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指自受孕期間至嬰幼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致的活動受限癥候群,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國際衛(wèi)生組織報道腦癱的患病率為1‰~5‰,我國報道腦癱兒童患病率為1.2‰~2.7‰。隨著早產(chǎn)兒及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的上升,腦癱兒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目前現(xiàn)有腦癱患兒400-500萬,每年又新增患兒3~4萬,致殘率為42%~45%。腦癱已成為我國導
2、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腦癱的分型中以痙攣型腦癱為常見,約占60-70%。該類型腦癱主要為椎體系受損所致,常伴肌張力增高,后期往往并發(fā)肌腱攣縮、關節(jié)畸形并致終身殘疾。因此,緩解肢體痙攣、降低肌張力是治療痙攣型腦癱的關鍵。根據(jù)導師三十多年臨床實踐,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具有肯定的療效,可予以推廣使用。但許多西醫(yī)神經(jīng)內科或康復科醫(yī)師對于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持否定觀點,認為針刺的疼痛刺激會加重痙攣、導致肢體肌張力升高,尤其是陰經(jīng)取穴針刺直接
3、刺激痙攣側部分,更被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師所反對。盡管目前有較多文獻報道針刺可降低痙攣型腦癱的肌張力、緩解痙攣,但其療效評價標準主觀、單一,說服力弱,不能被眾多臨床醫(yī)師所接受和信服。因此,本課題臨床部分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觀察陰陽經(jīng)不同經(jīng)穴針刺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的影響,通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表面肌電圖儀等量化療效指標來評估針刺降低肌張力的有效性,為臨床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提供確切的依據(jù)。實驗部分通過行為學指標觀察針刺對痙攣型腦癱
4、模型大鼠運動功能的影響,采用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westernblot等方法觀察該模型大鼠皮層腦組織病理形態(tài)、神經(jīng)細胞凋亡、膠質細胞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GDNF)及cleaved-caspase3表達變化情況,進而探討針刺改善痙攣型腦癱運動功能、降低肌張力的內在機制,為針刺治療痙攣型腦癱提供實驗室依據(jù)。本課題共分為兩部分,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針刺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影響的臨床研究
目的:<
5、br>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觀察陰陽經(jīng)不同經(jīng)穴針刺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肌張力的影響,并在常規(guī)療效評估方法的基礎上,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表面肌電圖儀等量化療效指標來評估針刺在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幾肌張力方面的應用價值,為痙攣型腦癱患兒針刺治療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jù)。
方法:
病例來源為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產(chǎn)兒童醫(yī)院兒童康復科門診及住院部治療的2~6歲痙攣型腦癱患兒,共
6、收集符合腦癱診斷標準及課題納入標準的痙攣型腦癱患兒90例,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針刺Ⅰ組(陰經(jīng)針刺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針刺Ⅱ組(陽經(jīng)針刺+常規(guī)康復治療)及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各30例。治療前后均行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臨床痙攣指數(shù)(CSI)、改良Tardieu量表(MTS)評估及腓腸肌表面肌電圖(sEMG)檢測,觀察治療前后各組患兒的下肢肌張力水平、臨床痙攣程度、痙攣角度、腓腸肌肌電積分值(iEMG)參數(shù)的變化,并比較
7、三組之間的療效差異。
結果:
1.研究開始前對三組患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年齡、頭圍、病程、肌力、分娩方式、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粗大運動功能測試、大運動商DQ、肌張力、臨床痙攣指數(shù)等方面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三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三組具有可比性。
2.在改良Ashworth肌張力評分方面,治療后三組患兒改良Ashworth量表評級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針刺Ⅰ
8、組、針刺Ⅱ組改良Ashworth量表評級均有極顯著性改善(P<0.01);治療后針刺Ⅰ組和針刺Ⅱ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針刺Ⅰ組、針刺Ⅱ組痙攣程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
3.在痙攣指數(shù)方面,治療后三組患兒總體均值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針刺Ⅰ組、針刺Ⅱ組痙攣指數(shù)均有顯著性降低(P<0.05);而針刺Ⅰ組和針刺Ⅱ組之間
9、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三組患兒治療后痙攣指數(shù)均有極顯著性降低(P<0.01)。在痙攣程度方面,治療后三組數(shù)據(jù)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針刺Ⅰ組痙攣程度有極顯著性改善(P<0.01),針刺Ⅱ組痙攣程度有顯著性改善(P<0.05);針刺Ⅰ組和針刺Ⅱ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針刺Ⅰ組、針刺Ⅱ組痙攣程度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
10、0.05)。
4.在內收肌痙攣角度方面,三組患兒治療前后差值總體均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胭繩肌、踝跖屈肌群痙攣角度方面,三組數(shù)據(jù)治療后總體均值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前后差值總體均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針刺Ⅰ組、針刺Ⅱ組治療后及治療前后差值總體均值比較有顯著性增加(P<0.05),針刺Ⅰ組和針刺Ⅱ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三組患兒治療后下肢
11、不同部位痙攣角度總體均值有極顯著性增加(P<0.01)。
5.在腓腸肌肌電積分值(iEMG)方面,三組患兒治療后及治療前后差值總體均值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比較,針刺Ⅰ組、針刺Ⅱ組治療后iEMG總體均值比較顯著性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針刺Ⅰ組、針刺Ⅱ組治療前后iEMG差值總體均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針刺Ⅰ組、針刺Ⅱ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在右側腓腸
12、肌iEMG方面,三組治療后總體均值比較均有顯著性降低(P<0.05),在左側腓腸肌iEMG方面,針刺Ⅰ組和針刺Ⅱ組治療后總體均值比較有顯著性降低(P<0.05),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
6.出生體重及胎齡與針刺Ⅰ組治療前后腓腸肌iEMG差值與呈負相關性(P<0.05)。
結論:
(1)課題研究未發(fā)現(xiàn)針刺治療(尤其是陰經(jīng)取穴)會增加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肌張力。
(2)陰陽經(jīng)針刺可降低痙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針刺對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粗大運動功能的臨床研究.pdf
- 捏脊療法對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pdf
- 針刺與運動療法二者不同干預次序組合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腓腸肌即時肌電積分的影響.pdf
- 痙癱康膠囊聯(lián)合中藥藥浴改善痙攣型腦癱肌張力的臨床觀察.pdf
- 苯海索聯(lián)合物理治療對腦癱患兒肌張力障礙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pdf
- 補腎通督法針刺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的臨床研究.pdf
- 脊柱推拿結合Vojta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pdf
- 推拿配合懸吊運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站走能力的臨床觀察.pdf
- 痙攣型腦癱康復臨床路徑
- 腦癱患兒痙攣評估與處理
- 表面肌電對痙攣型腦癱兒童早期診斷及療效評估的研究.pdf
- 脊柱推拿法對41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緊張性頸反射殘存的臨床觀察
- 痙攣與肌張力評定
- 痙攣型腦癱患兒模式翻轉視覺誘發(fā)電位研究.pdf
- 以推拿為主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pdf
- “補腎健腦針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影響的研究.pdf
- 中藥熏蒸治療痙攣型腦癱臨床觀察.pdf
- 改良腘繩肌后置術治療痙攣型腦癱屈膝畸形的臨床療效分析.pdf
- 痙攣型腦癱患兒軀干控制能力的評估及療效觀察.pdf
- 原發(fā)性面肌痙攣和肌張力障礙的誤診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