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論文-外來民工子女的小學教育管理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外來民工子女的小學教育管理</p><p><b>  前言</b></p><p>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城市。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強調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以流入地區(qū)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

2、,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目前,有一種看法認為,外來民工子女涌進學校,對于教育管理、教學質量是一種沖擊,然而這些渴望知識的孩子是不應該被質疑的,他們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維護這一權利,進我們應該進的義務。這些外來的孩子是伴隨著父母遠離家鄉(xiāng),飄飛了一個個陌生的城市,來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p><p>  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民工子女就讀人數日趨上升。外地學生中有很多的

3、孩子是民工子女,這些民工家庭大多來自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經濟收入和文化素質都較低,家長主要在個體私營作坊工作或從事廢品回收、清掃服務、小攤販、搬運、修橋筑路。而且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孩子往往有2--3個,因此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學習輔導思想上不夠重視,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進行一些做人基本的禮儀規(guī)范教育,不少外來民工的子女與本地孩子相比存在學習目的不明、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品德行為不良、心理素質差、和父母關系疏

4、離等問題。如何使民工子女快速地融入當地的教育、生活社會群體之中, 讓這些在弱勢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第二代移民”快速融入本地文明社會,發(fā)揮其主人翁精神,讓他們與本地孩子一樣有尊嚴地、有質量地學習、生活,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已成為我們每個教育者值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p><p>  家庭教育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天然的血緣性與早期性、全程的連續(xù)性、及時針對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家庭在小學生教育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外來

5、民工作為一批特殊的人群,同樣不可忽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做好教育管理 ,因此關注外來民工在子女小學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究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并且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p><p>  摘要:由于外來民工的自身素質低下,文化水平較低,有的甚至一字不識。這就會造成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性和人文性,有的動不動就對孩子亂罵亂打,使孩子跟父母無法很好得交流。

6、同時父母長期忙于打工賺錢,流動性大,對于子女的學習成績,心理狀態(tài)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問題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來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現自卑,自閉,對人冷漠,敵視同伴等心理問題,使得他們養(yǎng)成了許多壞習慣。譬如好吃懶做,簡單粗暴,棄學厭學等現象屢見不鮮。這部分孩子變得難以管教,輕者經常逃課逃學,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毆,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對民工子女的小學教育就尤為重要了,不可以忽視。<

7、/p><p>  關鍵字:民工子女教育; 民工子女小學教育;教育政策</p><p><b>  完善基本性制度</b></p><p>  制度是基本性保障,我們建立了主動吸納外來民工子女、實現教育和諧公平的一些基本性制度。</p><p>  1、主動吸納。主要吸納外來民工子女入學,對于我們學校來說,首先是學校的社會使命

8、所系,因為學校理當力所能及的擔負起解決外來民工子女就讀這個社會問題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學校發(fā)展的實際所允許,近年來,本地生源逐步減少,使我們有力量吸納外來民工子女入學,并為他們提供與本地學生相同的服務。今年,我校的外來人口子女人數達450多,占學校學生數的35%,在秋季招生前,我們組織了調查摸底,通過社區(qū)積極宣傳外來民工子女入學的政策和辦法,對民工子女入學實行了“三統(tǒng)一”的政策,即統(tǒng)一報名時間、統(tǒng)一編班、統(tǒng)一收費。</p>

9、<p>  2、混合編班?;旌暇幇嗍恰昂椭C共進”的基礎。首先,我們將外來民工子女與本地學生混合、統(tǒng)一編班,這是實現“和諧共進”的第一步,這同一個班級中,民工子女與本地學生朝夕相處,在生活和學習上相互照應,使外來民工子女在短時間內融入主流,外來民工子女進入班上不到兩個月,就基本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人們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本地學生,哪些是外來民工子女;第二,我們要求各班在優(yōu)秀學生評選和班干部建設中優(yōu)先考慮外來民工子女,本學期全校有

10、外來民工子女學生干部15人,優(yōu)秀學生39人;第三,我們加強了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籍管理,嚴防流生,因外來民工子女情況比較復雜,有些學生轉學、復學手續(xù)比較麻煩,學校教導處、班主任老師不厭其煩,耐心做好服務工作,還通過同一班級學生間的工作,使他們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p><p>  3、拓展服務。針對外來民工子女這個特殊的生群,我們盡力提供一些幫助性的服務。一是成立學校成立“紅領巾基金會”,通過“愛心飛翔校園義賣

11、”等各種公益活動,籌得第一筆基金5000多元,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二是幫助外來民工聯系就業(yè),因為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與其父母的工作與就業(yè)悉悉相關,有些民工一時沒有工作,小孩已經入學,學校就主動介紹推薦給一些用人單位,使民工子女家長可以安排工作,使他們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學。三是幫助外來民工子女聯系繼續(xù)學業(yè),小學畢業(yè)時,學校主動幫助外來民工子女聯系初中,詳細說明情況,與相關的中學進行溝通,讓他們上一中學就能獲得優(yōu)惠。</p&g

12、t;<p><b>  開展根本性探索</b></p><p>  教學是學校的根本性任務,外來民工子女的涌入,改變了我們的生源結構,也必然影響教學的變化,我們認為,如何開展一種促進外來民工子女與本地學生在教學互動中共同成長的教學變革才是我們和諧共進的根本性探索。</p><p>  1、多元化課堂。由于我們采用的是混合編班制,來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

13、的學生組織同一個班級,班級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元文化在同一個班級中交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構成了不同的觀點、思維,觀點的碰撞、思維的沖突,構成了特殊的課堂,這是一種多元化的課堂,尊重不同的文化是課堂教學的成功的起點;同時,要促進不同文化的“和諧”融合,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存在,才有文化的融合,課堂教學不是為了求得文化的統(tǒng)一,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磨擦與融合中求得文化的進步。正是這種“多元化課堂”

14、觀的存在,課堂常常成為一種不同觀點展示與發(fā)展的課堂,特別在語文、品德等一些人文性更強的學科教學中,更是呈現一種沖突著、融合著、發(fā)展著的文化景觀。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愛錄茉莉》一課時,用詩意的課堂語言構筑教學情境,詩論“女兒從哪些地方感受父母之間的愛呢”時,學生爭相發(fā)表自己對“真愛如茉莉”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環(huán)境熏陶、多元的解讀,碰撞出一個個精彩的觀點,令聽課者耳目一新,發(fā)出陣陣會心的笑聲。</p><p>  2

15、、層次化輔導。按照外來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習慣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是學校最終決定實行“分層教育”的主要原因,此舉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讓每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參加競賽班,有專門的老師進行輔導;成績中等的學生則組成幾個小組,學校會派學科老師進行現場答疑;而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會被編入基礎拓展組,鞏固課堂所學。分層教育全部被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心班以后進行,屆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將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照顧。由于學生對

16、于自己的實際情況都比較清楚,因此雖然是以自主選擇為主,但學生中基本未出現擔心“丟面子”而不愿去基礎班的情況。不過對于個別實力達不到但卻想去競賽班的學生,老師則會給出建議。此外,由于分層并不完全等同于分班,因此,各個層次的學生只是相對固定,比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成績有所進步,就可以轉到平行班進行自習。</p><p>  3、個性化成長。綜合實踐活動無疑是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的良好載體,因為它具有天生的文化包融性。

17、在我們學校開發(fā)以垂虹文化為內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就充分發(fā)揮了由于外來民工子女學生眾多的優(yōu)勢,擴大文化的包融性,比如,我們在組織“垂虹橋文化”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中,除了研究江南水鄉(xiāng)的橋的特點之外,我們的視野就很自然地拓展到幾乎全國各地的關于“橋”的相關知識,活動的信息量大大擴充,參與者的特長與個性充分地激發(fā),而“綜合活動課程”的內涵也更為豐富與厚實了,而“垂虹文化”的內涵在這種文化比較中顯得更得清晰。在具體活動的組織中,我們強調學生的個

18、性化參與,畫橋、寫橋、詠橋、研究橋、“制作”橋、設計橋……個性化的參與有利于學生個性人成長。</p><p><b>  立足人本性建構</b></p><p>  學校德育,其實是一種立足人本性的建構,針對學校外來民工子女學生眾多的現狀,我們開展相應的德育活動。</p><p>  1、學生表彰:在尊重“多元”中相互啟迪。外來擇校生,完全打破

19、了原來的生源格局,變得極其復雜,學生學習基礎、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是難免的,加上地區(qū)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參差不齊、形態(tài)各異的學情。面對復雜的學情,我們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精神,積極尋找轉變學生、發(fā)展學生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擺脫不良習慣,發(fā)揚長處,獲得個性發(fā)展,“多元表彰”就是立足人本性建構的一種評價改革,這種改革變原來的內容單一、次數不多的的“表彰”為經常性的、注重個性與成長的表彰。學校德育處每月每學期表彰的學生先進類別項

20、目也越來越細,覆蓋面越來越大,正是出于鼓勵學生多元發(fā)展的考慮,讓那些基礎差的后進生也有機會嘗到“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溫馨感受。每周的升旗儀式,學校都要表彰上一周衛(wèi)生、紀律、穿戴等方面表現好的班級和學生,評出“紀律標兵”、“禮儀之星”、“最佳值日崗”等;每學期期末,學校除了表彰“三好學生”“大會表揚”之外,還要表彰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如“寫作之星”“口算大王”“小小畫家”“小百靈”“小健將”等等。利用“垂虹文化藝術節(jié)”“數學活動周”“少年

21、軍?!钡纫恍┐笮突顒樱寣W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獲得了較</p><p>  2、活動開展:在關注“特別”中消除偏見。強調和諧共進,并不是視“外來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于不顧,相反,我們通過開展“關注外來民工子女”的活動來消除偏見。“為外來貧困學生過生日”就是其中的一項活動,學校經常會舉行一些活動來慶祝外地學生的生日,讓他們可以和本地學生一樣享受快樂的生辰,接受快樂的祝福。組織“校園十佳少先隊員”與外來學生代表進

22、行“雛鷹假日小隊”活動,“校園十佳隊員”充當小導游,帶領小伙伴參觀校園、介紹校園文化,重點介紹了學校的特色景點“務本石”、“望虹亭”,還帶領小伙伴參觀歷史文化遺產,活動中,小伙伴們增進了友誼,加深了了解。</p><p>  3、家校聯系:在重視互動中強化溝通。在外來民工子女學生眾多的學校里,家校聯系顯得特別重要,為了進一步密切家校聯系,我們采取多種聯系方式,切實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如家校聯系手冊、家訪、召開家長

23、會、家校路路通等。具體地說,我們做到了“三個結合”。</p><p>  第一,書面聯系與見面溝通相結合,我們既有書面的“家校聯系冊”,又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見面,在工作節(jié)奏快,競爭壓力大、教師和家長都十分忙碌的今天,家校聯系手冊既簡便易行,又能進行迅速及時的信息反饋,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手段?!凹倚B撓凳謨浴钡臋谀吭O置采用了“自己的話”、“同學的話”、“家長的話”、“老師的話”這四個欄目。四個欄目相互對話,

24、相互溝通,形成了師生對話、師長對話、生生對話、親子對話的格局,便于老師、家長、學生間相互交流思想,溝通感情;而面對面的家訪則是家校聯系的“常規(guī)武器”與永恒無法替代的聯系方式,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什么“以學生為本”、“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空談。</p><p>  第二,日常聯系與階段聯系相結合,我們利用“家校聯系冊”等方式實現了家長與學校的“日常聯系”,同時,我們又通過召開家長會的方式與家

25、長進行階段性聯系,召開家長會是老師與家長雙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徑。每學期我們都針對外來學生實際,圍繞目標制定一個計劃,如本學期召開幾次家長會,每次的主題是什么,內容集中,旨在實際解決問題,同時做到前后家長會的有效銜接,在家長會上,老師必須講明學校的指導思想和培養(yǎng)目標,以及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使家長在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尋找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和最佳途徑,求得與學校教育的最佳配合。在家長會上,我們還要求老師留一定

26、的時間讓家長說一說孩子在家里的表現,自己采取的教育方式,從而使老師全面地了解學生和家長,通過這樣的交流,增強教育的合力,同時,讓本地家長與外來民工子女家庭同坐一間教室,進行家長間的交流與溝通,這本身也很意義。</p><p>  第三,傳統(tǒng)方式與網絡方式相結合,除了以上說到的這些傳統(tǒng)方式之外,我們還利用“家校路路通”開辟了家校聯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瑣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學生家長進行及時

27、的溝通和交流的。利用“家校路路通”這個網絡平臺,實現了家長隨時隨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績、表現、評語、作業(yè)、考勤、生活 等;學校隨時隨地通知家長,接受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等;班主任隨時隨地與家長進行無線溝通,接受家長的咨詢與建議等。</p><p>  外來民工子女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實現本地學生與外來民工子女學生的和諧共進,是我們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也是一個有價值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初步的實踐

28、,我們必將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努力促進教育的和諧,實現教育真正的公平。</p><p><b>  結論</b></p><p>  當前我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現狀還很不容樂觀,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機會、學業(yè)成績、心理狀況,以及民工子弟學校的師資和教育教學設施等方面.農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眾多問題實則是我國較為保守的傳統(tǒng)社會管理體制不能適應不斷提升的城市

29、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它牽涉面廣,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義務教育的范疇,它與戶籍管理、財政制度、稅收政策、社會保障、公民權利等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相聯系.未來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構建必須立足于和依賴于這些復雜的、深層次的問題的解決.</p><p><b>  參考文獻:</b></p><p>  1、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M].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p><p>  2、馬良.《融合還是排斥——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p><p>  3、張躍進.《中國農民工問題解讀》[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p><p>  4、胡衛(wèi).《民辦教育的發(fā)展與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p><p>  5、周方.《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

31、問題及教育干預》[M].2002年.</p><p>  6、李保強.《學校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p><p>  7、《共享陽光下的溫暖——對學校弱勢群體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班主任》2003年第六期 陸衛(wèi)紅著</p><p>  8、《對大城市外來學齡前兒童保健與教育狀況的調查思考》 《中國人口科學》2000年2月</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