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印象,,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發(fā)熱、白細胞增多難看、痛苦、危險、死亡,3,,,上述疾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癥性病變。什么是炎癥?炎癥性病變是如何發(fā)生、發(fā)展的?為何表現(xiàn)出不同病變類型?炎癥的意義和作用?炎癥的結局如何?,炎癥的基本病變及其發(fā)生機理 炎癥的常見類型及主要特征,重點,4,,,第一節(jié) 概 述,一、conception of inflammation ★(一) 定義:具有血管系統(tǒng)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fā)生
2、的防御反應。任何能夠引起組織細胞損傷的因素均可引起炎癥。,,5,,血管反應是炎癥過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損傷與抗損傷貫穿炎癥反應全過程: 損傷與抗損傷斗爭結果既為炎癥的結局 抗損傷>損傷→炎癥痊愈 損傷>抗損傷→炎癥蔓延擴散 抗損傷=損傷→炎癥遷延不愈炎癥的意義: 即是機體重要的保護反應, 抗損傷和修復作用,又能引起機體不同程度損傷(過敏反應, 水腫積液, 機體瘢痕),,6,1.致炎因子: 引起組
3、織細胞損傷并誘發(fā)炎癥反應的因素,二、炎癥的原因,種 類 具 體 內(nèi) 容 生物性因子 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立克次體、 螺旋體、寄生蟲等。 免疫反應 變態(tài)反應:Ⅰ、Ⅱ、Ⅲ、Ⅳ型,自身 免疫反應: 抗自身抗體 物理性因子 高熱、低溫、放射性物、紫外線,
4、 機械性損傷 化學性因子 強酸、強堿、強氧化劑等,體內(nèi)分解產(chǎn)物 組織壞死 如梗死組織、器官的炎癥反應,,,,7,三、炎癥的基本病變★ :變質,滲出,增生,(一)變質(Alteration) 局部組織、細胞的變性和壞死。,致炎因子直接作用 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炎癥反應產(chǎn)物,局部組織變性壞死,實質 間質,,細胞水腫 脂肪變性,凝固性壞死液化性壞死,玻璃樣變 粘液變性 纖維素樣壞死,
5、,壞死崩解,,,8,,㈠變質(alteration),9,液體,㈡滲出(exudation),概念★: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nèi)的液體、蛋白質和炎細胞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體腔、體表和粘膜表面的過程。,,血管外的組織 體腔體表 黏膜表面,,滲出是炎癥最具特征性的變化,10,㈡滲出(exudation),滲出物 滲出液 在組織間隙----炎性水腫 在體腔--------炎性積液 在表面--------炎性
6、卡它 蛋白質 炎細胞,,11,,,㈡滲出(exudation),12,,,㈡滲出(exudation),,,,13,,,,,滲出液與漏出液的區(qū)別 ★,滲出液 漏出液,本質 炎癥滲出 非炎癥漏出血管通透性 增加 變化不明顯成份 蛋白含量 多
7、少 細胞 多 少凝固性 易凝固 不易凝固,,檢查 比重 大 小 外觀 渾濁 澄清 細胞數(shù)目 多 少,,,,14,滲出的過程及機理: 由局部血流動力學變化、血管通透性升高、液體滲出、白細胞主動游
8、出以及吞噬活動等一系列連續(xù)活動構成,㈡滲出(exudation),,15,(三)增生(proliferation) : 在致炎因子的刺激下,炎癥局部細胞增殖,細胞數(shù)目增多,稱增生。它是一種防御反應,有助于炎癥局限,最后形成瘢痕組織而修復。主要是慢性炎癥時的病變。常以實質細胞和間質細胞增生為主,作用:損傷修復 粘連硬化,,16,結腸息肉,,17,基本病變小結,以 變質、滲出、增生 為特征 可同
9、時或先后發(fā)生 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 對機體是以 防御 為主的反應,18,四、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一) 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為: ★ 紅(血管擴張充血) 腫(液體、細胞滲出↑) 熱(血流快、產(chǎn)熱↑) 痛(脹壓、炎癥介質) 功能障礙(組織損傷),,,帶狀皰疹,19,(二)全身反應 發(fā)熱(內(nèi)外致熱源) WBC↑(生
10、成、釋放↑) 實質器官中毒性改變,,四、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20,⑴、發(fā)熱機制,發(fā)熱激活物(外源性致熱原) 微生物內(nèi)毒素、致炎物、淋巴因子、 抗原抗體復合物 內(nèi)生致熱原 白細胞致熱原(IL)、TNF等 體溫中樞調定點上移,,,,四、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21,⑵、外周血WBC改變:增高或降低 外源性致熱源激活血液細胞系統(tǒng)→釋放IL-1、TNF→WBC釋放加速,不成熟桿
11、狀核N↑(核左移)/促進CSF產(chǎn)生→骨髓造血前體細胞增殖↑→WBC↑ 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類型的WBC增加,,四、炎癥的局部表現(xiàn)和全身反應,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增加;寄生蟲感染和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加;病毒感染--淋巴細胞增加。,22,,,,,,防 御 反 應局部病變: 變質 滲出 增生 變性、 (血管)抗體
12、、 實質細胞 壞死 白細胞 肉芽組織 損傷 抗損傷 修復臨床表現(xiàn):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全身反應:發(fā)熱,外周血WBC改變,,,,,,,,,,,,,,,,,,,,,,,,,,,,,,,,,,,,23,第二節(jié) 急性炎癥,急性炎癥的重要病變特點是以血管反應為中心的滲出性變化。炎性細胞浸潤以嗜中性粒細胞為主,“滲出和滲出物(特別是WBC)是
13、急性炎癥的重要標志”。,,24,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流動力學改變 血管通透性增高 白細胞游出和吞噬,25,一、血流動力學改變(1) 細動脈痙攣(短暫) 神經(jīng)調節(jié) 炎癥介質 (白細胞三烯,如 LTC4、LTD4),一、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流動力學改變,,26,,(2)血管擴張、血流加速 細動脈擴張、閉合的毛細血管床開放 機制:軸突反射(暫時) 炎癥介質(前列腺素、NO
14、、組胺) (主要、持久),一、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流動力學改變,,,,是局部發(fā)紅和發(fā)熱的原因。開始有液體滲出至管外。,27,(3)血流減慢、停滯,白細胞附壁,管腔變窄,,血液濃縮白細胞靠邊 滲出物壓迫,,,,一、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流減慢、停滯,28,,血管反應和滲出模式圖,一、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流動力學改變,細動脈短暫收縮 ↓ 血管擴張 血流加速 ↓ 血流減慢停滯 白細
15、胞邊集 ↓ 白細胞滲出 ↓ 紅細胞也可漏出,,,,,,局部紅、熱,,,,29,二、血管通透性增高 機制 內(nèi)皮細胞收縮和/或穿胞作用增強內(nèi)皮細胞直接損傷白細胞介導的內(nèi)皮細胞損傷新生毛細血管高通透性,,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30,,,,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①內(nèi)皮細胞收縮,速發(fā)短暫反應,,組胺、緩激肽、白細胞三烯、P物質,31,,,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②內(nèi)皮細胞的
16、直接損傷,速發(fā)持續(xù)反應,遲發(fā)延續(xù)反應,32,,,,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③白細胞介導的內(nèi)皮細胞損傷,33,,,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④新生毛細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4,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幾種主要機制模式圖,白細胞介導的內(nèi)皮細胞損傷,主要發(fā)生于細靜脈,35,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結果──滲出滲出物的作用,利①、稀釋、中和毒素;帶來營養(yǎng)物質,帶走代謝產(chǎn)物。②、抗體、補體有利于消滅病原體。
17、③、纖維蛋白阻止細菌擴散,病灶局限化;有利于吞噬C發(fā)揮吞噬作用;后期成為修復支架。④、刺激免疫: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帶到局部LN,刺激產(chǎn)生細胞和體液免疫。,36,害,①量多壓迫。②纖維素滲出過多→機化、粘連。③水腫:影響組織和器官的功能。 如:喉頭水腫,,二、滲出的過程及機理—血管通透性增高,,37,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三、白細胞的滲出和吞噬作用: 白細胞從血管內(nèi)穿過
18、管壁到達損傷部位的過程稱為白細胞的滲出。 (1)白細胞的滲出過程:★ ① 白細胞的邊集和滾動: 白細胞從軸流→邊集(邊流)→沿內(nèi)皮 細胞表面翻滾→滾動,炎癥反應最重要的功能是將炎細胞輸送到炎癥病灶,38,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② 白細胞粘附: 開始附壁不牢固,由于白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介導下,使之牢固的粘著,WBC粘附于內(nèi)皮細胞是WBC從血管中游出的前提。,39,三、滲
19、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粘著機制:粘附分子向細胞表面再分布:如:P-選擇蛋白。IL-1、TNF誘導粘附分子合成和表達增加: 如:E-選擇蛋白 , ICAM-1和VCAM-1。增加粘附分子的親合力:如整合素LFA-1與 ICAM-1 整合蛋白LFA-1和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的相互作用,是WBC和內(nèi)皮細胞相互粘著的重要發(fā)生機制。,40,③ 白細胞的游出和化學趨化作用: ⅰ、白細胞的游出
20、 損傷部位的小靜脈(肺也可發(fā)生于毛細血管),粘著的白細胞胞漿突起形成偽足→伸入內(nèi)皮細胞間隙→以阿米巴樣運動→穿過內(nèi)皮細胞連接→白細胞分泌膠原酶→降解血管基底膜→游出,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41,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42,速度:中性粒C>單核C>淋巴C>嗜酸性粒C紅細胞滲出炎癥不同階段游出WBC不同: 急性炎癥早期(6-24小時)—中性粒C ;48小時后—單核C 不同致炎因子,滲出W
21、BC類型不同: 細菌(中性粒C)、病毒(淋巴C)、過敏、寄生蟲(嗜酸性粒C),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43,ⅱ、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趨化作用(chemotaxis) :白細胞沿濃度梯度向著化學刺激物做定向移動。趨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具有吸引白細胞定向移動的化學刺激物,,趨化因子,內(nèi)源性:補體成份-C5a 白細胞三烯B4 趨
22、化性細胞因子,如IL-8外源性:可溶性細菌產(chǎn)物,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44,趨化因子→ 與WBC表面趨化因子受體結合 → WBC內(nèi)游離鈣升高→ WBC骨架蛋白重組→WBC伸出偽足→ WBC移動→炎癥病灶,白細胞在炎癥病灶聚集是炎癥反應的最重要的指征,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45,白細胞滲出過程動畫,46,,,損傷部位,,趨化作用,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白細胞滲出過程,,47,(
23、2)白細胞在局部的作用,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組織損傷,48,①吞噬細胞的種類:A. 嗜中性粒細胞:小吞噬細胞來源:血。中性粒細胞直徑10~12μm,核濃染、呈桿狀或分葉狀,細胞漿內(nèi)含中性顆粒,中性顆粒是殺滅、消化和降解病原物和組織碎片的重要場所。,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意義:急性炎癥早期 化膿性炎癥,49,B.巨噬細胞:(marcophage)來源:血血液中的單核細胞滲出血管→周圍組織后,體
24、積增大、活性增強→巨噬細胞。巨噬細胞直徑為12 ~24μm,胞核呈腎形或橢圓形。功能:吞噬細菌、異物、組織碎片,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0,巨噬細胞意義: ① 急性炎癥后期 ② 慢性炎癥 ③ 非化膿性炎癥 ④ 病毒感染 ⑤ 寄生蟲感染 ⑥ 菌未殺滅、繁殖、隨巨噬細胞 游走、 擴散,三、滲出的過程及
25、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1,C.嗜酸性粒細胞: 細胞體積略大于嗜中性粒細胞,核呈腎形或分葉狀,胞漿內(nèi)含許多粗大的球形嗜酸性顆粒功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意義:①變態(tài)反應 ②寄生蟲感染 ③炎癥消退,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八’字核,52,②白細胞吞噬作用: 概念:炎癥灶聚集的白細胞吞入并殺傷或降解病原體和組織碎片的過程,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3,★吞噬
26、過程:包括識別及粘附、吞入、殺傷和降解A.識別及粘附:調理素識別并粘著被吞噬物,此過程稱調理素化B.吞入:吞噬細胞與調理素化的細菌等粘著后伸出偽足包繞細菌等→形成吞噬體→吞噬溶酶體→脫顆粒方式殺傷或降解吞噬物,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4,白細胞吞噬過程模式圖,吞噬溶酶體,55,C.殺傷和降解(killing or degradation),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依賴氧機制,H2O2 、MPO
27、和鹵化物(Cl)共同構成了最有效殺菌系統(tǒng)。比單獨H2O2強50倍。,,56,③免疫反應: 主要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參與,巨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T或B淋巴細胞→淋巴因子或抗體→殺傷病原菌 A.細胞免疫:T淋巴細胞參與 B.體液免疫:B淋巴細胞、漿細胞參與,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7,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深,胞漿少 。,漿細胞的形態(tài):多為卵圓形,核圓、位于細胞的一側,染色質
28、呈車輪狀排列,核的外周可見空暈,胞漿較多,略嗜堿性,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8,④對組織損傷作用白細胞在化學趨化、激活和吞噬中釋放溶酶體酶、氧活性代謝產(chǎn)物、白細胞三烯前列腺素、免疫復合物等 ↓介導內(nèi)皮細胞和組織損傷↓加重原始致炎因子的損傷作用,三、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滲出和吞噬,,59,四、炎癥介質在炎癥過程中的作用,,四、炎癥介質(inflammatory mediator)★概念:參與并誘導炎
29、癥發(fā)生、發(fā)展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學因子稱為炎癥介質功能: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 趨化作用、發(fā)熱、疼痛等。種類:內(nèi)源性:細胞源性;血漿源性 外源性:細菌及其代謝產(chǎn)物,,,60,(一)炎癥介質的一般特點 1.來源于細胞和血漿★ 2.通過受體介導發(fā)揮作用 3.可使靶細胞產(chǎn)生第二級炎癥介質 4.一種介質可作用于一種或多種靶細胞 5.存在時間短,迅速滅活 6.有潛在的致?lián)p傷能力,四、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
30、癥介質,,61,來 源 具 體 內(nèi) 容外源性 細菌、病毒、毒素、產(chǎn)物內(nèi)源性 細胞源性 血管活性胺、前列腺素、 白細胞三烯、脂毒素、細胞因子 PAF、溶酶體成分、 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
31、 體液源性 激肽系統(tǒng)、補體系統(tǒng)、 凝血系統(tǒng)、纖溶系統(tǒng),,,,(二) 炎癥介質的來源,,62,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癥介質,,(二)主要炎癥介質及作用,1.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 (1)血管活性胺:Histamin\5-HT。 ① histamin 來源:肥大細胞、嗜堿C、血小板 作用:細動脈擴張和細靜脈通透性增加;對內(nèi)皮細胞有趨化作用。,② 5-HT (serotoni
32、n)①來源:血小板、腸嗜鉻細胞 ③作用:類似組胺,63,(2)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PG、LT、脂毒素,四、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癥介質,,1)前列腺素(prostagladin,PG):PGD2、PGE2 作用: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發(fā)熱、疼痛2)白細胞三烯(leukotrene,LT): LTC4、LTD4、LTE4 作用: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LTB4)血管收縮、支氣管痙攣及血管通透性增加(LTC4、D4、E4)3)脂毒素
33、(lipoxins) 作用:抑制N的粘附和趨化作用,促進單核細胞的 粘附;刺激血管擴張(LXA4),64,(3)WBC產(chǎn)物及溶酶體成分,四、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癥介質,,1)活性氧代謝產(chǎn)物(超氧負離子、過氧化氫、羥自由基) ① 來源:N、M ② 作用:與NO結合形成活性氮中間產(chǎn)物,因NO釋放量不同而作用有差別。2)溶酶體成分(彈力蛋白酶、膠原酶、組織蛋白酶) 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化學趨化性,組織破壞作用,6
34、5,四、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癥介質,,(4)細胞因子1)細胞因子 (cytokine)①來源:激活的L、M(主要),內(nèi)皮細胞、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②分類(根據(jù)功能和作用):,調節(jié)LC的細胞因子:IL-2、IL-4(促LC生長)、IL-10、TGF-β(免疫反應負調節(jié)) 調節(jié)自然免疫:TNF-α、IL-1β、IL-6、INF-α和INF-β激活巨噬細胞:INF-γ、TNF-α、TNF-β、IL-5\10\12 刺激造血的,調
35、節(jié)WBC生長、分化:IL-3、IL-7、CSF、干細胞因子 IL-1和TNF是介導炎癥的主要細胞因子,66,2、血漿中的炎癥介質,四、急性炎癥的過程及機理—炎癥介質,,(1)激肽系統(tǒng)(kinin system):緩激肽(bradykinin) ①激活:Ⅻ因子、膠原、基底膜接觸可激活該系統(tǒng) ②作用: 增加血管通透性 促進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引起疼痛(皮下注射),67,,,,各種炎癥反應的主要介質,功能
36、 主 要 介 質 種 類血管擴張 組胺、緩激肽、PGE2、PGD2、 PGI2、NO血管通透性升高 組胺、緩激肽、C3a和C5a PAF、LTC4、LTD4 LTE4、P物質趨化作用 C5a、LTB4、陽離子蛋白
37、 細菌產(chǎn)物、化學因子發(fā)熱 IL-1、IL-2、TNF- α 、PGE2疼痛 PGE2、緩激肽組織損傷 溶酶體酶、氧自由基、NO,,,,,,68,★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炎癥的組織學類型,變質性炎滲出性炎增生性炎,69,★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變質性炎,,(一)、變質性炎(alterative inflam
38、mation),以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為主要病變的炎癥。 如:病毒性肝炎、乙型腦炎、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70,★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變質性炎,,病毒性肝炎,71,★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二)、滲出性炎,根據(jù)滲出物的主要成份再分類: (各型可共存或轉化) 1、漿液性炎 2、纖維素性炎 3、化膿性炎 4、出血性炎,72,★五、急性炎癥類
39、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1.漿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主要成分為血漿,急性炎癥早期。,表現(xiàn): 組織間隙──炎癥水腫(如蚊蟲叮咬) 漿膜腔───積液(如結核性胸膜炎)粘膜面───漿液性卡他(如感冒早期) 皮膚── 燙傷→水泡;水痘;帶狀皰疹。,后果:吸收;大量積液,壓迫器官 ;喉炎—窒息。,73,★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74,★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漿液性炎,75,
40、2.纖維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特 點: 以纖維蛋白原滲出為主→形成纖維蛋白部 位: 粘膜,漿膜、肺表 現(xiàn):① 黏膜表面:假膜性炎-白喉,假膜性腸炎。 (纖維素+壞死組織+白細胞) ② 心包:“絨毛心” ③ 漿膜:纖維素性胸(腹)膜炎 ④ 肺泡腔內(nèi) :大葉性肺炎,76,氣管白喉(假膜形成),,,77
41、,纖維素性心包炎,,,78,79,后果(結局) ① 溶解吸收:如大葉性肺炎。 ② 粘膜表面的假膜脫落:潰瘍、出血; 阻塞支氣管、窒息 ③ 漿膜機化、粘連:如盔甲心,★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滲出性炎,,80,機化、粘連,81,3.化膿性炎(purulent inflammation),★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概念:以大量中性粒細胞滲出為主,伴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和膿液形成為特點的急性炎癥。致病菌:葡
42、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等。部位:皮膚、粘膜、漿膜、腦膜、各器官膿液:即膿性滲出物,由大量變性壞死的白細胞(膿細胞)、細菌、被溶解的壞死組織碎屑和少量漿液組成,82,分類:根據(jù)病變不同分為三種★ (1)膿腫(abscess)概念:局限性化膿性炎,局部組織溶解 壞死形成充滿膿液的腔。特點:皮下和內(nèi)臟 中性粒細胞大量在局部浸潤 壞死重→形成膿腔 多由金葡菌引起,★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83,腎多發(fā)性膿腫,
43、84,★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肝膿腫,85,,★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86,膿腫的結局 小 吸收消退 大 切開排膿引流,穿破排出; 肉芽修復,★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87,特征:彌漫性化膿性炎癥,中性白細胞彌漫浸潤為特征。,(2)蜂窩織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88,病原菌:溶血性鏈球菌——透
44、明質酸酶、鏈激酶 臨床:膿液稀薄,膿液易吸收 組織壞死少,愈后不留疤痕 部位(疏松組織):皮膚,肌肉,闌尾,★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蜂窩織炎,89,★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90,(3)表面化膿和積膿表面化膿(surface suppuration):黏膜 如化膿性支氣管炎,化膿性尿道炎 (膿性卡他) 積膿(empyema):如漿膜、膽囊積膿、
45、 輸卵管積膿,★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91,,★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心包腔內(nèi)膿液滲出,箭頭所指為積膿,,,92,,,,★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93,特點:以紅細胞滲出為主,血管損 傷嚴重舉例: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 病,鼠疫等,4、出血性炎癥,★五、急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化膿性炎,,9
46、4,六、急性炎癥的結局,1.痊愈 完全: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甲型) 不完全:如大膿腫,重型肝炎 2.遷延不愈:轉為慢性 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腎炎,,95,3.蔓延擴散(1)局部蔓延(local spread) 沿器官自然管道蔓延,如:急性膀胱炎→輸尿管或腎盂炎潰瘍:皮膚或粘膜的組織壞死脫落后形成缺損瘺管:連接皮膚與空腔臟器,或連接兩個空腔臟器的病理性管道。 竇道:一端與皮膚或黏膜相通,另一端為盲端。組
47、織間隙蔓延—病灶擴大 如:癤→癰,六、急性炎癥的結局,,96,,六、急性炎癥的結局,(2)淋巴道播散—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局限或經(jīng)淋巴道入血) 扁桃體炎——下頜淋巴結炎 下肢炎癥——腹股溝淋巴腫大 肺結核——肺門淋巴結結核,97,(3)血道播散—細菌或毒素入血 ★,①.菌血癥(bacteremia):細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無中毒癥狀,但從血液中可查到細菌。②.毒血癥(toxemia):細菌的毒性產(chǎn)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臨床:高熱
48、、寒戰(zhàn)。③.敗血癥(septicemia):細菌由局部入血后,沒有被清除,且大量增殖,并產(chǎn)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和病理變化。④.膿毒敗血癥(pyemia):化膿菌引起的敗血癥進一步發(fā)展可成為膿毒敗血癥。,98,血道擴散,細菌 細菌 毒素 全身 器官 入血 繁殖 入血 中毒 膿腫 菌血癥 +毒血癥
49、 + +敗血癥 + + + +膿毒敗血癥 + + + + +,六、急性炎癥的結局,,99,第三節(jié) 慢性炎癥,一、概述 急性炎癥轉化 單獨發(fā)生: ①持續(xù)的低毒力感染 ②長期暴露于低毒力的損傷因子:硅沉著病特點:持續(xù)時間較長,臨床表現(xiàn)可輕可重, 以增生性改變?yōu)橹鳎?
50、 浸潤細胞多為淋巴C、漿C、巨噬C。,,淋巴細胞接觸抗原被激活激活的淋巴細胞→淋巴因子 ↑ ↓ 釋放細胞因子←激活單核C,100,慢性炎癥--非特異性增生性炎癥,二、慢性炎癥的類型 (一) 非特異性增生性炎癥,病灶中的炎癥細胞:淋巴C、漿C、巨噬C; 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血管、以及上皮細胞、腺體和實質細胞的增生主要是炎癥細胞引起的組織破壞;變性、壞死和滲出均較輕,,101,
51、,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長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腺體和肉芽組織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腫塊,常有蒂如鼻息肉,宮頸息肉,慢性炎癥--非特異性增生性炎癥,102,,炎性假瘤:組織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個境界清楚的、肉眼和X線觀與腫瘤相似的團塊。如肺及眼眶內(nèi)炎性假瘤,慢性炎癥--非特異性增生性炎癥,103,慢性炎癥--肉芽腫性炎癥,(二)肉芽腫性炎癥,特征:有肉芽腫形成 ★肉芽腫——炎癥局部由巨噬C及其演化的細胞,呈局限性浸潤和增生所
52、形成的結節(jié)狀病灶。直徑0.5—2mm。,,104,肉芽腫組成 上皮樣細胞 多核巨細胞 淋巴細胞和纖維母細胞 或有干酪樣壞死,慢性炎癥--肉芽腫性炎癥,,105,慢性炎癥--肉芽腫性炎癥,,106,肉芽腫類型: 1、感染性肉芽腫 包括風濕性肉芽腫、結核性、麻風性、傷寒、血吸蟲慢性蟲卵結節(jié)等。2、異物肉芽腫 如手術縫線,石棉等。,慢性炎癥--肉芽腫性炎癥,,107,舉例:結核性肉芽腫(結核結節(jié)) 成分:干酪
53、樣壞死、類上皮C(巨噬C轉化)淋巴C,纖維母C,108,,,2、異物肉芽腫,109,總 結,1.炎癥的基本病變2.滲出液與漏出液的區(qū)別3.滲出的過程及機理:白細胞游出過程、吞噬過程。4.滲出性炎癥類型及病理變化?;撔匝最愋?.概念:炎癥,炎癥介質,變質,滲出,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膿毒敗血癥,肉芽腫,化膿性炎,膿腫,急性蜂窩織炎。,,,110,,,,,病例分析張×,男,12歲,二周前面部長一癤腫,腫脹疼
54、痛,數(shù)天后,其母用針扎穿并擠出膿性血液。后發(fā)生寒戰(zhàn)、高熱、頭痛、嘔吐,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且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xiàn)昏迷抽搐而入院。體格檢查: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較差,神志不清,T39℃,P140次/分,R35次/分,面部有一2cm×3cm的紅腫區(qū),略有波動感。,111,,,,,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22×l09/L,其中嗜中性粒細胞0.87。血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尸檢摘要:發(fā)育、營養(yǎng)差,面部有一個2c
55、m×3cm的腫脹區(qū),切開有膿血流出。顱腔:大腦左額區(qū)有大量灰黃色膿液填充,此處有腦組織壞死,并見一個4cm×4cm×5cm的膿腔形成。切片觀察:病變處腦組織壞死,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并見肉芽組織形成。,112,,,,,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jù)病歷資料對本病例作何診斷?2.本例診斷的根據(jù)是什么?3.本例腦部病變是怎樣引起的?4、從本病例中應吸取什么教訓?,113,thanks,祝同學們:好好學習,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炎癥標志物臨床應用介紹
- 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診療進展
- fenoth2驅動的炎癥標記物在氣道炎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 2型糖尿病與亞臨床炎癥的臨床關系研究.pdf
- 肺部慢性炎癥并發(fā)肺癌患者臨床特點研究.pdf
- 67例炎癥性腸病臨床分析.pdf
- 慢性心衰炎癥及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pdf
- 進展性腦梗死炎癥免疫因子臨床研究.pdf
- 炎癥性腸病本科內(nèi)科護理臨床部分
- 炎癥性腸病58例臨床分析.pdf
- 臨床、醫(yī)技、護理等衛(wèi)生人員進修
- 肺部炎癥肺部炎癥
- 炎癥性腸病858例的臨床分析.pdf
- 兒童炎癥性腸病30例臨床分析.pdf
- 臨床等專業(yè)基礎化學試題及答案
- 炎癥性腸病十年病例臨床分析.pdf
- 中藥干預炎癥因子防治胰島細胞凋亡的臨床研究.pdf
- 青島地區(qū)炎癥性腸病臨床特征的研究.pdf
- 成人難治性哮喘臨床特征及氣道炎癥特點.pdf
- 慢性肝病濕熱證與慢性炎癥關系的臨床探討.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