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初等數(shù)論復習,完全數(shù),6 全部因數(shù)(除本身) 1,2,36=1+2+328 全部因數(shù)(除本身) 1, 2,4,7,1428=1+2+4+7+14,一個數(shù)若等于它的全部因數(shù)之和(不包括自身),就叫做完全數(shù),親和數(shù),親和數(shù)的定義是:對于自然致m和n,若m的全部因數(shù)(不包括自身)之和恰好等于n.而n的全部因數(shù)(不包括自身)之和又恰好等于m,則m和n是一對親和數(shù).,例如,220的全部因數(shù)之和 1+2+4+5+10+11+20+22
2、+44+55+110=284而248的全部因數(shù)之和1+2+4+71+142=220,所以220和284是一對親和數(shù).,費馬數(shù),也叫費馬質(zhì)數(shù).當年費馬發(fā)現(xiàn)F1=2^(2^1)+1=5 F2=2^(2^2)+1=17 F3=2^(2^3)+1=257 F4=2^(2^4)+1=65537F5=2^(2^5)+1=4294967297前4個是質(zhì)數(shù),因為第5個數(shù)實在太大了,費馬認為是質(zhì)數(shù),并提出(費馬沒給出證明),梅森數(shù)馬林
3、·梅森(Marin Mersenne,1588–1648)是17世紀法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和修道士,形如2p-1的正整數(shù),其中p是素數(shù),常記為Mp 。若Mp是素數(shù),則稱為梅森素數(shù)。p=2,3,5,7時,Mp都是素數(shù),但M11=2047=23×89不是素數(shù) 。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梅森素數(shù)是p=24036583的情形,此時 Mp 是一個7235733位數(shù)。是否有無窮多個梅森素數(shù)是數(shù)論中未解決的難題之一。
4、,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shù)都是兩個素數(shù)之和。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質(zhì)因數(shù)個數(shù)較少的數(shù)稱為殆質(zhì)數(shù),哥德巴赫猜想,,1.1 奇數(shù)與偶數(shù),整數(shù)中能被2整除的整數(shù)稱為偶數(shù), 一般表示為 2k整數(shù)中不能被2整除的整數(shù)稱為奇數(shù)。 一般表示為 2k+1偶數(shù)集:{0, ±2, ± 4, ± 6}奇數(shù)集: {±1, ±3, ± 5}0 是偶數(shù)而且 0
5、 是任何整數(shù)的倍數(shù),基本性質(zhì)1.1,(1) 偶數(shù)±偶數(shù)=偶數(shù)(2) 奇數(shù)±奇數(shù)=偶數(shù)(3) 偶數(shù)±奇數(shù)=奇數(shù)? 奇數(shù)個奇數(shù)的和是奇數(shù); 偶數(shù)個奇數(shù)的和是偶數(shù); 任意正整數(shù)個偶數(shù)的和是偶數(shù),基本性質(zhì)1.2,(1) 奇數(shù)×奇數(shù)=奇數(shù)(2) 奇數(shù)×偶數(shù)=偶數(shù)(3) 偶數(shù)×偶數(shù)=偶數(shù)? 任意多個奇數(shù)的積是奇數(shù); 至少有一個乘數(shù)是偶數(shù)的積是偶
6、數(shù),基本性質(zhì)1.3,(1) 如果一個偶數(shù)能被奇數(shù)整除,那么商必是偶數(shù).(2) 兩個連續(xù)整數(shù)的積 n(n+1)是偶數(shù).,1.2.1 帶余除法,(帶余數(shù)除法) 設(shè)a與b是兩個整數(shù),b ? 0,則存在唯一的兩個整數(shù)q和r,使得 a = bq ? r,0 ? r < |b|。 (1)定義1 稱式(1)中的q是a被b除的商,r是a被b除的余數(shù),,,例 若n是奇數(shù),則8?n2 ? 1。解 設(shè)n =
7、2k ? 1,則n2 ? 1= (2k ? 1)2 ? 1 = 4k(k ? 1)。在k和k ? 1中有一個是偶數(shù),所以8?n2 ? 1。,1.2.2 最小公倍數(shù)與最大公約數(shù),定義 整數(shù)a1, a2, ?, ak的公共倍數(shù)稱為a1, a2, ?, ak的公倍數(shù)。a1, a2, ?, ak的正公倍數(shù)中的最小的一個叫做a1, a2, ?, ak的 最小公倍數(shù),記為[a1, a2, ?, ak]。定義 整數(shù)a1, a2, ?,
8、ak的公共約數(shù)稱為a1, a2, ?, ak的公約數(shù)。不全為零的整數(shù)a1, a2, ?, ak的公約數(shù)中最大的一個叫做a1, a2, ?, ak的 最大公約數(shù)(或最大公因數(shù)),記為(a1, a2, ?, ak)。,定理 下面的等式成立:(ⅰ) [a, 1] = |a|,[a, a] = |a|;(ⅱ) [a, b] = [b, a];(ⅲ) [a1, a2, ?, ak] = [|a1|, |a2| ?, |ak|
9、];(ⅳ) 若a?b,則[a, b] = |b|。,輾轉(zhuǎn)相除法,定義1 下面的一組帶余數(shù)除法,稱為輾轉(zhuǎn)相除法。設(shè)a和b是整數(shù),b ? 0,依次做帶余數(shù)除法: a = bq1 ? r1, 0 r1 > r2 > ? ,所以式(1)中只包含有限個等式。,1.2.3 裴蜀恒等式,(a,b)=ua+vb 其中 u,v是兩個整數(shù),rn ? 2 = rn ? 1qn ? rn,(a,b)= rn =r
10、n ? 2 ? rn ? 1qn,rn-1 =rn ? 3 ? rn ? 2qn-1,代入上式得 (a,b)= u1rn ? 2 ? v1rn ? 3,… … …,可得: (a,b)=ua+vb,對于任意的正整數(shù) a1,a2,…,an,存在整數(shù) k1,k2,…,kn, 使得k1a1+k2a2+…+knan=(a1,a2,…,an),當 a,b 互質(zhì)時,就有整數(shù) u,v,滿足,,1=ua-vb 1<u≤b,0&
11、lt;v≤ a,例 用輾轉(zhuǎn)相除法求(125, 17),以及x,y,使得125x ? 17y = (125, 17)。解 做輾轉(zhuǎn)相除法:125 = 7?17 ? 6,q1 = 7,r1 = 6, 17 = 2?6 ? 5, q2 = 2,r2 = 5, 6 = 1?5 ? 1, q3 = 1,r3 = 1, 5 = 5?1, q4 = 5。(125, 17) = r3 = 1。,125?3 ? 17?(?2
12、2) = (125, 17) = 1,§1.3 質(zhì)因數(shù)分解定理,正整數(shù)分類1質(zhì)數(shù)(素數(shù))合數(shù),定理1(算術(shù)基本定理) 任何大于1的整數(shù)n可以唯一地表示成n = , (2)其中p1, p2, ?, pk是素數(shù),p1 < p2 < ? < pk,?1, ?2, ?, ?k是正整數(shù)。,,定義 使用定理1中的記號,稱
13、 n =是n的標準分解式,其中pi(1 ? i ? k)是素數(shù),p1 < p2 < ? < pk,? i(1 ? i ? k)是正整數(shù)。,例 寫出51480的標準分解式。 解 我們有 51480 = 2?25740 = 22?12870 = 23?6435 = 23?5?1287 = 23?5?3?429 = 23?5?32?143 = 23?32?5?11?13,例 求使 1989m為
14、平方數(shù)的最小m,P24 練習1.3 3 4,§1.4 質(zhì)數(shù),1.4.1 質(zhì)數(shù)的無限性,基本結(jié)論1.4 質(zhì)數(shù)有無限多個。,例 形如4n – 1的素數(shù)有無限多個。,解 若不然,假設(shè)只有k個形如4n – 1的素數(shù)p1, p2, ?, pk。記N = 4p1p?pk – 1。,N 的質(zhì)因數(shù)一定是奇數(shù),形如 4n+1 或4n – 1,如果全是形如 4n+1 積也是形如 4n+1,所以,N必有形如 4n-1的質(zhì)因數(shù) p
15、,且 p 不同于p1, p2, ?, pk,設(shè): n=2k j (k為非負整數(shù),j為正奇數(shù))若 j≠1,則2n+1=(22k)j+1j =(22k+1)((22k)j-1-(22k)j-2+…+1j-1)22k+1是2n+1的真因數(shù)所以2n+1是合數(shù),例 若a > 1,a n ? 1是素數(shù),則a = 2,并且n是素數(shù)。,解 若a > 2,則由an ? 1 = (a ? 1)(an ? 1 ?
16、an ? 2 ? ? ? 1)可知a n ? 1是合數(shù)。所以a = 2。若n是合數(shù),則n = xy,x > 1,y > 1,于是由2xy ? 1 = (2x ? 1)(2x(y ? 1) ? 2x(y ? 2) ? ? ? 1)以及2x ? 1 > 1可知2n ? 1是合數(shù),所以2n ? 1是素數(shù)時,n必是素數(shù)。,注:若n是素數(shù),則稱2n ? 1是Mersenne數(shù),第二章 同余,§2.1 基本性質(zhì)
17、§2.2 同余的應(yīng)用§2.3 費馬小定理§2.4 中國剩余定理,定義: 給定正整數(shù)m,如果整數(shù)a與b之差被m整除,(存在 q 使得 a-b=qm)則稱a與b對于模m同余,或稱a與b同余,模m,記為a ? b (mod m),此時也稱b是a對模m的同余。 如果整數(shù)a與b之差不能被m整除,則稱a與b對于模m不同余,或稱a與b不同余,模m,記為a ? b (mod m)。如 62 ?
18、48 (mod 7) 12 ?60 (mod 8),,下面的三個敘述是等價的:(ⅰ) a ? b (mod m);(ⅱ) 存在整數(shù)q,使得a = b ? qm;(ⅲ) 存在整數(shù)q1,q2,使得a = q1m ? r,b = q2m ? r,0 ? r < m。,§2.1 基本性質(zhì),2.1.1 同余的基本性質(zhì)性質(zhì)2.1(1) 反身性 a ?a (mod m)(2) 對稱性
19、 若 a ?b (mod m),則 b ?a(mod m)(3) 傳遞性 若 a ?b (mod m), b ?c (mod m),則 a ?b (mod m)(4) 若a ?b (mod m), c ?d (mod m),則 a±c ?b±d (mod m),(5) 若 a ?b (mod m), c ?d (mod m),則 ac ?bd (mod m)(6) 若 a ?
20、b (mod m), 且 n∈N,則 an ?bn (mod m)(7) 若 ac ?bc (mod m) ,且c≠0,則 a ?b (mod m/(c,m)) (8) 若 a ?b (mod m), m=qn ,則 a ?b (mod n)(9)若 a ?b (mod mi),i=1,2,…,n ,則 a ?b (
21、mod [m1,m2,…,mn]),,2.1.2 完全剩余系,定義 給定正整數(shù)m,對于每個整數(shù)i,0 ? i ? m ? 1,稱集合Ri(m) = { n;n ? i (mod m),n?Z }。是模m的一個剩余類。也可表示為 Mi={i+km|k ?Z},i=0,1,2,…,m-1,m=2時,Z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奇數(shù),一類是偶數(shù)。m=3時,Z可以分為3類,3k-1,3k,3k+1m=4時,Z可以分為4類,4k,
22、4k+1,4k+2,4k+3,定義 設(shè)m是正整數(shù),從模m的每一個剩余類中任取一個數(shù)xi(0 ? i ? m ? 1),稱集合{x0, x1, ?,xm ? 1}是模m的一個完全剩余系(或簡稱為完系)。由于xi的選取是任意的,所以模m的完全剩余系有無窮多個,通常稱(ⅰ) {0, 1, 2, ?, m ? 1}是模m的最小非負完全剩余系;(ⅱ),,,是模m的絕對最小完全剩余系。,例如,集合{0, 6, 7, 13, 24}是模5
23、的一個完全剩余系,集合{0, 1, 2, 3, 4}是模5的最小非負完全剩余系。,定理1 整數(shù)集合A是模m的完全剩余系的充要條件是(ⅰ) A中含有m個整數(shù);(ⅱ) A中任何兩個整數(shù)對模m不同余。,例如,模 5的五個剩余類是R0(5) = { ? , ?10, ?5, 0 , 5, 10, ? },R1(5) = { ? , ?9 , ?4 , 1 , 6 , 11, ? },R2(5) = { ? , ?8 , ?3
24、, 2 , 7 , 12, ? },R3(5) = { ? , ?7 , ?2 , 3 , 8 , 13, ? },R4(5) = { ? , ?6 , ?1 , 4 , 9 , 14, ? }。,§2.2 同余的應(yīng)用,對于模 2,下列基本同余式成立: -a≡a (mod 2) |a|≡a (mod 2),定理 設(shè)ai,bi(0 ? i ? n)以及x,y都是整數(shù),并且x ? y (
25、mod m),ai ? bi (mod m),0 ? i ? n,則 (mod m)。,,(4) 若a ?b (mod m), c ?d (mod m),則 a±c ?b±d (mod m)(5) 若 a ?b (mod m), c ?d (mod m),則 ac ?bd (mod m)(
26、6) 若 a ?b (mod m), 且 n∈N,則 an ?bn (mod m),例 求(25733 ? 46)26被50除的余數(shù)。,解 利用定理有(25733 ? 46)26 ? (733 ? 4)26 = [7?(72)16 ? 4]26? [7?( ?1)16 ? 4]26 = (7 ? 4)26? 326 = 3?(35)5 ? 3?(?7)5 = ?3?7?(72)2? ?21 ? 29 (m
27、od 50),,因為82 ? ?1(mod 13),所以81234 = (82)617 ? (?1)617 ? ?1 ? 12 (mod 13),即81234被13除的余數(shù)是12。,求81234被13除的余數(shù),解 我們有,71 ? ?3,72 ? ?1,74 ?1 (mod 10),,因此,若,77 ? r (mod 4),,則,現(xiàn)在 77 ? (?1)7 ? ?1 ? 3 (mod 4),,所以,解 因為792 = 8?9?11
28、,故792?n ? 8?n,9?n及11?n。我們有 8?n ? 8? ? z = 6, 9?n ? 9?1 ? 3 ? x ? y ? 4 ? 5 ? z = 19 ? x ? y ? 9?x ? y ? 1, (1)11?n ? 11?z ? 5 ? 4 ? y ? x ? 3 ? 1 = 3 ? y ? x
29、? 11?3 ? y ? x。 (2)由于0 ? x, y ? 9,所以由式(1)與式(2)分別得出,,x ? y ? 1 = 9或18,3 ? y ? x = 0或11。這樣得到四個方程組: 其中a取值9或18,b取值0或11。在0 ? x, y ? 9的條件下解這四個方程組,得到x = 8,y = 0,z = 6。,,,P41 練習2.2 5,§2.3 費馬小定理,P
30、47 練習2.3 6.證明: 若 a和b均不被質(zhì)數(shù)n+1整除,則 被n+1整除.,證明,,,P47 練習2.3 1, 2,2.4 中國剩余定理,同余方程,定義1 設(shè)f(x) = anxn ? ? ? a1x ? a0是整系數(shù)多項式,稱f(x) ? 0 (mod m) (1)是關(guān)于未知數(shù)x的模m的同余方程,簡稱為模m的同余方程。若an ? 0 (mod m)
31、,則稱為n次同余方程。,,定義2 設(shè)x0是整數(shù),當x = x0時式(1)成立,則稱x0是同余方程(1)的解。凡對于模m同余的解,被視為同一個解。同余方程(1)的解數(shù)是指它的關(guān)于模m互不同余的所有解的個數(shù),也即在模m的一個完全剩余系中的解的個數(shù)。由定義2,同余方程(1)的解數(shù)不超過m,定理2.3 設(shè)a,b是整數(shù),a ? 0 (mod m)。則同余方程 ax ? b (mod m) 有解的充要條件是(a, m)?b。若有解,則
32、恰有d = (a, m)個解。,,一次同余方程的解法,同余變形法,一次同余方程的解法,同余變形法,一次同余方程的解法,同余變形法,,P53 練習2.4 1,2,3,第三章 數(shù)論函數(shù),§3.1 [x]§3.2 τ(n)與σ(n)§3.3 φ(n),§3.1 [x],取整函數(shù)設(shè)x為實數(shù),[x]表示不超過x的最大整數(shù),通常稱[x]為高斯函數(shù)或取整函數(shù)[π]=3基本性質(zhì) [x] ≤
33、x< [x] +1,性質(zhì)3.1 [x]是單調(diào)增加的。性質(zhì)3.2 在m∈Z時,[x+m]=m+[x]性質(zhì)3.3 對于所有實數(shù)x,y,有[x]+[y] ≤[x+y]證明:令{x}=x-[x],則{x} ≥0, 同理{y} ≥0。于是[x+y]=[[x] + {x}+ [y] + {y}]= [x]+ [y] +[{x}+ {y} ] ≥ [x]+ [y],性質(zhì)3.4證明:x為整數(shù)時顯然成立
34、 x不是整數(shù)時,{x}=x-[x]>0, 有x= [x]+ {x} [-x]=[-[x]-{x}]= -[x]+[-{x}]= -[x] -1,n!中質(zhì)數(shù)p的次數(shù),記n!中質(zhì)數(shù)p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為vp(n!)vp(n!)=,§3.2 τ(n)與σ(n),τ(n)表示正整數(shù)n的因數(shù)個數(shù),則n的因數(shù)為:,σ(n),σ(n)表示正整數(shù)n的所有因數(shù)的和,積性函數(shù),定義:如果f(n)為數(shù)論
35、函數(shù),并且對于任何一對互質(zhì)的自然數(shù)a,b,有 f(ab)=f(a)f(b),τ(n)與σ(n)都是積性函數(shù),τ(ab)= τ(a) τ(b),σ(ab)= σ(a) σ(b),完全數(shù),如果自然數(shù)n的因數(shù)的和是n的兩倍,即σ(n)=2n,那么稱n為完全數(shù)。6=1+2+328=1+2+4+7+14,φ(n),歐拉函數(shù)φ(n)設(shè)n為正整數(shù), φ(n)表示不大于n并且與n互質(zhì)的自然數(shù)個數(shù),稱φ(n)為歐拉函數(shù)φ(1)=1,
36、 φ(2)=1, φ(10)=4,φ(n),性質(zhì)3.5 對質(zhì)數(shù)p, φ(p)=p-1.性質(zhì)3.6 對質(zhì)數(shù)p及正整數(shù)k, φ(pk)=pk-1(p-1).性質(zhì)3.7 φ(n)是積性函數(shù),也就是(a,b)=1,則φ(a b)= φ(a) φ(b),φ(n),性質(zhì)3.8 設(shè)則,第4章 不定方程,§4.1 一次不定方程§4.2 費馬方程,§4.1 一次不定方程,設(shè)a1, a2,
37、?, an是非零整數(shù),b是整數(shù),稱關(guān)于未知數(shù)x1, x2, ?, xn的方程a1x1 ? a2x2 ? ? ? anxn = b (1)是n元一次不定方程。若存在整數(shù)x10, x20, ?, xn0滿足方程(1),則稱(x10, x20, ?, xn0)是方程(1)的解,或說x1 = x10,x2 = x20,?,xn = xn0是方程(1)的解。,定理1 方程(1)有解的充要條件是(a1
38、, a2, ?, an)?b。 (2),定理1’ 設(shè)a,b,c是整數(shù),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 by = c (3)有解的充要條件是(a,b)|c.,定理2 設(shè)a,b,c是整數(shù),方程ax ? by = c (3)若有解(x0, y0),則它的一切解具有,,t?Z (4)
39、,的形式,其中,,解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一般步驟,(1)判斷方程是否有解(2)如果方程有解,那么先求方程,的一組特解,從而得到方程 ax+by=c 的一組特解。,(3)寫出方程的通解,定理1和定理2說明了解方程(3)的步驟:(ⅰ) 判斷方程是否有解,即(a, b)?c是否成立;(ⅱ) 利用輾轉(zhuǎn)相除法求出x0,y0,使得ax0 ? by0 = (a, b) ;(ⅲ) 寫出方程(3)的解,,,,無解,例 求不定方程3x ?
40、6y = 15的解。,解 (3, 6) = 3?15,所以方程有解。由輾轉(zhuǎn)相除法(或直接觀察),可知x = ?1,y = 1是 3x ? 6y = 3的解,所以x0 = ?5,y0 = 5是原方程的一個解。由定理2,所求方程的解是,,例 求不定方程3x ? 6y = 15的解。,解 (3, 6) = 3?15,所以方程有解。,,比較,4.2 費馬方程,商高不定方程,容易看出,(x, y, z) = (0, 0
41、, 0),(0, ?a, ?a)以及(?a, 0, ?a)都是方程(1)的解。若(x, y, z)是方程(1)的解,則對于任何整數(shù)k,(kx, ky, kz)也是方程(1)的解。此外,若(x, y) = k,則k?z,(x, y, z) = k。因此,我們只需研究方程(1)的滿足下述條件的解:x > 0,y > 0,z >0,(x, y) = 1。 (2),定理1 若(x, y, z)是方程(
42、1)的滿足條件(2)的解,則下面的結(jié)論成立:(ⅰ) x與y有不同的奇偶性;(ⅱ) x與y中有且僅有一個數(shù)被3整除;(ⅲ) x,y,z中有且僅有一個數(shù)被5整除。,定理2 方程(1)的滿足式(2)和2?x的一切正整數(shù)解具有下面的形式: x = 2ab,y = a2 ? b2,z = a2 ? b2, (8)其中a > b > 0,(a, b) = 1,a與b有不同的奇偶性。,x =
43、2ab,y = a2 ? b2,z = a2 ? b2, (8)其中a > b > 0,(a, b) = 1,a與b有不同的奇偶性,,P85 習題4.3 1 ,2,第5章 連分數(shù),5.1 連分數(shù)及其漸近分數(shù)5.2 有理連分數(shù)與有理數(shù)5.3 無限連分數(shù)與無理數(shù),5.1 連分數(shù)及其漸近分數(shù),設(shè) v>1并且分母小于 v 的有理數(shù) a 都能表成連分數(shù),,,? ?,得到,= ? 2,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等數(shù)論復習
- 初等數(shù)論期末復習
- 初等數(shù)論總復習
- 初等數(shù)論單元復習
- 初等數(shù)論ppt (1)
- 初等數(shù)論-緒論 (1)
- 大學數(shù)學---初等數(shù)論 (1)
- 初等數(shù)論試卷與答案1
- 初等數(shù)論2
- 初等數(shù)論 (4)
- 初等數(shù)論試卷
- 初等數(shù)論論文
- 初等數(shù)論 (3)
- 初等數(shù)論論文
- 初等數(shù)論 (6)
- 初等數(shù)論連分數(shù)
- 初等數(shù)論 t第五、六章復習
- 初等數(shù)論同余
- 大學數(shù)學---初等數(shù)論
- 初等數(shù)論在線作業(y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