘙癢,急慢驚風,破傷風證,小

48、兒夜啼不安。</p><p><b>  3、苦寒沉降類藥物</b></p><p>  (1)大黃:苦,寒。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外用可以治療癰腫疔瘡,跌打損傷,水火燙傷。</p><p>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治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p><p> ?。?)黃連:苦,寒。清熱燥

49、濕,瀉火解毒。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p><p> ?。?)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瘡瘍腫毒,濕疹瘙癢。</p><p> ?。?)膽南星:苦,寒、微辛,涼。清熱化痰,息風定驚,治療癲狂驚癇,小兒發(fā)搐。</p><p><b>  4、辛溫類藥物</b></p><p> 

50、 (1)川椒:辛、麻,溫。溫中止痛,殺蟲止癢。外治濕疹。</p><p> ?。?)生姜:辛,溫。溫肺化痰,治療咳嗽氣喘,外擦可治白癜風,禿斑,手癬。</p><p> ?。?)艾葉:辛、苦,溫。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p><p> ?。?)吳茱萸:辛、苦,性熱。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

51、更泄瀉。</p><p><b>  5、活血化瘀類藥物</b></p><p>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潤腸通便??捎糜谔摵雇?,跌撲損傷,癰疽瘡瘍。</p><p> ?。?)桃仁:苦、甘,平?;钛铕觯瑵櫮c通便,止咳平喘??芍委熜函懠?,跌撲損傷,腸燥便秘,咳嗽氣喘。</p><p><b>

52、;  6、消食化滯類藥物</b></p><p> ?。?)檳榔:苦、辛,溫。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用于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瘧疾。</p><p> ?。?)麥芽:甘,平。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用于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p><p> ?。?)白術(shù):味甘、微辛。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p>&

53、lt;p> ?。?)神曲:甘、辛,溫。消食和胃。主治飲食積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p><p>  (5)砂仁:辛,性濕。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p><p><b>  7、其他藥物</b></p><p> ?。?)豬膽汁:苦、寒、咸。化痰止咳平喘,可治療便秘、黃疸、百日咳、哮喘、泄瀉

54、、痢疾、癰腫。</p><p>  (2)雞子清:甘,平。能除熱,治癇痙及火瘡,并治傷寒少陰咽痛。</p><p>  (3)冰片:辛、苦,微寒,清香宣散,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的功效,治熱病高熱神昏,中風痰厥驚癇,暑濕蒙蔽清竅,喉痹耳聾,口瘡齒腫,瘡癰疳痔。</p><p>  7 《理瀹駢文》兒科部分外治法歸類、方劑組成及用法</p><p&

55、gt;  圍繞《理瀹駢文》的治法治則,和思想內(nèi)容,對其兒科部分的外治法的用方進行歸類整理。對于書中沒有注明用法和劑量模糊的暫且沒有進行歸類。為了查證方便,在括號中標注原書頁碼。</p><p><b>  7.1 涂法</b></p><p>  1、主治:胎毒,胎瘡,頭上紅赤痛癢,遍身無皮(152頁)</p><p>  藥物及用法:黃丹各五

56、錢,羌活,獨活,白鮮皮,滑石,雄黃,枯礬,胭脂灰各三錢五分,麻油調(diào)搽,凡癢瘡皆治。</p><p>  2、主治:胎瘡(152頁)</p><p>  藥物及用法:生槐枝六兩,麻油二兩熬,鉛粉收,輕粉一錢,熟石膏三錢,和勻涂。</p><p>  3、主治:胎毒重舌,馬牙,牙根腫脹,并治臍風,鵝口及口舌生瘡(152頁)</p><p>  藥

57、物及用法:桑樹日出時用刀斫二三下,少頃其漿自出,和蜜涂之,立愈。金墨亦妙。</p><p>  4、主治:頭面肥瘡,禿瘡,黃水瘡,一切惡瘡(152頁)</p><p>  藥物及用法:松香用蔥汁煮過一兩,川椒,輕粉各二錢,飛黃丹,枯礬各六錢,香油調(diào)涂甚佳。</p><p>  5、主治:熱瘡(152頁)</p><p>  藥物及用法:蛋黃五

58、個,發(fā)一團,同熬,少頃液出,取涂,或入苦參末涂之。</p><p>  6、主治:無皮膚,膿血淋漓,一切胎毒(152頁)</p><p>  藥物及用法:爐甘石用黃連水,童便制過一兩,黃柏用膽汁涂之炙,甘蔗皮燒,兒茶,赤石脂各五錢,綠豆粉炒七分,冰片五分,麻油煎雞蛋取油調(diào)涂。</p><p>  7、主治:厥冷(通脈法)(155頁)</p><p

59、>  藥物及用法:用煨姜搗汁,和麻油涂兒手足心,往下搓挪以通經(jīng)絡。</p><p><b>  7.2 敷法</b></p><p>  1、主治:赤胎(153頁)</p><p>  藥物及用法:生地,甘草,連翹,水抹浮萍搗爛取汁,調(diào)赭石,樸硝敷。</p><p>  2、主治:丹從臍起(153頁)</p&

60、gt;<p>  藥物及用法:檳榔末醋涂,蚓糞用白糖搗敷,或用墨汁涂。</p><p>  3、主治:纏繞丹,遍身起泡如蛇纏,有赤白纏(153頁)</p><p>  藥物及用法:白及,雄黃,水龍骨研,無根水或麻油敷,先用燈火向兩頭燒五次。</p><p>  4、主治:囊腫光亮,疼痛(153頁)</p><p>  藥物及用法

61、:蟬蛻洗,蘇葉敷。或蘇葉,香油敷。</p><p>  5、主治:大便不通(153頁)</p><p>  藥物及用法:用蔥,豉,姜,鹽敷臍法。擦捏并可松肌,無論風寒,外感及痘診皆可。</p><p>  6、主治:臍風(154頁)</p><p>  藥物及用法:生地,生蔥,蘿卜子,田螺肉等分搗爛,搭臍四周一指厚抱住,一時,泄屁愈。<

62、/p><p>  7、主治:肚臍突腫(154頁)</p><p>  藥物及用法:赤豆,淡豆豉,南星,白蘞,以芭蕉根汁調(diào),或雞子清,或醋調(diào),敷臍旁四旁,尿利愈。</p><p>  8、主治:口撮癥(胎證)(154頁)</p><p>  藥物及用法:以指蘸溫水擦破,用白僵蠶炒研,蜜調(diào)敷唇口?;蛴媚闲?、冰片研,姜汁調(diào)擦牙齦,口自開?;蛴孟s蛻、僵蠶

63、,姜汁炒研,朱砂、麝各五分,蜜敷唇上,并抹口角。</p><p>  9、主治:胎剝(154頁)</p><p>  藥物及用法:黃柏末,膽汁敷。</p><p>  10、主治:小兒五臟蓄熱(155頁)</p><p>  藥物及用法:薄荷一兩,大黃,當歸,赤芍,甘草五錢,僵蠶炒一錢,麻油熬,黃丹加六一散收,敷胸亦治丹疹。</p>

64、;<p>  11、主治:熱證(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用雞子清調(diào)綠豆粉敷(咽喉敷頸上,吐蛔敷臍上,瀉血敷臍下,吐者涂兩足心,瀉者涂鹵門)</p><p>  12、主治:痰喘癥(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生礬,米粉,醋和餅,包足心一宿,痰自下。</p><p>  13、主治:寒邪入肺,寒

65、郁為熱,痰喘上氣,肺脹(馬脾風散)(155頁)</p><p>  藥物及用法:朱砂二錢半,甘遂一錢半,輕粉五分,為末,沒取一字,以溫漿水少許,上滴香油一點,抄藥在油花上,待藥沉到底,去漿水取藥用,敷臍上。</p><p>  14、主治:腦疳,滿頭餅瘡,腦熱如火,囟腫囟高,遍身多汗者(156頁)</p><p>  藥物及用法:龍膽草,薄荷,發(fā)灰,豬膽汁敷,或鯽魚

66、膽滴鼻。</p><p>  15、主治:疳瘡(玉蟾散)(156頁)</p><p>  藥物及用法:千蟾皮灰三錢,黃蓮二錢,青黛一錢,加麝敷。</p><p>  16、主治:小兒患疳有天柱骨倒者(156頁)</p><p>  藥物及用法:一可用五加皮末,酒調(diào)敷頸項骨上,干易,效?;蜢洋概c研蠶見上,痞癖皆涂莧甲,痞在中脘,痞在兩脅,皆積也

67、。</p><p>  17、主治:急驚(156頁)</p><p>  藥物及用法:代赭石一兩研末,醋敷足心,小腿上有紅斑,效。</p><p>  18、主治:急,慢驚(156頁)</p><p>  藥物及用法:老蚯蚓當中切斷,跳一段治急驚,不跳一段治慢驚,同麝搗敷臍。</p><p>  19、主治:急驚(15

68、7頁)</p><p>  藥物及用法:雄黃五錢,砂仁六分,梔子五枚炒,冰片五厘,雞子清調(diào)敷肚之四周,如碗大口,留出臍眼,入麝少許,棉紙蓋,軟帛扎,一周時洗去。</p><p>  20、主治:生人驚,亦抽搐,勿作風治(157頁)</p><p>  藥物及用法:雞子清調(diào)灶心土敷頂門及心口。</p><p>  21、主治:驚風(157頁)&

69、lt;/p><p>  藥物及用法:胡椒,梔子以熱佐寒,杏仁、桃仁、糯米、胡椒、梔子各七個搗爛,雞蛋清和飛面敷腳板心,男左女右,過夜腳板黑,愈?;蛴煤窏d子、蔥白各七個,飛面、雞清和攤布上,貼心窩,周時除下,有青黑色效。</p><p>  22、主治:囟門腫大(158頁)</p><p>  藥物及用法:黃柏敷足心,陷,用半夏涂足心。</p><p

70、><b>  7.3 摻法</b></p><p>  1、主治:火丹滿面,頻出膿血,發(fā)癢難禁者(153頁)</p><p>  藥物及用法:爐甘石煅,入黃蓮汁粹三次,陳膽星,輕粉各一錢,熟石膏二錢,官粉七分,冰片二分摻。</p><p><b>  7.4 咂吸法</b></p><p> 

71、 1、主治:初生兒二便不通(153頁)</p><p>  藥物及用法:大人漱口,咂呼兒前后心,兩足心,手心,臍下,紅赤為度。</p><p><b>  7.5 熏法</b></p><p>  1、主治:小便不通,遍身腫滿(153頁)</p><p>  藥物及用法:蘇葉煎熏。</p><p>

72、;<b>  7.6 熨法</b></p><p>  1、主治:陰縮入腹者寒也(153頁)</p><p>  藥物及用法:硫黃,吳茱萸,末,研大蒜涂于臍下,蛇床子炒,布包熨。</p><p>  2、主治:受寒曲腰而啼者,腹痛也(154頁)</p><p>  藥物及用法:蔥、鹽炒,布包熨。</p>&

73、lt;p>  3、主治:風痰閉塞,昏沉不醒(開閉法)(154頁)</p><p>  藥物及用法:生用菖蒲,生艾葉,生姜,蔥白搗汁,麻油,醋同煎,炒熱布包,從頭,項,胸,背四處乘熱往下熨之。</p><p>  4、主治:烏紗驚風,遍身皆烏者(157頁)</p><p>  藥物及用法:用黃土一碗搗末,入酒醋一杯,炒熱布包熨,引下至足刺破之。</p>

74、;<p><b>  7.7 推拿法</b></p><p>  1、主治:避風(153頁)</p><p>  藥物及用法:大人以指蘸溫水,擦兒兩鼻孔,上推二十四下,印堂分開二十四下,食指、中指下擦各三十六下,擦上十二下,掌上運八卦周旋擦一百二十下;于虎口及手足接骨處,其穴有窩,千各穴窩用力各捏一下,臍下丹田、背后兩飯匙骨下及背脊骨節(jié)間各捏一下,任其啼

75、叫,汗出肌松自愈,避風為要。勿用重力。</p><p><b>  7.8 燒法</b></p><p>  1、主治:臍風(154頁)</p><p>  藥物及用法:先擠去乳內(nèi)核,臍有青筋,以燈心于青筋頭上燒之,筋縮為度。</p><p>  又方,燈火燒鹵門一下,人中一下,承漿在下唇垂下處正中一下,兩手大拇指外側(cè)少

76、商穴各一下,臍輪繞臍燒六下,如式,臍帶未落,與帶口燒一,既落,于落處燒一,共十三下。</p><p><b>  7.9 貼法</b></p><p>  1、主治:小兒口病(154頁)</p><p>  藥物及用法:雞蛋白,生香附,生半夏作餅貼足心。</p><p>  2、主治:小兒鎮(zhèn)心,解熱,退驚,安神,除煩躁,

77、止啼(154頁)</p><p>  藥物及用法:用羌活、防風、天麻、薄荷、黃蓮、甘草、全蝎、僵蠶、陳膽星各三錢,犀角片一錢,油熬丹收,以朱砂一錢,牛黃五分,冰、麝少許,攪勻,攤貼胸、臍。</p><p>  3、主治:傷風鼻塞、發(fā)搐(154頁)</p><p>  藥物及用法:姜、蔥擂細,大人掌上搓熱貼鹵門。</p><p>  4、主治:

78、熱癥,麻毒(解煩法)(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用水粉(即鉛粉,或?qū)m粉,或用綠豆粉),雞清調(diào)涂胃口及兩手心,更以酒曲研爛,熱酒和為二餅,貼兩足心。</p><p>  5、主治:喉癥(155頁)</p><p>  藥物及用法:雞蛋煮熟,取芙蓉葉搗爛,包蛋再煎為餅,一貼頂門,一貼肚臍,急驚貼臍,亦治馬牙、重舌、蛇舌、吐舌。</p>&

79、lt;p>  6、主治:小兒肺脹,胸滿,喘粗,氣急,兩脅扇動,兩鼻竅張,痰涎雍塞,悶亂喘喝(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白丑,黑丑各半生半炒,各取頭末五錢,大黃一兩,檳榔二錢半,木香一錢半,末,入輕粉一字和勻,蜜水調(diào)餅貼臍內(nèi),微利為度。</p><p>  7、主治:胸有寒痰(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生姜一兩,附子一個,炒熨

80、胸背,更捏作餅貼。</p><p>  8、主治:痰結(jié)胸(155頁)</p><p>  藥物及用法:白芥子同粽子搗貼胸口。</p><p>  9、主治:腦疳,頭皮光急,頭發(fā)作穗,或有頭瘡腫至鹵(156頁)</p><p>  藥物及用法:附子,生天南星,末,姜汁調(diào)貼患處。</p><p>  主治:急驚(咳嗽,驚癇

81、,發(fā)搐,發(fā)熱)(157頁)</p><p>  藥物及用法:膽星、全蝎各一兩,牛子五錢,朱砂四錢,巴仁三錢,糝薄荷膏貼心口。或:加大黃一兩五錢,黑丑七錢五分,膽星、半夏、枳實各五錢,牙皂三錢,油丹熬貼。</p><p>  11、主治:疳積傷食生蟲(157頁)</p><p>  藥物及用法:用皮硝三錢,紅棗七個,再加蔥白七個,苦杏仁、生梔子各七個,酒糟一兩,白灰面

82、三錢,搗勻貼臍眼、命門,三日后肉見青黑即效。</p><p>  12、主治:體瘦敢病虛中有積,腫脹,泄瀉。及疹后將成疳者(157頁)</p><p>  藥物及用法:黃芪、茯苓、白術(shù)、炙甘草、制厚樸、檳榔、山楂、麥芽、神曲、陳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藥、莪術(shù)、使君子、川楝肉、胡黃連、蕪荑各五錢,麻油熬,收丹,朱砂一錢,攪貼。</p><p>  13、主治:慢脾

83、風(158頁)</p><p>  藥物及用法:炙黃芪、黨參、附子炮各一兩,白術(shù)二兩,肉蔻人煨、白芍酒炒、炙甘草各五錢,丁香三錢,炮姜炭二錢,油熬收丹,糝肉桂末貼臍上,再以黃米煎湯調(diào)灶心土敷膏外。</p><p>  14、主治:解顱(158頁)</p><p>  藥物及用法:用柏子仁、防風、南星四兩,末,每用一錢,豬膽汁調(diào),絹攤,大小看鹵剪貼。此方?jīng)?。又方:干?/p>

84、四兩,細辛二分,肉桂五分,研末,姜汁調(diào)敷囟門,小兒面赤即愈。此方溫。</p><p>  15、主治:瀉痢日久,脾氣虛寒,囟空髓陷(158頁)</p><p>  藥物及用法:附子、川烏五錢,雄黃二錢,蔥根葉同敷膏,每早以少許空心貼陷處。</p><p><b>  7.10 洗法</b></p><p>  1、主治:

85、胎垢(154頁)</p><p>  藥物及用法:蛇蛻煎洗,僵蠶亦可。</p><p>  2、主治:疳瘡(156頁)</p><p>  藥物及用法:甘草,黃柏,馬鞭草,連根蔥,荊芥穗,煎湯洗,訶子燒灰,入輕粉、麝少許摻之。</p><p>  3、主治:病后舌不能言(158頁)</p><p>  藥物及用法:南星

86、末、豬膽汁調(diào)點,浴之以蜂房發(fā)熱手搐,蜂房煎浴,或用燕窠泥亦可。</p><p><b>  7.11 擦法</b></p><p>  1、主治:發(fā)熱(疏表法)(154頁)</p><p>  藥物及用法:用蔥白搗汁,加麻油和勻,指蘸擦兒心口、頭頂、脊背諸處,疏通表里,不傷正氣。</p><p>  2、主治:風寒邪已入

87、里,內(nèi)熱(清里法)(154頁)</p><p>  藥物及用法:以雞清入麻油加雄黃末調(diào)勻,用婦人發(fā)團蘸擦兒之胃口,寒天洪暖用,能滋陰退熱,拔毒涼肌。若身無熱,惟啼哭焦躁著,去雞子清,專用麻油亂發(fā)拍之,扔敷胃口,即時安臥</p><p>  3、主治:咳嗽,發(fā)喘,鼻扇,肺脹(155頁)</p><p>  藥物及用法:明礬一錢,白蜜調(diào)擦胸。</p>&l

88、t;p>  4、主治:口患不能吮乳(156頁)</p><p>  藥物及用法:白僵蠶去絲嘴,同人中白、冰片擦。</p><p>  5、主治:急驚(156頁)</p><p>  藥物及用法:用蜂蜜放掌上,開水和勻,擦兒背心,疳出黑毛愈。</p><p>  6、主治:肝風驚搐,并治臍風,兼清心法(156頁)</p>&

89、lt;p>  藥物及用法:羌活、防風、川芎、當歸、龍膽草、梔子、蝎稍、生甘草、薄荷、竹葉、加黃連、麥冬、膽南星、赤芝、朱砂、雄黃、木通、生地、丸,臨用生姜汁化開擦胸。</p><p>  7、主治:斷乳有畫眉丹(158頁)</p><p>  藥物及用法:用梔子一個,雄黃、雌黃、辰砂、麝香各二分,輕粉一分,研,麻油調(diào)擦兩眉毛上。如未應,加黃丹三分,勿令兒知,且忌生人。夏月勿用。<

90、;/p><p><b>  7.12 封法</b></p><p>  1、主治:虛脫癥(納氣法)(155頁)</p><p>  藥物及用法:吳茱萸五分,酒和餅封臍。亦可酌情加藥。</p><p><b>  7.13 塞鼻法</b></p><p>  1、主治:小兒天吊,目

91、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157頁)</p><p>  藥物及用法: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剖開,記定左右,各入麝半分,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塞左耳,右邊者塞右耳。以眼下為度。</p><p><b>  7.14 坐法</b></p><p>  1、主治:肺熱脫肛(158頁)</p><p>  

92、藥物及用法:擺以鯽魚內(nèi)熱,以小鯽魚尾置兒口中,頻擺動之,坐以螺螄,鋪活螺螄,令兒坐之。</p><p>  8 用藥原則及注意事項</p><p><b>  8.1 用藥原則</b></p><p>  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小兒,根據(jù)中醫(yī)的治法治則都要求在治療前先進行辨證論治,在《理瀹駢文》中,也強調(diào)了以辯證論治為基礎。因此在治療相同病癥時要根據(jù)

93、其實際情況對方中的藥物進行加減。其次小兒不同于成人,其身體器官和機能都處于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在進行治療前要根據(jù)實際年齡選擇合適的藥物、劑型及劑量,且要明確患者的過敏史、家族病史等。避免發(fā)生的誤診或不產(chǎn)生良反應。</p><p><b>  8.2 注意事項</b></p><p>  在外治法的經(jīng)皮吸收途徑中,要注意小兒的皮膚構(gòu)造與成人有所差異,皮膚給藥,其有效成分

94、能快速吸收,若出現(xiàn)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可能會引起快速中毒,因此要慎重用藥,若用藥后出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除了經(jīng)皮吸收的途徑外,運用機械性刺激,如推拿、針灸時要注意小兒體格與成人的差異,且注意用力勿過重。</p><p>  其次,古代與現(xiàn)代的稱量單位存在差異,古代的稱量單位多為“分、錢、兩”等,而現(xiàn)代多以“克”為稱量單位,通過換算得:1分=0.138958g,1錢=1.38958g,1兩=13.8958g[10]。因

95、此在現(xiàn)代用藥時要注意藥物的用量,特別是對于有毒或者藥性峻猛的藥,其劑量一定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p><p><b>  9 結(jié)果與分析</b></p><p>  本文第一部分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文獻,了解到作者的生平和成書背景。認識到了吳氏不僅在學術(shù)上,博覽群書、刻苦學醫(yī),還從他的事跡中得知他醫(yī)德高尚,憐憫窮苦患者。他深受歡迎的不僅是他的醫(yī)術(shù),還有他的人格魅力。而

96、他的醫(yī)德品質(zhì)和他的著作《理瀹駢文》都成為醫(yī)學界重要的財富。</p><p>  而在現(xiàn)今,醫(yī)生從一個神圣的職業(yè),慢慢被視為是一個謀取利益,趨炎附勢的職務。雖然,醫(yī)生依舊救死扶傷,但是聲譽卻在江河日下。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醫(yī)生、護士都被利益所驅(qū)使,但是我們也要呼吁,醫(yī)生應該是圣神的,高尚的白衣天使,而不是牟利的工具。當然,患者也該有端正的態(tài)度,理解作為醫(yī)生的難處和責任,緩和現(xiàn)今日益緊張的醫(yī)患關系。</p>

97、<p>  第二部分,通過對《理瀹駢文》開篇內(nèi)容的閱讀,認識到外治法的理論淵源植根于古代中醫(yī)理論基礎的土壤之中,而氣與病又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人在氣交之中,凡吐故納新皆可傷及元氣,而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防衛(wèi),于是外治法變湯劑為膏藥,作用于皮膚之上,拔毒外出。</p><p>  同時,認識到了外治法的外治機理是根據(jù)中醫(yī)藥基礎理論而施展的,而外治法的外治法與內(nèi)治法的治療機理相似,都應首當辯證。吳氏認為人是一個整體

98、,在治療時要顧及整體,同時注意局部的病變,著重于疾病發(fā)生在某個階段,某個癥候,把握疾病在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最后能達到調(diào)節(jié)陰陽失調(diào)的目的,也保護人體所傷及的元氣,使機體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因此,辨證論治成為該書的核心理論和思想。</p><p>  第三部分,結(jié)合小兒的生理特點,對書中兒科部分的方劑用藥特點和其常用藥物進行了分類分析,為書中兒科部分的方劑提供用藥依據(jù)。最后,并對《理瀹駢文》兒科部分內(nèi)容進行分類整理,

99、把該部分方劑大致歸類為涂、敷、摻、熏、熨、坐等共十四種外治法。</p><p>  從圖1可知,其中敷法、貼法和涂法占了比較大的一個比例,這三種方法也是我們?nèi)粘I钪杏玫幂^為廣泛的三種外治法,因為其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因此在兒科外治法中受到了重視,也被患兒和家長所認可。因此,這三種方法也是今后發(fā)展所需要注意和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方向。</p><p>  圖1 兒科外治法14種用法比例分布圖

100、</p><p>  在以上十四種分類當中,共歸類并列出方劑60余首,其中用于治療胎毒的占一半以上的比例,其次是外感風寒還有傷食。其大致比例見圖2。小兒胎毒、外感風寒和傷食是小兒的三大特征性病癥,也是最常見的病癥。而《理瀹駢文》書中兒科外治法也是用于治療此三類病癥。因此,本文也是針對這三類病癥進行分類研究的。</p><p>  圖2 《理瀹駢文》兒科外治法中方劑的疾病分布圖</p&

101、gt;<p>  通過對以上三部分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套較完整的理論與方劑相結(jié)合的兒科外治方法。但因古代與現(xiàn)代小兒的體質(zhì)有所不同,古方劑量單位與現(xiàn)代劑量單位也存在差異。因此,本文的研究僅作為對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外治法研究的參考,也為了倡導現(xiàn)代中醫(yī)藥學不要忘本,能深刻挖掘古代中醫(yī)藥的精粹,為繼承和發(fā)展祖國的中醫(yī)藥事業(yè)而努力。</p><p><b>  結(jié) 語</b>&l

102、t;/p><p>  通過以上對《理瀹駢文》的理論基礎、思想內(nèi)容、兒科方劑用藥等分析,了解到了古代中醫(yī)藥事業(yè)曾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而在現(xiàn)今,西醫(yī)的不斷“入侵”,使得中醫(yī)慢慢衰退下來,而我們無可否認的是,西醫(yī)有其特點與優(yōu)勢,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人所接納。而我們的祖國醫(yī)學卻陷入了一個昏暗的階段,也不得不承認,中醫(yī)缺乏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古代的醫(yī)科書與治法治則沒有得到深入的了解研究,也因歷史的變遷,古代的醫(yī)學證據(jù)在歷史的沖刷中遺失。&

103、lt;/p><p>  雖然如此,但是也不妨礙我們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人們慢慢意識到了,要歸于自然、尋求本真。綠色醫(yī)學、自然療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在國內(nèi)外紛紛掀起了一股“中醫(yī)熱”。這說明了,中醫(yī)在醫(yī)藥界還是處于無可替代的地位。</p><p>  中醫(yī)外治目前在中醫(yī)臨床上運用較為廣泛,受到廣大中醫(yī)藥工作者的普遍重視[11]。 外治法運用于兒科,避免了小兒對內(nèi)服藥服用困難、抗拒和

104、避免注射引起的疼痛等問題,在國內(nèi)對小兒的外治已經(jīng)有了不錯的成就。而且將繼續(xù)研究發(fā)展。</p><p>  而中醫(yī)外治法在國外從不重視、懷疑等態(tài)度慢慢轉(zhuǎn)變到現(xiàn)在的深入研究[12]。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氣功等方面有了根本的變化?,F(xiàn)在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如婦產(chǎn)科、艾滋病、戒毒、泌尿生殖系統(tǒng)等方面。在美國,還對妊娠期抑郁癥[13]、哮喘[14]等臨床研究也有資助。所以中醫(yī)內(nèi)病外治的治療方法將會蔓延至全球,給醫(yī)學的發(fā)展起

105、推動作用。</p><p>  綜上所述,現(xiàn)今對古代醫(yī)科書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不僅為了繼承我們偉大的祖國醫(yī)學,更是為了現(xiàn)代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僅以本文之鄙見,作為拋磚迎玉,希望祖國中醫(yī)藥事業(yè)能集合古代的理論思想與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實踐越走越遠。</p><p><b>  參考文獻</b></p><p>  [1]張鳴鐘.中醫(yī)名著書名選釋[J].

106、中國研究,2010,23(5):66.</p><p>  [2]王巖巖.《理瀹駢文》內(nèi)病外治思想探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2):167.</p><p>  [3]林良才.《理瀹駢文》對中醫(yī)皮膚病學外治法發(fā)展的貢獻之分析與研究[D].廣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p><p>  [4]王峰.對《內(nèi)經(jīng)》論述三焦的認識[J].中醫(yī)藥學報,

107、2010,38(3):140.</p><p>  [5]張潤玉.《理瀹駢文》外治法淺析[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8(5):43-44.</p><p>  [6]劉昌庭.小兒生理特點及用藥安全[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7,1(11):103-104.</p><p>  [7]韓建偉.《理瀹駢文》中關于中藥透皮吸收的理論和認識[J].湖北中醫(yī)雜志

108、,2006,28(10):14.</p><p>  [8]聶晶.試析礦物類藥的性能特點[J].江西中醫(yī)藥報,1995,26(4):60-61.</p><p>  [9]聶晶,葛薇薇.試析動物類藥的性能特點[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5):1086-1087.</p><p>  [10]陳穎.古方劑量規(guī)范處理和分析方法研究[D].四川: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109、2006.</p><p>  [11]劉仰東,任晉蒙.中醫(yī)外治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5(19):52.</p><p>  [12]劉卓佑.國外針灸進展簡介[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7,2(2):19.</p><p>  [13]Manber R,Schyer R N,Lyell D,et al.Acupuncture for de

110、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10,,15(3):511-520.</p><p>  [14]Wechsler M E,Kelley J M,Boyd IO,et al.active albuterol or placebo,sham acupuncture,or no interventi

111、on in asthma[J].N Engl Med,2011,365(2):119-126.</p><p><b>  綜 述</b></p><p>  探討中醫(yī)外治法研究進展</p><p>  1 中醫(yī)外治法的歷史淵源</p><p>  在人類起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出于動物利用自然物質(zhì)的本能,就有對某些疼

112、痛施行自發(fā)的治療,為了緩解痛苦為主。如用冷水澆洗退熱,冰敷止血,草木、樹葉敷傷口等,這些原始的方法便是醫(yī)學的起源,也是外治法的起源。而外治一詞的出現(xiàn)亦是由來已久,最早的中醫(yī)典籍《內(nèi)經(jīng)》中就有關于外治法的記載。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明確提出“內(nèi)者內(nèi)治,外者外治”的說法。隨著社會的變革,工具方法的進展,歷代醫(yī)學家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中醫(yī)外治發(fā)不斷發(fā)展,成為了中醫(yī)療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彌補了內(nèi)治法的缺陷,對于某些癥狀,亦有內(nèi)治法所

113、無法比擬的效果。因此,中醫(yī)外治承接著歷史的理論與實踐將會大放異彩。</p><p>  2 中醫(yī)外治法的研究現(xiàn)狀</p><p>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也有了新的進展。外治法作為一項從古一直沿用至今的療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目前,中醫(yī)外治在理論與實際運用方面,已經(jīng)有大量的外治法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文章發(fā)表,外治產(chǎn)品層出不窮,新的外治方法不斷出現(xiàn)和完善。且外治法涉及的方

114、面越來越廣。在外治法給藥治療過程中,皮膚的吸收屏障是外治透皮吸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在目前的文獻中可見除了有超聲波促滲,離子電促滲外,還有氮酮等新型的透皮促進劑等[1],這些方法將會廣泛應用于中醫(yī)外治法,給中醫(yī)外治注入新的活力。</p><p>  2.1 外治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p><p>  建國以后,對中醫(yī)外治方面的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提高了古文獻的應用價值,也系統(tǒng)地歸納了外

115、治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特別是近10年來,中醫(yī)外治研究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大批中藥外治方面的專著,如《內(nèi)病外治》、《內(nèi)病</p><p>  外治精要》、《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等等。1991年,《中醫(yī)外治雜志》在山西創(chuàng)辦,每年數(shù)百篇的外治法論文中治療內(nèi)病的占40%-70%[2],標志著外治法進入了一個新的開始。</p><p>  2.2 外治法辯證論治的研究現(xiàn)狀</p>

116、<p>  辯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的特色與精華部分,是中醫(y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它既是指導中醫(yī)臨床工作的理論原則,又是解決診斷治療等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辯證論治要求診斷疾病要從整體出發(fā),全面認識患者的體質(zhì)強弱,邪氣盛衰,并聯(lián)系實際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加以判斷,求得各種因素作用于機體整體反應出來的“證”。這些“證”不僅具有陰陽五行,八綱歸屬的特征,還具有臟腑經(jīng)絡各級分系水平的特征。既要從整體出發(fā),又要時刻病情的轉(zhuǎn)變與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