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T”針刀松解術配合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通過觀察小“T”針刀松解術配合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提供一種確實有效的方法。
  方法:
  按照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選擇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骨傷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間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90例,按照隨機順序法分為A、B、C三組,各30例。A組運用單純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超聲引導下行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B組運用單純小“T”針刀松解術:取點

2、:橫線為五個點,枕外粗隆為中心點,然后在上項線上距離后正中線分別向兩側各自旁開2.5cm處定兩點,再在上項線上距離后正中線分別向兩側各自旁開5cm處定兩點,豎線為2個點,分別是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以及頭下斜肌的起點。C組運用小“T”針刀松解術結合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3組均1周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三組治療結束后均配合相同的手法。治療前,治療結束后,分別對3組患者行TCD檢測,并對3組組內、組間椎-基底動脈的收縮峰期血流速度(Vs)、

3、舒張峰期血流速度(Vd)、峰期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數(shù)(RI)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治療前、3周末、3個月后,記錄患者的VAS評分、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并對三組治療后總體療效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三組病例治療前組間在年齡、性別、病程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臨床試驗的全部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1、針刀+SGB組治愈11例,顯效11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

4、為93.3%;針刀組治愈7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7%; SGB組治愈2例,顯效4例,有效1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三組療效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7)。
  2、治療后,在VAS評分、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TCD指標檢測中,三組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表明三種治療方法均有顯著療效;治療后三組進行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5、0.05),表明小“T”針刀松解術結合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術能夠更有效地緩解頸肩部疼痛、癥狀與功能,改善CSA患者椎-基底動脈峰值平均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數(shù)、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峰值流速。
  3、治療后3個月,在VAS評分、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中,三組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眩暈”、“頸肩痛”、“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評價中,針刀+SGB組治療結束后3個月與治療3周后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