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b></p><p><b> 漢語言文學(xué)</b></p><p>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p><p><b> 選題的背景與意義</b></p><p>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與漢文化互為
2、依存。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文字學(xué)專著。它記載了豐富的上古語言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生活的各個側(cè)面,正如許沖《上〈說文解字〉表》所云:“六藝群書之詁,皆訓(xùn)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lt;/p><p>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考察《說文解字》艸部字字、形、義并分析相關(guān)歷史文獻資料,可見古人在造字時“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
3、,將自己對自然界的觀察、認(rèn)識反映在字體字形上,對后人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生產(chǎn)狀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p><p> 艸部字共六百七十二個,重文八十個。分類研究艸部字,從艸部字中探析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是本文的重點,同時文本還將對古代經(jīng)濟作物、糧食作物的種植情況及其發(fā)展作進一步的探究。</p><p> 二、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p><p> 研究的基本
4、內(nèi)容如下:</p><p> 《說文解字》艸部字大部分都是反映植物方面的。對現(xiàn)實、對世界進行分類是人類語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分類過程中,對于某種文化而言,越是具有價值的事物,越是成為大家都深切關(guān)注的對象,其分類就越是細(xì)致、越能形成更深的層次。《說文解字》艸部字對植物的分類、命名及植物生長狀貌的描述已相當(dāng)豐富,顯示出了我國古代成熟的農(nóng)耕文明形態(tài)。</p><p> 一.我國古代纖維作物的
5、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古代生產(chǎn)技術(shù)低下,古人只能對粗纖維的植物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所以《說文解字》中記載的纖維作物多是粗纖維的作物,如葛、茅等。這些作物加工技藝之簡單,在書中也有反映。通常許慎將纖維作物解釋為“某,某也。可以為繩(可以織席)。”另外,也有些字許慎并沒有作出詳細(xì)的解釋,只釋為艸,后人在許慎的基礎(chǔ)上加以詳細(xì)的解釋。在艸部字中關(guān)于纖維作物及其相關(guān)的字有葛、茅、菅、芧、藺等24個字。<
6、/p><p> 二.我國古代染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對于美麗的追求與發(fā)掘一直存在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之中。人類渴望擁有像孔雀一樣美麗的色彩,終于在染料作物上尋覓到了希望。大自賦予植物千姿萬彩,人類從植物中提取這些色彩裝扮自己的生活。染料作物的使用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但由于古人思想、技術(shù)所限,文獻記載一般較為簡單,如“某,某也??梢匀灸成!倍唤榻B詳細(xì)操作方法,致使一些染料
7、植物的染色方法失傳而使后人對該字也產(chǎn)生分歧和誤解。《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染料作物有藍(lán)、藎、茜等9個字。</p><p> 三.我國古代谷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說文解字》艸部字中收錄的有關(guān)谷類作物的詞甚少,一般谷類作物多以禾為部首,艸部字收錄的與谷類作物有關(guān)的詞只有4個。</p><p> 四.我國古代豆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g
8、t;<p> 豆類作物一般都?xì)w在豆部,艸部字中收錄的幾個與豆類有關(guān)的字或形容植物的稂莠,或描述其生長的其中一個階段。荅,就是指小尗。此類字艸部字中只有四個字。</p><p> 五.我國古代油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我國油料作物的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植物油的使用相對來說比較晚。直到東漢末期我國才有關(guān)于植物油的相關(guān)記載。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
9、;釋飲食》記載:“柰油,以柰搗汁涂繒上,暴燥取下,色如油也”。加之,古代應(yīng)用最廣泛的油料作物當(dāng)屬麻油和豆油。而近代所用的花生油、棉籽等或是在三國時期或是在唐宋甚至明清時期才傳入的。因此,《說文解字》艸部字中記載的油料作物更是少之又少。</p><p> 六.我國古代糖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史前時期,人類就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
10、一,早期食用的糖主要從谷物、甜菜和甘蔗中提取出來。故《說文解字》中收錄了一種糖料作物,即甘蔗。</p><p><b> 七.小結(jié)</b></p><p> 《說文解字》艸部字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很多字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jīng)不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而有些則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對于艸部字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大致知道當(dāng)時社會農(nóng)業(yè)發(fā)展?fàn)顩r;通過與現(xiàn)代種植情況的比較,
11、可以揭示經(jīng)濟作物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p><p> 本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p><p> 將《說文解字》艸部字分類,從艸部字中探析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fàn)顩r,并對古代經(jīng)濟作物、糧食作物的種植情況及其發(fā)展作進一步的探究。</p><p> 三、研究的方法與技術(shù)路線:</p><p> 1、閱讀大量古典文獻資料和著作,包括相關(guān)優(yōu)秀論文
12、。尤其是關(guān)于《說文解字》艸部字方面的著作或論文;</p><p> 2、在大量閱讀的基礎(chǔ)上對艸部字歸類、分析、說明;</p><p><b> 3、對論文進行修改</b></p><p> 四、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p><p> 1、確定選題(12月上旬)</p><p> 2、閱
13、讀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和論文,列出論文提綱(12月中旬)</p><p> 3、開題報告及文獻綜述的撰寫(12月下旬)</p><p> 4、在深入研讀相關(guān)的文獻資料、論文的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完成論文的初稿(2月至4月)</p><p> 5、逐步修改并最終定稿(5月)</p><p><b> 五、主要參考文獻:</
14、b></p><p> [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p><p> [2]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p><p>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湖北:崇文書局;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p><p> [4]朱熹集注,李慶甲校
15、點,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p> [5]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3</p><p> [6]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p><p> [7]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p><p> [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M]
16、.北京:中華書局,1982</p><p> [9]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p><p> [1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3</p><p> [11]楊天宇撰,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p> [12]杜預(yù)注,孔穎達(dá)等正義,黃侃經(jīng)文句讀
17、,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p><p> [13]羅愿,爾雅翼[M].安徽:合肥書社,1991</p><p> [14]胡啟甲,俞允撰修.新秀東陽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1681</p><p> [15]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p><p> [16]賈思勰著,管義
18、達(dá)譯,齊民要術(shù)[M].山東:濟南出版社,2003</p><p> [17]馬敘倫撰,說文解字六書疏證[M].上海:上海書店,1985</p><p> [18]吳其濬撰,植物名實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p><p> [19]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p><p> [20]氾勝之撰,萬國鼎釋,
19、氾勝之書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7</p><p> [21]續(xù)修四庫全書·1208·子部 雜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p> [22]續(xù)修四庫全書·1204·子部 雜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p> [23]楊雄,方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20、lt;/p><p> [24] 劉熙撰,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1985</p><p> [25] 劉歆撰,西京雜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p><p> [2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四七·地理類[M].1987</p><p> [26] Clay Williams · Thom
21、as Bever; Chinese character decoding: a semantic bias?[J].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p><p> [27] WING MING KEUNG and BERT L. VALLEE;KUDZU ROOT: AN ANCIENT CHINESE SOURCE OF MODERN ANTIDIPS
22、OTROPIC AGENTS[J].Center for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Sciences and Medicine,</p><p><b> 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b></p><p><b> 漢語言文學(xué)</b></p><p>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
23、lt;/p><p> 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tǒng)地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是中國語言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將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歸納為五百四十部,據(jù)形聯(lián)系,始一終亥,“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創(chuàng)立了部首檢字法。書中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資料,對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對于研究甲骨和金石等古文字資料更是必不可少。</p><p> 自從《說文解字》面世以
24、來,對其進行研究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各位學(xué)者專家都致力于從《說文解字》中挖掘古代文化,深入了解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集中在:金部與古代冶煉文化,邑部與古代城邦文明,玉部與王權(quán)文化,示部與祭祀文化等方面。但是從艸部字中探究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的至今還沒有相關(guān)論文。</p><p> 本論文題目為“《說文解字》艸部字所反映的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初”。為了準(zhǔn)備這個論題,筆者查閱了一些有關(guān)《說文解字》注釋的古典文獻,及當(dāng)代
25、學(xué)者已經(jīng)發(fā)表的關(guān)于《說文解字》中的某部與古代相應(yīng)文化的相關(guān)著作和論文,主要是從寧波大學(xué)圖書館借了一些著作,也上網(wǎng)查閱了寧波大學(xué)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列表中的CNKI期刊中的中國優(yōu)秀碩士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和中國期刊全文等數(shù)據(jù)庫中的大量論文,而且咨詢了對古漢語有一定研究的導(dǎo)師??偨Y(jié)出以下幾點:</p><p> 首先,對于艸部文字的解釋、闡述和辨正,以蕭世民、黃帥、周冬梅所撰寫的《<說文解字>艸部藥食類植物詞語名稱
26、考釋》為例。這篇論文將《說文解字》艸部字中大部分藥食類植物詞語加以考釋,并將許慎解釋過于簡單甚至有誤之處一一指出,加以改正。該文引用材料豐富,編寫的體例為先引用《說文解字》的說解,然后大體按照年代先后列出各個不同時代的論證材料,詞語的排列順序為《說文解字》原文的順序。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該文所引的材料有時過于簡單,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全文僅由各種材料、書籍摘引拼湊而成,文章體例與其說是論文,不如說是注釋,而絕少作者個人對于字體、字義的認(rèn)
27、識和解釋,遑論作者對于字體、字義背后所反映的豐富的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p><p> 如:葛:蔬菜/草藥——葛根?!墩f文》:“绤草也?!保ň幙椉?xì)葛布和粗葛布的草。)桂馥《說文義證》:“《本書》:‘(纟希),細(xì)葛也?!?,粗葛也?!对姟罚骸筛鹳??!瘋髟疲骸穑詾槔呉??!薄稘h語大字典》:“植物名。豆科。藤本,有塊莖。莖皮纖維可織葛布和作造紙原料。根富淀粉,供食用和入藥?!?lt;/p>&l
28、t;p> 文中對于“葛”的闡釋只是將各家論著加以引用而已,而沒有看到從“葛”中所能看出的我國古代的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也沒有看到我國古代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程度。筆者對于《說文解字》艸部字的研究將從文字中探究文化、文明入手,對文字背后隱藏的意蘊作深入的了解并加以闡釋。</p><p> 第二,探討艸部字的命名理據(jù)。中國的漢字系統(tǒng)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文化思想史料。相對于其它傳世文獻的記錄來說,文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
29、要素,所塑造的認(rèn)知方式,更顯得純粹、著明。此類文章以朱疆的《<說文解字>艸部命名舉隅》為例。文章選取《說文解字》中個別具有代表性的字來分析古人命名的理據(jù),以此探知中國古代人的某種思維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一種原始移情思維,其中既包括“由人及物”一類,還包括在此基礎(chǔ)上引申出的草名中的動物化傾向。</p><p> 文章運用聲符系聯(lián)法等方法,從原始先民物我不分,即主客體不分的思維特點入手,考慮移情原則,探
30、究文字命名的理據(jù)。這類文章多少會涉及到對于古代文明的探究,但是年代過于久遠(yuǎn),一般都為青銅時代。且文章主要從古代先民的思維方式角度入手來考察字形、字義。而筆者所要探討的是許慎所處的東漢以前的農(nóng)業(yè)文明,即先秦文明和秦漢文明,以及古代先人在與自然的爭斗中所創(chuàng)造的高度的文明。</p><p> 第三,從個別植物入手探討其特征。此類文章相對來說比較多。如《家蔬良藥魚腥草》、《是花是菜又是藥的萱草》、《<說文解字&g
31、t;所收“葵”義考》等等。此類文章一般都精選艸部字中一個字,從各本古籍記載、古今演變、藥用、食用價值的發(fā)掘等角度出發(fā)加以解釋和闡發(fā)。</p><p> 以《<說文解字>所收“葵”義考》為例。文章從“葵”的兩大顯著特征出發(fā),從大量古文中找出例證,證明古者所謂“葵”和我們?nèi)缃裾J(rèn)為的“向日葵”是完全不同的。一為本土原產(chǎn),并且種植歷史悠久,且在古代堪稱百蔬之首;一為明代左右才傳入中國的舶來品。唯一相同的就是
32、兩者的向日性較其他植物更為明顯。文章從古文例證出發(fā),加以理性研究,得出“葵菜”的興衰史及演變史,并詳細(xì)介紹了葵菜的食用價值、口感、在百蔬中的地位等等。全文由古及今,引用材料豐富且有說服力。從“葵”字引申到“揆”“癸”等字的字源探討。</p><p> 但是此類文章的著眼點為各個字所代表的含義的演變史及其價值,關(guān)注的是古今之間的變化,而非對于一特定歷史時代的文化的探討。對于了解古今之變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但是無法
33、深入闡釋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文化。</p><p> 總之,研究《說文解字》艸部字的著作雖多,但是還沒有從農(nóng)業(yè)文明角度對艸部字的專有詞語做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性論文。本選題就是著重從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的角度來對《說文解字》艸部字的相關(guān)字詞作深入研究。</p><p><b> 主要參考文獻:</b></p><p> [1]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
34、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p><p> [2]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p><p>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湖北:崇文書局;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p><p> [4]朱熹集注,李慶甲校點,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p&
35、gt; [5]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3</p><p> [6]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p><p> [7]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p><p> [8]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p><p> [9]陳壽撰,
36、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p><p> [1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3</p><p> [11]楊天宇撰,周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p> [12]杜預(yù)注,孔穎達(dá)等正義,黃侃經(jīng)文句讀,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p><p
37、> [13]羅愿,爾雅翼[M].安徽:合肥書社,1991</p><p> [14]胡啟甲,俞允撰修.新秀東陽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1681</p><p> [15]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p><p> [16]賈思勰著,管義達(dá)譯,齊民要術(shù)[M].山東:濟南出版社,2003</p><p&g
38、t; [17]馬敘倫撰,說文解字六書疏證[M].上海:上海書店,1985</p><p> [18]吳其濬撰,植物名實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3</p><p> [19]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p><p> [20]氾勝之撰,萬國鼎釋,氾勝之書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7</p><p>
39、 [21]續(xù)修四庫全書·1208·子部 雜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p> [22]續(xù)修四庫全書·1204·子部 雜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p> [23]楊雄,方言[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p><p> [24] 劉熙撰,釋名[M].北京:中華書
40、局,1985</p><p> [25] 劉歆撰,西京雜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p><p> [2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四七·地理類[M].1987</p><p> [26] Clay Williams · Thomas Bever; Chinese character decoding: a sem
41、antic bias?[J].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p><p> [27] WING MING KEUNG and BERT L. VALLEE;KUDZU ROOT: AN ANCIENT CHINESE SOURCE OF MODERN ANTIDIPSOTROPIC AGENTS[J].Center for Biochemical an
42、d Biophysical Sciences and Medicine,</p><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p><p><b> 目 錄</b>
43、;</p><p><b> 中文摘要i</b></p><p><b> 英文摘要ii</b></p><p><b> 引言1</b></p><p> 一、我國古代纖維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1</p><p><b> ?。?/p>
44、一)葛3</b></p><p><b> ?。ǘ┹?</b></p><p><b> ?。ㄈ┢^6</b></p><p> 二、我國古代染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7</p><p><b> ?。ㄒ唬┸?</b></p><p&
45、gt;<b> ?。ǘ┧|9</b></p><p><b> ?。ㄈ┧{(lán)9</b></p><p> 三、我國古代谷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13</p><p><b> ?。ㄒ唬┨g14</b></p><p><b> ?。ǘ┨?4</b>
46、</p><p> 四、我國古代豆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荅15</p><p> 五、我國古代油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荏17</p><p> 六、我國古代糖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藷16</p><p><b> 結(jié)束語18</b></p><p><b>
47、 參考文獻19</b></p><p><b> 致謝21</b></p><p><b> 【摘要】</b></p><p>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與漢文化互為依存。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文字學(xué)專著。它記載了豐富的上古語言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生活的各個側(cè)
48、面。漢字屬于表意文字,考察《說文解字》艸部字字、形、義并分析相關(guān)歷史文獻資料,可見古人在造字時將自己對自然界的觀察、認(rèn)識反映在字體字形上,對后人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生產(chǎn)狀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艸部字共六百七十二個,重文八十個。分類研究艸部字,從艸部字中探析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是本文的主旨所在。</p><p> 【關(guān)鍵詞】纖維作物;染料作物;谷類作物;豆類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p><p>
49、 【ABSTRACT】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interdependent. Xu Shen's Shuo Wen Jie Zi is the first systematic monograph which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the mea
50、ning of characters. It records a wealth of ancient language materials that reflect life of every aspect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Chinese characters are ideographic characters.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
51、s and by studying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Shuo Wen Jie Zi Grass M</p><p> 【KEY WORDS】Fiber crops;Dye crops;Cereal crops;Legumes;Oil crops;Sugar crops</p><p><b> 引言</b></p>&
52、lt;p>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與漢文化互為依存。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文字學(xué)專著。它記載了豐富的上古語言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生活的各個側(cè)面?!墩f文解字》以六書為訓(xùn),探究每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背后的意義,而內(nèi)容涵蓋包括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等在內(nèi)的幾乎所有領(lǐng)域,令人嘆為觀止。</p><p> 漢字屬于表意文字
53、,考察《說文解字》艸部字字、形、義,并分析相關(guān)歷史文獻資料,可見古人在造字時對自己生活的時代、事物、甚至自身,無論遠(yuǎn)近,觀察仔細(xì),將自己的觀察、認(rèn)識反映在字體字形上,為后人研究古代先民生活生產(chǎn)狀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寫道:“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lt;/p><p> 《說文解字》中艸部字記載了古人對草本植物的認(rèn)識,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挖掘出古
54、人的農(nóng)業(yè)生活狀況,對草本的種植和利用情況,具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其中許多字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延續(xù),或銷聲匿跡、或古今異義,給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文化生活帶來一定的困難。研究并解釋清楚艸部字所記載的字的本來含義及其發(fā)展變化,對于我們閱讀古籍,更準(zhǔn)確地了解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p><p> 艸部字共六百七十二個,重文八十個。本文試從《說文解字》艸部字所載的谷類、豆類、纖維、油料、染料、糖料作物等幾
55、個方面出發(fā),探析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p><p> 一、我國古代纖維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古代生產(chǎn)技術(shù)低下,古人只能對粗纖維的植物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所以《說文解字》中記載的纖維作物多是粗纖維的作物,如葛、茅等。這些作物加工技藝之簡單,在書中也有反映。通常許慎將纖維作物解釋為“某,某也。可以為繩(可以織席)?!绷硗?,也有些字許慎并沒有作出詳細(xì)的解釋,只釋為艸,后人在許慎
56、的基礎(chǔ)上再加以詳細(xì)的解釋。在艸部字中關(guān)于纖維作物及其相關(guān)的字有葛、茅、菅、芧、藺等24個字。</p><p><b> 萉:枲實。</b></p><p><b> 芓:麻母也。</b></p><p><b> :芓也。</b></p><p><b> 葌
57、:艸,出吳林山。</b></p><p><b> 菅:茅也。</b></p><p> 芧:艸也。可以為繩。</p><p><b> 菩:艸也。</b></p><p><b> 茅:菅也。</b></p><p> 莞:艸也。
58、可以作席。</p><p><b> 藺:莞屬。</b></p><p> 蒲:水艸也。可以作席。</p><p> 蒻:蒲子??梢詾槠较?lt;/p><p><b> ?。悍蛱y也。</b></p><p><b> 蒚:夫離上也。</b><
59、/p><p><b> ?。浩H也。可以束。</b></p><p><b> 葛:絺绤草也。</b></p><p><b> ?。浩H也。</b></p><p><b> 芄:芄蘭,莞也。</b></p><p><b>
60、; 荑:草也。</b></p><p><b> :</b></p><p><b> :艸也。</b></p><p> 藟:艸也?!对姟吩唬骸澳鹚墶薄R辉唬?。</p><p><b> 莣:杜榮也。</b></p><p>
61、<b> 蕫:鼎蕫也。</b></p><p> 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在許慎所在的東漢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技術(shù)的落后及外來物種的甚少進入,古人對于纖維植物的利用范圍和水平遠(yuǎn)遠(yuǎn)高于現(xiàn)今。如今以上纖維植物中繼續(xù)被使用的甚少,一般我們常見的有葛、茅、藺、莞等。隨著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提升,涼爽的竹織物及柔軟的麻、棉、絲等織物逐漸代替了以上略顯毛糙的纖維織物。</p><p&g
62、t;<b> ?。ㄒ唬└餲é</b></p><p> 《說文解字》:“葛,絺绤草也?!保ǜ穑幙椉?xì)葛布和粗葛布的草。)絺是細(xì)葛,绤是粗葛,二者主要區(qū)別在于柔韌性和纖維的粗細(xì)程度。葛屬豆科,藤本,有塊莖,莖皮纖維可織葛布和作造紙原料,塊莖有藥用和食用價值。</p><p> 利用身邊熟悉的事物的特性用作形容詞,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是中國漢語的一個顯著的
63、特點。葛屬藤本,枝葉纏繞,蔓延生長,故有“膠葛”一詞形容交錯紛亂。《楚辭·遠(yuǎn)游》:“騎膠葛以雜亂兮,斑漫衍而方行?!蹦z葛形容參差駢錯、縱橫交替和車馬喧雜的情景。又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紛湛湛其差錯兮,雜遝膠葛以方馳?!庇忠驗楦鹛倏陕雍軓V而生長,故“膠葛”也有深遠(yuǎn)廣大的意思。左思《吳都賦》:“東西膠葛,南北崢嶸?!薄稌x書·赫連勃勃載記》:“溫宮膠葛,涼殿崢嶸,絡(luò)以隨珠,綷以金鏡?!?lt;/p>
64、<p> 葛是人類認(rèn)識最早,而且使用時間較長的一種植物纖維紡織原料。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最晚在周之時,就已經(jīng)注意對葛加以種植。周代還專門設(shè)立“掌葛”的官吏,來專門負(fù)責(zé)葛的種植和紡織?!吨芏Y·地官》記載:“掌以時徵絺、绤之材于山農(nóng),凡葛征徵草貢之材于澤民。”一部《詩經(jīng)》,涉及到葛的種植和紡織的,就有四十余處。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綠衣》:“絺兮綌兮,凄其以風(fēng)。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薄对娊?jīng)·周
65、南》:“葛之覃兮,為絺為绤?!备痣m為艸部字,但絺、绤都在糸部,說明在春秋以前,葛就已經(jīng)作為一種紡織品的原料在使用。</p><p> 用葛制成的織物叫葛布,俗稱“夏布”,質(zhì)地細(xì)薄,涼爽透氣,非常適合炎熱地區(qū)和季節(jié)使用。韓非子在《五蠹》中有記載堯的時候冬天穿著野獸的皮毛御寒,到夏天就穿著葛衣的時候。由此可見我國用葛歷史之久遠(yuǎn)。《后漢書》記載曾有人給計子勛一件葛衣。除了葛衣外,魏晉時期還喜歡把葛制成葛巾,成為一種風(fēng)
66、尚?!度龂尽酚杏涊d當(dāng)時有個書生喜歡把頭上戴著的葛巾隨手扔到鹽堿地里。</p><p> 《漢書》里記載過汝南王劉建曾經(jīng)和繇王閩侯互通有無,互相贈送大量珍奇禮品,其中就有葛。《后漢書》也記載鄧太后臨朝聽政的時候曾經(jīng)賜給大臣葛布。由此可知,葛在東漢還是屬于一種比較名貴的紡織品,被用來作為國家之間互相贈送的禮品,也被作為皇室賞賜大臣的物品,意義非凡。但是這種葛應(yīng)該是指細(xì)葛,即絺?!度龂?#183;鄭燮傳》里就明確
67、記載鄭燮每次派遣使節(jié)出使吳國的時候都會送上大量的香料和細(xì)葛。《詩經(jīng)》里記載了一位美嬌娘“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這位貴婦穿的就是絺,是細(xì)葛。絺的制作工藝相對比較麻煩,其具體名稱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有了種類和地區(qū)之別。最早記錄葛制作工藝的是《詩經(jīng)·葛覃》,它將葛從采摘到浸泡再到篩選出絺、绤的荊條等過程一一呈現(xiàn)出來。</p><p> 葛在當(dāng)時還被賦予
68、了貧賤、簡樸之義,此處葛應(yīng)指粗葛,即绤?!逗鬂h書》:“故葛屨履霜,敝由崇儉”。葛既然被賦予了貧賤、簡樸之義,在古代禮法深嚴(yán)的政治背景下,自然而然地也成為了身份的一種象征,尤其是與麻這種更柔軟更珍惜的絲織品相比較?!吨芏Y》:“同姓則麻,異姓則葛”。服飾原料的差異表現(xiàn)了古代嚴(yán)格的等級差異。與麻相比,葛為低賤;與絺相比,绤為低賤。甚至《前漢書》記載西漢初劉邦為了抑商倡農(nóng)曾經(jīng)下令商人不能穿絺。</p><p> 葛的種
69、植歷史很早,除了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三塊葛布外,歷史上還有記載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命人在葛山種葛,進行人工栽培。并曾向吳王夫差獻細(xì)葛布,一次便獻上十萬匹。葛布質(zhì)地細(xì)薄,適合夏天散熱,尤其適合居住在長江以南的人們使用。相對的,這一地區(qū)的葛布生產(chǎn)技術(shù)也較高超。當(dāng)時,越國是產(chǎn)葛的大國,技藝高超,甚至于有一個專門的稱呼:“葛越”?!度龂尽酚杏涊d:“勛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lt;/p><p> 但是,后
70、來由于麻、棉的興起,以及細(xì)葛的貴族化致使其制作工藝越來越復(fù)雜,葛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xiàn)在僅有個別地區(qū)用葛布來制做奢侈品和工藝品。</p><p><b> ?。ǘ┹裫iān</b></p><p> 《說文解字》:“茅也。從艸官聲。”段玉裁注:“詩,白華菅兮。釋艸曰,白華野菅。毛傳足之曰,已漚為菅。按詩謂,白華既漚為菅,又以白茅收束之。菅別于茅。野菅又別于菅也。
71、”</p><p> 《說文解字》:“茅,菅也?!倍斡癫米ⅲ骸埃?,析言則菅與茅殊。許菅茅互訓(xùn)。此從統(tǒng)言也。陸璣曰,菅似茅而滑澤,無毛。根下(當(dāng)作上)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乃尤善矣。此析言也?!?lt;/p><p> 菅、茅二物非常相似,且同屬。許慎將二者混為一物,互訓(xùn)之。段注說,兩者籠統(tǒng)而言可以互訓(xùn),但是仔細(xì)分析還是不同的。菅屬茅屬。但茅只適合用于遮風(fēng)擋雨,如茅屋、蓑衣。菅則可
72、以為席,可以拿來做編織品?!赌仙浇?jīng)》:“白菅為席?!薄蹲髠?#183;昭二十年》里說即使有了絲麻,也不能丟棄菅蒯。絲麻和菅蒯對比,兩者應(yīng)為同一性質(zhì)的物品,這說明早在戰(zhàn)國時期,菅已作為一種編織品而被廣泛應(yīng)用??紤]到當(dāng)時絲麻屬于稀有品,菅應(yīng)更多用于平民生活中。</p><p> 菅分布極廣,生命力旺盛,在古代幾乎各處都有,故不被重視,甚至有輕賤之義?!稘h書》:“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殺人就像在割草、菅一樣輕松、毫不
73、在意?!安葺讶嗣币辉~更是為大眾所熟悉。</p><p> 菅作為一種植物,應(yīng)稱其為野菅。《爾雅·釋艸》:“白華,野菅?!薄对?#183;小雅·白華》:“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泵珎鹘忉屨f白華是指野菅,野菅用水漚就成了菅。用野菅編席,首先需把野菅長時間浸泡在水里,使纖維柔韌,以防折斷。長時間浸泡在水里的野菅才稱為菅。由于生產(chǎn)力的低下,古人對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幾乎所有事物都非常重視,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每
74、一物品只要形態(tài)稍有不同,就創(chuàng)造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后世才逐漸用菅來指野菅。</p><p><b> ?。ㄈ┢^zhù</b></p><p> 《說文解字》:“艸也。從艸予聲??梢詾槔K。”。段玉裁注:“《上林賦》:‘蔣芧靑薠?!瘡堃驹唬骸^,三棱也?!赌隙假x》:‘藨苧薠莞?!钭⒁墩f文》:‘苧可以為索。蓋賦文本作芧。文《上林賦》亦作“苧”。苧者,芧之
75、別字。”</p><p> 芧,也就是三棱草,因其莖三棱而得名。芧又稱為荊三棱、三棱草,屬莎草科,是多年生的沼澤草本。莖直立,呈三棱型,可以作造紙原料。芧的使用歷史也比較久遠(yuǎn),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詩經(jīng)·陳風(fēng)》:“可以漚紵”的“紵”就是指芧。</p><p> 芧通常用來編草席、草鞋、繩子等物。東陽著名的南馬草席最早就是用三棱草編制的,在明清時期達(dá)到頂峰,善于織草席的人織出來
76、的優(yōu)秀草席價值等同于蘇州草席的一半,可見其制作工藝之高。后來由于日本三棱草的引進而逐漸消失。</p><p> 古代的纖維植物,只要其莖韌性較足,一般都會被拿來織席。但是各種植物織的席子既有高下之分,也有珍稀之別,因而也被人為地帶上了高賤之分。衽席為日常的臥席。蒲席,即莞席,是皇族才能用的東西?!稘h書·史丹傳》:“頓首伏青蒲上”。應(yīng)劭注:“以青規(guī)地曰青蒲,自非皇后不得至此。”菹稭、紺席則是祭天所用之席
77、?!妒酚?#183;封禪書》:“埽地而祭,席用菹稭”。《漢官舊儀補遺》:“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向,紺帷帳,紺席”。對席材質(zhì)的人為分配也表現(xiàn)了古代森嚴(yán)的禮法制度。席子作為古代的坐具,其擺放的位置、方式也很有講究。</p><p> 二、我國古代染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對于美麗的追求與發(fā)掘一直存在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之中。人類渴望擁有像孔雀一樣美麗的色彩,終于在染料作物上尋
78、覓到了希望。大自然賦予植物千姿萬彩,人類從植物中提取這些色彩裝扮自己的生活。染料作物的使用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但由于古人思想、技術(shù)所限,文獻記載一般較為簡單,如“某,某也??梢匀灸成!倍唤榻B詳細(xì)操作方法,致使一些染料植物的染色方法失傳而使后人對該字也產(chǎn)生分歧和誤解?!墩f文解字》中記載的染料作物有藍(lán)、藎、茜等9個字。</p><p><b> 藍(lán):染青艸也。</b></p>
79、<p><b> 藎:艸也。</b></p><p> ?。浩H也??梢匀玖酎S。</p><p><b> 茈:茈艸也。</b></p><p><b> ?。很肫H也。</b></p><p> 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絳。</p>&l
80、t;p><b> 茜:茅蒐也。</b></p><p><b> 葴:馬藍(lán)也。</b></p><p><b> 薽:豕首也。</b></p><p> 這些染料作物的詞除了“藍(lán)”作為顏色詞外,其他的很少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作為農(nóng)業(yè)作物,藎、茈、茜等詞還在使用當(dāng)中。隨著現(xiàn)代社會對染料的
81、自然、無公害的追求,這些染料植物也許將會又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p><p><b> ?。ㄒ唬┸鐀iàn </b></p><p> 《說文解字》:“茅搜,茹蘆。人血所生,可以染絳?!倍巫ⅲ骸埃ㄌJ)鉉本作藘?!多嶏L(fēng)》‘茹藘在阪?!懎^云:‘茹藘,茅搜,蒨艸也。一名地血?!?lt;/p><p> 茜草,別名蒨草、血見愁等。茜草科植
82、物,多年生攀援草本。</p><p> 茜草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紅色染料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xiàn)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在我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对娊?jīng)》中就有描述茜草種植情況的詩句,《詩經(jīng)·鄭風(fēng)》“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墠shàn:經(jīng)過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壇”。)并且講到用茜染的衣物,“縞衣茹藘,聊可與娛”。</p><p> 茜草所染不是紅花那種鮮艷的真紅,
83、而是比較暗的土紅,在印染界有專門的術(shù)語叫做Turkey red(土耳其紅)。這種紅類似于血結(jié)塊后的暗紅,所以茜草才有破血草等別名。古人迷信地認(rèn)為這種草是用人血灌溉而成的,因此人為地給這種草帶上陰森的氣息。茜與蒐通。蒐字,鬼為其意符?!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里就說一山南面多玉,北面多蒐。</p><p> 茜草的使用歷史悠久,除了《詩經(jīng)》上的記錄外,《漢官儀》也記有染園出來的茜草是拿來上供染皇帝的衣服的。以及
84、我們使用的各種名詞,如茜紗、茜紅等。茜草不僅使用歷史悠久,商品化歷史也相當(dāng)久遠(yuǎn)?!妒酚?貨殖列傳》中說種植一千畝的茜草獲利等同于千戶侯的收入,可見當(dāng)時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紅在周以前即受到相當(dāng)?shù)闹匾暋?lt;/p><p><b> (二)藎jìn </b></p><p> 《說文解字》:“草也。從艸盡聲?!倍斡癫米ⅲ骸八酌娸瓴??!稜栄拧匪^王芻?!?/p>
85、大雅》以為‘進’字?!?lt;/p><p> 藎,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和葉可做黃色染料,纖維可做造紙原料。通稱“藎草”,亦稱“黃草”。</p><p> “藎”與“菉”通,藎草最早應(yīng)作為蔬菜被食用?!墩f文解字義證》:“藎,蓋亦菜屬?!对姟罚骸K朝采菉’。箋云,菉,易得之菜也?!彼|的染色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將藎草放到鍋里煮,將其汁液熬出,放入布料,即可染成黃色。推之古人,大概是將藎作蔬菜后發(fā)現(xiàn)其
86、湯汁為黃色,遂試作染料,竟成。</p><p> 段說菉、藎為二物,似誤?!墩f文解字》中很多字都同指一物,這種現(xiàn)象并不新鮮。菉與綠音相近,是因為藎草以銅鹽為媒染劑,便可染成綠色。這也說明了我國古代染色技術(shù)的發(fā)展水平。</p><p> 古漢語中“藎”與“進”通,后來引申為忠臣?!对?#183;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彼|又有藎臣(忠臣)、藎言(忠言)、藎謀(竭謀)
87、等詞組。</p><p><b> (三)藍(lán)lán </b></p><p> 藍(lán)作為一種植物,最為人所耳熟能詳?shù)哪^于荀子的那句“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這句話雖經(jīng)常被后人引申成長江后浪推前浪,但就其字面意義上來說是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制藍(lán)技術(shù)至晚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了。</p><p> 《說文解字》:“藍(lán),染青草也?!薄对娊?jīng)
88、》有記載:“終朝采藍(lán),不盈一襜?!币话銈?、箋都把藍(lán)釋為染青草。我們一般把所有含藍(lán)汁可作染料的植物統(tǒng)稱為藍(lán)。其實藍(lán)有很多種,有蓼藍(lán)、大藍(lán)、槐藍(lán)、菘藍(lán)、馬藍(lán)、吳藍(lán)、木藍(lán)等。《爾雅·釋艸》:“葴,馬藍(lán)?!笨梢姰?dāng)時古人就已把各種藍(lán)草進行了甄別。</p><p> 對于藍(lán)草的開發(fā),據(jù)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說文解字義證》:“《周禮·地官敘官》:‘掌染草’。注云:染草,藍(lán)蒨象斗之屬。”《夏小正
89、》里說五月份開始中藍(lán)蓼?!对铝睢防镆舱f不允許百姓七月份的時候染藍(lán)。從以上文獻中我們可以看見早在西周時期,政府就對藍(lán)草的種植和采摘是有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規(guī)劃的。</p><p> 最早的染青技術(shù)還是非常簡單的邊采邊染,直接用藍(lán)草的汁染色。故染青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和時間性,采來的藍(lán)如果不能及時上染,就只能任由藍(lán)草變成一堆藍(lán)色的泥漿。后來先人們發(fā)現(xiàn)發(fā)酵對靛藍(lán)有還原作用,就用酒糟來制藍(lán),再后來技術(shù)發(fā)展到用石灰制成藍(lán)靛。采集藍(lán)
90、草制作藍(lán)靛在中國的古籍中早有記載。《齊民要術(shù)·種藍(lán)》:“別作小坑,貯藍(lán)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盛之,藍(lán)淀成矣。”</p><p> 藍(lán)草開發(fā)的早,商品化的時間也早?!逗鬂h書》記載楊震在湖縣的時候就以種藍(lán)草為業(yè)。趙歧《藍(lán)賦序》也記載陳留這個地方整個境內(nèi)都是以種藍(lán)草制染料為業(yè)的。《齊民要術(shù)》里說種十畝藍(lán)草獲利相當(dāng)于種田一頃,如果能自己做染料就又可以獲得雙倍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東漢時期,就有人是以種藍(lán)草
91、為業(yè)的,而且利潤甚高,甚至形成了有一定規(guī)模的種植區(qū)。</p><p> 我國古代的織物染色技術(shù)主要有兩大類:石染和草染。石染就是用礦物染料染色,草染即是用植物染料染色。但是,礦物不易在纖維上著色,后來較為少見。而植物染料的色譜在清朝已達(dá)到了數(shù)百種之多。</p><p> 三、我國古代谷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p><p> 《說文解字》艸部字中收錄的有關(guān)谷類
92、作物的詞甚少,一般谷類作物多以禾為部首,艸部字收錄的與谷類作物有關(guān)的詞只有4個。</p><p><b> 虋:赤苗嘉榖也。</b></p><p> 蓈: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謂之蕫蓈。</p><p><b> 蘥:爵麥也。</b></p><p><b> 芑:白苗嘉穀。&l
93、t;/b></p><p><b> ?。ㄒ唬┨gyuè </b></p><p> 《說文解字》:“蘥,爵麥也?!倍斡癫米ⅲ骸熬舢?dāng)依今釋艸作雀?!?,即燕麥也。生故墟野林下,苗實俱似麥?!薄稜栄?#183;釋艸》:“蘥,雀麥。”《說文解字系傳》:“漢魏以前雀字多作爵,假借也。”蘥,即今燕麥也,又稱爵麥、雀麥。燕麥作為一種我國古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歷
94、史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p><p> 盡管雀麥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在古代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但是就我們從古籍上找到的資料來看,雀麥似乎并沒有被農(nóng)民有意識地加以培育,而是任其在道旁自生自滅,沒有受到足夠多的重視。或者有小部分種植,也是作為飼料而得以開發(fā)。</p><p> 《植物名實圖考》:“今雀麥自生田野間,農(nóng)家多棄而不刈。枚乘《七發(fā)》云:‘爵麥服處,躁中煩外’。李善注:‘以爵麥分劑而食馬,馬
95、肥,故中躁而外煩也。是古者嘗以飼馬矣?!ⅲ杭囱帑溡??!?lt;/p><p><b> ?。ǘ┨妋én </b></p><p> 《說文解字》:“虋:赤苗,嘉榖也?!倍斡癫米ⅲ骸啊洞笱拧吩唬骸Q降嘉谷,維虋維芑?!稜栄拧罚睹珎鳌方栽唬骸?,赤苗。芑,白苗?!萍喂日撸瑩?jù)《生民》詩言之。今詩作嘉種。許君引‘誕降嘉谷,維秬維秠。’虋、芑下皆曰嘉谷?!?l
96、t;/p><p> 虋,現(xiàn)在一般解釋為赤粱谷,是粟的一個古老的品種,現(xiàn)今已經(jīng)找不到了?!对娊?jīng)·大雅·生民》里記載:“誕降嘉谷,維秬維秠,維虋維芑”。后人據(jù)此認(rèn)為,秬、秠、虋、芑為同一種(即谷)中的不同品種,而且是一種當(dāng)時種植量可能比較多,在農(nóng)作物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糧食作物?!稜栄拧饭弊ⅲ骸疤?,今之赤粱粟?!庇纱丝梢?,虋在晉朝還是有種植的。</p><p> 《生民》是周
97、人歌頌祖先的詩篇。周興起于關(guān)東地區(qū),而《齊民要術(shù)》里記載了曹操曾經(jīng)以虋作粥,喜歡喝這種粥。由此可見,當(dāng)時虋的種植范圍當(dāng)在北方地區(qū)。虋在南北朝依然有種植?!端鍟?#183;禮儀志二》記載北齊在其帝都的東南地區(qū)種了千畝的赤粱赤粱、白穀、大豆、赤黍、小豆、黑穄、麻子、小麥,每種作物各是一種顏色,想來肯定是漂亮極了。但后來就逐漸銷聲匿跡,漸至不聞。</p><p> 四、我國古代豆類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荅</
98、p><p> 豆類作物一般都?xì)w在尗部,艸部字中收錄的幾個與豆類有關(guān)的字,或形容植物的稂莠,或描述其生長的其中一個階段。如:荅,就是指小尗。此類字艸部字中只有四個字。</p><p><b> 荅:小尗也。</b></p><p><b> 萁:豆莖也。</b></p><p><b>
99、?。簩僖?。</b></p><p><b> 莥:鹿藿之實名也。</b></p><p><b> 荅dá</b></p><p> 《說文解字》:“荅,小尗也”。段玉裁注:“禮注有麻荅。廣雅云,小豆,荅也。假借為酬答?!鼻E,就是小豆,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紅豆。</p>&l
100、t;p> 紅豆,屬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西漢《氾勝之書》詳細(xì)介紹了紅豆的栽培和利用技術(shù),“椹黑時注雨種,畝五升。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奔t豆的產(chǎn)量不是很穩(wěn)定,所以《氾勝之書》提出不要把所有的田都拿來種豆,用十畝好的田種紅豆一般能收獲十石,十畝差田也能收獲五石。更有一句諺語“與他作豆田”,意思是說好東西被糟蹋了。成書
101、于東漢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也有關(guān)于紅豆的藥用記載。這說明起碼在兩千多年的秦漢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紅豆已經(jīng)有相當(dāng)成熟的認(rèn)識,并且開始了紅豆栽培技術(shù)的記錄和摸索。受“藥食同源”思想的影響,我們能在很多醫(yī)學(xué)典籍中找到關(guān)于紅豆的記載。</p><p> 漢·《龍魚河圖》記載在年末的時候把豆子、麻子和家人的一點頭發(fā)一起放在井中,念一些咒語之類的,可以使家人一年內(nèi)不生疾病?!峨s五行書》也說:“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
102、,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驗?!庇终f每年在正月初七和七月七這兩天,男人吞紅豆七顆,女人吞紅豆十四顆就可以祛除病魔,保護健康。紅豆被用于藥用,起源于迷信,傳說傳疫鬼害怕紅色的赤豆。所以古人有在冬至吃紅豆粥的習(xí)俗,也有用紅豆避邪的習(xí)慣?,F(xiàn)在的紅豆則帶上了浪漫的色彩,人們將它做成手鏈或其他裝飾品傳遞著愛的訊息。</p><p> 紅豆在古代既屬于藥用植物,也屬于糧食作物。但是,在古代紅豆并不是作
103、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身份存在,對于紅豆的種植一直都是零星的、不成規(guī)模的。原因是“小豆不保歲,難得?!币簿褪钦f紅豆的收成是不能保證,產(chǎn)量也很不穩(wěn)定。因此,古時大都不用紅豆保歲,而用大豆,因為大豆的產(chǎn)量是有保證的,而且容易種植,對土壤、溫度、濕度等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也容易保存。</p><p> 至今紅豆也沒改變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既沒有廣泛地被應(yīng)用,也沒有退出我們的視線。</p><p>
104、 和紅豆形成鮮明對比的大豆在古時被稱為“尗”,也作“菽”或“叔”?!墩f文解字》:“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屬皆從尗?!睂词嵌诡惖目偡Q,也是大豆的名稱。古代大豆是作為一種糧食作物而生產(chǎn)種植的。據(jù)史學(xué)家考證,大豆的種植歷史非常早,在周代就有。《詩經(jīng)》中很多詩句都提到了“菽”。《豳風(fēng)·七月》就記載:“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由此可見大豆是和麥、麻等這類重要農(nóng)作物相提并論的?!稓飫僦畷泛汀洱R民要術(shù)》都詳細(xì)記載了大豆的栽培技術(shù)
105、,并且提到了大豆的區(qū)間種法和輪種法。</p><p> 大豆的地位除了體現(xiàn)為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廣泛的種植外,還體現(xiàn)在對其多樣化的開發(fā)上。先秦時,大豆是百姓的糧食,稱為“豆飯”。用大豆制成鹽豉,《史記》里有記載:“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用大豆作豆腐的故事更是為國人所熟知。</p><p> 五、我國古代油料作物的種植及應(yīng)用情況——荏</p><p> 我國
106、油料作物的種植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植物油的使用相對來說比較晚。直到東漢末期我國才有關(guān)于植物油的相關(guān)記載。東漢末年劉熙的《釋名·釋飲食》記載:“柰油,以柰搗汁涂繒上,暴燥取下,色如油也”。東漢以前,我國應(yīng)用最廣的油料是動物油,古人稱之為脂膏。古代應(yīng)用最廣泛的植物油則當(dāng)屬麻油和豆油。而近代所用的花生油、棉籽等或是在三國時期,或是在唐宋,甚至明清時期才傳入中國的。因此,《說文解字》艸部字中記載的油料作物更是少之又少。</p&g
107、t;<p><b> 蘇:桂荏也。</b></p><p><b> 荏:桂荏,蘇。</b></p><p><b> 蘇、荏兩者互訓(xùn)。</b></p><p><b> 荏rěn </b></p><p> 《說文解字》:“荏,桂
108、荏,蘇也?!倍巫ⅲ骸笆侵^轉(zhuǎn)注。凡轉(zhuǎn)注有各部互見者,有同部類見者。荏之別義為荏染。”</p><p> 荏,一年生唇形科草本植物,適宜在溫帶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村邊、地頭、房前屋后均可生長。《齊民要術(shù)》里說荏生命力強,只需要將它隨便拋擲在房前屋后或園畔邊就可以年年自生自滅,不需費人精力。由此可見,古代對于荏的種植是非常隨意的,荏的使用大概也是較少的。</p><p> 因荏之子稱蘇子
109、,故常以蘇子代荏?!墩f文解字》中,荏,桂荏,蘇三者互訓(xùn),故各家論著常將三者混為一談。三者混言為一物,“蘇”與“荏”僅是方言之別。揚雄《方言》卷三:“蘇亦荏也。關(guān)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爾雅·釋草》:“蘇,桂荏?!毙蠒m疏:“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似荏,故一名桂荏。”析言,則各有不同。荏,即白蘇。蘇與桂荏為一物,特指紫蘇。荏又為類名,包括紫蘇、白蘇。</p><p> 荏最早是作為蔬菜而被廣泛種植
110、的,種植歷史較早。《禮記·內(nèi)則》:“薌無蓼”。鄭玄注日:“薌,蘇、荏之屬也?!薄稓飫僦畷罚骸皡^(qū)種荏,令相去三尺。”至北宋《廣韻》仍將荏作菜解?!侗静荨芬矊⑻K、荏列入菜部。到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時,荏被移到草部,可見那時的荏作為菜的地位明顯下降。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亦將荏歸為芳草一類。</p><p> 我國植物油發(fā)展較晚,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保守估計直到東漢末年植物油才開始發(fā)展起來。而
111、荏油的記載最早見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shù)》:“收荏子壓取油,可以煮餅,荏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然荏油不可為澤,膠人發(fā),研為羹霍,美為麻子遠(yuǎn)矣,有可以為燭。良地千石,多收博谷則倍收,與諸田不同,為帛煎油彌佳,荏油性醇,涂帛勝麻油。”這里詳細(xì)介紹了荏油的特性、用途和市場的狀況??梢姡蔽簳r期古人對荏油的開發(fā)使用及優(yōu)劣勢就都已經(jīng)非常清楚。</p><p> 荏油在古代主要被用來做非食用油。事
112、實上現(xiàn)代科學(xué)分析蘇子含油率為30%~51%,平均38%,油含飽和脂肪酸、油酸和亞麻酸等,屬快干性油,工業(yè)上宜用作涂料,可用來制作雨傘、雨衣、油漆、油墨等,而甚少作為食用油使用。</p><p> 除了荏油外,古代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油料作物為芝麻,古漢語寫成“脂麻”或“胡麻”,因為它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同荏一樣,脂麻最初也只是作為一種糧食作物。直到東漢末年才開始利用脂麻來提取植物油。植物油最開始大概大多用于
113、照明和軍事,關(guān)于食用的文獻在魏晉南北朝時才開始出現(xiàn)。《三國志·滿寵傳》里記載了滿寵打仗時曾用了麻油燒火來攻城的戰(zhàn)術(shù)。《齊民要術(shù)》里也有脂麻“于油無損”的記載。王隱的《晉書》也有植物油用于軍事的記載。《四民月令》中則多次提到種植和買賣胡麻,可見這說明東漢以后的脂麻是作為油料作物而被種植的,具體提煉方法暫時沒有找到相關(guān)時期的文獻資料,可能與荏、柰等提取的方法相似,因為從相關(guān)文獻記載中我們了解到當(dāng)時提取植物油的總體水平都不是很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文獻綜述】
-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畢業(yè)論文】
- 《說文解字》艸部字與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探析【開題報告】
- 《說文解字》鳥部相關(guān)字探究【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開題報告】
- 《說文解字》鳥部相關(guān)字探究【文獻綜述】
- 《說文解字》鳥部相關(guān)字探究【畢業(yè)論文】
- 說文解字鳥部相關(guān)字探究【開題報告】
- 中西幽默異同探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我國農(nóng)業(yè)上市公司盈利狀況分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說文解字》酉部字研究.pdf
- 《說文解字》牛部字研究.pdf
- 《說文解字》疒部字研究.pdf
- 附條件不起訴探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說文解字》隹部字研究.pdf
- 《說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
- 《說文解字》女部字研究.pdf
- 《說文解字》馬部字研究.pdf
- 企業(yè)年金信托在我國的發(fā)展之探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歸有光親情散文探析【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論文】
- 我國汽車制造業(yè)低碳營銷探析【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畢業(yè)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