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硫醇-烯點擊化學有著反應條件溫和、反應速率快、產率高等優(yōu)點。光聚合技術是一項快速、節(jié)能和清潔環(huán)保型技術,傳統(tǒng)的丙烯酸酯光聚合體系存在體積收縮大,氧阻聚嚴重等問題,而硫醇-烯體系恰巧能彌補這些缺點。但是由于硫醇-烯體系形成的有機網狀結構內部存在大量的柔性硫醚鍵,因此常常伴隨著較低的玻璃化轉變溫度。本課題通過一步法將硅氧烷基團水解縮合形成的無機體系與硫醇-烯體系形成的有機體系結合起來形成原位雜化體系,不僅改善了傳統(tǒng)硫醇-烯體系玻璃化轉變溫度
2、低等不足,還通過改變一系列反應條件和體系配方來改善體系性能。
課題的研究內容如下:
以四官能硫醇四(3-巰基丙酸)季戊四醇(PETMP),雙官能硫醇2,2'-(1,2-乙二基雙氧代)雙乙硫醇(TIDMP),雙官能雙鍵分子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700(PEGDA),三官能雙鍵分子三烯丙基異氰脲酸酯(TATATO),以及單官能硅氧烷化合物3-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為聚合單體,以功能化線型聚丙烯酸酯(LCPA)為惰
3、性樹脂,異丙基硫雜蒽酮(ITX)為增感劑,(4-辛烷氧基苯基)苯碘鎓六氟銻酸(OPYHE)為光產酸劑,1,5,7-三疊氮雙環(huán)(4.4.0)-5-癸烯四苯基硼酸鹽(TBD·HBPh4)為光產堿劑,實現(xiàn)了用光產酸/堿來催化硫醇-烯點擊化學反應和硅氧烷基團的水解縮合反應,形成有機無機原位雜化交聯(lián)網絡。本課題詳細研究了通過改變多官能度硫醇種類,烯類單體種類以及添加惰性樹脂來形成的幾種不同的雜化體系。詳細研究了三官能硅氧烷化合物3-巰丙基三甲氧基
4、硅(KH-590)的添加量對每種雜化體系的光聚合動力學、力學性能、熱穩(wěn)定性、表面硬度及表面微觀形貌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研究結果表明光產酸和光產堿確實能催化硫醇-烯體系實現(xiàn)有機/無機原位雜化光聚合,形成均一的交聯(lián)網絡,達到了預期的實驗效果。
2.光產酸對于體系的作用機理為自由基聚合,而光產堿對于體系的作用機理為自由基聚合和堿催化兩種反應機理。
3.根據(jù)聚合動力學結果來看,對于光產酸體系,無論是巰基/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原位光聚合技術制備耐刮擦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的研究.pdf
- 光引發(fā)前線聚合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合成研究.pdf
- 有機-無機雜化光伏器件及其電極的修飾.pdf
- 有機和有機-無機雜化光伏器件的性能優(yōu)化與界面研究.pdf
- 可光聚合酸催化制備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涂層.pdf
- 硫醇-烯類單體的光聚合研究.pdf
- 前線光聚合原位構筑聚合物-納米氧化鋯雜化材料.pdf
- 產氫光發(fā)酵細菌的選育及光發(fā)酵最佳產氫模式的確定.pdf
- 雜化陽離子光聚合的研究.pdf
- 新型有機-無機雜化及有機共軛光限幅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
- UV光聚合制備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材料.pdf
- 有機-無機雜化光伏電池中的界面效應及調控研究.pdf
- 界面巰-烯光聚合制備功能性雜化囊泡的研究.pdf
- 硫醇-烯光聚合制備多孔環(huán)縮醛生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pdf
- 光放大用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合成與近紅外發(fā)光特性研究.pdf
-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制備及在光伏電池和光檢測器中的應用.pdf
- 有機染料功能化石墨烯和敏化半導體的制備及其光生電子傳輸和產氫性能的研究.pdf
-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光發(fā)射與光電探測研究.pdf
- 新型水性反應型受阻胺光聚合動力學及其原位光穩(wěn)定化研究.pdf
- 有機-無機復合材料熱光性質研究及熱光開關器件研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