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本研究擬通過3DCTA技術描述旋股內側動脈的起源、走行、位置、解剖形態(tài),及其與主要解剖標志、鄰近動脈的關系,以期為髖部損傷的病情判斷、相關治療及手術入路提供解剖學參考。
方法:
本研究收集自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因各種原因在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進行骨盆、下肢(股部)3DCTA檢查的患者CT數(shù)據(CT掃描儀:SOMATOMDefinition,輸入配套處理軟件(Inspace)采用容積再現(xiàn)(V
2、olume rendering,VR)進行三維重建,在醫(y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工作站輸出圖像。排除髂外動脈閉塞、髖部腫瘤、骨盆髖部骨折及手術史等影響旋股內側動脈顯影或改變旋股內側動脈位置的患者。本研究共納入103例患者,其中男55例,年齡54.7±15.9歲;女48例,年齡50±16.1歲;利用PACS工作站提供的縮放、旋轉及測量功能對旋股內側動脈進行
3、以下觀察與測量:①觀察旋股內側動脈的位置、起源及走行特點;觀察旋股內側動脈的分支情況,及其與鄰近主要動脈的關系。②按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走行形態(tài)在CTA三維重建圖像上的表現(xiàn),將其分為3種解剖形態(tài)類型:螺旋型:呈多圈螺旋、卷曲狀態(tài),迂曲型:呈迂回、彎曲狀態(tài),較平直型:主干的走行相對較平直,并分析各種解剖形態(tài)類型出現(xiàn)的頻率。③通過PACS工作站進行以下測量:測量旋股內側動脈主干長度(L);在正位片上測量旋股內側動脈主干起點(A)至主要解剖標志
4、[大轉子頂點(B)、小轉子內側頂點(C)、股動脈與恥骨緣或髖臼前緣相交點(D)]的距離;E點定義為股深動脈主干的發(fā)出點,測量AE距離;測量旋股內側動脈主干開口處的直徑(內徑)。④在冠狀面(正位)片上,連接股骨大轉子頂點(B)、小轉子內側頂點(C),通過BC連線的中點(O)作垂線,將平面分為外上、內上、外下、內下4個象限,觀察旋股內側動脈起源開口的空間位置。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對男性與女性
5、之間的年齡、旋股內側動脈主干長度(L)、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起點至主要解剖標志的距離(AB、AC、AD、AE)等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在103例(男55例,女48例,共206髖)研究對象中,結果:(一)98.1%(101/103)的患者股深動脈是髂外動脈發(fā)出股動脈后,于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段距離處再發(fā)出的,股深動脈起源開口位于恥骨緣或髖臼前緣之下、大小轉子連接的直線之上;
6、1.9%(2/103)的患者股深動脈與股動脈共干于腹股溝處,高位起源于髂外動脈于恥骨緣或髖臼前緣處。(二)旋股內側動脈可分為股動脈發(fā)出型、股深動脈發(fā)出型2型。旋股內側動脈的起源:雙側旋股內側動脈均起源于股動脈者占2.9%(3/103),均起源于股深動脈者占94.2%(97/103),一側起源于股動脈、另一側起源于股深動脈者占2.9%(3/103)。旋股外側動脈的起源:雙側旋股外側動脈均起源于股動脈者占6.8%(7/103),均起源于股深
7、動脈者占90.3%(93/103),一側起源于股動脈、另一側起源于股深動脈者占2.9%(3/103)??梢娦蓛取⑼鈧葎用}均以股深動脈發(fā)出型居多。(三)旋股內、外側動脈的相互關系:103例患者中有3例旋股內側動脈、7例旋股外側動脈起源于股動脈,3例存在混合狀態(tài)(即一側旋股外側動脈起源于股動脈,旋股內側動脈起源于股深動脈;而另一側旋股外側動脈起源于股深動脈、旋股內側動脈起源于股動脈),其余90例兩側旋股內、外側動脈均由股深動脈發(fā)出,其相互
8、關系為:先發(fā)出旋股內側動脈、后發(fā)出旋股外側動脈者占75.6%(68/90),先發(fā)出旋股外側動脈、后發(fā)出旋股內側動脈者占17.8%(16/90),旋股內、外側動脈于同一平面發(fā)出者占6.7%(6/90)。(四)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走行形態(tài):螺旋型、迂曲型、較平直型旋股內側動脈分別占1.9%(4/206)、76.7%(158/206)、21.3%(44/206),其中以迂曲型居多。3DCTA可顯示旋股內側動脈的主干及分支,主干發(fā)出后,先向內后走
9、行,途中發(fā)出分支,可見升支、降支及深支,升支可見向上、向閉孔方向走行,降支向下走行,深支為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延續(xù),環(huán)繞股骨頸后方向后外上走行,成為營養(yǎng)股骨頭、股骨頸的主要血供。(五)在直立骨盆無傾斜狀態(tài),旋股內側動脈主干于內側平面走行于小轉子上緣平面者占44.7%(92/206),走行于股骨頸基底部平面者占35.9%(74/206),走行于股骨頸中部平面者占19.4%(40/206)。由股深動脈發(fā)出的旋股內側動脈起源開口的空間方位:矢狀
10、面位于大小轉子的前方;冠狀面位于內上象限內,位于大、小轉子連線的直線之上、恥骨緣或髖臼前緣之下。(六)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起點至主要解剖標志的距離:男性與女性組之間的AB(32.80±14.15 mm vs.34.85±15.24 mm,P=0.316)、AC(14.79±7.10 mm vs.13.38±5.55 mm, P=0.112)、AD(17.38±8.41mmvs.17.64±10.18mm,P=0.842)、AE(9.76±
11、7.77 mm vs.11.16±9.26 mm,P=0.23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旋股內側動脈主干長度:男性為17.00±8.80mm,女性為17.45±10.59 mm,P=0.741,男、女性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03例患者旋股內側動脈開口處顯影直徑(內徑)為1.1~4.7 mm,平均為(2.09±0.74)mm。
結論:
1.本研究通過三維CT血管成像(3DCTA)
12、技術對旋股內側動脈進行立體觀察,并可根據需要進行骨與血管分類重建后單獨或組合顯示,能進行任意角度旋轉和放大,可達到理想的動脈顯示效果。
2.旋股內側動脈的起源不是恒定不變的,可由股深動脈發(fā)出,亦可由股動脈發(fā)出,位置可高、可低,且與旋股外側動脈的關系也不是恒定的,臨床處理時需注意其解剖變異的存在。
3.本研究通過3DCTA較形象地顯示了旋股內側動脈的解剖形態(tài)及走行特點,而且測量了旋股內側動脈主干長度、旋股內側動脈主干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三維CT的臀上動脈解剖學研究.pdf
- 顳淺動脈及其終支解剖學與三維CT血管重建研究.pdf
- 麻醉解剖學股前內側區(qū)
- 肝臟及肝內血管系統(tǒng)CT掃描三維重建的解剖學研究.pdf
- 腹腔動脈、門靜脈CT數(shù)據三維重建與相關解剖學研究.pdf
- 旋股外側動脈嵌合穿支皮瓣的解剖學基礎.pdf
- 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對右肺上葉動脈解剖學的研究.pdf
- 基于CT三維重建技術的頸椎鉤突及周圍結構解剖學研究.pdf
- 腓腸內側血管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內側髕股韌帶的解剖學特征和起止點足印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意義.pdf
- 椎-基底動脈應用解剖學研究及三維可視化.pdf
- 雙期99mTc-MDP乳腺三維成像的影像解剖學研究.pdf
- 基于多層螺旋CT成像的冠狀動脈三維重建.pdf
- 國人內側髕股韌帶的解剖學研究及其臨床意義.pdf
- CT三維重建在腎結石解剖學病因評估中的應用.pdf
- 頭頸部血管的三維CT解剖及臨床研究.pdf
- 多排螺旋CT腎動脈的影像解剖學研究.pdf
- 下肢血管的三維重建及相關組織瓣設計改進的解剖學研究.pdf
- 青少年胸椎椎弓根CT三維重建后測量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局部解剖學第一次股前內側區(q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