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試圖在19世紀末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中梳理出兩種富于藝術魅力,且極具文化批判性與反思性的人物形象審美特征:“頹廢性”與“原始性”,指出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本文所指的“自然”是指未經人為因素改變的天然物質形態(tài),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和諧狀態(tài)),在對“自然”的價值取向上分別指向兩極:“逆反自然”與“復歸自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自獨特的審美意蘊與人學內涵。本文借重馬克思主義人學與新實踐美學的相關論點,抓住“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
2、作為情感的美感”等觀念對這兩種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指出其看似相反的審美價值取向背后蘊含的相同文化基因——個體意識;共同的價值吁求——人的確證;相似的價值困境——物化,并指出兩者蘊含的現代主義美學元素,進而重新審視19世紀末西方文學的價值所在。
本文在結構上分為七個部分。
緒論部分指出“頹廢性”與“原始性”特征出現的文化與文學土壤:審美主義與原始主義思潮,扼要闡述了其發(fā)展脈絡、代表作家以及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盲點,提出本文研
3、究的理論基點與思路。
世紀之交的人文精神狀況:機械化大生產背景下人的工具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面貌的平庸化、功利化。本文認為當時流行的遺傳學說、進化論等自然科學思想也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它們在價值取向上體現了自然對人(自由意志)的壓迫。精神世界遭受擠壓的現狀迫使作家尋找本質力量確證的途徑:一是張揚人的“頹廢性”:對自然的逆反,對“人工”之美的吁求,豐富精神世界,反抗功利價值,頹廢的“反自然”追求是對人的意志的堅守;二是張揚
4、“原始性”:復歸自然,返回未受工商文明浸染的原始情境、前工業(yè)狀態(tài)的異域文明,呼喚自然生命活力(包括本能沖動)。對于自然的兩極態(tài)度反映出世紀末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在張力。
這兩種價值取向的人學、美學意義:代表了大工業(yè)時代人的自我確證的不同路徑。借重新實踐美學的主要觀點:“美是對象化了情感”;“藝術是情感的對象化”;“審美是人通過對象與他人交流情感的活動”。本文認為“頹廢性”在美學上呈現為對“美”(藝術)的崇拜,通過審美表達對情感共鳴
5、的呼喚,對社會化情感的確證?!霸夹浴眲t是通過將人還原到原始情境之中,逼迫出人的生命活力、生存意志與欲望本能等“自然因素”,以反抗在現代文明中被壓抑的生命狀態(tài)。此外,“外傾型原始性”與“內傾型原始性”有著不同的內涵與形式。
在此基礎上對兩種自我確證方式進行反思。審美能確證人的本質力量,是因為借助于藝術這一媒介傳達了社會化的情感。頹廢的個體在審美過程中逐漸沉迷于個體隱晦甚至扭曲的情緒,無法通過審美完成情感的共鳴,藝術品(物)喪失
6、了情感媒介的作用而成為壓抑人的東西。對象的物化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也說明人本身(自我意識)的物化。原始化的個體在返回自然,激揚人的自然屬性(肉身、生命力、本能)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個體意識與獨立人格被轟毀的驚恐。在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時代,自然對個體的壓抑象征了人的社會性的異化,“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馬克思語)。因此原始化的個體在復歸自然、擺脫文明枷鎖的過程中又構成了對個體自由的異化。
這兩
7、種價值取向的文化語源為“個體意識”。個體意識是西方文化的傳統(tǒng)基因,強烈的個體意識使得西方人從自然圓融狀態(tài)中撕裂出來,他們總是需要不斷地向自然突進來確證自己,因此對象成了確證自我的“中介”,對于“中介”的祛除與依賴,成了“復歸自然”與“逆反自然”的精神基礎。個體意識又反映在尼采總結的西方文藝精神之中:“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原始性”是酒神精神的象征,人需要以自然作為逃避現實壓抑的伊甸園,在擁抱自然的迷醉中宣泄自然之子的生命力。不過強
8、烈的個體意識又讓西方人無法達到天人合一的愉悅(代表“群體”的自然對個體的壓抑),于是酒神精神不光帶來迷狂(醉),也帶來個體撕裂的痛苦。這就需要日神精神(代表美、靜觀、夢幻、個體化)來調和,將破碎的個體重新整合——個體人格的對象化形式,“頹廢性”就是日神精神的體現,這是兩種人物形態(tài)蘊藏的個體意識的精神傳統(tǒng)。本章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復歸自然”還是“逆反自然”的審美取向,都體現了自由的不同層次:“自在的自由”與“自由感”。
“頹廢性
9、”與“原始性”的審美意蘊已經蘊含了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若干美學精神,這表現在“時空體”的轉變、對物化現象的揭示以及對孤獨感、焦慮等人的在世狀態(tài)的觀照。本文將兩種人物形態(tài)的價值取向還原到西方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脈絡中加以歷史地考察,指出其承前啟后的美學、人學價值。
結語部分梳理了西方文學史中演變著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19世紀末西方文學對人性的“頹廢”與“原始”因素的呈現,是以“自然”作為鏡子,通過“本質力量確證”(正題)與“人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性的“自然”之鏡:19世紀末西方文學的文化反思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心理學派別之精神分析)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寧波方言.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社會救助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新建筑的探索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安置所運動
- 第1課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埃及課件
-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茶業(yè)改良.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黃色新聞研究.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城市美化運動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白領階層的形成
- 12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赫爾的貿易興衰.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琺瑯首飾的比較研究.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侵藏策略剖析
-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美國白人婦女就業(yè)芻議
-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農業(yè)試驗站
- 甲午戰(zhàn)爭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思想文化的變遷
- 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國語運動.pdf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安置所運動_3888.pdf
- 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農業(yè)試驗站.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