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文獻分析和臨床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
  IBS-D的主要癥狀與中醫(yī)“泄瀉”和“腹痛”緊密相關,因此本研究擬對針灸治療泄瀉、腹痛進行回顧總結。同時對針灸治療IBS-D的現(xiàn)代臨床研究進行檢索、篩選后,總結出經(jīng)常用于該病的針灸治法和穴位應用規(guī)律。最后基于古今的研究結果,選取三種療效較好且臨床易于操作的針灸療法,結合所總結出的常用穴位組合,設計臨床研究方案;并且通過臨床觀察結果來檢驗基于古今所得出的治療方案療效如何。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分四

2、個部分:現(xiàn)代研究綜述,古代中醫(yī)回顧,現(xiàn)代臨床研究分析,以及根據(jù)分析結果設計的臨床研究。
  現(xiàn)代研究綜述將以中國生物醫(yī)學服務系統(tǒng)(CBM)為主要來源,對其中IBS-D相關綜述分析類再次進行綜合,歸納出目前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說明接下來一系列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對古代的回顧采用計算機檢索第5版《中華醫(yī)典》,選用與泄瀉、腹痛相關的關鍵詞進行條文檢索。同時結合在線數(shù)據(jù)庫中的檢索結果,總結近年來發(fā)表的古代研究類文章,回顧泄瀉

3、和腹痛的源流與演變,并整理出相關針灸療法和取穴規(guī)律。
  對現(xiàn)代的研究將以中國生物醫(yī)學服務系統(tǒng)(CBM)和PubMed為主,配合幾個常用中英文在線數(shù)據(jù)庫,應用針灸治療IBS-D相關的中英文主題詞,對1985-2015年間發(fā)表的臨床研究進行檢索。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對檢索結果進一步篩選。最后進行針灸療法和取穴規(guī)律的總結分析。
  采用平行隨機對照試驗設計,以癥狀嚴重水平作為評分和療效的主要指標,同時以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為另一主要指

4、標。兩組指標相結合,觀測比較耳穴貼壓、電針和溫針治療IBS-D(肝郁脾虛證)在臨床療效上的差異如何。
  研究結果:
  現(xiàn)代綜述分析類中未見有在古代文獻分析結果與全面現(xiàn)代臨床研究結果指導下,制訂臨床治療方案,并對分析結果進行驗證的研究。
  古代認為泄瀉大多因飲食勞倦、外邪侵犯脾胃、情志不遂等因素使導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出現(xiàn)脾胃運化失職,最終引起泄瀉。腹痛是由于外感寒暑濕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陽虛臟寒等因素使腹

5、部臟腑經(jīng)脈痹阻或失于溫養(yǎng),氣血無力運行,導致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與IBS-D相關的古代記載的泄瀉兼有腹痛的主要證型包括肝氣郁滯、脾胃虛弱、脾腎陽虛、氣機逆亂和痰濁瘀血。在辨證準確后,從虛、實、濕、痰、氣等方面,以脾、胃、肝、腎為重點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有和、汗、吐、下等。大多使用補虛、祛濕和溫里藥所組成的溫寒化濕、溫中止瀉、抑肝扶脾、澀腸止瀉、溫腎固腸和健脾益氣等類型之方劑。針灸治療則大多在辨證后使用針刺、艾灸、貼敷、隔物灸等方法,從局部

6、或遠端循經(jīng)取穴,注重配穴法及特定穴的使用。
  在符合入選標準的現(xiàn)代臨床研究中,有研究基金支持的較少。主要刊登在專業(yè)針灸類期刊上。廣東省、河北省、山東省、浙江省和江蘇省等幾個地區(qū)發(fā)表所占比例大。運用中醫(yī)辨證論治,涉及主要證型為肝郁脾虛、脾腎陽虛、脾胃虛弱和脾虛濕阻等。具體治療手段豐富,注重特色針灸療法的運用,例如耳穴貼壓、眼針、頭針、電針、溫針等。另外還有采用綜合療法的臨床觀察,如針灸聯(lián)合中西藥內服,針灸聯(lián)合拔罐等。穴位選取范圍廣

7、。常用穴位包括天樞、足三里、中脘、脾俞、神闕、太沖、上巨虛、關元、大腸俞、三陰交等。取穴特點包括:通過臟腑辨證選穴和循經(jīng)取穴;同時配合俞募、合募、俞合等配穴方法,其中合募配穴法出現(xiàn)頻次最高;偏重特定穴的使用,其中募穴、五輸穴、背俞穴、下合穴和原穴最常用。使用頻率較高的經(jīng)脈包括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任脈、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足厥陰肝經(jīng)。
  臨床使用耳穴貼壓、電針、溫針分別對三組肝郁脾虛證IBS-D患者進行療效觀察。其中電針組和溫針組用

8、合募配穴法取穴。三組實驗結果表明,這三種療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IBS-D癥狀嚴重程度和中醫(yī)證候積分,說明其臨床療效較好。三種療法相比較而言,電針和溫針療效更佳,尤其是溫針治療效果最明顯。
  研究結論: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針灸治療IBS-D的療法較古代更為豐富多樣。選穴原則多依據(jù)古代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絡臟腑理論辨證后循經(jīng)取穴,并參考《黃帝內經(jīng)》中的針灸治療原則進行配穴。本文臨床研究所選用的三種治法和穴位組合均被證實有效。其中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