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美術研究現(xiàn)狀基本分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十一五”期間中國美術研究現(xiàn)狀基本分析</p><p>  摘 要: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美術研究的整體趨勢十分明顯,本文針對當代中國美術史論及相關類型的研究現(xiàn)狀,包括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及已立項的國家課題,分析其特點及其原因,結合學科的發(fā)展提出應注意調整“體系化”建設與“課題性”研究的關系并關注邊緣性的文化研究。 </p><p>  關鍵詞:“十一五”;當代中國;美術研

2、究;學術成果;現(xiàn)狀;分析 </p><p>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p><p>  “十一五”期間,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變化較大,隨著高等美術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學轉換,高校教師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長,研究機構紛紛成立,課題申報數(shù)飛速上漲,立項數(shù)不斷上升①,但高品質的學術成果卻并不多見,反而在總量擴大的情況下,質的

3、相對比率反而下降。這種情況在“十五”期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規(guī)模,對學術期刊進行學術評估,對核心期刊進行動態(tài)評估,加強對課題項目后期資助的審核及資助力度,出臺各種對優(yōu)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獎勵措施,各家出版社對優(yōu)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計劃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中,不良的學術風氣依然存在,量與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p><p>  全國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學科研

4、究的整體態(tài)勢是個體性的研究增加而集體性的研究減少,專門領域內(nèi)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個案研究比較多,邊緣性研究比較多,地域性美術研究亦逐漸增多,一些新興學科的概論性著作也逐漸增加。整體上說明了學科研究領域的面在不斷擴大,基礎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大方面,一是國家項目的推動及?。ㄊ校⒉块T各級項目的立項與資助力度不斷增強,大多數(shù)有研究前景的個人與集體項目都能獲得各種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倍增加,盡

5、管存在種種問題,但在總體上還是推動了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因為其中的開題、評審、答辯等種種環(huán)節(jié),在掌控論文的學術質量上還是發(fā)揮了作用,還有一些學生在認真地鉆研學問。 </p><p>  與美術史論的傳統(tǒng)學術研究相比,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研究更為活躍。美術市場空前繁榮,展覽不斷,當代藝術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畫冊、期刊及各種出版物讓人目不暇接,對現(xiàn)狀的研究也隨之展開,美術批評理論也隨著批評實踐活動而有所發(fā)展,推動了各種創(chuàng)作理念;

6、尤其是設計藝術理論研究,雖然還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亦初具規(guī)模,這與設計藝術教育的普及有關,與學科的基本教育規(guī)模與實踐性有關,其研究成果大多還體現(xiàn)在教材與基礎理論問題上。 </p><p>  現(xiàn)依據(jù)“十一五”期間美術與設計藝術學科研究的主要情況與基本特點,分述如下。 </p><p><b>  一、基礎理論研究 </b></p><p>  “十一

7、五”期間的美術基礎理論比較薄弱。與“十五”期間相比,在研究范圍上無突破,在數(shù)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還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輔助教材為主,如“美術概論”一類,有鄧福星的《美術概論》(2009年版)、趙一丹的《美術概論》(2008年版)、陳美渝的《美術概論》(2007年版)及高國良的《影視美術概論》(2008年版)、肖清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7年版)、朱??主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6年版),其特點是強調了個體性的研究,突

8、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體編著的大一統(tǒng)模式,展開了多元論述。在門類美術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近十年來還是局限在影視美術,未見其他門類美術的著述。在博士論文方面,則有些專題性的理論研究,如王云亮的《話語的轉型:以宗白華的中國畫理論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討20世紀中國美術理論話語的現(xiàn)代問題。 </p><p>  在“十一五”國家課題立項中,基礎理論方面的選題比例也小,占美術類課題總量約17%,其中包括對西方

9、藝術理論的研究,設計藝術理論、批評理論及各項專題理論研究,未見原理論研究,而且有些選題重復立項。 </p><p>  與美術基本理論研究現(xiàn)狀相比,設計藝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略為突出,且作者隊伍也趨向年輕化,其成果形式還是以教材為主。如余強主編了一套設計藝術基礎理論叢書(2006年版),以及邵宏編著的《設計學概論》(2009年修訂版)、胡守海的《設計概論》(2006年版)、張燾的《室內(nèi)設計原理》(2007年版)、焦健

10、等主編的《空間設計原理》(2007年版)、清華大學課題組編的《設計藝術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學》(2007年版,“十五”規(guī)劃題)、何燦群主編的《人體工學與藝術設計》(2007年版)、陸小彪等的《設計思維》(2006年版)等等。專題性研究則有桂宇輝的博士論文《包豪斯與中國設計藝術的關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學位論文《器以藏禮:中國設計制度研究》(2007年)。 </p><p><b>  二、美術

11、史研究 </b></p><p>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史研究依然是重頭戲,成果數(shù)量不少,但值得稱道的卻不多。其間以教材為多,特別是中外美術通史寫作,雖然看似以個人撰著為主,體現(xiàn)研究主體的學術立場及其觀點,實際上還是取通用的體例及通常的史學觀,無甚建樹。五年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美術史出版有13本,外國(西方)美術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屬于簡編。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史就出版6部,有5

12、部是個人專著。應該說,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大力展開有關,與設計藝術學科的興起與普及有關,與文化研究及新美術史學觀的興起也有關系。外國美術史寫作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陳平的《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年版),特別是他又主編了一套“美術史里程碑”叢書,包括《羅馬藝術》、《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及《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 </p><p>  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是這一時期倍受關注的問題。圖像學、藝術形

13、態(tài)學、藝術社會學及藝術心理學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學、經(jīng)濟學、意識形態(tài)研究、比較研究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地滲入中國美術史學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學及風格樣式研究。其間,較有影響的是美籍華人學者巫鴻的著作被介紹到大陸,如《禮儀中的美術》(2005年版)與《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屆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會議主要著眼于青年一代的美術史學者,而來自各藝術院校及

14、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兩天會議不時掀起討論的熱點,如華南師范大學顏勇的論文《西學語境中的傳統(tǒng)畫論: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種現(xiàn)代詮釋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學吳雪杉的論文《清初“四僧”與歷史書寫――民國時期美術史的一個考察》,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張鵬有關寺觀廟堂繪畫、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獨到之處。2008年4月第二屆年會在四川美術學院召開,其研討的主題是“美術的地緣性”,并設六個分論題,即(1)差異與

15、融合;美術考古的視角;(2)地域性母題的圖像呈現(xiàn);(3)美術及其</p><p>  中國美術史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來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項目。如屬于“十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道教美術史”(2003年立項),其課題成果之一《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李淞著)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2009年),與其同時獲獎的還有李超的《中國早期油畫史》(2001年立項的國家年度課題)及裔萼的專著《二十世紀

16、中國人物畫史》(2001年立項的文化部青年項目)。 </p><p>  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在“十一五”期間依然是一熱點③。已出版的專著有呂澎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2006年版)、張曉凌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文獻集》第一輯(2007年版)、陳瑞林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榮春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原名為“中華民國美術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17、,2009年版)。潘公凱負責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之路”的課題組(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于2006年相繼在香港、上海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海內(nèi)外學者就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xiàn)代轉型問題展開討論。張曉凌負責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課題組(“十五”國家重點)也相繼在北京、杭州組織召開編委會,其項目將在2010年下半年結題。鄭工的《民國時期美術思潮》(2001年文化部項目,原題為“20世紀中國美術大論辯”)已于2006年結題(將在2011年出版)。而在

18、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數(shù)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顧丞峰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百年美術》(2007年版)、薛娟《中國近現(xiàn)代設計藝術史論》(2009年版)、馬琳的《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2007年版)、華天雪的《徐悲鴻的中國</p><p>  中國書法史論研究在“十一五”期異軍突起。說“異軍”則是因為在20世紀書法漸次游離出了中國美術圈,而在21世紀,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溝通,學科建設迅速發(fā)展,“十一五”期間推

19、出了一批成果。如叢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國書法史》叢書(2007年版),歐陽中石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2007年版);專題研究成果可見之南方出版社的“書法研究博士文庫”(第1輯,2009年版),王元軍的博士后出站報告《漢代書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p><p>  三、區(qū)域美術(含民族美術)研究 </p><p>  “十一五”期間區(qū)域美術研究

20、比較活躍,正因為這一時期通史性的寫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而地域性的美術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關文化教育單位的重視,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項目進行扶持。區(qū)域美術研究的特點,一是文化中心區(qū)域,二是文化邊緣區(qū)域。如北京的地區(qū)性美術研究就有兩項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編的《20世紀北京繪畫史》(2007年版)與李福順主編的《北京美術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前者聚集了國內(nèi)頗有建樹的美術史論家,如李

21、樹聲、薛永年、水天中、單國強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學者。二者體例不同,水平各異。相比“十五”期間出版的《上海美術志》(2004年版)和《20世紀上海美術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體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門文化局近年也資助一批有關澳門美術與設計方面的研究項目,已結題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華的《澳門繪畫史》、劉佳的《澳門設計藝術》。由澳門基金會編輯出版一套《澳門史新編》(2008年版),收錄了莫小也的《澳門早期美術史:遠古至1850

22、年》與鄭工的《澳門美術史的分期與分類》。莫小也的研究課題“澳門美術史”(2003年立項的國家年</p><p>  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有李偉卿主編的《云南民族美術史》(2006年版)、張亞莎的《西藏美術史》(2006年版)、范曉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術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術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臺灣美術史》(2007年版)。還有一些民族美術史的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如彭林緒的《土

23、家族工藝美術史》(2007年度)、張景明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美術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復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鐘浩的《中國朝鮮族百年美術發(fā)展歷程與特性研究》(2009年度)。 </p><p>  區(qū)域研究的性質應屬于文化研究,或者說是有關地方知識及在特定空間區(qū)域內(nèi)文化關系的總體敘述,故在文化邊界、共時性關系

24、、差異性論述等問題上容易形成關注的焦點。只是目前美術學界對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義認識還不明確,故在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視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認識誤區(qū),就是將區(qū)域美術研究作為局部范圍內(nèi)的一般美術史寫作,即被縮小了空間范圍的通史性寫作。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都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更不相同。這一問題在2010年4月的“中國地域性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上已被提出,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

25、p><p>  四、邊緣性的文化研究 </p><p>  邊緣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笆晃濉逼陂g,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處于學科的基本建設階段,新的邊緣類型學科出現(xiàn)不多,其隊伍基本是由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構成,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興起后,帶動了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研究熱潮,但真正理論上的帶動卻是文化人類學

26、及民俗學。如喬曉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2008年版)、吳志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新視野下的福建民間美術》(2008年版)、沈泓的《節(jié)慶狂歡:民間美術中的節(jié)俗文化》(2009年版)等。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絕大部分都屬于調查報告④,其立項在美術及設計藝術類中每年的比例數(shù)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2008年有四項,2009年有六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分別為當年美術

27、及設計藝術類總立項數(shù)(含文化部項目)的19%、10%、17%(不含工藝史研究),但重點題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為50%,而2009年則為100%。⑤ </p><p>  隨著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藝術市場學也為人們所關注。有些學者開始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規(guī)律,涉及種種與藝術品交易有關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思考其中的理論問題,并涉及當代藝術的存在意義及其評價體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重新判定藝術與

28、經(jīng)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面對藝術的公共性,面對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藝術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藝術社會學的內(nèi)容必須置換,重新書寫,其研究方式也不是傳統(tǒng)的歷史學所能勝任的。應該說,這方面的研究正處于開始階段,研究成果多是調研報告,以及建立在宏觀基礎上的分析判斷。中國藝術市場的不規(guī)范,許多統(tǒng)計數(shù)字不可靠,資料來源也很復雜,給深入而客觀的研究帶來很大困難。有些學位論文涉及到藝術市場機制、藝術市場語境下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問題,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史的研究也已

29、起步。 </p><p>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由趙力主持,并主編了一套《藝術財富》叢書,如《藝術財富》(一)(2006年版)、《藝術財富:全球藝術市場新格局》(2007年版)、《藝術財富: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市場》(2008年版)、《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9年版);同時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還陸續(xù)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報告。自2009年起

30、,國家文化部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也連續(xù)發(fā)布了2008年與2009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qū)雍和園管理委員會、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主辦了“2010藝術經(jīng)濟論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藝術市場與藝術收藏”,其議題有宏觀經(jīng)濟背景與目前藝術市場、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藝術市場復蘇、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是否能夠走出危機以及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景。 </p><p>  五、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l

31、t;/p><p>  美術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歷來是美術學研究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著述都停留在基礎性技法理論教材的編撰,也有結合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總結一些經(jīng)驗,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試圖建構一個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論框架,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主張。 </p><p>  與原理論研究不同,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正在于實踐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術性的成分比重較大,或者說,其解決的主要就是技術理論問題。特別是在新媒介、新

32、材料不斷出現(xiàn)的當代社會,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不斷為人所重視,而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卻有所不足。研究比較活躍的應屬設計藝術學科,如新媒體藝術、圖形創(chuàng)意研究、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xiàn)代設計中運用等,論文數(shù)量較多,也有一定的見地,而那些傳統(tǒng)的繪畫與雕塑領域,創(chuàng)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間立項的一些國家課題,有望在這一方面取得發(fā)展。如2007年度的“中國畫寫意傳統(tǒng)中的世界性研究”(國家重點)、“中西繪畫圖式與時空觀念比較”(國家一般);2008年度的“書法創(chuàng)

33、作理論研究”(文化部項目);2009年度的“當代中國水墨語言體系研究”(國家一般)、“中國北派山水畫的自然形態(tài)與筆墨形態(tài)研究”(國家一般)、“基于工作過程的服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論研究”(國家一般)、“數(shù)字傳媒設計中中國元素的融入及其應用研究”(國家一般)等。 </p><p><b>  六、問題及反思 </b></p><p>  問題一: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選題

34、規(guī)劃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設計藝術學的項目規(guī)劃與立項,也在擠壓美術學的項目資源。在國家學科分類目錄上,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都是二級學科;同樣,在國家學科分類及代碼表上,美術與工藝美術、書法也是并置的。 </p><p>  因為多項學科均囊括在“美術學”內(nèi),造成每年“美術學”類的項目申報數(shù)居高不下,從而引起項目資源配置上的問題,導致“美術學”類的申報項目被大量削減,影響了學科的健

35、康發(fā)展。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新興學科的研究出現(xiàn)不少學術泡沫,與規(guī)劃項目扶持不當也有關系。我們往往看到社會的需求,卻沒有注意到項目承擔者的實際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 </p><p>  問題二:學術創(chuàng)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在集體編撰的項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終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集體的智慧,否定研究課題的集體行為,否認學科帶頭人的積極意義,而在于我們?nèi)绾握_處理科研立項中學科的“體系

36、化”建設與“課題性”研究的關系。所謂“體系化”建設,即指那些學科的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而“課題性”研究,則是針對某一具體項目的深入研究。從目前的學科發(fā)展情況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這些“通史”或“通論”,而更需要在某一課題上深入發(fā)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如果沒有基礎性的“課題”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論”只能停留在編撰的水平,不斷重復地拼湊組合,在所謂的“框架結構”上做文章。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不需要學科的體系化建設,學科的

37、體系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論”上,而應該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派別,從基礎理論開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構成“百家爭鳴”的大局,促進學術繁榮。 </p><p>  現(xiàn)階段我們更需要獨辟蹊徑式的研究,從而加強某一選題的研究力度,以點帶面,拓寬研究的領域。特別在傳統(tǒng)的中國美術史學領域,鼓勵那些最適合個體性研究的選題系列,形成幾項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如中國的宗教美術就是一個極有學術發(fā)展前景的研究領域,尚且

38、不論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術,論敦煌學的影響及其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佛、道美術作品,數(shù)量也極其龐大。中國古代美術遺品中,半數(shù)以上應與佛、道有關。這是其它國家和地區(qū)難以具備的文化遺產(chǎn)與學術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一樣,古代美術遺址及遺跡的保護與研究也迫在眉睫。過去,我們已經(jīng)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圖錄與圖冊,相關的文獻資料也陸續(xù)加以整理,但深入細致的高品質論文卻難得一見,相關的研

39、究選題也很少。 </p><p>  另外,繼續(xù)鼓勵少數(shù)民族美術研究,以邊緣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單一性的主體敘述,建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新格局。同時,由少數(shù)民族美術及邊遠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拓展至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提升區(qū)域美術研究的學術水平,既看到歷史文化在不同區(qū)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揭示美術在地區(qū)性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 </p><p>  問題三:美術基礎理論研究貧弱。基

40、礎理論需要較長時間的學術準備,尤其需要由創(chuàng)作理論沉積一段時間后再行引發(fā)新的突破。目前,藝術創(chuàng)作空前活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也大,但卻匱乏新的理論思考及相關藝術實驗的研究報告。 </p><p>  我們不能說美術創(chuàng)作中沒有學術問題。過去美術家總期待著理論家?guī)退麄兘鉀Q理論問題,而理論家往往又幫不了這個忙,因為那些理論問題都與創(chuàng)作實踐密不可分。與其他的人文學者一樣,美術創(chuàng)作者總為范式問題所困擾,而突破范式的束縛則被認

41、為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但范式的成形及傳播需要知識的幫助,一個成系統(tǒng)的新知識才能支撐藝術的新范式。當代藝術鼓勵創(chuàng)新,也為新的藝術理論出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種理論又會支持新的藝術批評,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溝通藝術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審美聯(lián)系。(責任編輯:楚小慶) </p><p> ?、?僅就“十一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統(tǒng)計,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快速遞增為29項,2009年度為

42、30項,分別占當年立項課題總量的21%、30%及29%,連續(xù)三年居各學科之冠?!笆晃濉逼陂g,美術與設計藝術部分的結題數(shù)量也高居各學科之首,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為9項,2009年度為12項,分別占當年結項課題的53%、50%與40%。 </p><p>  ② 統(tǒng)計資料來源于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 </p><p> ?、?“十一五”期間,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的課題立項數(shù)占當年美

43、術學及設計藝術學項目總數(shù)的比例約為23%(2007年)、25%(2008年)、31%(2009年)。 </p><p> ?、?如“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發(fā)展”(2007年度國家重點)、“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口述史數(shù)據(jù)庫”(2007年度國家重點)、“閩臺民間美術淵源與流變”(2007年度國家一般)、“珠江流域少數(shù)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2007年度國家一般)、“毛南族傳統(tǒng)織錦技藝的搶

44、救與研究”(2007年度文化部課題)、“安徽省徽州雕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08年度國家一般)、“現(xiàn)代社會湘西南少數(shù)民族民間美術生態(tài)與保護研究”(2008年度國家西部)、“贛閩粵邊區(qū)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2008年度國家青年)、“中國苗族刺繡藝術數(shù)據(jù)庫”(2008年度國家數(shù)據(jù)庫)、“中國現(xiàn)代手工藝術的發(fā)展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中國少數(shù)民族剪紙藝術傳統(tǒng)調查與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全球化背景

45、下的嶺南莨紗綢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復現(xiàn)對策研究”(2009年國家一般)、“布依族摩教藝術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西藏民間美術資源的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撒拉族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區(qū)撒拉族民間藝術為例”(2009年度國家西部)。</p><p> ?、?據(jù)《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歷年立項課題匯編(1983-2009)》統(tǒng)計。 </p><p>  Prim

46、ary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e for Chinese Fine Art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p><p>  ZHENG Gong </p><p>  (Institute of Fine Art,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p><p

47、>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tendency of fine art research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is very obvious. The present article aims at current state of history theory stud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ne art and other re

48、levant subjects as well, including already-published academic outcomes and national projects in contemplation. While analyz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the present article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ccomm

49、o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ic construction and that of d</p><p>  Key Words: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Contemporary China; Fine Art Research; Academic Achievement; Current State Analysis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