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魚貯藏中生物胺產生機理與控制技術的探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鮸魚(Michthys miiuy)是我國重要的出口魚類品種,在廣東、浙江等地產量豐富。魚類由于富含蛋白質與氨基酸,在內源性及微生物源酶的作用下,會發(fā)生氨基酸脫羧反應而產生大量生物胺,從而影響水產品質量。本文通過分析鮸魚背部肌肉中不同位置的生物胺含量差異,檢測生物胺產生過程中的各項生化指標的變化,探索生物胺產生的外源性機制。同時,分離鑒定產生物胺菌,分析其產胺能力,探究茶多酚與殼聚糖復配液對生物胺產生的抑制效果和對品質指標的影響,為水產

2、品中的生物胺產生機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胺控制技術的進一步開發(fā)提供依據。本文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運用高效液相色譜-丹磺酰氯柱后衍生-紫外檢測法檢測了鮸魚肌肉外、中、內層的生物胺含量,發(fā)現樣品外層的生物胺含量明顯高于中層和內層。25℃下,樣品外層腐胺、尸胺、組胺、酪胺含量為1796±023 mg/kg、33.60±083mg/kg、39.69±0.68 mg/kg、5.57±0.07 mg/kg;4℃下則依次為30.00±0.

3、64 mg/kg、27.89±1.03 mg/kg、42.33±1.63 mg/kg、8.01±0.40 mg/kg。
  (2)分析了鮸魚在貯藏過程中的pH、水分含量、揮發(fā)性鹽基氮和菌落總數的變化。結果可得:鮸魚的水分含量穩(wěn)定在78%至80%。pH、揮發(fā)性鹽基氮和菌落總數、生物胺的含量均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而增大。
  (3)運用生物胺篩選培養(yǎng)基對樣品中的產胺菌進行了初篩,最終分離了10株菌株;運用高效液相色譜對分離菌株的代

4、謝產物進行生物胺測定,最終得到這10株菌株中有4株可產生腐胺,8株可產生尸胺,7株可產生組胺,3株可產生酪胺。
  (4)運用PCR擴增技術,對產生物胺菌進行了基因鑒定,最終鑒定其分別為:雷氏普羅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morganii)、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 vulgaris)、液化沙雷氏菌(Serratia hquefaciens)、雙殼氣單胞菌(Aero

5、monas bivalvium)、變形斑沙雷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費氏耶耳森氏菌(Yersinia frederiksenii)、鄉(xiāng)間布丘氏菌(Buttiauxella agrestis)、殺鮭氣單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和苯丙酮酸冷桿菌(Psychrobacterphenylpyruvicus)。
  (5)采用正交實驗研究出茶多酚與殼聚糖濃度分別為3 g/L和10 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