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紅樓夢》中“一僧一道”的文化意蘊(yùn)</p><p> 摘要:《紅樓夢》中“一僧一道”集中體現(xiàn)了曹雪芹對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與體悟?!耙簧坏馈痹谔摶镁撑c塵世之間示現(xiàn)的形象變幻,旨在告誡世人要破除對臟與潔、丑與美的執(zhí)著;“一僧一道”同時登場,折射了中國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補(bǔ)的文化態(tài)勢;“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對紅樓諸人物的度化指引。 </p><p>
2、關(guān)鍵詞:“一僧一道”;佛道融合;中國文化 </p><p> 中圖分類號:I207.411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6-0077-06 </p><p> [HJ1.95mm] </p><p> 在《紅樓夢》中,“一僧一道”以其相貌奇特、來去無蹤、時隱時現(xiàn)、外丑內(nèi)慧的基本特征與非凡魔力,既為小說本身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同時也給
3、讀者留下了費解的困惑。在紅樓諸人物中,“一僧一道”的活動實際構(gòu)成了紅樓敘事的一條暗線。他們云游至原始神界大荒山,將靈性已通、凡心已熾的頑石幻化為一塊鮮明瑩潔、扇墜大小的美玉,并將其攜入紅塵,在歷經(jīng)十九個春秋的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之后,最后又將其攜回神界本源,返歸自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整部小說即是以此為故事框架而逐步展開的。這“一僧一道”集中體現(xiàn)了曹雪芹對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與體悟。本文即以這“一僧一道”為切入點,來追尋其中之文化
4、意蘊(yùn)。 </p><p> [BT(1+1]一、“一僧一道”的形象:美丑變幻之文化意蘊(yùn) </p><p><b> [BT)] </b></p><p> “一僧一道”在《紅樓夢》不同情節(jié)中的形象有著較大的變化。在小說第一回中,頑石于大荒山無稽崖所見到的一僧一道是仙風(fēng)道骨、軒昂飄逸的。作者這樣描寫道:“俄見一僧一道遠(yuǎn)遠(yuǎn)而來,生得骨格不凡,
5、豐神迥異,來到這青埂峰下,席地坐談?!雹?</p><p> 但是,頃刻之間,他們的形象便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塵世之中的甄士隱所見的一僧一道形象邋遢、狂放不羈:“那僧則癩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瘋瘋癲癲,揮霍談笑而至?!奔爸恋诙寤兀瑢氂衽c鳳姐被趙姨娘作法陷害、病入膏肓之際,這一僧一道又飄然而至,依然是一個癩頭和尚、一個跛足道人,但此時的形象又略有變化,書中對和尚的描寫為:“鼻如懸膽兩眉長,目似明星蓄寶光;
6、破衲芒鞋無住跡,骯臟更有一頭瘡。”那道士的模樣則是:“一足高來一足低,渾身帶水又拖泥;相逢若問家何處,卻在蓬萊弱水西。”在小說即將結(jié)束之際,亦即小說的第一百一十七回,賈寶玉所見到的和尚仍然是“滿頭癩瘡,渾身腌?破爛”的邋遢形象。 </p><p> 那么,為何這“一僧一道”在太虛幻境“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異”,而到了凡間就變得“癩頭跣腳”、“跛足蓬頭”呢? </p><p> 在中國古
7、典小說中,和尚被描繪成外貌丑陋、瘋癡癲狂的形象,并非偶然現(xiàn)象,而是有著頗深的文化淵源。眾所周知,佛教以戒、定、慧三學(xué)作為修行之綱領(lǐng),其中的“持戒”有“五戒”、“十戒”等。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律,無論出家在家皆應(yīng)遵守,其內(nèi)容為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笆洹睘樯硰浗浜蜕硰浤峤洌窃谖褰渲庠偌由喜煌匡椣?、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亦不視聽歌舞、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五條。故而,不重視外形,不打扮美飾乃是佛教的基
8、本觀念。中國化的禪宗更是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摒棄原始佛教繁蕪的修習(xí)儀式,認(rèn)為佛法不過是“吃飯、著衣、屙屎、送尿”,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悟道,并逐步發(fā)展為自由放任,甚至表現(xiàn)為癲狂不羈。這固然是佛教中國化在理論層面上發(fā)展的結(jié)果,同時也在客觀上鼓勵了僧俗的個性獨立?!秱鳠翡洝返确鸾探?jīng)典中所記載的禪宗大德呵佛罵祖、燒佛經(jīng)、劈佛像等公案,便是佛家這種觀念的極端表現(xiàn),在禪宗那里,癡狂成為通達(dá)、脫俗、自由的代名詞。故而,僧人特立獨行、瘋瘋癲癲的怪
9、誕舉止,在某種意義上屬于追求自由曠達(dá)、無拘無束的境界,人們不以其為怪誕不經(jīng),反而欽羨不已,《紅樓夢》中屢次出現(xiàn)的</p><p> 從《高僧傳》等文獻(xiàn)來看,中國佛教史上不乏此類和尚,其中一些甚至是得道高僧。諸如五代后梁的契此和尚,傳說為彌勒菩薩化身,笑口常開,蹙額大腹,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癲,因??嬷即胧衅蛴?,故人稱“布袋和尚”。雖然其形象邋遢,性情狂放,卻有著極高的道行,據(jù)說“示人吉兇,必應(yīng)期無忒”
10、。再如南宋的道濟(jì)和尚,不守戒律,嗜好酒肉,舉止如癡如癲,人稱“濟(jì)癲僧”?!堆a(bǔ)續(xù)高僧傳》有對道濟(jì)和尚的記載: </p><p> [HTK]“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著褲,形媒露,人訕笑之,自視夷然。為人誦經(jīng),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HT] </p><p> 自從南朝梁武帝作《戒酒肉文》,以國家行政力量推行僧侶素食制度,佛門便開始戒酒戒食肉,而僧人如濟(jì)癲的這種離經(jīng)叛道的行
11、為實際上是旨在表明,僅僅依靠戒酒戒食肉坐禪等修行方式,倘若內(nèi)心不破除執(zhí)著,依然難以斷惑證真,達(dá)致清凈、平等、覺悟之境界,也是不能獲得解脫的。濟(jì)癲和尚號稱慈悲和尚,他正是以“癲”(世人視為癲,實則亦是幻)來警人的。據(jù)說,濟(jì)癲“尼姑寺里講禪機(jī)”,“娼妓家中說因果”,“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濟(jì)癲何以要離經(jīng)叛道,故意行此荒誕之舉?為的就是“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假若濟(jì)癲行為中規(guī)中矩,世人多半敬而遠(yuǎn)之,或者以為其有求必
12、應(yīng),今日求財明日求官,不僅難破執(zhí)著,反而加重執(zhí)著,最終必然與佛法背道而馳。 </p><p> 再從道教的角度來看,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即講求返璞歸真,絕圣棄智,敦厚質(zhì)樸,全性保真。在道教看來,豐衣、厚味、美色、妙音等皆是過分的物欲,傷氣害性,遺患無窮,為此道教制定諸多戒律對欲望加以限制,其中便有“勿資身好衣美食”、“勿厭貧賤強(qiáng)求富貴”等。因此,道教亦有不拘泥于外表形象之傳統(tǒng)。傳說中道教“八仙”之首的鐵拐李蓬頭垢面,
13、卷須巨眼,坦腹跛足,脅夾鐵拐,藍(lán)采和則是常穿破爛衣衫,一腳著靴,一腳赤行,行乞鬧市,乘醉而歌。而在史九敬先的《老莊周一枕蝴蝶夢》中,太白金星則化身為一個“衣衫襤褸,命運(yùn)不濟(jì)”之人,等等,皆是如此。但在凡夫俗子看來,便會覺得其貌不揚(yáng),甚至丑陋怪誕,《紅樓夢》中的道士即是這般模樣。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人的外在形象不過是虛幻變化的假象,可美可丑,可臟可潔,看似骯臟、丑陋之物,極可能是最潔、最美之物,恰如太虛幻境聯(lián)所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
14、處有還無”。故而,求道者要破除對臟潔、丑美等外相的執(zhí)著,盡可能保持人的心性純潔,勤于修道,方能破執(zhí)斷惑,證悟得道。 而且,神界僧道為了考驗世人的慈悲與智慧,往往以衣衫襤褸、身體殘疾示現(xiàn),表明世事變化、處境難堪,而他們經(jīng)??诔霪傃浴⑺烈庹{(diào)</p><p> 道教中的全真道也將世俗的生命視為虛假的,到頭來是一場空。邱處機(jī)《落花詩》云:“昨日花開滿樹紅,今朝花落萬枝空。滋榮實藉三春秀,變化虛隨一夜風(fēng)。物外光陰元
15、自得,人間生滅有誰窮。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3](P826)他通過落花時的情景,感嘆人生變遷、萬事皆空。此詩雖然是道士所作,而其中所蘊(yùn)含的深邃思想,則是佛、道二教所共通的。 </p><p> 當(dāng)然,《紅樓夢》中有關(guān)美與丑辯證關(guān)系的內(nèi)容并不止于這“一僧一道”。如小說第十二回中賈瑞所照“風(fēng)月寶鑒”,亦旨在說明,表面上美的東西(正面的鳳姐)也許是最毒的、最有害的,表面上最丑的東西(反面的骷髏)也許是最
16、美的、最能治病救人的。甄士隱的《好了歌》解,通常被認(rèn)為是紅樓與紅樓諸人的命簿,其實它更重要的也是對美丑、禍福之辯證關(guān)系的詮釋:“陋室空堂”與“笏滿床”,“衰草枯楊”與“歌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與“綠紗糊在篷窗上”,“脂正濃、粉正香”與“兩鬢又成霜”,“黃土隴頭送白骨”與“紅綃帳底臥鴛鴦”,“欲襖寒”與“紫蟒長”,形成一組強(qiáng)有力的對照,極言人事之無常。這正是脂硯齋所謂的“萬境都如夢境看”。此處機(jī)鋒,淺言之,就是“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
17、所伏”,故而,人們不必以福為喜,亦不必以禍為悲,不必對受福者趨炎附勢,更不必對受禍者幸災(zāi)樂禍。深言之,就是要人“浮生看物變”,“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際云卷云舒”,坦然面對人生中的起起落落、風(fēng)風(fēng)雨雨,這也是佛、道二教留給我們的深邃人生智慧。 </p><p> [BT(1+1]二、“一僧一道”的關(guān)系:佛道融合之文化態(tài)勢 </p><p><b> [BT)] </
18、b></p><p> 考察《紅樓夢》中這“一僧一道”的藝術(shù)形象,還有兩點值得關(guān)注:“僧”屬佛教,“道”屬道教,《紅樓夢》為何卻讓一僧一道同時登場?而且,在小說中還佛道移位,頗有佛道混同之意味,是作者筆誤,還是另有深意? </p><p> 如書中第一回所描述的:“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痹诖?,“空空道人”既似道家,又似
19、僧人,佛與道相互交錯、難以分辨。而后文第十二回中描述賈瑞生病后,明明是道士來化齋,賈瑞卻連連叫喊“快請那位菩薩來救我!”“菩薩救我”;第五十八回賈寶玉則說“若是心誠,連神佛也來享的”等等;在第二十九回,清虛觀張道士見賈母便笑稱“無量壽佛!”佛道之混同,由此可見一斑。而在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姑手下有癡夢仙姑、鐘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等諸仙,亦有佛道混同之色彩。[4] </p><p> 在中國文化史上,外來之佛
20、教與本土之道教都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復(fù)雜的派別,在漫長的發(fā)展變化中,彼此之間雖然偶爾也會發(fā)生沖突,但是,總體上是不斷互相借鑒、彼此滲透的,以至于在《紅樓夢》這部涵納中國古代文化各種豐富因子的文學(xué)巨著中出現(xiàn)“佛道合一”的現(xiàn)象。在歷史上,佛、道二教在根本教義上均強(qiáng)調(diào)對于外物與欲望的克制,都強(qiáng)調(diào)超然物外,不為世俗名利所束縛,要求修行者棄絕一切欲望以及與塵世的關(guān)聯(lián),保持超脫的處世態(tài)度。佛教將外物的誘惑視為使人迷失本性的、蒙在心靈上的塵埃,從而有六
21、根六塵之說。六根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能從外界獲取信息而產(chǎn)生執(zhí)著,對應(yīng)之六塵亦即色、聲、香、味、觸、法,在它們的迷惑之下,人們生生世世陷入六道輪回當(dāng)中。為了出離輪回,就要擺脫這些世俗的感官享樂,摒棄五欲六塵。釋迦牟尼本為印度小邦王子,為求道而舍棄王位,甘于苦行而徹悟佛理、成就修道,是為修行之典范。在佛教影響下,中國歷代亦高僧輩出,他們都甘于淡泊而寂寞的生活,執(zhí)著于人生與宇宙真理的獲得,這在《高僧傳》等佛教文獻(xiàn)中多有記載。
22、與此類似,道教秉承道家清心寡欲之宗旨,也強(qiáng)調(diào)對名利與欲望的克制。老子《道德經(jīng)》稱:“五色令人目盲</p><p> 正因為佛道二教在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和慈悲濟(jì)世、度脫眾生等核心義理、基本精神上的相通相滲、互為借鑒,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佛教和道教從最初的矛盾沖突中逐漸走向融合互補(bǔ),進(jìn)而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佛道融合互補(bǔ)的特有現(xiàn)象,并導(dǎo)致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佛道二教的模糊混淆和不分彼此,恰如《紅樓夢》中的人物稱僧人為“仙師
23、”,而道士稱念“無量壽佛”一樣?!都t樓夢》中的一僧一道的觀點亦似乎趨于一致?!逗昧烁琛芳闯鲎缘廊酥?,而其內(nèi)容則更多的是佛教的,甄士隱亦跟隨道人出家而去,由此可見,在《紅樓夢》中,僧道觀念并無特別明顯之區(qū)別。 </p><p> 倘若細(xì)加考察,《紅樓夢》中一僧一道共同出現(xiàn)時,僧人的地位往往相對更為重要。諸如第一回中僧人“大施佛法”,“念咒書符,大展幻術(shù),將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
24、佩可拿”,隨后“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甄士隱夢中聽見道人向僧人問道:“你攜了這蠢物,意欲何往?”可見道人并不知道僧人將如何處置頑石。而僧人不僅予以解答,還講述了警幻仙境中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故事。及至甄士隱夢醒之后見到了癩頭和尚與跛足道人,仍是僧人對著英蓮大哭起來,向士隱說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yùn),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內(nèi)作甚?”看見士隱不肯把英蓮給他,他口內(nèi)又念了四句讖語:“嬌生慣養(yǎng)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
25、是煙消火滅時?!睆拇松蓝朔质?,約定三劫后在北邙山相見。故而可見,盡管一僧一道的形象在總體上體現(xiàn)著佛教與道教融合互補(bǔ)的文化態(tài)勢,但僧人的地位又略高于道士。欲究此現(xiàn)象之原因,可從中國文化史的角度入手。 簡略回顧佛、道二教之關(guān)系史,不難發(fā)現(xiàn),佛道是一個不斷走向融合互補(bǔ)的過程。佛教傳入中土之初,為了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僧人在闡述與宣揚(yáng)佛教教義時,常常依附于黃老,與道家義理相附</p><p> 盡管佛道融合并存是
26、中國文化史上的總體特征,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地位仍然有所區(qū)別。清代前期,佛教受到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和推崇。順治皇帝即常懷出世思想,寫有《贊僧詩》,尤其是愛妃去世后,悲痛欲絕,萬念俱灰,遂有出家之意,并自稱“癡道人”,從而尊崇佛教??滴趸实酆V信觀音菩薩,多次巡幸五臺山,參禮佛寺,對僧人優(yōu)禮有加,可見他對佛教頗為崇奉。雍正皇帝自號“圓明居士”,說法參禪,熱衷佛教,并著有多本闡釋佛家思想的書籍。乾隆皇帝不僅數(shù)十年間抄寫《心經(jīng)》不輟,還特開藏經(jīng)
27、館,致力于刻經(jīng)與譯經(jīng)事業(yè)。盡管清代皇帝對儒、釋、道三家文化采取三教一家、圓融一體的對待,堅持三教平等的政策,但相比之下,對于佛教的尊奉要高于道教,而純粹的道教在清代則較為寂寞(道禪融合、側(cè)重隱逸清修的全真道除外)??梢?,在曹雪芹所處的清代,佛道二教融合互補(bǔ)是總體態(tài)勢,但佛教的地位略高于道教。這恰恰是《紅樓夢》中僧道同時登場,而僧人的地位又略高于道士的文化背景。 </p><p> 總之,《紅樓夢》中的僧道形象有
28、著深刻的宗教史依據(jù),是曹雪芹受宗教史上佛道教諸多共同點以及彼此混雜的現(xiàn)象之啟發(fā)而虛構(gòu)的,而“歷史上的宗教混雜現(xiàn)象也為《紅樓夢》的僧道合一現(xiàn)象提供了靈感來源”[6](P20)。從《紅樓夢》中的相關(guān)描述來看,曹雪芹本人在佛教義理方面的造詣是頗高的,而對于道士及道教則有過一些含沙射影的諷刺,這折射出作者實際上也有當(dāng)時普通百姓對于道家的微妙偏見。由此可知,《紅樓夢》中的一僧一道,作為當(dāng)時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體現(xiàn)了佛道融合的文化態(tài)勢以及佛略高于道
29、的價值取向。 </p><p> [BT(1+1]三、“一僧一道”之使命:對紅樓人物的度化指引 </p><p><b> [BT)] </b></p><p> 救贖是宗教的共同主題,也是佛教的重要觀念。在佛教語境中,救贖通常被表述為救度或度脫。救度思想始終貫穿于《紅樓夢》全書之中,小說第一回“一僧一道”出場之際,道人便說:“趁此何不你
30、我也去下世度脫幾個,豈不是一場功德?”可知,這一僧一道下凡塵之目的,就是要度脫凡人。在全書中,甄士隱離塵出家、柳湘蓮斬斷塵緣、賈寶玉看破紅塵、賈雨村覺迷渡口悟道等情節(jié)都與僧道下世度脫有關(guān)。 </p><p> 在小說第一回中,一僧一道闖入甄士隱的夢境,這是甄士隱初次見到一僧一道,也是這一僧一道對他的首次點化。僧人講述的神瑛侍者與絳珠仙草的還淚故事讓他明白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而對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則
31、道出了真假有無的虛幻,旨在讓他不必執(zhí)著于塵世中的榮華富貴。而當(dāng)甄士隱家中遭遇巨變,家道中落,心境孤寂之時,他又一次見到了口念“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士隱在做出《好了歌》注解后,將道人肩上的褡褳搶過來背上,竟不回家,隨著瘋道人飄然而去。由于甄士隱平日博覽群書、慧根頗深,在一僧一道的點化下頓悟緣起性空之道理,以至于看破紅塵,毅然出家。 </p><p> 在小說第一○三回,賈雨村升遷之后,來到了急流津,與甄士隱再次相
32、遇: </p><p><b> [HTK] </b></p><p> 雨村走近看時,面貌甚熟,想著倒象在那里見來的,一時再想不出來?!甏灞愕溃骸氨靖龆疾榭笔录?,路過此地,見老道靜修自得,想來道行深通,意欲冒昧請教?!蹦堑廊苏f:“來自有地,去自有方。”雨村知是有些來歷的,便長揖請問:“老道從何處修來,在此結(jié)廬?此廟何名?廟中共有幾人?或欲真修,豈無名山;或
33、欲結(jié)緣,何不通衢?”那道人道:“葫蘆尚可安身,何必名山結(jié)舍。廟名久隱,斷碣猶存。形影相隨,何須修募?豈似那‘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之輩耶!”[HT] </p><p> 賈雨村與甄士隱有緣相逢卻并不相識,甚至在甄士隱試探后,仍然執(zhí)迷于塵世間功名利祿的假象,未悟了脫生死之真諦。所謂“急流津”乃是作者虛擬的地名,“津”為渡口。古時比喻做官就像在急流中行進(jìn),因此為了避禍應(yīng)及早引退,亦即急流勇退。賈雨村升了京
34、兆尹,正當(dāng)?shù)弥荆摇懊P(guān)心”,此時豈肯勇退,故而續(xù)作者讓他在“急流津”渡口進(jìn)行人生選擇。甄士隱此時已是得道之人,他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點化昔日的友人,可惜雨村深陷名利場中,怎知士隱良苦用心。當(dāng)賈雨村假意請教時,甄士隱回答說“來自有地,去自有方”,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來路和因緣,人人都有自己必然的終極歸宿。這其實是在解答“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的根本問題。具體而言,甄士隱是在勸說賈雨村也要趕緊尋找自己的來路,不要迷失于茫茫塵世中而不能
35、自拔。接著,甄士隱說了“葫蘆尚可安身,何必名山結(jié)舍”之語,這既是在暗示賈雨村的來路,也是借機(jī)參禪悟道,點化雨村。在佛教看來,要成仙成佛,并非一定要在名山大剎修行,而是處處皆可悟道,處處皆可參禪,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內(nèi)容。 小說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fēng)月鑒”,講到跛足道人在賈瑞垂危之際,應(yīng)賈瑞懇求,將褡</p><p> 小說第六十六回“情小妹恥情歸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門”寫柳湘蓮遭遇尤三
36、姐揮劍自刎的打擊后心灰意冷,在道士的度化下遁入空門: </p><p> [HTK]“湘蓮警覺,似夢非夢,睜眼看時,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廟,旁邊坐著一個跏腿道士捕虱。湘蓮便起身稽首相問:‘此系何方?仙師仙名法號?’道士笑道:‘連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嫔徛犃?,不覺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劍,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便隨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盵HT] </p
37、><p> 道士所說的“連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過暫來歇足而已”,讓柳湘蓮迅速領(lǐng)悟到人生從空無中來、到空無中去的道理,并毅然離塵出家。 </p><p> 小說重點描寫了一僧一道對寶玉的指引度化。賈寶玉的覺悟就是“質(zhì)蠢”逐漸泯滅,“性靈”逐漸突顯的過程,亦即大乘佛教中所說的“自覺”。書中寫賈寶玉最初是癡頑不悟――“癡兒竟尚未悟”,后來才“深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第三十六回)。失
38、玉之后的寶玉瘋癲癡傻,這恰恰是其“質(zhì)蠢”和“性靈”沖突之結(jié)果,是其覺悟的必經(jīng)階段。黛玉之死對于寶玉的刺激反促使其清醒,此時他的稟性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故而當(dāng)失玉復(fù)得時,寶玉卻有“還玉”之舉,因為此時人與玉已然合二為一,無須再借助通靈寶玉的靈性。還玉之舉,便是寶玉由“執(zhí)”轉(zhuǎn)“悟”之明證。 </p><p> 小說第一一七回寶玉與和尚的對話,頗有禪宗參話頭之意味: </p><p> ?。▽氂?/p>
39、):“弟子請問師父,可是從‘太虛幻境’而來?”那和尚道:“什么‘幻境’!不過是來處來、去處去罷了。我是送還你的玉來的。且我問你,那玉是從那里來的?”寶玉一時對答不來,那僧笑道:“你自己的來路還不知,便來問我!”寶玉本來穎悟,又經(jīng)點化,早把紅塵看破,只是自己的底里未知。一聞那僧問起玉來,好像當(dāng)頭一棒,便說道:“你也不用銀子了,我把那玉還你罷?!蹦巧Φ溃骸耙苍撨€我了?!?</p><p> 面對寶玉的問話,僧人反
40、而問他自己的來路,這就促使寶玉對自己的來路進(jìn)行反思,正是在此過程中,寶玉豁然頓悟。而當(dāng)襲人萬般阻止寶玉還玉時,寶玉卻道:“如今不再病了,我已經(jīng)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此語一語雙關(guān),表明寶玉已悟出玉不過是和尚所給的物件,并非他的“自性”,對于“玉”的執(zhí)著乃是無故自陷而已。寶玉一旦參破這塊玉的本質(zhì),木石前盟與金玉姻緣也隨之歸于虛空,寶玉不但更加厭棄功名仕進(jìn),“竟把那女兒情緣也看淡了好些”。正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一切諸法以心為主從妄念起,
41、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是故當(dāng)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zhuǎn),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盵7](P15~16)寶玉既已認(rèn)識到萬事萬物甚至情愛姻緣之虛空本性,他那對于世間之物繾綣不盡的情欲也就隨執(zhí)念的拔除而悄然消逝。由于找到了自性,他不再凝滯于塵世間之萬物,正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心能轉(zhuǎn)物,則如同如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賈寶玉離塵出家是他破迷開悟之結(jié)果,而一
42、僧一道攜玉返歸幻境則是全書救度之結(jié)束。 </p><p> 上述分析可知,《紅樓夢》之所以能保持其恒久魅力,除了藝術(shù)方面的突出成就,更因為她以藝術(shù)的方式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內(nèi)涵的一個窗口。僅本文所論及的“一僧一道”就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佛、道二教的融合互補(bǔ),尤其是包含了佛教的諸多重要觀念。故而,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品讀文學(xué)經(jīng)典,是我們閱讀和分析《紅樓夢》一書時應(yīng)有的視角。 </p&g
43、t;<p><b> [參考文獻(xiàn)] </b></p><p><b> [1] </b></p><p> 曹雪芹.南京圖書館藏戚蓼生序本石頭記(第一冊)(影印版)[M].北京:中國書店,2010. </p><p> [2]一粟.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匯編《紅樓夢卷》(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
44、83. </p><p> [3]示眾,溪集(卷四),道藏(第二十五冊)[Z]. </p><p> [4]馮宇.論太虛幻境與警幻仙姑――管窺《紅樓夢》第五回[M].《紅樓夢研究集刊》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p><p> [5]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p><p> [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試論《紅樓夢》中一僧一道的哲理蘊(yùn)含
- 紅樓夢(一)
- 《紅樓夢》中“愚”的美學(xué)意蘊(yùn)探究.pdf
- 再做一場紅樓夢。
- 《紅樓夢》中的滿族文化研究.pdf
- 淺析《紅樓夢》中的干親文化敘事
- 《紅樓夢》的終極關(guān)懷意蘊(yùn)_23896.pdf
- 《紅樓夢》與茶文化
- 《紅樓夢》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 《紅樓夢》中的飲食文化.pdf
- 《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性別觀及其文化意蘊(yùn).pdf
- 紅樓夢傳統(tǒng)語言文化探微
- 讀《紅樓夢》有感_讀《紅樓夢》有感
- 紅樓夢傳統(tǒng)語言文化探微
- 探析《紅樓夢》中的休閑體育文化及啟示
- 紅樓夢之飲食文化
- 論《紅樓夢》文化意象的英譯.pdf
- 《紅樓夢補(bǔ)》
- 紅樓夢版本
- 紅樓夢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