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中藥治療頭痛處方分析</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中藥學(中藥
2、分析與鑒定方向)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誠 信 聲 明</b>
3、</p><p> 我聲明,所呈交的畢業(yè)論文(設計)是本人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我查證,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設計)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我承諾,論文(設計)中的所有內容均真實、可信。</p><p> 畢業(yè)論文(設計)作者(簽名): <
4、/p><p> 年 月 日</p><p><b> 目 錄</b></p><p><b> 摘要I</b></p><p><b> 1 前言1</b></p><p><b> 2 資料與方法2</b&
5、gt;</p><p><b> 3 結果與分析2</b></p><p> 3.1 患者性別年齡情況分析2</p><p> 3.2 常用中藥統(tǒng)計分析3</p><p> 3.3 常用中藥劑量統(tǒng)計分析5</p><p> 3.4 常用中藥類型統(tǒng)計分析6</p>
6、<p> 3.5 藥味數及方劑數統(tǒng)計分析8</p><p> 3.6 常用藥對統(tǒng)計分析9</p><p> 4.1 辯證用藥規(guī)律分析9</p><p> 4.2 辯經用藥規(guī)律分析11</p><p> 4.3 單方用藥分析11</p><p><b> 5 結語12</
7、b></p><p><b> 參考文獻13</b></p><p><b> 綜述14</b></p><p><b> 致謝21</b></p><p>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中藥治療頭痛處方分析</p><p> 摘要:目的
8、 分析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臨床治療頭痛的中藥使用情況,為指導臨床合理使用中藥治療頭痛疾病提供初步的依據;方法 對2014年8月~2015年2月間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頭痛患者1100張中藥處方用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頭痛患者中藥處方中,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99:801,年齡分布范圍為24~89歲;處方中共使用了273種中藥,且出現頻率居前5位的依次是川芎、白芍、天麻、葛根、柴胡;用于治療頭痛使用頻數最多中藥類
9、別為補虛藥;結論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治療頭痛臨床用藥以補虛藥為主,但在劑量運用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現象,需要進一步改善。</p><p> 關鍵詞:頭痛;中藥;用藥情況</p><p> Investigation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 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
10、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of headache</p><p>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dache of 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11、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o as to provide the preliminary basis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reasonable us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Methods The 1100 herbal decoction
12、s in this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p><p> Keywords:Headach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p
13、><p><b> 1 前言</b></p><p> 頭痛,通常是指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早在《黃帝內經》中便對之已有記載,稱其為首風、腦風等?!饵S帝內經》中論述外感和內傷兩方面都能導致頭痛。外感頭痛,由感受外邪引起,主要為外感六淫之邪致?。粌葌^痛,是臟腑氣血失調所致,臨床上多見于許多急、慢性疾病的發(fā)作過程中,情況非常復
14、雜?,F代中醫(yī)院校七版教材《中醫(yī)內科學》[1]將頭痛病因分治分為八型:風寒證、風熱證、風濕證、肝陽證、腎虛證、氣血虛證、痰濁證、瘀血證,對臨床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p><p> 隨著生活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加,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日益上升的發(fā)病率使得頭痛一直威脅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健康,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200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資料顯示,在世界范圍內,僅偏頭痛一種類型的頭痛已排列到致殘原因中的第19位,而嚴重的
15、頭痛則被列為最致殘的前十種疾病之一,在女性則更是名列前五[2]。2010年,中國原發(fā)性頭痛流行病學調查[3]顯示,在中國18~65歲人口中,原發(fā)性頭痛的發(fā)病率為23.8%,其中最為常見的兩種頭痛:緊張性頭痛占10.77%,偏頭痛占9.3%。其中偏頭痛患者人均治療費用728元/年,給患者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和負擔最為嚴重。因此,關于頭痛的治療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p><p> 中醫(yī)藥在防治頭痛上具有獨特的
16、經驗和療效。張春蘭[4]通過研究治療頭痛的歷史源流以及中醫(yī)藥治療頭痛的臨床應用,對現代醫(yī)家治療頭痛方法的多元化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涵蓋中藥、針刺法、灸法、搐鼻法、洗頭法、熏蒸法、藥摩法、膏敷法、刺血法等多元化治療方法。有研究通過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歷代醫(yī)家藥物外治法治療頭痛的經驗作為切入點,客觀總結出外治法辯治頭痛的潛在規(guī)律,更是拓展了頭痛的治療方案[5]。</p><p>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作為廣東省首批
17、“三級甲等”醫(yī)院,在治療頭痛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經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為頭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數據與線索,本課題通過對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間診治的1100例頭痛患者的中藥煎劑處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對患者情況、用藥品種、用量等內容進行整理分析,來探討該醫(yī)院醫(yī)生臨床上用中藥治療頭痛的用藥規(guī)律和特點,為該病的遣方用藥提高參考,使臨床用藥更安全、合理、有效。</p><p><
18、b> 2 資料與方法</b></p><p> 采用自2014年8月~2015年2月間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內科、疼痛科門診和住院部的1100張頭痛患者中藥處方,通過醫(yī)院門診病人處方箋和醫(yī)院藥房信息系統(tǒng)記錄下相關的信息,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使用藥品名稱、劑量等,對所收集到資料對該院治療頭痛處方用藥情況進行分析,采用Excel、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p><
19、p><b> 3 結果與分析</b></p><p> 本文統(tǒng)計結果包括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頭痛患者性別年齡分布情況和該院中藥治療頭痛的用藥情況分析和用藥規(guī)律。</p><p> 3.1 患者性別年齡情況分析</p><p> 針對自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該院收錄的1100例頭痛患者的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
20、見表1。</p><p> 表1 1100例頭痛患者年齡分布情況</p><p> 注:百分比=處方數/1100。</p><p> 由表1統(tǒng)計結果可知:</p><p> 本文統(tǒng)計頭痛患者總數為1100例,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頭痛患者中,男性患者299例,占27.18%;女性801例,占72.82%。以往的基于人群普查或者臨床研究
21、的頭痛流行病學資料均顯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這一現象的產生可能是激素水平對性別的影響導致女性頭痛患者增多,而且女性對自身的健康較男性更為關心,促使她們前來就診;</p><p> 該院1100例頭痛患者的年齡分布范圍為24歲到89歲,且頭痛的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頭痛患者數在20歲年齡組較低,在30歲年齡組以后明顯增加。在可能誘發(fā)或加重頭痛的因素中,壓力大和勞累位列前二,這也提示低收入人群和剛入職場打拼的新
22、人罹患頭痛的比例較高,亦部分解釋了頭痛低齡化的發(fā)病趨勢;</p><p> 在本次統(tǒng)計中,5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占總體的37.73%,并且以40~59歲的女性為好發(fā)人群(獨占總體的50.28%)。這與人口老齡化有關,提示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頭痛致病因素的機會也越多,如體質的下降、不良的生活習慣、過重的外界壓力、抑郁焦慮等精神疾患以及睡眠障礙,等等。另外,有研究表明,我國女性的更年期平均年齡范圍為45~55歲,
23、此階段的女性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易出現心境不穩(wěn)(失眠、煩躁、焦慮、多疑)、疲勞的癥狀。并且偏頭痛和精神障礙相關性頭痛是最多見的頭痛類型,而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中均顯示偏頭痛或抑郁焦慮精神障礙均以女性好發(fā)。因此,本項統(tǒng)計結果合理。</p><p> 綜上可知,本次統(tǒng)計中,導致頭痛的主要因素為勞累和精神疾患兩類,并且女性更年期的日常養(yǎng)護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頭痛的誘發(fā)。這也提示了醫(yī)生在臨床上要關注誘發(fā)或加重頭痛的因素,在
24、治療頭痛患者要重視緊張壓力大和勞累對頭痛的影響,在治療頭痛患者是必要時可以協(xié)同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療。</p><p> 3.2 常用中藥統(tǒng)計分析</p><p> 針對自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該院頭痛患者的1100張?zhí)幏街谐霈F頻數超過50的中藥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見表2。</p><p> 表2 1100張?zhí)幏街蓄l數50以上的中藥使用情況統(tǒng)計</p&
25、gt;<p> 注:百分比=處方數/1100</p><p> 由表2統(tǒng)計結果可知,該院治療頭痛患者使用頻率前五的中藥分別為川芎、白芍、天麻、葛根、柴胡。川芎味辛,性溫,上行頭目,中開郁結,下調經水,為血中氣藥,“諸經頭痛之要藥”;白芍藥味苦、酸,性涼。人肝脾血分,養(yǎng)血柔肝,瀉肝經火邪,斂陰而防辛散太過,又有緩急止痛之長,可散邪熱,通經絡,止頭痛;天麻甘平柔潤,專入肝經,善息風止痙,常用于治肝陽
26、上亢、血虛肝旺、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為止內風眩暈之良藥;葛根味甘辛涼,能解肌退熱,善解痙止痛,為治療表證發(fā)熱、無汗、項強、頭痛之主藥;柴胡散肝經郁熱,疏肝經之郁,且可載藥升浮,直達頭面,為治少陽頭痛之要藥。因此,上述五味治療頭痛的中藥大多是特色專病專藥,突出表現治療的針對性,也反映出臨床上常用活血止痛、補血止痛、息風止痛等指導思想來治療頭痛。</p><p> 3.3 常用中藥劑量統(tǒng)計分析</p>
27、<p> 統(tǒng)計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1100例頭痛患者使用頻率前20中藥的劑量使用情況,統(tǒng)計結果見表3。</p><p> 表3 1100例頭痛患者使用頻率前20中藥的劑量使用情況統(tǒng)計</p><p> 注:超劑量使用頻率=超劑量使用處方數/處方數</p><p> 由表3統(tǒng)計結果可知,1100例頭痛患者處方中常用前20味中藥(均為無毒中藥)有8
28、5%在處方中用量超過中國藥典規(guī)定范圍,就只有黨參、甘草和山藥3種符合藥典規(guī)定。其中,以法半夏、枸杞和當歸三味藥超劑量使用頻率達50%以上,超劑量使用情況較為嚴重,剩余者超劑量使用頻率均在35%以下。故此項統(tǒng)計結果顯示,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的醫(yī)生臨床上開具的中藥處方普遍存在超劑量的現象,需進行一定的改善和調整。</p><p> 3.4 常用中藥類型統(tǒng)計分析</p><p> 按《中藥
29、學》功效[6]分類,統(tǒng)計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的1100張頭痛處方出現的273味中藥中頻數超過10的中藥,歸納各類中藥所占的比例,統(tǒng)計結果見表4。</p><p> 表4 治療頭痛用藥涉及的273味中藥分類頻數統(tǒng)計</p><p> 注:藥類總頻數為該類各味藥頻數的總和。</p><p> 由表4統(tǒng)計結果可知,治療頭痛用藥涉及的中藥囊括17類不同功效的
30、中藥,</p><p> 以補虛藥為主,兼有解表藥、活血化瘀藥和清熱藥四類。對此項結果分析如下:</p><p> 頭痛有著反復發(fā)作、病程遷延的臨床特點,而久病不愈易耗傷氣血,可致頭竅失養(yǎng),陰陽俱虛,因此頭痛常以“虛”為病理基礎。補虛藥味多甘,依“甘能補”的理論,此類藥物扶助正氣,能糾正人體氣血陰陽虛衰的病例偏向,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故補虛藥在頭痛證治中起著主導作用;頭為人之首,身
31、之巔,“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又加之“風為百病之長”,故外感頭痛以感受風邪為主,挾寒、濕、熱之邪。解表藥多輕揚辛散,偏行肌表,能通過發(fā)汗而使表邪隨汗出而解,加之消炎、鎮(zhèn)痛的功效,解表藥在頭痛藥物外治方中尤顯重要;頭痛經久不愈或有頭部外傷史,可致瘀血阻絡,脈絡滯澀,不通則痛,出現頭痛如錐刺,痛點固定等臨床表現?;钛鏊幹魅胄母味洠胙?,能使血行通暢,瘀滯消散,通則不痛。因此,此類藥物亦十分廣泛地應用于頭痛藥物外治方中;頭痛不外乎外感
32、頭痛和內傷頭痛兩類,而這兩類頭痛均與“火”邪關系密切:外感邪氣風、濕、燥、寒皆可侵襲頭部,如治療不當,久郁化火,脈滿而痛,此為“五氣化火”;憂思惱怒,肝失條達,氣郁陽亢,陽亢生火,或肝郁化火,上擾清竅,亦可發(fā)頭痛,此為“五志化火”。而清熱藥性多寒涼,沉降入里,清解里熱,滿痛自除,故在頭痛</p><p> 本項統(tǒng)計結果顯示,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的中醫(yī)專家臨床治療頭痛時,以清熱祛風活血止痛法為主要方法,同時,重
33、用補虛藥以扶助正氣,驅除病邪,從而使人體各臟腑之間達到協(xié)調平衡,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p><p> 3.5 藥味數及方劑數統(tǒng)計分析</p><p> 統(tǒng)計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治療頭痛的1100張?zhí)幏街兴幬稊狄约胺絼?,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5、表6。</p><p> 表5 1100張?zhí)幏街兴幬稊?lt;/p><p> 表6 110
34、0張?zhí)幏街蟹絼?lt;/p><p> 注:百分比=處方數/1100。</p><p> 由表5統(tǒng)計結果可知,本次收集的處方中,每方的方劑數范圍為1~14劑,其中主要集中在3~7劑,占總體的87.09%,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中因人而異,完全個性化的診斷特點。由表6統(tǒng)計結果可知,本次收集的處方中,每方的藥味數為1~5的處方有403張,占總數的36.82%,藥味數為6~10的處方有173張,占總數
35、的7.36%,每方有11~15味中藥的有321張,占總數的29.26%,每方中藥達16味以上的有203張,占總數的18.45%。</p><p> 3.6 常用藥對統(tǒng)計分析</p><p> 針對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治療頭痛的1100張?zhí)幏街?,使用頻數超過100的中藥進行藥味配伍統(tǒng)計,使用頻率前五的藥對使用情況如表7。</p><p> 表7 110
36、0張?zhí)幏街兴幬杜湮榍闆r統(tǒng)計</p><p> 注:使用頻率=處方數/1100。</p><p> 上表中,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白芍斂陰,防辛散太過,又兼緩急止痛;白芍斂陰柔肝,當歸亦能補血潤燥,二味合用,養(yǎng)肝柔肝,防止風藥使用時耗傷陰液;白芷偏于升散,川芎功善行氣,二藥相合,調暢氣血,和絡止痛,以治療風襲少陽,陽明頭痛為著;天麻專入肝經,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氣行則血行,血行則風熄,二藥同用
37、,共奏平肝熄風、鎮(zhèn)定止痛之效;天麻鎮(zhèn)靜滋補,兼能祛風,葛根發(fā)表解肌,兼有金平涼降之性,二者相諧,宣和表里,是治療太陽頭痛的必效藥對。</p><p><b> 4 討論 </b></p><p> 4.1 辯證用藥規(guī)律分析</p><p> 由于本次收集到的處方中,醫(yī)師診斷處未寫明頭痛的分型,故此次統(tǒng)計并未進行辯證統(tǒng)計分析,但從上述常用中
38、藥類型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收錄的頭痛患者中,頭痛的分型主要囊括風寒證、風熱證、風濕證、氣血虛證、腎虛證、肝陽證和瘀血證七類。為探索臨床上辯證治療頭痛的用藥規(guī)律與特點,做出如下分析:</p><p> 4.1.1 外感頭痛辨治</p><p> 外感頭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邪為主,挾寒、濕、熱等外邪,一般發(fā)病較急,痛勢較劇,脈
39、多浮,多屬實證。若風夾寒邪,則血脈凝滯,癥見項強及背,惡風畏寒,得溫則減。此時常用川芍茶調散來疏散風寒,方中薄荷、荊芥、防風疏風散邪,清利頭目;若風夾濕邪,則蒙蔽清竅,癥見頭重如裹,身熱不暢,泛惡欲吐,常用羌活勝濕湯祛風勝濕,方藥羌活善祛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兩藥相合,能散周身風濕而止痛,配伍防風、藁本,祛風濕止痛效果更佳;若風夾熱邪,則氣血逆亂,癥見頭脹痛似裂,發(fā)熱重惡寒輕,面赤,口渴,此時常用芎芷石膏湯來疏風清熱,利竅止痛。其
40、中菊花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通竅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p><p> 4.1.2 內傷頭痛辨治</p><p> 內傷頭痛與肝、脾、腎三臟有關,依據病因可分為五型:肝陽證、腎虛證、氣血虛證、痰濁證和瘀血證,一般起病緩慢,痛勢較緩,多表現為隱痛、空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多屬虛證。</p><p> 肝陽頭痛,癥見頭脹痛,心煩易怒,口苦脈
41、弦,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平肝潛陽,息風清熱止痛,麻、鉤藤、石決明、生龍骨、珍珠母平肝潛陽,全蝎熄風止痙、通絡止痛[7]。腎虛頭痛臨床表現為空痛,腰膝疲軟,遺精帶下,常用大補元煎養(yǎng)陰補腎,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參、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五味子、補骨脂增強補腎功效,共奏滋陰補腎之功[8]。血虛頭痛臨床上的表現有少寐神疲,喜靜閉目,舌淡,脈澀,多用加味四物湯養(yǎng)血止痛,方中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yǎng)血調血;荊芥、蜈
42、蚣祛風、清頭目[9]。疲血頭痛痛處固定,痛如錐刺,唇舌紫暗或見瘀斑,脈沉澀或細澀,常用通竅活血湯活血化癖,攻補兼施,方中川芎為治頭痛之要藥,赤芍走肝經,可散瘀止痛,桃仁、紅花均活血通經、祛瘀止痛[10]。</p><p> 4.2 辯經用藥規(guī)律分析</p><p> 三陰經和三陽經在頭部均有分布,其中足厥陰肝經和足三陽經與頭痛的關系最為密切:足陽明之脈“循發(fā)際至額顱”;足少陽經“耳后入
43、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陽經“還出別下項”;厥陰之脈“與督脈會于巔”。因此,頭痛疼痛部位前額、側頭、后頭和頭頂與陽明經、少陽經、太陽經和厥陰經一一對應。</p><p> 本次中藥使用情況統(tǒng)計中涉及川芎、白芷、柴胡和吳茱萸,可用作頭痛辯經論治的引經藥,為探討其中用藥規(guī)律與特點,現做如下分析:</p><p> 陽明頭痛,常伴高溫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口鼻干燥,腹脹便結,而白芷辛溫,氣味芳香
44、,入胃、大腸、肺經,既善散陽明經風寒濕邪,又善入足陽明胃經,故陽明經頭額痛及牙齦腫痛尤為多用,故常用作陽明頭痛的引經藥;少陽頭痛可兼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脹滿,善嘆息等癥狀,而少陽經引經藥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膽、肺經,芳香疏散,可升可散,長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升舉清陽之氣,為治療少陽證要藥,又入肝經,善于疏肝解郁,為治療肝氣郁結證之要藥;后枕及頸項部疼痛,痛連項背是太陽經頭痛的常見癥狀,太陽經頭痛多用川芎作引經藥。川芎辛散
45、溫通,為“血中之氣藥”,活血行氣效強,故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又能上行巔頂,下走血海,旁通四肢,更加適用于治療太陽頭痛;厥陰頭痛臨床上常見高血壓患者和情緒激動者,常用吳茱萸作引經藥。吳茱萸辛散苦降,性熱燥烈,主入肝經,既散肝經之寒邪,又疏肝氣之郁滯,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主藥,故常用于厥陰頭痛。</p><p> 4.3 單方用藥分析</p><p> 中醫(yī)對頭痛治法的應用,往往是“仁者
46、見仁,智者見智”,各個中醫(yī)專家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依據實踐經驗對各法常作靈活組合,做到有的放矢,遣方用藥更是各有其妙。本次1100張?zhí)幏浇y(tǒng)計中,更是出現了45張單方,其中涉及的中藥有天麻(7張)和三七粉(38張)兩味。為探求醫(yī)者診治時遣方用藥的精妙之處,對上述兩味藥的作用機制與疾病診斷做出對照,結果如下:</p><p> 天麻甘平柔潤,專入肝經,善息風止痙,常用于治肝陽上亢、血虛肝旺、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為止內風
47、眩暈之良藥。藥理研究表明,天麻注射液能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流量、增加椎基底動脈及腦部的血液供應,同時天麻注射液有降壓、鎮(zhèn)靜、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和保護腦神經細胞的作用,從而達到改善頭痛的目的[11-12]。因此,臨床上常使用天麻治療肝陽上亢,血虛肝旺,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等證。</p><p> 三七味甘微苦,溫通入血,功善止血,又能散瘀,止痛效佳,治療出血兼有瘀滯者尤為擅長,亦為外傷科要藥。有研究[13]表明,
48、三七的水溶性成分三七素能誘導血小板釋放花生四烯酸、血小板因子Ш和Ca2+等止血活性物質,最終表現為促凝血作用,其活血成分三七皂苷具有明顯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來起到活血的作用。加上三七中含有擴血管、降壓、保護心肌和腦組織作用的成分,臨床上廣泛地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肝炎、頑固性頭痛及外科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p><p><b> 5 結語</b></p>&
49、lt;p> 本文對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1100例頭痛患者中的中藥處方進行用藥情況統(tǒng)計,結果顯示該院中醫(yī)專家常用于治療的中藥有川芎、白芍、天麻、葛根、柴胡;在運用中藥治療頭痛病患時,根據各類頭痛特點靈活應用中藥治則,合理使用扶正與祛邪藥物,選藥組方基本合理,但有大部分用藥劑量不符《中國藥典》規(guī)定劑量范圍的情況出現。</p><p> 要克服用藥超量的問題,除卻要積極發(fā)揮醫(yī)院
50、藥師在調劑過程的審核、監(jiān)督作用外,應對該院處方進行調查分析,準確分析出超劑量用藥的原因。若是中藥飲片的質量偏低所致,應加強對入庫藥品質量的檢驗,優(yōu)選藥品貨源,保障藥品質量;若是病人病情所需,或者醫(yī)生不合理用藥習慣,應加強對醫(yī)師合理應用中藥處方的理論知識培訓,定期講課和考核,不斷提高正確使用中藥水平,減少醫(yī)療安全隱患。若有藥物代謝動力學資料應盡量參考其提供的數據以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病程階段的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藥劑量,確保臨床用藥安全、合理、
51、有效。</p><p> 另外,為保障臨床用藥安全、合理、有效的長期性,醫(yī)院可以嘗試設立一個具有權威意義的分析點評機構,成立中藥處方分析點評管理小組,不定期抽查一定數量不同科室的中藥處方,從各個層面對處方進行分析點評。分析點評結果及時在單位內部公布, 以起到讓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作用。對于開具不合理處方的醫(yī)師,醫(yī)院要強制讓其進修,考核成績與之職稱的評定相掛鉤。</p><p&g
52、t;<b> 參考文獻</b></p><p> [1] 張思碩.現代醫(yī)家運用白芍治療頭痛的證治規(guī)律研究[D].山東: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p><p> [2] StovnerL,j H agen K.Jensen R,etal The global burden of headache:a documentation of headache prev
53、alence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J].Cephalalgia,2007;27:193-210.</p><p> [3] 丁生元.中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神經病學手冊,2010,13(97):3-22.</p><p> [4] 陳保平.淺議生半夏的臨床應用[J].甘肅中醫(yī),2003,16(9):7-8.</p><p>
54、; [5] 張在其.急性生半夏中毒14例臨床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0,6(3):38.</p><p> [6] 趙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6.</p><p> [7] 唐沙玲.天麻鉤藤飲治療頭痛5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4):244.</p><p> [8] 李育明.大補元煎加減治療頭痛65
55、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3(12):48.</p><p> [9] 蔡興國.加味四物湯治療血虛頭痛2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03,20(6):61.</p><p> [10] 李育明.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內傷瘀血性頭痛60例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6):54.</p><p> [11] 曹奔放.通脈止
56、痛方與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4):275.</p><p> [12] 陶云海.天麻藥理研究新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108.</p><p> [13] 劉剛,劉育晨,鮑建才,等.三七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2005,(3):12-15.</p><p><b>
57、; 綜述</b></p><p> 中醫(yī)治療頭痛研究進展</p><p> 頭痛是指頭顱上半部分,即眉棱骨以上至枕下部區(qū)域內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頭痛病,是中醫(yī)典型的以癥狀命名的疾病,是指因外感、內傷各類致病因素引起,以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1]。中醫(yī)頭痛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血管性頭痛、緊張性頭痛、部分顱內疾病、三叉神經痛、外傷后頭痛、神經官能癥、五官科、高血壓、
58、感染性等病[2]。</p><p> 根據2010年 《中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 結果表明:中國內地18~65歲人群中,原發(fā)性頭痛發(fā)病率為23.8%,近1/4中國人遭受著頭痛的困擾[3](按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人口總量超過13億計算,有超過3億人)。目前我國頭痛的發(fā)病率己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頭痛不再是偶發(fā)疾病,而是成為反復發(fā)作的常見慢性疾病。因其發(fā)病率高,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頭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
59、人們的正常工作和學習都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本文就頭痛的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做一綜述。</p><p><b> 1 中醫(yī)研究進展</b></p><p> 1.1 頭痛病因病機</p><p> 目前,中醫(yī)對頭痛的病因仍從外感、內傷兩個方面立論。</p><p> 曹文斌等[4]認為,外感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等感受六
60、淫之邪,上犯巔頂,清陽之氣受阻,氣血凝滯,阻礙脈絡而致頭痛;內傷所致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病變以及瘀血有關:“腦為髓之?!?,腦要依賴肝腎精血以及脾腎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來濡養(yǎng),故肝、脾、腎病可影響于腦而致頭痛。盧明[5]認為頭痛主要病機為肝陽化風、腦絡瘀滯,即肝陽升而無制,肝陽化風,風陽上擾,致腦絡瘀滯。孫建寧[6]則認為肝膽風熱,氣滯血瘀,絡脈不通而導致清竅失寧,且每因情志不遂,氣逆上擾而誘發(fā)。劉桂雙[7]認為病機為感受外邪后,遷延失
61、治或施治不當,導致邪氣稽留于經絡,阻閉氣血……總之,皆因氣血臟腑先虛,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而陳寶田[8]認為“頭部多瘀,頭部多風,頭部多濕,頭部多虛,四者雜合而致頭痛……”。程懷慶[9]則認為“氣虛清陽不升,賊風乘虛而入,令氣滯血瘀所致?!?lt;/p><p> 概言之,頭痛發(fā)病多以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為病因,加之以六淫、七情等為誘因,其病臟在肝膽,病因為風,病變在血,以氣機逆亂為始動因素,
62、以氣滯血瘀為病理變化。</p><p><b> 1.2 中醫(yī)治療</b></p><p> 近年來,許多醫(yī)家通過研究古代文獻,概括多數學者觀點,認為頭痛的主要病因包括風、火、痰、瘀、虛等,其病位在腦、髓竅,涉及肝、脾、腎等多個臟腑;外傷頭痛以風邪最常見,且風邪為病多夾熱、濕、寒邪。大多數醫(yī)家認為,在頭痛的急性發(fā)作期,以風、痰、火、瘀為主;在頭痛的恢復時期,以調整
63、肝、脾、腎等失調臟腑的功能為重,臨床上也多見脾虛生痰阻竅,氣血陰陽虧虛,肝腎不足等頭痛證。</p><p> 1.2.1中醫(yī)內治法</p><p> 中醫(yī)內治法,是指口服中藥以治療疾病的方法。</p><p> 吳杰[10]等認為頭痛頑固者,病因當責之于風、虛、瘀,且以“風”為主,并遵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擬“鎮(zhèn)痛湯”以祛風安里,補血助源,鎮(zhèn)
64、風潛陽,化癖通絡而止痛。鎮(zhèn)痛湯藥物組成有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羌活、獨活、細辛、藁本、白芷、蔓荊子、防風、甘草、生龍骨和生牡蠣。</p><p> 趙承愛[11]將偏頭痛分為氣血虧虛型、肝陽上亢型和氣滯血瘀型3型診治,分別方用歸脾湯合四物湯加減、天麻鉤藤飲加減和通竅活血湯加減。臨床總共治療62例,結果痊愈35例,顯效15例,有效9例,僅有3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5.2%。王振云等[12]認為頭痛病機是臟腑內傷
65、,氣滯血瘀,經絡痹阻,故以通竅活血湯治療緊張性頭痛56例,總有效率為92.86%。</p><p> 陳曉軍[13]等據“頭痛多由于痰”及“痛則不通,不通則痛,久痛多瘀,久痛入絡”的理論,認為此病多與“瘀血”和“痰”有關,故臨床上多用祛痰化瘀,通絡止痛之品治療,常用自擬祛風通絡湯,方藥有川芎、僵蠶、川楝子、天麻、蒲黃(包煎)、五靈脂、延胡索和甘草??偣仓委燁^痛64例,總有效率高達93.7%。 </p
66、><p> 1.2.2 中醫(yī)外治法</p><p> 中醫(yī)外治法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可分為藥物外治法和非藥物外治法兩種。藥物外治法,指單純采用藥物作用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方法;非藥物外治法,是指使用特定的手段,如針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對人體相應的體表部位產生不同程度刺激,達到調整機體狀態(tài),祛除疾病目的的方法。</p><p> 1.2.2.1 藥物外治法<
67、/p><p> 有研究根據“納鼻而通十二經”和“內病外治”的理論,研制出頭痛一嗅寧(由川芎、細辛等六味藥組成),交替塞鼻吸嗅,共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261例,并與對照組(顱痛定每次60mg,日服3次)對照,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 01)[14]。而孫國宇等[15]自制加味清空膏(川芎、炙甘草、柴胡、黃連、羌活等)治療血管緊張性頭痛,將之貼于兩側太陽穴、合谷穴及印堂穴,每日1
68、次,以7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患者1~ 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7.5%。魏鐵力等[16]將細辛、羌活、蘇葉、川芎、全蝎和僵蠶傾入罐中加熱,上蓋厚紙板,中留一孔,借助蒸汽外熏,對頭痛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的效果。趙建明等[17]用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白芷、薄荷、黃蘇、蒼術和全蝎做成中藥藥條,用來塞側鼻腔的方法治療偏頭痛60例,總有效率為96. 9%,且治療效果優(yōu)于口服藥組。明氏[18]將數種中藥外治治療頭痛的方法,歸納為敷貼法、嗅聞法、點
69、滴法、熏洗法四種,認為人體真皮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通過真皮來吸收藥物,不僅避免了藥物對肝臟與胃腸的損害,而且通過鼻腔黏膜可使藥物更迅速滲透到組織,以更快起到對頭痛</p><p> 1.2.2.2 非藥物外治法</p><p> 耿向陽[19]采用頭部手法、頸部手法、肩部手法、上肢手法等按摩手法治療頭痛,治療過程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治療結果中痊愈176例,有效25例,無效7例,總
70、有效率為96.63%。而曾慶艷,許相玲[20]主取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厥陰經以及督脈上的穴位,運用中醫(yī)針刺療法治療頭痛。90例患者中,針刺次數最少一次,最多十次。治療結束后,顯效74例,有效12例,無效僅4例,總治療有效率為95.5%。沈紅[21]采用小針刀治療法,通過直接剝離,疏通卡壓或者牽拉神經的變性軟組織,改善局部的微循環(huán)來治療頸源性頭痛45例。1次治愈者有25例,余者皆為2次治愈,且隨訪至今無1例復發(fā)。茍宗文[22]主
71、要取百會穴以及雙側太陽穴,采用穴位埋線療法治療頭痛55例,總有效率為96.3%。</p><p> 2 中醫(yī)內、外治法的優(yōu)缺點</p><p> 口服中藥,雖可針對疾病,并能顧護到五臟六腑,起到綜合調理的作用,更有不直接損傷皮膚或黏膜的優(yōu)點,但內治法仍有很多缺點和不足:1)口服中藥,最終需要通過血液吸收、傳輸至病灶部位,其效果往往會因血運不良、肝臟的首過效應、用藥方法不當等影響而達不到
72、病灶部位而大打折扣;2)單純的口服中藥,往往會因起效慢、療程長,而使得治療趕不上病情發(fā)展速度,并且還有需要掌握用藥的時間的缺點;3)口服某些中藥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作用,甚至會對轉氨酶、血糖、血脂等人體正常的化學指標造成影響.</p><p> 相比于內治法,外治法不僅改變內治法單一的用藥方式和給藥途徑,更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給藥靈活可控的優(yōu)點,尤適用于胃部疾病以及昏迷、嬰兒等不能耐受口服藥物的情況或人群。<
73、/p><p> 中醫(yī)外治,大多數經皮膚吸收而起作用,而藥物吸收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其缺點有:1)粘附性差,藥物容易干燥而脫落;2)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甚至損傷皮膚,故不宜長期使用;3)有些膏藥使用時需要加熱,會產生異味,易粘污衣物;4)毒性較強的藥物外用容易引起過敏等副作用。</p><p><b> 3 現狀與問題</b></p><
74、;p>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頭痛有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識,中西醫(yī)臨床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和深入的問題:</p><p> 其一,對于頭痛的中醫(yī)研究多數偏向于內治法,即只通過口服中藥的方法,而對頭痛藥物外治法的研究甚少,故缺乏客觀理論及系統(tǒng)性研究;</p><p> 其二,雖有對常用中藥及其不同層次藥效物質基礎進行的大量研究明確了基本的藥理活性,但從中藥中發(fā)
75、現高活性單體化合物的難度越來越大;</p><p> 其三,中醫(yī)歷來強調藥物之間的配伍,片面追求中藥及其復方中單一化學成分的研究之路,越來越窄,這種研究方法與中醫(yī)理論嚴重脫節(jié),無法回歸到中醫(yī),亦無法服務于中醫(yī);</p><p> 其四,對于中醫(yī)藥治療法發(fā)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還不是非常明確,藥理實驗研究顯得不足,而且療效判斷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觀性,以至于各種療效治法無法比較。&
76、lt;/p><p><b> 4 發(fā)展愿景</b></p><p>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對頭痛以后的研究思路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豐富:1)將歷代醫(yī)家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單方驗方,通過臨床反復實踐、檢驗、改進以不斷提高療效,使其能更好的為臨床服務。2)每類病癥,每種方法、每味藥物都有待用科學的實驗手段去進行研究,以便于選擇最佳治法,發(fā)揮最大的藥效,取得最好
77、的治療效果。3)外治方面需要研究出一種使用方便、藥效持久、粘貼性強而又無毒副作用的制劑,以滿足外治臨床上的需要。4)注重大樣本、長時間的臨床研究,加強實驗研究的可重復性以利于觀察長期療效,以便有效篩選出合適的治療方案。</p><p> 隨著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的加入,相信必然能夠使中醫(yī)藥治療頭痛的研究達到更新更高的歷史水平,從而解除更多的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質量。</p><p>&
78、lt;b> 參考文獻</b></p><p> [1] 谷峰.中醫(yī)“頭痛”病名考辨[J].吉林中醫(yī)藥,2014,32(9):959-960.</p><p> [2] 張春蘭,李光耀.古今醫(yī)家治療頭痛文獻研究和臨床應用[J].新疆中醫(yī)藥,2014,32(2):91-92.</p><p> [3] 五十嵐,久佳.頭痛的流行病學和國際分類日本
79、醫(yī)學介紹[J].2000,21(12):529.</p><p> [4] 曹文斌,周偉雄,閻淑麗.疏解止痛散與阿米替林治療緊張型頭痛的臨床對照[J].醫(yī)藥產業(yè)資訊,2006,3(14):32.</p><p> [5] 盧明.偏頭痛從肝論治初探[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1997,13(1):2.</p><p> [6] 孫建寧.定風痛顆粒治療偏頭痛主要藥效學
80、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21(5):30-33.</p><p> [7] 劉桂雙.鎮(zhèn)痛飲治療偏頭痛60例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1998,15(2):70-71.</p><p> [8] 陳寶田.痛必克湯治療難治性偏頭痛10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16(6):250-251.</p><p> [9] 程懷慶.益氣化癖湯治療
81、血管性頭痛65例[J].四川中醫(yī),1997,26(12):21.</p><p> [10] 宋立公,郝軍.中醫(yī)治療偏頭痛(1995-1999年)文獻分析[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5(3):195-197.</p><p> [11] 趙承愛.辨證分型治療偏頭痛67例[J].四川中醫(yī),2001,19(10):23.</p><p> [12] 王
82、振云,孟召蓮,段曉麗.通竅活血湯治療緊張性頭痛56例[J].河北中醫(yī),2004,26(10):726.</p><p> [13] 陳曉軍,張雅霞.祛風通絡湯治療血管性頭痛64例[T].光明中醫(yī),2010,25 (7):1227.</p><p> [14] 杜延海,呂元省,呂靖中.頭痛一嗅寧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7,12(1):68.</
83、p><p> [15] 孫國宇,肖海山,華桂云.加味清空膏穴位外敷治療神經性頭痛[J].時珍國藥研究,1995,6(3):10.</p><p> [16] 魏鐵力,鄧聰,陳勇鳴.祛風活血治頭痛[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39(2):31-32.</p><p> [17] 趙建明.鼻腔給藥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J].中醫(yī)藥信息,2002,19(4):27.&
84、lt;/p><p> [18] 明順華.中藥外治治療偏頭痛臨床應用與機理[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4,13(3):18.</p><p> [19] 耿向陽.按摩療法治療頭痛208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20(6):64.</p><p> [20] 曾慶艷,許相玲.中醫(yī)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1,19(36):100.</
85、p><p> [21] 沈紅.小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45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3,17(6):93.</p><p> [22] 茍宗文.穴位埋線療法治療頭痛55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213.</p><p><b> 致 謝</b></p><p> 本論文是在戴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中藥治療頭痛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治療高血壓中藥處方分析
-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治療高血壓中藥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廣東省中醫(yī)院中藥治療不寐的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廣州市某醫(yī)院治療咳嗽的中藥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500例中藥抗癌處方用藥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五邑中醫(yī)院治療濕疹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東莞中醫(yī)院治療高血壓藥物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中山市中醫(yī)院治療月經不調的中藥處方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某醫(yī)院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藥處方用藥分析
-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中山市古鎮(zhèn)人民醫(yī)院治療腰痛中藥處方用藥特點分析
- 中藥學各章練習題廣東藥學院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某醫(yī)院治療咳喘中藥應用情況的調查分析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痛風性關節(jié)炎病癥處方用藥分析
-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mr機房
-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宿舍改造工程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減肥中藥的市場調查報告
- 中藥學畢業(yè)論文(含文獻綜述)慈育廣合中醫(yī)診所月經不調處方分析
- 中藥學中藥學總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