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研究生教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汪 悅 教授,研究生教材痹證,,正 名,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jié)、肌肉等處發(fā)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有關節(jié)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里的“痹”則是指病名即風濕病證?!毒霸廊珪?#183;風痹》曰:“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為病也”。這里的“

2、痹”則是指病機氣血痹阻。宋·王祝《全生指迷方》指出:“若始覺肌肉不仁,久而變生他證,病名曰痹”。這里痹是指疼痛或麻木的癥狀。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與西醫(yī)學的風濕病(結締組織病、膠原性疾?。┫嚓P,主要見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增生性骨關節(jié)炎等,也可見于SLE、硬皮病、白塞氏病、干燥綜合征等。,病名本義,,痹的病名,最早見于《內經》,并根據病邪的偏勝分為行痹、痛痹、著痹,根據病邪所傷部位又有皮痹

3、、肌痹、脈痹、筋痹、骨痹五體痹和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腎痹五臟痹。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篇》中論述了濕痹的證候,另立“歷節(jié)病”。隋·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痹證分為“風濕痹”、“風痹”、“風不仁”、“風冷”、“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等證候。唐·王燾《外臺秘要》立白虎病之名。宋代《圣惠方》《圣濟總錄》等書在風寒濕痹之外,另立熱痹一門。金元時代李東垣、朱丹溪則棄“痹證”、“歷節(jié)病”

4、、“白虎病”之名,而另立“痛風”一名。明清醫(yī)家有鑒于病名越來越紛繁,所以多主張統一痹證、歷節(jié)病、白虎病、痛風的病名。,正 名,病名沿革,,對于痹證的病因,《內經》認為以風、寒、濕邪為主?!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篇》提出:“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從病位上,認為在肝腎;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風寒濕合而為邪,傷及血脈,水濕浸淫筋骨關節(jié)所致。金&#

5、183;張子和《儒門事親》提出“痹證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的觀點。金·李東垣《蘭室秘藏》則認為“痛風”的病因主要是血虛。朱丹溪則認為有血虛、血熱、風、濕、痰、瘀之異。,析 理,歷代論述,,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提出痹證確是“寒證多而熱證少”。清代溫熱學家于此頗多非議,吳鞠通《溫病條辨》篇更大聲疾呼:痹證“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熱者亦復不少”。清·喻嘉言《醫(yī)門法律》指出小兒鶴膝風,“非必為風寒

6、濕所痹,多因先天所稟腎氣衰薄,陰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則謂病由“三陰本虧,惡邪襲于經絡”所致。清·葉天土《臨證指南醫(yī)案》對于熱痹的病機有精辟的論述:“從來痹證,每以風寒濕三氣雜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于暑暍外加之濕熱,水谷內蘊之濕熱;外來之邪,著于經絡,內受之郡,著于腑絡?!边@就明確地指出濕熱痹與風寒濕痹病因各異。清·顧松園《醫(yī)鏡》則認為熱痹不僅可由感受濕熱之邪而引起,就是風寒濕痹,“邪

7、郁病久,風變?yōu)榛穑優(yōu)闊?,濕變?yōu)樘?,亦為熱痹?!?析 理,,近幾十年對痹證病因病機的研究的不斷深入,認識也有所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在病因上強調飲食、勞累、病后等內傷病因,稟賦不足先天因素,內傷五氣的致病作用;病機上有痰瘀致痹論、瘀熱阻絡論等新學說,并對不同類型痹證的病因病機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新說探討,,,析 理,,人體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正邪之間消長進退的結果。致病的原因雖由于“邪”,但發(fā)病與轉歸關鍵則又在于“正”。即所謂“正

8、氣存內,邪不可干”?!靶爸鶞?,其氣必虛”。,大多與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密切相關?;蛞蚋改阁w弱多病、年老體衰,或胎中失養(yǎng),孕育不足,或生后喂養(yǎng)失當,水谷精氣不充,均可導致稟賦薄弱,腎精虧虛,或致外邪易侵,或因經絡失養(yǎng)致痹。,恣食甘肥厚膩或海腥發(fā)物,或飲食不節(jié),飲食偏嗜或過量飲酒,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痰濁內生,痹阻經脈氣血而成痹證。,痹證的發(fā)生還與情志因素、勞累過度、病后產后等內傷因素相關。,析 理,,外邪作用于人體后發(fā)病,在病情遷

9、延不愈、反復消長的過程中,外入之邪未必始終羈留不去,每因內外相引,同氣相召,導致風、寒、濕、熱內生,成為久痹的病理基礎。,歷代醫(yī)家多認為痹證外邪致病是因為風寒濕熱四氣,但有學者認為其中濕邪致痹最為多見。,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提出痹為瘀血致病說,創(chuàng)立身痛逐瘀湯;葉天士對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痛入絡”之說,倡用活血化瘀及蟲類藥物搜剔宣通經絡。,析 理,,論 治,治療思路研究,,論 治,寒證用溫藥,熱證用涼藥為常用之法。但在臨床上治療痹證時

10、常見寒熱錯雜之證,這是由于感受風寒日久,寒從熱化或邪郁化熱,但寒邪尚未完全祛除;或病邪偏寒,機體陽氣偏盛;或病邪偏熱,而機體陰氣偏盛,均易產生寒熱錯雜證。寒熱錯雜證一般病程纏綿,寒熱并存,虛實并見,錯綜復雜,既有陰寒之見癥,又有濕熱之變相,其證見畏寒喜暖,關節(jié)疼痛腫脹或變形,局部觸之發(fā)熱,但自覺發(fā)熱;或觸之不熱,但自覺發(fā)熱;有時上肢不溫,下肢發(fā)熱;或上肢發(fā)冷,上肢灼熱;舌紅苔黃,或黃白相兼,脈弦數或細數。故治療時要清熱溫陽并用,清熱不傷

11、陽,溫陽不助熱,臨床治療時難度較大。此時則應寒溫并用,常用方有桂枝芍藥知母湯、越婢湯、小續(xù)命湯等。,,論 治,治療痹證時為了更好的祛除風邪,祛風方藥常與養(yǎng)血、活血方藥同用。養(yǎng)血祛風常用當歸、熟地、川芎、雞血藤、威靈仙、防風等;祛風活血常用川芎、桃仁、紅花等,尤以稱之為“血中氣藥”的川芎為佳,因其既能祛風,又能活血。,川芎,,論 治,指用涼血與散風方藥相配合,治療邪熱入營血所致的病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重癥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常。代表方如

12、銀翹散合清營湯、消風散等,藥如丹皮、生地、大青葉、玄參、紫草等。,丹 皮,生 地,,論 治,痹證多夾濕,治療應重視除濕通絡,用藥不宜重濁,宜選輕清淡滲之品,使經氣宣通,濕邪得除。臨床多以萆薢、薏苡仁、防己、茯苓等為首選,還可佐以祛風之品,以風能勝濕,如防風、羌活、獨活、桂枝等。,羌 活,獨 活,,論 治,痹證日久,邪氣久羈,循經入骨,久之則血凝滯不行,變生痰濕瘀濁,經絡閉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達,必借蟲蟻之

13、類搜剔竄透,方能濁去凝開,氣通血和,經行絡暢。正如前人所謂“風邪深入骨骱,如油入面,非用蟲蟻搜剔不克為功”?;钛叙龀S门谏郊?、地鱉蟲,而穿山甲“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尤善療痹;搜風剔絡,用全蝎、蜈蚣,而蜈蚣對僵攣腫痛又勝一籌;祛風除濕,用烏梢蛇、白花蛇,烏梢蛇效雖略遜,而性平無毒;此外,僵蠶之祛風痰,地龍之清絡熱,露蜂房之祛風毒,螞蟻之溫補強壯等,亦為臨床所常用。由于蟲類藥性多燥,在臨床應用時應配以生地黃、石斛等養(yǎng)血滋陰之品,以制其偏

14、性而增強療效。在用法上,除煎服外,還可焙干研末吞服,既可減少藥物用量,又能提高臨床療效。但要注意,這些藥物多偏辛溫,作用較猛,也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論 治,指用具有燥濕化痰通絡的方藥治療風濕病日久不愈,痰濁凝結,阻滯經絡關節(jié)者。代表方有溫膽湯、導痰湯等。常用藥物如白芥子、膽南星、關夏、僵蠶、茯苓、陳皮、地龍、枳實等。對于痰阻經絡,皮下結塊者,可用化痰軟堅法,藥用牡蠣、僵蠶、血竭、象貝、昆布、海藻等。痰濕停聚關節(jié)致

15、關節(jié)腫脹難消消者,可用逐水化痰法,藥如商陸、白芥子、防己、茯苓、椒目、葶藶子等。,白芥子,,論 治,指用具有通經活絡作用的方藥,作為除針對病因辨證論治外的一種治療方法,不論哪一種風濕病均應輔以本法。枝藤類藥物大多有通絡引經,增強藥效的作用。如絲瓜絡、桑枝、松節(jié)、清風藤、海風藤、絡石藤、忍冬藤、石楠藤、雞血藤、天仙藤等。但在選擇枝藤類藥時也應結合藥性辨證選用則療效更佳。如祛風通絡用清風藤、海風藤、絡石藤、絲瓜絡;清熱通絡用忍冬藤、桑枝;

16、補虛和血通絡用石楠藤、雞血藤、天仙藤;祛濕消腫用松節(jié)、天仙藤。,清風藤,,論 治,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痹》則云:“治外者,散邪為急,治藏者,養(yǎng)正為先。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

17、也?!崩钍显诓捎渺铒L、除濕、散寒的常規(guī)治法外,提倡行痹參以補血,痛痹參以補火,著痹參以補脾補氣之法。《千金方》之獨活寄生湯是扶正祛邪法的代表方。,,論 治,臨床治療研究,(一)痹證治療必須堅持以辨證為基礎,王明義將本病分為四型,濕熱痹型用蠲痹湯加減,熱痹型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頑痹型用桃紅飲加減,虛痹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黎明將本病分為早、中、晚三期治療,早期多屬熱痹、濕熱痹范疇,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通絡、活血止痛。藥用白花蛇舌草、銀

18、花藤、赤芍、生地、桑枝、青風藤、防己、牛膝、茯苓、木瓜等;中期多屬寒痹、腎痹、瘀血痹范疇,藥用制附子、青風藤、杜仲、牛膝、歸尾、紅花、石楠藤、川斷、靈仙等;晚期多屬虛痹、頑痹范疇,藥用蜈蚣、全蝎、地龍、黃芪、當歸、首烏藤、枸杞子、丹參、紅花等。,,論 治,痹證初期或急性發(fā)作階段則以多邪實為主,患者肢體關節(jié)疼痛腫脹較為劇烈,而疼痛腫脹乃邪氣痹阻所致,所謂“諸痛為實”也,“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治療重點在于祛

19、邪通絡,邪氣一去,絡脈舒通,則痹痛自除。,,論 治,風邪偏盛,疼痛游走不定者,用防風、白芷、尋骨風;濕邪偏盛,肢體漫腫者,用防己、晚蠶砂、萆薢;寒邪偏盛,冷痛惡寒者,用制川草烏、熟附片、麻黃、桂枝、細辛。痹證日久,正氣耗傷日漸明顯,此時治療當以攻補兼施,絕不可一味祛邪,或單投扶正之品。陽氣偏虛者常用黃芪、黨參、鹿角片、仙靈脾、肉桂等。陰血不足者,多配入生熟地、當歸等,地黃可重用,一般15~90克。久用皮質激素者,多呈陰虛陽亢

20、之象,如面赤、煩熱、口干、形瘦等,治療時可加用鱉甲、龜版等滋陰潛陽之品。,,論 治,素體陰虧血熱或病久傷陰血之痹證,常用養(yǎng)陰清熱與祛風除濕并用之法,養(yǎng)陰清熱藥常用當歸、白芍、生地、熟地等。關節(jié)變形僵直一類痹證,在應用活血通絡,或蟲類透骨搜風等藥之同時,也常配伍補肝腎養(yǎng)血之品。痹證恢復期,痹的癥狀已基本消失,應以調理氣血之法善后,意亦在正邪兼顧。,,論 治,(二)辨證結合辨病,提高治療效果,辨證與辨病結合,研究疾病和證候的關系,探

21、索臨床診治的規(guī)律,才能相得益彰。如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常用青風藤、穿山龍、徐長卿、雷公藤等。前三味祛風除濕、蠲痹止痛力較強,副作用較小。雷公藤蠲痹止痛,療效顯著,但易產生副作用,使用時必須謹慎。對于骨關節(jié)炎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可選用威靈仙、皂角刺等。對于痛風,因其主要是由于高尿酸引起,因此在治療時可重用化濕利水之品,如車前子、澤瀉、玉米須、防己、茯苓、豬苓、滑石、金錢草等,以促進尿酸的排泄。對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可用寒水石、虎杖等,來降低

22、血沉、抗“O”、粘蛋白等指標。,,論 治,對于本病不少醫(yī)家從辨病的角度,自擬驗方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范積平等用龍?zhí)偻ū詼委煴静?8例,藥用桑枝、獨活、穿山甲、秦艽、絲瓜絡、防風、海風藤、豨薟草、防己、川芎、雞血藤、甘草、威靈仙等,臨床治愈8例,顯效27例,有效20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0.9%。張瑜用虎蛇千靈湯,藥用烏梢蛇、千年健、威靈仙、蠶砂、薏苡仁、海風藤、豨薟草、蒼術、甘草等,治療本病119例,治愈112例,好

23、轉6例,無效1例。薛長連等用清熱利濕關節(jié)湯治療本病56例,藥用川烏、桂枝、生石膏、忍冬藤、防己、茯苓、白術、澤瀉、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甘草、赤芍等,近期控制33例,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3%。徐榮謙用蠲痹湯治療幼年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26例,藥用炙麻黃、白芥子、鹿角霜、穿山甲、附子、淫羊藿、金毛狗脊、川續(xù)斷、桑寄生、當歸、川牛膝、黃芩、黃連等,總有效率96.15%。,,論 治,孫艷春等用三龍三蟲湯治療本病75

24、例,治宜祛風勝濕、溫陽通脈,藥用地龍、烏梢蛇、穿山甲、地鱉蟲、全蝎、蜈蚣、桂枝、制附子等,治愈10例,顯效33例,有效2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3.3%。李學增自擬三土湯,藥用土茯苓、土貝母、土三七、銀花、蒲公英、薏仁、赤芍、川芎、王不留行、生地、補骨脂、全蝎、蜈蚣等,治療本病52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3例,有效1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4%。李保朝等用麝香、海馬、白芥子、全蝎、穿山甲、白花蛇、制馬錢子等制成麝馬類風濕

25、丸,治療本病300例,總有效率為98.67%。張立亭等用單味中藥山蒼子根治療本病44例,總有效率為90.47%。錢國忠用雷公藤、生川烏、生草烏、杜仲、紅花、川牛膝、當歸、桂枝、木瓜、羌活等制成雷公藤合劑,治療150例,顯效43例,有效98例,無效9例。,,論 治,(三)特殊痹證的治療,燥痹的治療燥痹與西醫(yī)學干燥綜合癥相類似,病機以陰液不足為本,燥熱、氣滯、瘀血為標,病機關鍵為陰虛絡滯。干燥綜合癥的辨證論治諸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

26、探討。,,論 治,董振華根據本病病因病機及病變的特殊性,分為陰虛津虧、氣虛失運、瘀血內阻、陰虛挾濕四型。王建英等分燥邪犯肺、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肺胃陰虛、陰虛內熱五型。王鵬宇等將本病分為內、外燥。內燥分包括兩型:津液氣化、敷布失常,精血虧損、失與滋榮;外燥包括兩型:外感燥邪、兼夾風熱,風寒濕痹、化燥傷陰。胡兆平根據局部涎腺表現,結合中醫(yī)辨證,分為腫大型(濕熱型)、感染型(風熱型)、類腫瘤型(氣陰兩虛型)、萎縮型(陰虛血熱型)。,

27、,論 治,呂慧青等以健脾益氣生津法(內、外治法)治療27例患者,總有效率88.19%。內治法基本方為太子參、白術、茯苓、山藥、白扁豆、石斛、黃精、玉竹、天花粉、甘草等,隨證加減;外治法藥用白花蛇舌草、谷精草、金銀花、石斛、玄參,煮沸蒸熏眼及口腔。張淑英運用清熱除濕法治療18例患者,基本方為藿香、佩蘭、蘇梗、生薏苡、白豆蔻、杏仁、清半夏、陳皮、川厚樸、砂仁、連翹、滑石、生姜,總有效率88.9%。陳一峰等采用清燥救肺湯和大黃蜇蟲丸治療

28、患者26例,總有效率88.5%,亦明顯高于對照組58.3%。王慧等運用潤燥合劑治療30例患者,藥物組成:生黃芪、當歸、花粉、石斛、麥冬、王不留行、炮山甲、漏蘆、三棱、莪術等,取藥20~40劑,病情控制后,改為丸劑長服。結果治療組治愈20例,好轉9例,無效1例;對照組好轉4例,無效6例。廖承建以麥冬清肺飲加減治療32例患者,方藥組成:麥冬、沙參、玄參、生地黃、黃芪、太子參、葛根、烏梅、五味子、當歸、知母等,結果治療組治愈21例,好轉9

29、例,無效2例;對照組好轉3例,無效8例。,,論 治,肌痹的治療在中醫(yī)古醫(yī)籍中沒有硬皮病這一名稱,但根據硬皮病皮膚增厚變硬,手指腫脹僵直,肢體關節(jié)疼痛等表現,應隸屬于中醫(yī)“痹證”范疇,尤其與“皮痹”更為接近。徐宜厚根據硬皮病浮腫期、硬化期、萎縮期的臨床特征,將其病位分別歸納于肺、脾、腎之臟論治,分為衛(wèi)弱肺虛、寒凝肌膚證,脾腎陽虛證、寒濕痹阻證, 元氣虛怯證、血阻經絡證;顧伯華以溫經散寒、調和營衛(wèi)、祛風通絡為原則,擬方用凈麻黃、熟地

30、、鹿角片、制川烏、羌獨活、威靈仙、炙黃芪、丹參、赤芍、當歸、桂枝、烏梢蛇。,,論 治,王德馨采用活血化瘀、調和營衛(wèi)、補益氣血、溫補腎陽法,以黨參、黃芪、桂枝、熟地、赤芍、紅花、首烏、雞血藤、丹參、陳皮、香附、鹿角膠、甘草為基本方,治療100例系統性硬皮病療效滿意。蘇立德以溫陽通絡、活血化瘀、調和營衛(wèi)、扶正祛邪為治則,基本方為黃芪、黨參、當歸、丹參、赤芍、川芎、紅花、桂枝、雞血藤、肉桂、仙靈脾、腹蛇、祁蛇、甘草,治療180例,總有效率

31、為80.6%。貝潤浦以養(yǎng)陰補血與溫經破瘀為主法,擬基本方為生熟地、玄參、天花粉、赤白芍、首烏、雞血藤、當歸、丹皮、丹參、蘇木、炙桂枝、片姜黃、鱉甲、功勞葉、制川草烏、益母草。,,論 治,朱仁康擬軟皮丸,取川芎、炮姜、桂枝、丹參、桃仁、當歸各等分,研末,煉為丸。每丸重9g,日服2次,每次l丸。苑勰以當歸、川芎、紅花、葛根等藥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1g,日服3次,每次4~8片。蘇立德用積雪草提取物積雪甙(每片l0mg),每次2~4片,每

32、日口服3~4次,治療硬皮病100例,總有效率達85.5%。李瑩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8~18m1加5%葡萄糖液500m1靜脈滴注,每日1次,15~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5例,總有效率94%。謝晶輝用靈芝菌體制成注射液,每日1~2支,肌肉注射,連用1~4月為1療程,治療本病13例,有效率83 .3%。,,論 治,脊痹的治療脊痹與西醫(yī)學強直性脊柱炎相類似,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從中醫(yī)病因學來看,本病的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致腎督

33、虧虛,精血不足,筋脈失濡。正氣虧虛、精血不足是本病的內在因素。正虛可致血虛生風、陽虛生寒、脾虛生濕。正如《內經》所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痹也”,風寒濕相互夾雜合而為邪,侵犯人體肌腠、經脈、筋骨、關節(jié)而發(fā)為痹證,其病位在脊柱、腰尻。,AS伴發(fā)急性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竹節(jié)風,,論 治,陳紀藩在用通痹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同時,結合辨證論治,將AS分為濕熱毒瘀型,方用四妙丸加味;寒熱錯雜型,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肝腎氣血虧虛型,方用獨活

34、寄生湯加減。取得顯著療效。焦樹德將強直性脊柱炎分為腎虛督寒證,方用補腎強督治尪湯;邪郁化熱證,方用補腎強督清化湯;痹阻肢節(jié)證,方用補腎強督利節(jié)湯;邪及肝肺證,方用補腎強督調肝湯。治療AS46例,顯著好轉26例,好轉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30%。,,論 治,王明喜等用強脊湯(獨活、桑寄生、當歸、川芎、桂枝、青風藤、絡石藤、千年健、黃芪、全蝎、地龍、元胡、葛根、白芍、狗脊、補骨脂、續(xù)斷、甘草)治療強直性脊柱炎55例,結果顯著好

35、轉18例,好轉3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55%。蔡建成等用溫陽通痹方(附子、鹿角片、雷公藤、生川烏、草烏、仙茅、仙靈脾、黃芪、馬錢子、水蛭、三七粉、蜈蚣、全蝎、赤白芍)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0例,治愈8例,顯效15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論 治,痛風的治療痛風的病機主要是先天不足,正氣虧虛,經脈失養(yǎng);或濕濁排泄緩少,流滯經脈;或脾運失司,痰濁凝滯關節(jié);或感受外邪,邪痹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均致關節(jié)、筋骨、

36、肌肉疼痛、腫脹、紅熱、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而形成本病。關于本病的辨證分型有多種方法。,,論 治,按痹證分型,如梁氏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氣血虧虛四型;榮氏在上述4型之外,尚有濕熱痹證和寒濕痹證。,按階段分型,如從氏根據本病的不同病變階段分急性期、恢復期論治,急性發(fā)作期治以清熱利濕,滋補肝腎,標本兼治;恢復期治以滋補肝腎為主。,,論 治,本病急性發(fā)作階段治療應加強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可用虎杖、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本病主要

37、是由于高尿酸引起,因此在治療時可重用化濕利水之品,如車前子、澤瀉、玉米須、防己、茯苓、豬苓、滑石、金錢草等,以促進尿酸的排泄。,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常常有較明顯的關節(jié)僵硬、畸形,是由于濕熱阻絡,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津凝為痰,血滯為瘀所致。治療應加強化痰祛瘀,如制南星、白芥子、僵蠶、桃仁 、紅花等。,,論 治,(四)常用中成藥,尪痹顆粒藥物組成:白芍、地黃、獨活、防風、附子、狗脊、骨碎補、桂枝、紅花、伸筋草、熟地黃、威靈仙、續(xù)斷、羊骨、

38、淫羊藿、皂刺、知母。功能與主治:補益肝腎、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主治久痹體虛,關節(jié)疼痛,局部腫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見有上述證候者。備注:孕婦慎服。 正清風痛寧藥物組成:清藤堿。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適用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早期。備注: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既往有藥物過敏史者慎用。 風濕骨痛丸藥物組成:川烏(制)、草烏(制)、紅花、甘草、木瓜、烏梅肉、麻黃等.。功能與主治:抗炎鎮(zhèn)

39、痛,用于風濕關節(jié)炎及關節(jié)和神經部位的疼痛。,,,論 治,復方雪蓮膠囊藥物組成:雪蓮、延胡索(醋制)、羌活、川烏(制)、獨活、草烏(制)、木瓜、香加皮。功能與主治:溫經散寒、祛風逐濕、舒筋活絡。用于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和各類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備注:孕婦忌服。 帕夫林藥物組成:白芍總甙。功能與主治: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主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干燥綜合癥等。備注:副作用可見輕度的消化

40、道癥狀,停藥后可消除。 雷公藤多甙片藥物組成:雷公藤多甙。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主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備注:副作用有女性月經不調及停經,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痛腹瀉等。,,論 治,益腎蠲痹丸藥物組成:地黃、當歸、淫羊藿、仙靈脾、骨碎補、全蝎、蜈蚣、地龍、蜂房、地鱉蟲等。 功能與主治:溫補腎陽,益氣壯督,搜風剔邪,蠲痹通絡。適用于類風濕、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關節(jié)病、腰頸椎

41、骨質增生、肩周炎等。 備注:本丸是標本兼治之品,起效較慢,一般三十天為一療程。對曾服用多種藥物治療的患者,在服用本丸疼痛減輕后才可逐漸遞減原服用藥物,不可驟停。,,論 治,(五)外治法,1.生姜250g(取汁),乳香(研末)15g,沒藥(研末)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姜汁并廣膠溶化,后下乳香、沒藥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用于風寒濕證。2.烏頭(生用不去皮)30g,木鱉子(去殼)30g,白芥子30g,鱉甲

42、30g,杏仁(生用)40g。將上藥研為粗末,加水3000ml,煎數沸去渣,乘熱淋洗患處,冷后再加熱,復淋洗。用于筋骨疼痛攣急者。3.雄黃30g,斑蝥30g,麝香10g。先將雄黃、斑蝥研成細末,用蜂蜜適量拌成糊狀,再加入麝香拌均勻,裝瓶蓋緊備用。找好患部穴位或痛點作記號。將膠布剪成3cm見方,正中放米粒大小藥糊,對準穴位或痛點將膠布貼好。每次貼4~8個點,全身關節(jié)最多可貼20個點。貼后2~4小時有熱感和刺痛感。8~12小時起水泡,不要碰

43、破。貼后1~7天不可洗患處,防止感染。若水泡直徑超過3cm,疼痛劇烈時,可挑破放液,涂龍膽紫即可。適用于局部腫痛明顯者。,,論 治,名家經驗采擷,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原南京中醫(yī)學院院長,江蘇省名老中醫(yī),中華全國中醫(yī)藥學會理事,江蘇省中醫(yī)學會名譽會長。周仲瑛認為痹證的治療不外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祛瘀、補虛七端,但又當據證參合應用,概要論述于下:,,論 治,1.寒熱既應分治,也須相機合伍:風寒濕痹、風濕

44、熱痹兩類證候,在急性期固然可出現表證,如寒證畏寒發(fā)熱、無汗、肢節(jié)疼重,熱證身熱有汗不解,歷節(jié)煩疼,但在慢性期則并無明顯寒熱表證可據,故切不可與一般外邪傷人皆具表證等同理解。2.頑痹化痰祛瘀,當重蟲類搜剔:頑痹因三氣與痰瘀互相搏結為患,內外合邪,愈益深伏骨骱,纏綿難已,臨證如雜見風寒濕熱癥狀者,當結合祛邪,與肝腎氣血虧虛并存者,又當同時扶正補虛。,,論 治,3.久痹治本顧標,益腎補氣養(yǎng)血:久痹,寒傷陽氣,熱耗陰血,傷筋損骨,病及肝腎,

45、正虛邪留,可見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之證,故當扶正祛邪,治本顧標,如受感觸發(fā),病情活動,又須標本兼顧。4.注意病位、病證特點及辨病用藥:痹證病在肢體關節(jié),而部位不一,故應注意病位所在選藥。同時還應選用相應的藤類藥通絡引經,以增藥效。其他如針對病機病證特點組合配藥,亦有助于療效的提高,如地黃、仙靈脾陰陽相濟益腎而蠲痹,石楠藤、鹿銜草補虛而祛風濕;松節(jié)、天仙藤祛濕消腫;透骨草、威靈仙通利關節(jié);漏蘆、土茯苓清解濕毒等。,,論 治,南通市中醫(yī)院

46、主任醫(yī)師,南通市中醫(yī)院首任院長,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常務理事,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中醫(yī)風濕病學會顧問。朱良春對于痹證的治療,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益腎壯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正勝邪卻;另一方面,蠲痹通絡之劑,多辛溫宣散,走而不守,藥力難以持久。通道益腎壯督,使藥力得以加強,藥效得以延長,從而發(fā)揮最佳的治療作用,使治療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論 治,邪氣之入侵及病情之發(fā)展,與腎督關系至為密切。經云:“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蹦I為

47、水火之臟,督統一身之陽,“衛(wèi)出下焦”。衛(wèi)陽空疏,屏障失調,致使病邪乘虛而入。既病之后,機體無力驅邪外出,使邪氣由表衛(wèi)、皮毛、肌腠,漸次深入經絡、血脈、筋骨。另外,肝主筋,腎主骨。筋骨既賴肝腎精血的充養(yǎng),又賴腎督陽氣的溫煦。肝腎精虧,腎督陽虛,不能充養(yǎng)溫煦筋骨,使筋攣骨弱而留邪不去,痰濁瘀血逐漸形成,必然造成痹證遷延不愈,最后關節(jié)變形,活動受限,頑痹成矣。,“益腎壯督”包含兩個涵義,一是補益肝腎精血,二是溫壯腎督陽氣。陰充陽旺,自可驅邪外

48、出,也可御敵不致再侵。筋強骨健,必然關節(jié)滑利,客邪不會留注不去,痰濁瘀血無由生。,,論 治,朱良春臨床經常使用蟲藥,治療頑痹更是如此,痹證日久,邪氣久羈,深經入骨,氣血凝滯不行,變生痰濕瘀濁,經絡閉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達,必借蟲蟻之類搜剔竄透,方能濁去凝開,氣通血和,經行絡暢,深伏之邪除,困滯之正復。寒濕甚者,用烏蛇、蠶沙,并配以川烏、蒼術;化熱者,用地龍,并配以寒水石、葎草;夾痰者,用僵蠶,并配以膽星或白芥子;夾瘀者,用

49、地鱉蟲,并配以桃仁、紅花;痛甚者,用全蝎或蜈蚣研末吞服,并配以元胡或烏頭;關節(jié)僵腫變形者,合用蜂房、僵蠶、蜣螂蟲;病變在腰脊者,合用烏蛇、蜂房、地鱉蟲。,蜣 螂 蟲,僵 蠶,,論 治,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兼職教授、黑龍江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醫(yī)師,全國著名老中醫(yī),中醫(yī)內科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yī)院客座教授,浙江省中醫(yī)院顧問。1989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載入《世界知識分子名人錄》、《世界男人名人錄》。,1990年被選入首批全國繼

50、承老中醫(yī)學術經驗專家之一。1991年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4年被評為邊遠地區(qū)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國家人事部批準為終身教授。2003年獲中華中醫(yī)學會成就獎。2004年獲中國醫(yī)師獎。2006年獲首屆中醫(y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論 治,張琪診治痹證主要有以下經驗:1.發(fā)病多由正虛邪襲,治療勿忘扶正祛邪:人體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正邪之間消長進退的結果。致病的原因雖由于“邪”,但發(fā)病與轉歸關鍵則又在于“正”。因此可知痹證的發(fā)病多由正氣虛

51、弱,外邪侵襲所致。其中正氣虛弱又是疾病發(fā)生的關鍵。正氣虛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如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飲食勞倦、七情太過、久病傷正等等?;疾≈?,由于正虛無力驅邪外出,以至風寒濕熱之邪,得以逐漸深入,阻于經絡關節(jié),內外相合而發(fā)痹證。因此臨證中尤其勿忘扶正祛邪這一治療原則。2.痹多挾濕,治療重視除濕通絡:歷代醫(yī)家多認為痹證是由于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但經過多年臨床觀察,發(fā)現其中濕邪致痹最為多見。這是由濕邪性質所決定的,濕為陰邪,其性重濁

52、粘滯,感邪難以速去,表現在臨床上則見疾病纏綿難已。辨證要點在于肢體重著疼痛、麻木、難以轉側,皮下結節(jié),肢節(jié)腫脹,苔膩脈濡等。。因此,臨證治療此類痹證,應重視除濕通絡,用藥不宜重濁,宜選輕清淡滲之品,使經氣宣通,濕邪得除。,,論 治,3.熱痹并非少見,臨床酌用清熱通絡:痹證確以寒證多見,但臨床觀察,熱痹亦較多見。尤其是有些病例雖以風寒濕痹表現為主,但也常伴有口干咽燥、便干、尿赤、煩熱等表現。因此,清熱通絡法在痹證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也十分重

53、要。4.痹久多夾瘀,用藥必須活血通絡:痹證日久大多挾有血瘀證,因痹證以疼痛為其主要表現,其病機乃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經脈氣血長期不得通暢,往往形成血瘀,瘀阻絡脈,更加重了痹阻,使疼痛諸癥加重,甚至骨節(jié)變形,活動受限,臨床可見肢節(jié)疼痛如錐刺,舌質紫暗等,因此治療必用活血通絡之藥,才能見功。,,論 治,師從外祖父李講義先生學習中醫(yī),17歲即開始進行臨床診療,深入實踐,刻苦鉆研。18歲時,開設濟生堂,獨立行醫(yī),以樹德為懷,醫(yī)術受到稱贊

54、,醫(yī)名漸振。1984年春,他奉調到中日友好醫(yī)院工作,歷任中日友好醫(yī)院中醫(yī)內科副主任、專家室副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曾榮獲衛(wèi)生部授予的“全國衛(wèi)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衛(wèi)生部、人事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全國500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論 治,焦樹德認為尪痹的最大特點是關節(jié)、肢體變形。而且常有兩手指、腕關節(jié)及足趾、踝關節(jié)出現對稱性的脹痛,其疼痛常表現為夜間痛重。兼有病程較

55、長,有的手足心或患處發(fā)熱等特點,這是因為寒濕邪勝,久郁不解而出現的“標熱”之象,此時舌苔也可見黃色,脈也可見數象。還有的脊柱彎曲變形,身體不能隨意屈直,甚至形成《內經》所說“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之狀而成廢疾。此為風寒濕中寒邪勝而深侵入骨所致。腎主骨,肝主筋,肝腎同源,肝腎受邪,筋骨失養(yǎng),故見關節(jié)變形。脈象多見沉弦、沉滑、沉細或弦滑、沉弦滑,尺脈常見沉細、弱等,證屬腎虛寒盛。,,論 治,尪痹雖然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但又有腎虛寒邪

56、深侵和久痹不已、復感三邪,內舍腎肝的特點。腎主骨而與肝同源,腎虛水不涵木,精血不足,筋骨失養(yǎng),痹而不已可致“筋縮”、“攣節(jié)”,骨質疏松,關節(jié)肢體變形。脊柱屬督脈與腎脈相聯,故也可見彎曲、僵硬。肝為“罷極之本”,“腎為作強之官”,肝腎受邪,故見患者“幾成廢人”之狀。治療此證,必須抓住腎虛寒盛的特點,進行以補腎祛寒為主的治則設計。若有的出現標熱癥狀時,要兼佐清熱之品,將標熱癥狀治愈后,仍治腎虛寒盛之證。由于肝腎同源,也要照顧養(yǎng)肝。在整個治療

57、過程中,還要照顧到保護脾胃,因為服藥也要靠脾胃的吸收,運化。,,論 治,治法以補腎祛寒為主,輔以化濕散風,養(yǎng)肝榮筋,佐以壯骨利節(jié)活血通絡。以自擬的補腎祛寒治尪場隨證加減。處方:補骨脂9~12g,川續(xù)斷12~15g,生熟地各10~15g,骨碎補9~15g,淫羊藿9~12g,桂枝9~15g,制附片6~12g。赤白芍各9~12g,獨活10g,威靈仙12g,知母9~12g,麻黃3g,松節(jié)15g,牛膝9~12g,防風6~lOg,伸筋草30g,

58、蒼術6~10g,炙山甲6~9g。水煎服,每日1劑。上肢關節(jié)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黃9g,羌活9g。瘀血明顯者,加血竭O.7~O.9g(分沖),乳香、沒藥、皂刺各6g。,,論 治,上肢關節(jié)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黃9g,羌活9g。瘀血明顯者,加血竭O.7~O.9g(分沖),乳香、沒藥、皂刺各6g。脊柱僵直變形者,可加金狗脊15~30g,白僵蠶6~10g,羌活6~9g,鹿角膠9g。兼有低熱或患病關節(jié)發(fā)熱者,可減輕桂枝、附片用量,去淫羊藿

59、、蒼術,加黃柏10~12g(黃酒浸3小時以上),地骨皮10~12g。此湯必須多服久服。并且應在服湯藥數10劑或百余劑,病情約已減輕2/3時,須將此湯藥5劑,共為細末。每次服3g,1日服2~3次,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服完后,可再據證稍事加減,共為細末,繼續(xù)服半年,重者也可服1年左右?;⒐乾F已禁用,在此可用透骨草15g,尋骨風15g,自然銅6~9g(先煎),三藥同用代替之。,,論 治,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中醫(yī)院中醫(yī)內科主任醫(yī)師,全國

60、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江蘇省名中醫(y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為江蘇省中醫(yī)學會急癥研究會副主任委員,風濕病專業(yè)委員會顧問等職。為全國老中醫(y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蘇省衛(wèi)生廳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yī)院內科主任等職。國家首批500名中醫(yī)師承工作指導教師。,,論 治,汪履秋治療痹證主要有以下特色和經驗:1.疾病初起,治宜疏表開腠發(fā)汗:本病初起多為外邪襲表,病勢尚淺,可用疏表開腠、解肌發(fā)汗的方法,因勢利導,祛邪外出

61、。一般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發(fā)汗散邪藥。輕者如羌活、防風、白芷之類。重者必投以麻黃、桂枝等辛溫之品,用量一般在8~15g。對于表虛汗多者,用量不可過大,以免汗出過多,耗氣傷陰。2.急性發(fā)作,重在祛邪通絡止痛:本病初期或急性發(fā)作期多以邪實為主,因為此時肢體關節(jié)疼痛腫脹較為劇烈,而疼痛腫脹乃邪氣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所謂“諸痛為實”也。治療重點在于祛邪通絡,邪氣一去,絡脈舒通,氣血流暢,痹痛自除,所謂“通則不痛”也。此時切不可浪施補益,

62、以免閉門留寇,邪戀不去,而致病情纏綿不愈。祛邪要根據病邪的特點針鋒相對,大舉進攻,直剿病邪,處方遣藥要準、要狠,藥物劑量相對宜大,病重得可一日二服。否則病重藥輕,治難獲效。即使兼有正虛之象也只能在祛邪的基礎上稍佐扶正之品。邪氣不去,則正氣愈傷,而祛邪則利于正氣的恢復。,,論 治,3.痹病多寒,用藥每投溫散走竄:寒主收引凝滯,寒邪偏勝則疼痛劇烈。故痹痛多以寒邪為主因,寒與風濕相合而成風寒濕痹,或寒濕郁久化熱,而致寒熱夾雜,純屬熱證者較為

63、鮮見。治療痹證必須以溫藥為主,即便是風濕熱痹也要在清熱的同時配以溫散之品,不可一味寒涼清熱,以免濕遏不化。此外,溫藥也有利于經絡的疏通。此外,臨床上還常用枝藤、蟲蟻等祛風通絡藥,這類藥物亦多為性溫之品,對病久邪氣沉伏筋骨之間者用之多有良效。4.熱痹頑疾,重施苦寒請熱解毒:清熱之法亦不可忽視,特別是在病變急性活動期表現為肢體關節(jié)紅腫疼痛,局部捫之灼熱,身熱煩渴者,清熱之法更屬必不可少。在臨床上常用白虎桂枝湯或四妙丸加味治療熱痹證。對于風

64、熱較盛,高熱、煩渴、惡風、關節(jié)紅腫熱痛者,多用白虎桂枝湯;濕熱較盛,下肢關節(jié)腫痛、口苦而粘、小溲短赤者,多用四妙丸。熱甚痛劇者,加入黃芩、連翹、虎杖、忍冬藤、鬼箭羽、白花蛇舌草、青風藤等。,,論 治,5.久痹不已,重視益氣養(yǎng)血扶正:痹證日久,正氣漸傷,若陽氣陰血受損,營衛(wèi)空虛,防御疏懈,往往反復感邪,病情波動;若肝腎虧虛,骨節(jié)筋脈失榮,氣血運行滯澀,每每肢體廢用,疼痛不已。此時絕不可一味祛邪,而應重視扶正。陽氣偏虛者常用黃芪、黨參、鹿

65、角片、仙靈脾、肉桂等。陰血不足者,多配入生地、熟地、當歸等。,,實 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向中醫(yī)學的滲透,運用各種實驗方法探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斷深入。陳紀藩等研究結果發(fā)現通痹靈(由桂枝、芍藥、知母、生姜、甘草、麻黃、白術、馬錢子、乳香、蜈蚣等組成)可以明顯抑制佐劑性關節(jié)炎(AA)大鼠滑膜成纖維細胞增殖,下調AA大鼠滑膜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實驗表明通痹靈

66、治療類風關的作用機理之一可能是通過下調滑膜細胞的分泌功能,使AA大鼠滑膜成纖維細胞的過度增殖恢復正常。復方丹參注射液(由丹參、降香組成)對Ⅱ型膠原誘導性大鼠關節(jié)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增加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全血粘度,減輕關節(jié)病理改變。提示其通過激活SOD加快組織內自由基的清除,來保護關節(jié)滑膜組織免受損害的作用,并通過改變高凝狀態(tài),起到緩解關節(jié)炎癥的作用。,,實 驗,近幾年來,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治療類風

67、關具有較好療效的中藥進行了實驗研究,發(fā)現這些藥物在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為探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作用機理,提供了初步依據。如木瓜、秦艽、豨薟草、川烏、草烏、漢防己、刺五加、蛇類、薏苡仁、懷牛膝、杜仲等有抗炎作用;秦艽、漢防己、細辛、蒼耳子、桂枝等有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能抗過敏介質釋放、抗組胺、抗乙酰膽堿、抑制補體;杜仲、桑寄生、川烏、薏苡仁、獨活、元胡、漢防己、細辛等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青風藤、蒼耳子、骨碎補、細辛等有

68、免疫抑制作用。,,實 驗,董振華等通過對60例SS患者血液流變學檢測及養(yǎng)陰生津中藥治療效果觀察,結果表明,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的全血粘度低切變率、血沉與紅細胞聚集指數各項指標,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說明本病血液粘滯性升高主要是由于紅細胞聚集性增強所致。而采用養(yǎng)陰生津中藥對其中22例PSS患者治療后,血漿粘度明顯下降,提示養(yǎng)陰生津中藥具有糾正血漿粘度異常的作用。孫曉平等觀察了用中藥活血生津丸治療38例SS患者T細胞亞群的的變化

69、,結果表明,用活血化津丸治療后,T8水平及T4/T8比例恢復正常。推論該病的自身免疫狀態(tài)與T4/T8比例失衡有關,提示該藥的治療作用在于調整了這種失衡狀態(tài)。,,實 驗,有關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的實驗研究報道較少。陳氏將尿酸鈉溶液注入大鼠踝關節(jié)內造成急性痛風模型,中藥防己黃芪烏苡湯能顯著抑制膠原酶活性,減輕膠原纖維斷裂,并且其作用強于秋水仙堿。李氏通過實驗證明痛風寧口服液能抑制尿酸鈉結晶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對尿酸鈉結晶誘導的家兔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