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12月人工智能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章 人工智能綜述,第2章 數(shù)理邏輯基礎,第3章 歸結(jié)推理方法,第4章 用于人工智能的Prolog語言,第5章 知識表示,第6章 產(chǎn)生式系統(tǒng)的搜索策略,第7章 專家系統(tǒng),第8章 知識獲取與機器學習,THE END,第1章 人工智能綜述,本章主要內(nèi)容:,智能與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歷史回顧,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與研究途徑,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1.1 智能與人工智能,關于智能的幾種解釋:

2、智能是人們處理事物、解決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能力。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目前尚不能給智能一個確切的定義。,智能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記憶與思維能力,感知能力,自適應能力,表達能力,自學習能力,,有關人工智能的幾種說明:,智能機器:能夠在各類環(huán)境中自主地或交互地執(zhí)行各種擬人的機器,人工智能(學科):是計算機科學中涉及研究、設計和應用智能機器的一個分支。,人工智能(能力):是智能機器所執(zhí)行的與人類智能有關的功能,如判斷、推理、證

3、明、識別、感知、理解、設計、思考、規(guī)劃、學習和問題求解等思維活動。,簡單地講,人工智能是關于: 機器智能和智能機器的研究,,人工智能是工程技術學科,同時也是理論研究學科。,作為工程技術學科,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提出建造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具有只能行為的計算機系統(tǒng)。,作為理論研究學科,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提出能夠描述和解釋智能行為的概念與理論,為建造人工智能系統(tǒng)提供理論依據(jù)。,,長期以來,圍繞人工智能有很

4、多爭議?!皺C器是否能思考?”這一問題吸引了許多哲學家、科學家和工程師。,計算機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艾侖?圖靈(Alan Turing)談到這一問題:,Alan Turing,Alan Turing指出:“機器是否能思考”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與人們?nèi)绾味x“機器”和“思考”。也許還可以指出,這一問題還取決于如何定義“能”。,,先考慮“機器”這一詞。,再看看“思考”這個詞。,1.2 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歷史回顧,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20世紀

5、50年代:,John McCarthy,數(shù)學邏輯和關于計算的新思想,第一次人工智能討論會,20世紀60年代:,第一屆國際人工智能聯(lián)合會議,20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國際雜志創(chuàng)刊,20世紀80年代:,專家系統(tǒng)和知識工程在全世界迅速發(fā)展,國外的發(fā)展情況,,國內(nèi)的發(fā)展情況,1978年,國家“智能模擬”研究計劃,1984年,召開智能計算機及系統(tǒng)全國學術討論會,把智能計算機系統(tǒng)、智能機器人和智能信息處理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1986年,

6、1989年,首次召開中國人工智能聯(lián)合會議,1987年,《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雜志創(chuàng)刊,1993年,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動化被列入國家科技攀登計劃,1997年,由本人編寫的《人工智能原理及應用》出版,,,1.3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與研究途徑,研究目標分為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是,使現(xiàn)有的計算機更聰明、更有用;,遠期目標是,構(gòu)造智能機器。,關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徑有兩種不同觀點:,主張用生物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產(chǎn)生出一大學派叫

7、做連接主義(Connectionism),主張用計算機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產(chǎn)生出一大學派叫做符號主義(Symbolism),,Agent一詞的兩種解釋:一是,對環(huán)境的認識以及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作用的行為者;二是,代理人。 傾向于第一種解釋的主要是AI領域的研究者M. Minsky指出:“當你試圖說明完成一些任務的機器并試圖了解它是如何工作時,即將其處理為黑箱時,就稱其為Agent"。 軟件界的研究人員

8、傾向于第二種解釋:代理人。Agent是計算機軟件,代表用戶,以主動服務方式完成一定操作的計算實體。Agent是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主動實體,其結(jié)構(gòu)包含下述模塊:感知器、效應器、信息處理器、目標模塊、通信機制。,僅代理用戶某種任務的軟件不能稱為智能Agent。智能性,如理解用戶用自然語言表達的對信息資源和計算資源的需求,幫助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內(nèi)容的語言障礙,捕捉用戶的偏好和興趣,推測用戶的意圖并為其代勞等。只有代理性、智能性、自主性均

9、達到相當水準的系統(tǒng)才有條件稱為智能Agent。 比爾?蓋茨把智能Agent稱為“軟的軟件”,他說:“一旦程序?qū)懞昧?,它就一成不變。軟的軟件隨著你的使用好象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可以把Agent當作直接內(nèi)置在軟件中的合作者,它會記住你擅長什么,你過去做過些什么,并試著預測難題,并提出解決辦法”。,,,1.4 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專家系統(tǒng)與知識工程,自動定理證明與自動推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管理系統(tǒng),自動程序設計,感

10、知系統(tǒng),智能機器人,專家系統(tǒng)是一個智能計算機程序系統(tǒng)。其內(nèi)部具有大量專家水平的知識和經(jīng)驗,能夠利用人類專家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該領域的問題。也就是說,專家系統(tǒng)是一個具有大量知識與經(jīng)驗的程序系統(tǒng)。它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jù)某個領域一個或多個人類專家提供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推理和判斷,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以解決那些需要專家決定的復雜問題。,,自動定理證明是人工智能最早得到應用的領域。對于一個數(shù)學定理,給出嚴格的數(shù)學證明,是一項高智能的

11、工作。不僅需要很強的推理能力,而且需要人們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能預見出在證明主要定理之前,應先證明哪些引理,作好必要的準備,最后證明主要定理。,,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面向任務的研究,研究和分析改進一組預定任務的執(zhí)行性能的學習系統(tǒng);二是認識模擬,研究人類學習過程并進行計算機模擬;三是理論性分析,從理論上探索各種可能的學習方法和獨立于應用領域的算法。,,,自然語言理解就是研究如何讓機器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機器翻譯也屬

12、于自然語言理解的范疇,它是研究把一種語言自動的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自然語言理解這一課題雖然困難,但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卻起著重要的作用。,智能管理是人工智能在管理領域中的應用,發(fā)展了“智能管理”新技術和新一代的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 “智能管理系統(tǒng)”,如:智能管理信息系統(tǒng)(IMI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智能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IOAS Intelligent Office Automati

13、on System)、智能決策支持系統(tǒng)(IDSS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等。 智能管理系統(tǒng)(IM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不僅比常規(guī)的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MIS、OAS、DSS等具有更高的智能水平,可以為非結(jié)構(gòu)化半結(jié)構(gòu)化的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而且具有更全面的管理功能,可同時具備信息管理、事務處理、決策支持等多種功能。,,,自動程序設計:

14、包括程序綜合與程序驗證兩方面的內(nèi)容。前者用以實現(xiàn)自動編程,即用戶只需告訴計算機“做什么”,無須告訴“怎樣做”;后者是指程序的自動驗證,自動完成正確性檢查。,人工智能的感知系統(tǒng)的任務,就是為計算機配置各種感覺器官,是其具有感知能力,能夠識別各種圖形、文字及各種語言信號。,,智能機器人是模擬人類行為的機器。它是人工智能中感知系統(tǒng)、問題求解系統(tǒng)、計劃產(chǎn)生系統(tǒng)等領域技術的綜合應用。,,,第2章 數(shù)理邏輯基礎,本章主要內(nèi)容:,命題邏輯,謂詞與

15、量詞,謂詞公式及其解釋,謂詞公式的標準形式,謂詞公式的等價與蘊涵,2.1 命題邏輯,一個命題是一個或真或假不能兩者都是的斷言。,斷言是指一陳述語句。,簡單地說,命題是指一句有真假意義的陳述句。,命題為真,記為 T 命題為假,記為 F,命題變元用 P, Q, R…表示;,一個命題P如果是真值未指定任意命題,稱P為命題變元。,如果P是一個真值已經(jīng)指定的命題,稱為命題常元。,命題常元只有 T 和 F。,,2.1.l 命題聯(lián)結(jié)

16、詞(邏輯聯(lián)結(jié)詞、邏輯運算符),復合命題:單個命題通過聯(lián)結(jié)詞聯(lián)結(jié)構(gòu)成的新命題。,常用的5種聯(lián)結(jié)詞:,復合命題與原命題的真值關系,2.1.2 命題公式及其解釋,原子公式:單個命題變元、單個命題常元稱為原子公式。,命題公式:由如下規(guī)則生成的公式稱為命題公式:1. 單個原子公式是命題公式。2. 若A ,B是命題公式,則~A , A?B , A?B , A ?B , A ? B是公式。3. 所有命題公式都是有限次應用1、2得到的符號串。,命

17、題公式的解釋:給命題公式中的每一個命題變元指定一個真假值, 這一組真假值,就是命題公式的一個解釋。用I表示。,例如:公式G= (A?B) ?C 的一個解釋是:,I1(G) = A/T, B/F, C/T,在解釋I1(G)下G為真。,永真公式與永假公式:如果公式在它所有的解釋I下,其值都為T,則稱公式G為恒真的;如果其值都為F,則稱公式G為恒假的(不可滿足的)。,注意:關于五個聯(lián)結(jié)詞的約定:* 結(jié)合力的強弱順序: &

18、#172;, ?, ?, ?, ?* 聯(lián)結(jié)詞相同時,從左至右運算。解釋的個數(shù):如果一個公式G中有n個不同的原子公式(或簡稱原子),則G有2n個不同的解釋,于是G在2n個解釋下有2n個真值。如果將這些真值和它們的解釋列成表,就是G的真值表。,2.1.3 等價命題公式,如果兩個命題公式所含原子公式相同,且在任一解釋下,兩個命題公式的值相同,則稱這兩個命題公式為等價命題公式或等價公式。,常用的等價公式有:,1. (P ? Q)=

19、 (P ? Q) ? (Q ? P),2.(P ? Q)=(¬P ? Q),3. ¬(¬P)= P4.交換律:P ? Q=Q ? P P ? Q=Q ? P,5.結(jié)合律:P ?(Q ? R)=(P ? Q) ? R P ? (Q ? R)=(P ? Q) ?R,6.分配律:P ?(Q ?R)=(P ? Q) ? (P ? R) P ? (Q ? R)=(P ?Q) ? (

20、P ?R),7.泛界律:P ? F=P ,P ? T=P P ? F=F ,P ? T=T,8.互余律:P ? ~P=T,P ? ~P=F,9.德 ? 摩根定律:~(P ? Q)=~P ? ~Q ~(P ? Q)=~P ? ~Q,證明兩個公式等價,可用真值表,也可用基本公式。,例如 要證明公式 P ? Q=~Q ? ~P,[證] P ? Q =~ P ? Q,=~ P ?~ (~ Q ),=~(~Q) ?

21、~P,=~Q ?~P,若要證明公式P ? P ? Q=P,[證] P ? P ? Q = P ?( P ? Q),= P ? (Q ? ~Q) ?( P ?Q),= (P ? Q) ? (P?~ Q) ?( P ? Q),=( P ? Q) ?( P ? ~Q),= P ?(Q ?~ Q),=P,2.1.4 永真蘊涵式,若命題公式G ? H是恒真的,稱其為永真蘊涵式。記為G?H,讀做“G蘊涵H”,也稱“G是H的邏輯結(jié)果”。,常用的永

22、真蘊涵式:1. P ? P ? Q,[證]P ? P ? Q = ~P ? (P ?Q),= ~P ? P ?Q,= T ? Q = T,2. P ? Q ? P,[證]P ? Q ? P =~(P ? Q) ? P,= ~P ? ~Q ?P,=T ?~Q= T,3. P ? (P ? Q) ? Q,4.( P ? Q) ? ~Q ? ~P,5. ~P ?(P ? Q) ? Q,6.(P ? Q) ?(Q ? R) ? (P ?

23、 R),7.( P ? Q) ?( (Q ? R) ?( P ? R)),8.((P ? Q) ?( R ? S)) ? (P ? R ? Q ? S),9.(( P ? Q) ?( Q ? R)) ?( P ? R),公式的標準形式:范式,析取范式 (disjunctive normal form,DNF) :一個由原子和原子的非組成的析取式,如果與給定的命題公式A等價,則稱它是A的析取范式。記作:,A=A1 ? A2 ?... ?

24、 An n?1其中, A1 ,A2, ... An 是原子或是原子非的合取式。,合取范式 (conjunctive normal form,CNF) :一個由原子和原子的非組成的合取式,如果與給定的命題公式A等價,則稱它是A的合取范式。記作:,A=A1 ? A2 ?... ? An n?1其中, A1 ,A2, ... An 是原子或是原子非的析取式。,注意:1. 任何一個命題公式豆科儀轉(zhuǎn)化成它的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

25、 2. 一個公式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都不是唯一的; 3. 運算符最少的范式稱為最簡范式。,,2.2 謂詞與量詞,在命題演算中,基本元素是原子命題,而不考慮命題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成分。,在形式邏輯中有一個三段論法:,P:“所有的人都會犯錯誤”Q:“張三是人”R:“張三會犯錯誤”,R應該是P和Q的邏輯結(jié)論。但在命題邏輯中無法準確表達這三個命題的邏輯關系。,因為( P ? Q ) ? R 不是恒真的。如:

26、取解釋:I=P/T,Q/T,R/F 則公式為假值F. 就是說解釋I 弄假了此公式。,為準確表達此類公式,必須引進謂詞和量詞的概念。,2.2.1謂詞,先看幾個命題:,1. 3是質(zhì)數(shù)2. 王二生于武漢市3. 7=2?3,x是質(zhì)數(shù)x生于武漢市x=y ? z,F(x)G(x,y)H(x,y,z),稱“3”、“王二”、“武漢市”、“7”、“2”、“3”為個體;,代表個體的變元稱為個體變元;,刻畫個體性質(zhì)或個

27、體之間關系的詞叫謂詞。,“是質(zhì)數(shù)”、“生于”、“…=... ?...”都是謂詞。,2.2.2 量詞,量詞分為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符號“?”表示全稱量詞。符號“?”表示存在量詞。,?x讀作“對一切x”,或“對每一x”,或“對任一x”。x是?所作用的個體變元。,? x讀作“存在一個x”,或“對某些x”,或“至少有一x”。x是?所作用的個體變元。,再看前面的三段論法:,P:“所有的人都會犯錯誤”Q:“張三是人”R:“張三會犯錯誤”,?x

28、(M(x) ?R(x))M(“張三”)R(“張三”),在謂詞前加上?x,叫做變元被全稱量化;在謂詞前加上? x,叫做變元被存在量化。量化的目的是約束變元。,2.2.3 約束變元、自由變元、改名規(guī)則,量詞的轄域約束出現(xiàn)自由出現(xiàn),改名規(guī)則:在同一公式中,一個變元既以約束出現(xiàn),有以自由出現(xiàn)。就需要對變元改名。改名規(guī)則是:,1. 變元若要改名,則該變元在量詞及其轄域中的所有出現(xiàn)均須一起更改,其余部分不變;2. 變元改名時所選用的

29、符號,必須是量詞轄域內(nèi)未出現(xiàn)的符號。一般還應是公式中未出現(xiàn)的符號。,,2.3 謂詞公式及其解釋,在定義謂詞公式前,先介紹“符號”的概念: “項”的定義;原子的定義:,符號:常元符號,變元符號,函數(shù)符號,謂詞符號,關于項的定義:1. 常元符號是項;2. 變元符號是項;3. 若f是n元函數(shù)符號,t1,…, tn 是項, 則f( t1,…, tn )是項;4. 所有項都是有限次使用1,2,3生成的符號串。,原子的定義:若P

30、(x1,…, xn)是n元謂詞符號, t1,…, tn 是項, 則P(t1,…, tn),謂詞公式(公式)的定義:,1. 原子公式是公式;2. 若H,G是公式,則~H , H ? G , H ?G , H ?G , H ? G是公式;3. 若G是公式,x是G中的自由變元,則?xG ? xG是公式;4. 所有公式都是有限次應用1、2、3得到的符號串。,解釋的定義:,公式G的一個解釋I,是由非空集D和下列對G中常元符號、函數(shù)符號、謂詞

31、符號的一組指定組成:,1.對每個常元符號,指定D中一個元素。2.對每個n元函數(shù)符號,指定一個函數(shù),即指定Dn到D的一個映射。3.對每個n元謂詞符號,指定一個謂詞,即指定Dn到{T,F}的一個映射。,[例2.1]給以下公式指定一個解釋:,1. ? x P(f(x)) ? Q(x,f(a))2. ?x(P(x) ? Q(x,a)),可指定如下解釋I:D={1,2}a/1f(1)/2 f(2)/1P(1)/FP(2)/T

32、Q(1,1)/T Q(1,2)/T Q(2,1)/FQ(2,2)/T在此解釋I下,公式? x P(f(x)) ? Q(x,f(a))為T值。,而公式?x(P(x) ? Q(x,a))在此解釋下為F值。,如果存在I使G為T值,則稱G可滿足,簡稱I滿足G;若I使G為F值,稱I不滿足G,或稱I弄假G。,如果不存在解釋I滿足公式G,公式G成為不可滿足的。如果公式G的所有解釋I都滿足G,公式G稱為恒真的。,,2.4 謂詞公式

33、的等價與蘊涵,兩個謂詞公式等價: 設P與Q是兩個謂詞公式,D是它們共同的個體域,若D上的任何一個解釋,P與Q都有相同的值,則稱公式P和公式Q在D上是等價的。謂詞公式的蘊涵: 設P與Q是兩個謂詞公式,如果P?Q是恒真的,則稱P蘊涵Q。且稱Q為P的邏輯結(jié)論,稱P為Q的前提,記作 P?Q。 顯然,若Q是P的邏輯結(jié)論,則對P,Q的任意一個解釋I,如果P在I下為真,那么Q在I下也為真。反之亦然。,P

34、:“所有的人都會犯錯誤”Q:“張三是人”R:“張三會犯錯誤”,?x(M(x) ?R(x))M(“張三”)R(“張三”),需要證明R是(P ? Q)的邏輯結(jié)論。即證明P?Q ?R 為恒真。證:設I是P,Q,R的一個解釋(I指定“張三”為始量),且I滿足(P ?Q),即I滿足?x(M(x) ?R(x)) ? M(“張三”),所以I滿足R(“張三”)。 否則,R(“張三”)在I下為假,于是(M(“張三”) ?R(“張

35、三”))在I下為假,故?x(M(x) ?R(x))在I下為假,矛盾。所以R(“張三”)在I下為真。,三段法的證明:,,2.5 謂詞公式的標準形式,2.5.1 前束范式一個謂詞公式,如果量詞非否定地放在全式的開頭,而量詞的轄域都延伸到整個謂詞公式,則稱這樣的公式為前束范式。,一般地,謂詞邏輯中的公式G如果有如下形狀:Q1x1,…Qn xn M(x1,…,xn)則稱G為前束范式。其中Qi是?xi或?xi, i =1,…,n

36、,M(x1,…,xn)是不含量詞的公式。 Q1x1,…Qn xn稱為首標,M稱為母式。如:,?x?y?z(P(x,y ) ?Q(x,z))?x?y?zP(x,y,z)都是前束范式。,利用改名規(guī)則、量詞否定公式和量詞轄域擴張公式等,可把任一謂詞公式化成前束范式。例如:,~?x(P(x) ??xQ(x))=~?x(~P(x) ? ?xQ(x))=?x(P(x) ? ~?xQ(x))= ?x(P(x) ? ?x~Q(x

37、))= ?x(P(x) ? ?y~Q(y)) ?x?y(P(x) ? ~Q(y)),[例2.2]將公式?x?y(?z (P(x,z) ? P(y,z)) ??uQ(x,y,u))化為前束范式:解: ?x?y(?z (P(x,z) ? P(y,z)) ??uQ(x,y,u))= ?x?y(~?z (P(x,z) ? P(y,z)) ? ?uQ(x,y,u))= ?x?y(?z (~P(x,z) ? ~P(y,z)) ?

38、 ?uQ(x,y,u))=?x?y?z?u (~P(x,z) ? ~P(y,z)) ? Q(x,y,u)),步驟1:使用以下基本等價公式,將G中的?和?刪去:F ? H=(F ? H) ?(H ? F)F ? H=~F ? H,步驟2:使用~(~F)=F,摩根定律及以下等價公式,將謂詞公式中的所有 否定號~放在原子之前:~?xG(x)=?x~G(x)~?xG(x)=?x~G(x),

39、步驟3:如果需要,則將約束變量改名。,步驟4:利用等價公式將所有量詞提到公式的最前面。,將任意謂詞公式化為前束范式的四個步驟:,2.5.2 Skolem范式,Skolem范式是謂詞邏輯中公式的又一種標準形式。設公式G的形式如下:Q1x1,…Qn xn M(x1,…,xn)其中Qi是?xi或?xi, i =1,…,n,M(x1,…,xn)是不含量詞的公式。將上式中的M(x1,…,xn)化為等值的和取范式,然后將所有的存在量詞

40、消去,便可得到公式G的Skolem范式。,消去G中的存在量詞的方法如下:設Qrxr (1? r ? n )是第一個出現(xiàn)在Q1x1,…, Qrxr ,…,Qn xn M(x1,…,xn)中的存在量詞,即Q1x1,…, Qr-1xr-1 均為全稱量詞。,若r=1,即Qrxr 左邊沒有全稱量詞,則取異于M(x1,…,xn)中所有常量符號的常量符號C,并用C代表M(x1,…,xn)中的xr,然后在首標中Qrxr。,若1?r ? n,即Qrx

41、r左邊有全稱量詞Qs1 xs1 ,…,Qsm xsm,而m?1,1 ? s1?s2?...?s m?r,則取異于出現(xiàn)在M中的所有函數(shù)符號的m元函數(shù)符號f(xs1,…,xsm),用f(xs1,…,xsm)代表出現(xiàn)在M中的所有xr,然后在首標中刪除存在量詞Qrxr。,[例2.3]將公式G=?x?y?z((~P(x,y)?Q(x,z)) ?R(x,y,z))化成Skolem范式。,解:先將M(x,y,z)化成合取范式:M(x,y,z)=

42、((~P(x,y) ? Q(x,z)) ? R(x,y,z))= (~P(x,y) ? R(x,y,z)) ?(Q(x,z) ? R(x,y,z)),G= ?x?y?z((~P(x,y) ? R(x,y,z)) ?(Q(x,z) ? R(x,y,z))) 消去?y得到:?x?z((~P(x,f(x)) ? R(x,f(x),z)) ?(Q(x,z) ? R(x,f(x),z))) 消去?z得到:?x ((~P(x,f(x))

43、? R(x,f(x),g(x))) ?(Q(x,g(x)) ? R(x,f(x),g(x))))此式就是公式G的Skolem范式。,[例2.4]將公式G=?x?y?z?u?v?wP(x,y,z,u,v,w)化成Skolem標準型。,解:消去?x,因為其左邊沒有全稱量詞,于是引入常量a代替P(x,y,z,u,v,w) 中的所有x,得: ?y?z?u?v?wP(a,y,z,u,v,w),消去?u,因為其左邊有全稱量詞?y?z,于是引入一

44、個二元函數(shù)f(y,z)代替P(a,y,z,u,v,w)中的所有u,得: ?y?z?v?wP(a,y,z,f(y,z),v,w),消去?w ,因為其左邊有全稱量詞 ?y?z?v,于是引入一個三元函數(shù)g(y,z,v),代替P(a,y,z,f(y,z),v,w)中的所有w。最后得到的Skolem 標準型為:?y?z?vP(a,y,z,f(y,z),v,g(y,z,v)),注意:1.公式的Skolem 標準型與原公式并不等值;2.公式

45、的Skolem 標準型與原公式在不可滿足的意義上相等。,2.5.3 子句與子句集,若干文字的一個析取式成為子句。如:,P(x,y) ? ~Q(x,y,z) ? R(u),沒有文字的子句成為空子句。只有一個文字的子句成為單元子句。,將公式G化為Skolem 標準型,其母式M已為合取范式,M中的沒一個合取項都是一個子句,M中這些子句的集合用S表示,稱為公式G的子句集。,從公式G得到子句集S的方法是:先從公式G得到Skolem 標準型,然后

46、去掉全稱量詞,最后用符號“,”代替符號“?”。外層括號用{}。,如公式:G=?x?y?z((P(x,y) ? R(x,y,z)) ?(Q(x,z) ? R(x,y,z))),G的Skolem標準型為:?x ((P(x,f(x)) ?R(x,f(x),g(x))) ?(Q(x,g(x)) ? R(x,f(x),g(x)))),G的子句集S為: {(P(x,f(x)) ? R(x,f(x),g(x))),(Q(x,g(x)) ? R(x,f

47、(x),g(x)))},子句集中S中的每一個子句中的變量都是由全稱量詞約束著。,對任一公式G都可以建立其對應的S子句集。這樣對公式的討論就可以用對集合的討論來代替。,引進子句集S的目的就是要簡化對A1 ? A2 ? A3?B的證明,而證明A1 ? A2 ? A3?B只需證明G= A1 ? A2 ? A3 ? ~B的子句集不可滿足即可。,定理設S是公式G的子句集。于是,G是不可滿足的,當且僅當S是不可滿足的。,子句集概念的推廣:,設G=

48、 G1 ?... ? Gn ,Si是Gi化為Skolem范式后其木式給出的子句集,i=1,2,…n。令S=S1?... ? S n。于是G是不可滿足的,當且僅當S是不可滿足的。也稱S是個G的子句集。,,第3章 歸結(jié)推理方法,子句集的海伯倫域,海伯倫定理,替換與合一算法,歸結(jié)反演,歸結(jié)原理,本章主要內(nèi)容:(討論:如何證明一個子句集不可滿足),歸結(jié)控制策略,,課堂練習一,3.1 子句集的海伯倫域,3.1.1 海伯倫域與海伯倫解釋,定

49、義:H0是出現(xiàn)于子句集S的常量符號集合。如果S中無常量符號出現(xiàn),則H0由一個常量符號a組成。對于 i =1,2,…n 令Hi=Hi-1 ?{所有型如fn(t1,t2,…tn)的項的集合} 其中fn(t1,t2,…tn)是出現(xiàn)在S中的n元函數(shù)符號,tj ? Hi-1 j=1,2,…,n。于是稱Hi為S的i級常量集,H? 稱為S的海伯倫(Herbrand)域,簡稱S的H域。,[例3.1]子句集S為:S={P(f(x),a,g(y

50、),b)}求子句集S的H域。,解:根據(jù)定義H0={a,b}H1=H0 ? {f(a), f(b), g(a), g(b)}={a,b, f(a), f(b), g(a),g(b)}H2=H1 ? {f(a), f(b), g(a),g(b),f(f(a)), f(f(b)), g(f(a)),g(f(b)), f(g(a)), f(g(b)), g(g(a)),g(g(b))}= {a,b, f(a), f(b), g(a

51、),g(b),f(f(a)), f(f(b)), g(f(a)),g(f(b)), f(g(a)), f(g(b)), g(g(a)),g(g(b))}…...,[例3.2]求子句集S={P(x),Q(y) ? R(y)}的H域。,解:該子句集中既無個體常量,又無函數(shù),所以可任意指定一個常量a作為個體常量,從而得到:H0=H1=…=H? ={a},對于沒有變量符號出現(xiàn)的項、項集、原子、原子集合、文字、子句和子句集,分別稱之為

52、基項、基項集、基原子、基原子集合、基文字、基子句和基子句集。,關于原子集的定義:設S是子句集。集合A={所有形如P(t1,…,tn)的元素}稱作子句集S的原子集。其中P(t1,…,tn)是出現(xiàn)于S中的任一謂詞符號,而t1,…,tn是S的H域的任意元素。,例3.2中 S的原子集為 A={P(a),Q(a),R(a)},[例 3.3]S={P(x) ? Q(x),R(f(y))}根據(jù)定義有:H={a,f(a),f(f(a)

53、),…}A={P(a),Q(a),R(a),P(f(a)),Q(f(a)),R(f(a)),P(f(f(a))), Q (f(f(a))),R (f(f(a))),...},關于基例的定義:將S中的某子句C中所有變量符號均以S的H域的元素代入時,所得的基子句C'稱作C的一個基例。,例:S={P(x),Q(f(y)) ? R(y)}有:H={a,f(a),f(f(a),…}P(a),P(f(a))都

54、稱作子句C=P(x)的基例;Q(f(a))? R(a),Q(f(f(a))) ? R(f(a))都是Q(f(y)) ? R(y)的基例。,關于海伯倫解釋的定義:,設S是子句集,H是S的海伯倫域,I是S在H上的一個解釋。稱I為S的一個H解釋,如果滿足如下條件:,(1)I映射S中的所有常量符號到自身;(2)若f是S中n元函數(shù)符號,h1,…h(huán)n是H中元素,則I指定映射:( h1,…h(huán)n ) ?f(h1,…h(huán)n),設A={A1,A2

55、,…,An}是S的原子集。于是S的一個解釋I可以方便地表示為如下一個集合:I={m1,m2,…,m n},,[例3.4]S={P(x)?Q(x),R(f(y))},于是:S的H域={a,f(a),f(f(a)),...},S的原子集:A={P(a),Q(a),R(a),P(f(a)),Q(f(a)),R(f(a)),P(f(f(a))),...},S的H解釋為:I1={P(a),Q(a),R(a),P(f(a)),Q(f(a)

56、),R(f(a)),P(f(f(a))),...}I2={~P(a),~Q(a),~R(a),~P(f(a)),~Q(f(a)),~R(f(a)),~P(f(f(a))),...}I3={P(a),~Q(a),R(a),~P(f(a)),Q(f(a)),~R(f(a)),P(f(f(a))),...}…...,3.1.2 海伯倫解釋與普通解釋的關系,子句集S的一個解釋,不是必須定義在H域上,即使定義在H域上,也不一定是一個

57、H解釋。,D={1,2}a/2f(1,1)/1f(1,2)/2f(2,1)/2f(2,2)/1P(1)/TP(2)/FQ(1,1)/F Q(1,2)/T Q(2,1)/F Q(2,2)/T,依照I可以構(gòu)造S的一個解釋I*,使得若S在I下為真則S在I*下也為真。,首先找出S的原子集:A={P(a),Q(a,a),P(f(a,a)),Q(a,f(a,a)),Q(f(a,a),a),Q(f(a,a),f(a

58、,a)),...},其次,對A中每一個成員,用解釋I進行估值:,P(a)=P(2)=F,Q(a,a)=Q(2,2)=T,P(f(a,a))=P(f(2,2))=P(1)=T,Q(a,f(a,a))=Q(2,f(2,2)=Q(2,1)=F,Q(f(a,a),a)=Q(f(2,2),2)=Q(1,2)=T,Q(f(a,a),f(a,a))=Q(f(2,2),f(2,2))=F,…...,I*={~P(a),Q(a,a),P(f(a,a)),

59、~Q(a,f(a,a)),Q(f(a,a),a),~Q(f(a,a),f(a,a)),...},于是,可以構(gòu)造S的H解釋,[例3.5] 有子句集 S={P(x),Q(y,f(y,a)}指定S的一個解釋I(普通解釋)如下:,如果子句集S中沒有常量符號,則將S的H域中初始元素a映射到D中任一元素,依照上例的方法,也可以構(gòu)造S的一個H解釋I*,使得若I滿足S,則I*也滿足S。,[例3.6]S={P(x),Q(y,f(y,z))},令S的

60、一個解釋I如下:,D={1,2} f(1,1)/1 f(1,2)/2 f(2,1)/2 f(2,2)/2P(1)/T P(2)/F Q(1,1)/F Q(1,2)/T Q(2,1)/F Q(2,2)/T,指定a對應1得H解釋:I1* ={P(a),~Q(1,1),P(f(a,a)),~Q(a,f(a,a)),~Q(f(a,a),a),~Q(f(a,a),f(a,a)),...},指定a對應2得

61、H解釋:I2* ={~P(a), Q(1,1),~P(f(a,a)), Q(a,f(a,a)), Q(f(a,a),a), Q(f(a,a),f(a,a)),...},以上根據(jù)解釋I構(gòu)造的S的H解釋I*,稱為對應與I的H解釋。,定義:設I是子句集S在區(qū)域D上的解釋,?是如下遞歸定義的H到D的映射:,1.若S中有常量符號,則H0是出現(xiàn)在S中的所有常量符號的集合。于是對任意a ? H0, a?表示a在I下的映象。 若S中無常量符號

62、,則H0={a}。于是a?可以是D中隨便哪個元素。,2.對任意(h1,…,hn) ? Hin,及S中的任意n元函數(shù)符號f(x1,…,xn),令(f (h1,…,hn) )? 是(h1?,…,hn?)在I下的H解釋I *有如下規(guī)定。 若(h1,…,hn) =Hn,P (x1,…,xn)是n元函數(shù)符號,則規(guī)定T1*(P (h1,…,hn) )=T1(P (h1?,…,hn?))其中T1(P (h1?,…,hn?)) 表示P (

63、h1?,…,hn?)在I下的真值,T1*(P (h1,…,hn) )表示P (h1,…,hn)在I*下的真值。,引理如果某區(qū)域D上的解釋I滿足子句集S.則對應于I的任意一個H解釋I*也滿足S。,定理子句集S是不可滿足的,當且僅當S被所有的H解釋弄假。,3.2 海伯倫定理,要證明子句集S是不可滿足的,只需要考慮在H域上的所有H解釋即可。但是所有的H解釋也是無限的。海伯倫定理就是用語義樹的方法,把需要考慮無窮個H解釋的問題,變成只考慮有

64、限個解釋的問題。,3.2.1 語義樹(解釋樹),設子句集S的原子集A={P,Q,R},,,,,,,,,,,,,,,,,,,,,,,,,,,,,,N38,N37,N36,N34,N35,N33,N32,N31,N24,N23,N22,N21,N12,N11,N0,R,Q,~P,P,~Q,Q,~Q,R,R,R,~R,~R,~R,~R,語義樹:,通常以I(N)表示從根結(jié)點N0到到葉結(jié)點分枝上所標記文字的并集。如:I(N36)={~P,Q,~

65、R},3.2.2 海伯倫定理,定理(海伯倫定理1)子句集S是不可滿足的,當且僅當對應于S的完全語義樹是一棵有限的封閉語義樹。,定理(海伯倫定理2)子句集S是不可滿足的,當且僅當存在S的一個有限不可滿足的基例集S'。,對一階謂詞描述下的A1?A2?A3?B的證明問題,對此已經(jīng)作了足夠的準備。首先將這個問題化成G= A1?A2?A3?~B的不可滿足問題,進而將G化成Skolem標準型,并建立相應的子句集S,再將一般論域D上的討論簡化

66、成H域上的討論,最后引入語義樹。,3.3 替換與合一算法,3.3.1 替換與最一般合一替換,一個替換是型如{t1/v1 ,…,t n/vn} 的一個有限集,其中vi是變量,而ti是不同于vi 的項(常量、變量、函數(shù)),且vi? vj (i ? j ) ,i,j=1,2,…,n。稱為ti替換分子, vi為替換分母。,當t1,…,tn是基項時,稱此替換為基替換。,不含任何元素的替換為空替換,以?表示。,例如{a/x,b/y,f

67、(x)/z}就是一個替換。,替換可作用與某個謂詞公式上,也可作用于某個項上。,令替換?= {t1/v1 ,…,t n/vn} ,作用于E,而E是一謂詞公式。就是將E中出現(xiàn)的vi均以ti代入(i=1,2,…,n), 作用的結(jié)果用E?表示,并稱E?為E的一個例。若t是項, ?作用于項t也是將t中出現(xiàn)的vi均以ti代入,作用的結(jié)果用t?表示。,[例3.7]令?= {a/x,f(b)/y,c/z},E=P(x,y,z),t=g(x,y),于是

68、E的例為 E? =P(a,f(b),c),而 t?=g(a,f(b)),當E是子句集S的一個子句,用?作用于E,當?中的v1,…,vn含有E的所有變量, t1,…,tn又是H的元素時, E? 便是S的子句E的基例。,[例3.8]子句集S={P(x,y),Q(x,a) ? R(y,b)},此子句集的H域:H={a,b},P(x,y)是S的一個子句,以?= {a/x,b/y}作用于P(x,y),得到P(a,b)。,P(a,b)就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