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層次㈠ 皮膚 較薄,皮紋橫向,富彈性和延展性,可適應腹部膨隆。 除腹股溝附近以外,移動性大,有可供吻接的淺血管,可作皮瓣移植用。 皮膚感覺神經(jīng)分布具有明顯的節(jié)段性。,皮神經(jīng)節(jié)段性分布: 劍突平面 T6; 肋弓平面 T8; 臍平面 T10; 臍恥中點 T12; 腹股溝韌帶和恥骨聯(lián)合上方平面 L1。,㈡ 淺筋膜 較厚,脂肪和疏松
2、結締組織構成,含淺血管、淺淋巴管和皮神經(jīng)。在下腹部明顯分為兩層: 1) Camper筋膜:淺層,向下與股部的淺筋膜相連,富含脂肪組織,又稱脂肪層。,2) Scarpa筋膜:深層,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層,又稱膜性層。此層在前正中線附著于白線,兩側則向下于腹股溝韌帶下方約1.5 cm處附著于股部闊筋膜;在恥骨聯(lián)合及恥骨結節(jié)之間向下連接陰囊肉膜,并與淺會陰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續(xù)。,Scarpa筋膜與腹前外側壁肌層之間的間隙與會陰淺
3、隙相交通。尿道球部斷裂時,尿液滲到會陰淺隙,亦可蔓延到同側的腹前外側壁Scarpa筋膜的深面,但不能越過中線至對側和進入股部。,1.淺動脈:肋間后動脈、肋下動脈、腰動脈分支,臍以下有較大的兩條淺動脈。 ⑴ 腹壁淺動脈:腹股溝韌帶中、內1/3交界處,垂直上行于淺筋膜淺、深兩層之間。腹壁淺動脈多數(shù)分為內、外側兩主支,經(jīng)股動脈起點下方2.5 cm處向上作一垂線,線內側為內側支,外側為外側支。,⑵ 旋髂淺動脈: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約1.5 cm
4、起自股動脈的側壁(可與腹壁淺動脈共干),在淺筋膜的淺、深兩層之間,走向髂前上棘,分布于腹前外側壁下外側份。,2.淺靜脈 行于淺筋膜淺層內,行程方向與動脈相似,豐富,吻合成網(wǎng),在臍區(qū)更多形成臍周靜脈網(wǎng)。,回流: 臍以上靜脈→胸腹壁靜脈→胸外側靜脈→腋靜脈; 或→腹壁上靜脈→胸廓內靜脈→頭臂靜脈;,臍以下靜脈→腹壁淺靜脈或旋髂淺靜脈→大隱靜脈; 或→腹壁下靜脈→髂外靜脈; 附臍靜脈→肝門靜脈:肝門靜脈高
5、壓時,可形成臍周靜脈曲張(海蛇頭)。,3.腹前外側壁的淺淋巴管: 臍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結; 臍平面以下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上群; 肝圓韌帶內的淋巴管,使腹壁淋巴管可注入肝門處結。,㈢ 肌層 腹直肌、錐狀肌:正中線兩側;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豪w維方向各異,互相交叉排列。,1.腹直?、?腹直肌:腹直肌鞘內,上寬下窄的帶形多腹肌,有3~5條腱劃,緊密地與腹直肌鞘前層愈著,在劍突至臍之間有
6、3條,臍下1條。 腹直肌與腹直肌鞘后層之間無愈著,易于分離。 腱劃處有血管,手術時切開腱劃應注意止血。錐狀肌:,2.腹外斜肌 肌纖維自外上斜向內下方。 第9肋軟骨至髂前上棘之間的弧形線上移行為腱膜,在髂前上棘與臍連線以下完全為腱膜。 至腹直肌外側移行為腹直肌鞘的前層。 參與腹白線的構成。,腹外斜肌,腹外斜肌形成物:腹股溝韌帶: 腔隙韌帶(陷窩韌帶):恥骨梳韌帶(
7、Cooper韌帶):腹股溝管淺環(huán)(皮下環(huán)):外側腳、內側腳、腳間纖維反轉韌帶:,腹外斜肌,3.腹內斜肌 上部纖維:外下向內上方斜行; 下部纖維:向下內方斜行。 至腹直肌外側移行為腱膜,分成兩層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后層,然后止于(腹)白線。,腹內斜肌,4.腹橫肌 肌纖維自后外向前內橫行,至腹直肌外側移行為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后層。 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有第7~11肋間神經(jīng)和肋下神經(jīng)及伴行的血
8、管、髂腹下神經(jīng)、髂腹股溝神經(jīng)。,提睪肌,腹橫肌,腹直肌鞘的后層:腹股溝鐮(聯(lián)合腱/聯(lián)合?。汗瓲钕戮墸禾岵G肌:男性腹內斜肌與腹橫肌 下部肌束共同形成。,提睪肌,腹橫肌,㈣ 腹橫筋膜 腹橫肌和腹直肌鞘深面,腹內筋膜的一部分,向上連接膈下筋膜,向下移行于髂筋膜和盆部筋膜。 上腹部:較薄弱,向下逐漸增厚,近腹股溝韌帶、腹直肌外側緣、腹直肌鞘后層以及弓狀線以下的部分較致密。 腹橫筋膜與腹橫
9、肌結合疏松,但與腹直肌鞘后層緊密愈著,手術時常作為一層切開。 腹股溝管深環(huán): 凹間韌帶: 腹橫筋膜在腹股溝管深環(huán)處隨睪丸下降延續(xù)為精索內筋膜。,㈤ 腹膜外組織(腹膜外脂肪) 腹橫筋膜與壁腹膜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上腹部薄弱,向下脂肪較多,將腹橫筋膜與壁腹膜分隔,形成一潛在的腹膜外間隙,與后方的腹膜后間隙,盆部的腹膜外間隙(盆筋膜間隙)相延續(xù)。 通過腹膜外間隙可行膀胱、子宮、輸尿管、腰交感干
10、神經(jīng)節(jié)等腹膜外手術。,㈥ 壁腹膜 腹前外側壁的最內層,因上腹部腹橫筋膜和腹膜外組織均較薄弱,膈下腹膜與膈緊密愈著,由于受膈運動的影響,張力較大,上腹部切口縫合腹膜時極易撕裂,宜將其與腹直肌鞘的后層一起縫合。,臍以下腹前壁內面形成五條皺襞: 臍正中襞:臍至膀胱尖,內有臍正中韌帶(臍尿管索); 臍內側襞(左右各一):內有臍內側韌帶(臍動脈索); 臍外側襞(腹壁下血管襞):內有腹壁下血管。,腹股溝外側窩:
11、腹股溝韌帶上方,臍外側襞外側的凹陷,正對 腹股溝管深環(huán)。 腹股溝內側窩:正對腹股溝三角和腹股溝管淺環(huán)。 膀胱上窩:臍正中襞與臍內側襞之間的陷凹。,1.血管⑴ 肋間后動脈、肋下 動脈:行于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腹壁下動脈,㈦ 腹前外側壁深層的血管和神經(jīng),⑵腹壁下動脈:近腹股溝韌帶處起自髂外動脈,經(jīng)深環(huán)內側向臍走行,弓狀線附近進入腹直肌鞘,與兩條同名靜脈伴行。,腹壁下動脈,體表投影:腹股溝韌帶
12、中點稍內側與臍的連線。 臨床作腹腔穿刺時,應在此連線的外上方進行,避免損傷該動脈。,⑶旋髂深動脈:起自髂外動脈,沿腹股溝韌帶外側半的深面向外上方斜行至髂前上棘的稍內側,至髂嵴上緣。 肌支:腹股溝韌帶附近肌肉; 升支:(腹壁外側動脈)至腹前外側壁肌肉。,旋髂深動脈,旋髂深動脈升支,髂骨營養(yǎng)動脈:數(shù)條小支經(jīng)髂嵴內唇進入髂骨,有同名靜脈伴行。臨床上作髂骨帶血管蒂的骨移植時,常取旋髂深動脈作營養(yǎng)動脈。,2.神經(jīng):⑴第7
13、-12對胸神經(jīng)前支⑵髂腹下神經(jīng)⑶髂腹股溝神經(jīng)⑷生殖股神經(jīng) 股支:股上部皮膚 生殖支:分布于提睪肌和陰囊皮膚(或子宮圓韌帶)。,生殖支,㈠腹直肌鞘由3塊扁肌的腱膜構成。前、后兩層,在腹直肌外側緣外側相結合后呈半月形,稱半月線。,二、局部結構,前層: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 后層:腹內斜肌腱膜的后層和腹橫肌腱膜。,臍下4~5 cm凸向上的弓形游離下緣,稱弓狀線(半環(huán)線)。此線下三塊扁肌的腱膜均移行為腹直肌鞘
14、前層,腹直肌鞘后層缺如,腹直肌后面直接與腹橫筋膜接觸。,半環(huán)線,㈡腹白線和臍環(huán):兩側腹前外側壁三層扁肌腱膜在前正中線相互交織而成,附于劍突和恥骨聯(lián)合。上寬下窄,臍上寬約1 cm,堅韌少血管。 上腹部正中切口:出血少,可因供血不足而影響切口愈合。 下腹部正中切口:腹直肌靠近,有肌肉加強,血供較充分,較少發(fā)生切口疝或創(chuàng)口哆開。臍環(huán):腹白線的腱膜纖維在臍處環(huán)繞臍形成。,(腹)白線,㈢腹股溝管,位于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
15、方,是由外上向內下的肌肉筋膜間裂隙,長約4~5 cm。男有精索,女有子宮圓韌帶通過。有兩口和四壁:,兩口:腹股溝管內口(深環(huán)/腹環(huán)) 腹股溝管外口(淺環(huán)/皮下環(huán)),四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外側1/3處有腹內斜肌起始部的纖維加強;,后壁:腹橫筋膜,內1/3有腹股溝鐮(聯(lián)合腱)加強; 上壁: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緣纖維共同形成的弓狀下緣; 下壁:腹股溝韌帶。,腹橫筋膜,腹股溝鐮,腹內斜肌
16、,腹橫肌,腹股溝韌帶,㈣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由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是腹前外側壁的一個薄弱區(qū)。 腹壁下動脈是腹股溝管深環(huán)與腹股溝三角的分界標志,也是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在手術中的鑒別標志。,三、睪丸下降與腹股溝(斜)疝的關系,在睪丸下降至陰囊后,如腹膜鞘突不閉鎖,仍與腹膜腔相通,則形成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積液。 由于右側睪丸下降較左側遲,腹膜鞘突閉鎖也較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