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二次傷害與自我矯正——以深圳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為例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媒體的二次傷害與自我矯正——以深圳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為例</p><p>  沉默半月后何以成新聞</p><p>  《底層的懦弱》是我發(fā)表在2011年第45期《新民周刊》上的報道,聚焦了2011年10月22日發(fā)生在深圳市寶安區(qū)河東社區(qū)的一起“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我在文章的開篇中就提到“這起強奸案從三名涉案當事人命運發(fā)生交集開始就在沿著一條不太正常的軌跡發(fā)展”,其實,回顧

2、這起新聞事件發(fā)酵的過程,我們亦可發(fā)現(xiàn),這個新聞從媒體介入之初開始也在沿著一條不太正常的軌跡發(fā)展。概括地說,對深圳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的報道充分暴露了媒體三個方面的問題——新聞采訪過程中的二次傷害、新聞報道的尺度與新聞解讀的能力。</p><p>  請恕我用“新聞事故”來定義這次新聞報道事件。按照新聞“5W”原則,我們有必要先在這里以最簡潔的方式梳理一下這個案件的基本脈絡:2011年10月22日夜,深圳市寶安區(qū)河東社區(qū)

3、,安徽籍外來人員王娟(化名)被同鄉(xiāng)楊喜利當著丈夫楊武(化名)的面強奸,楊武報警,楊喜利歸案。</p><p>  如果依照目前新聞媒體的新聞價值評判標準,這樣的案件根本就算不上是新聞,這正是事件發(fā)生后長達半個月,盡管受害者的丈夫楊武多次向駐深圳的多家媒體報料,卻始終沒有一家媒體前來采訪的主要原因。但這個案件后來之所以引起媒體關注直至蜂擁而至,并隨著媒體的報道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新聞事件,是因為

4、案件除了上述最基本的“5W”之外還存有幾個“敏感點”——1.楊喜利是聯(lián)防隊員;2.當晚楊喜利在楊武家打砸,暴力脅迫、調(diào)戲王娟時長近一個小時,楊武始終躲在雜貨間不敢出來搭救,直至最后目睹妻子被強奸,才猶豫再三報了警。</p><p>  有了這兩個敏感點,新聞的價值驟然凸顯,聯(lián)防隊員的“惡”與丈夫的“懦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人性中的兩個極端。我后來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楊武在案發(fā)后不斷向媒體報料只是出于一個最樸素、最無奈

5、的目的,那就是楊喜利的家人因為楊喜利的被抓不依不饒,追到楊武家門口辱罵、威脅,楊武想擺脫這個困境。但楊武沒想到的是,當他屢遭媒體拒絕最后求助到南方都市報時,這兩個敏感點被記者成希捕捉到了。</p><p>  按照成希后來對我做的介紹,他在發(fā)稿前曾努力就案件的相關細節(jié)做過多方的反復求證,但最終由于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種種不可抗拒力,新聞元素的采集未能盡善盡美。</p><p>  2011年

6、11月8日,關于此案的報道在網(wǎng)絡上被冠以《女子遭聯(lián)防隊員毒打強奸,丈夫躲隔壁未敢做聲》的標題火熱傳播,這是關于此案的第一篇報道,平靜由此被打破。讀者們對楊喜利這個有著公權(quán)力色彩的聯(lián)防隊員的暴戾義憤填膺,但更不解于楊武何以如此“懦弱”。</p><p>  在看到這則新聞后,人們對楊武這個“史上最懦弱的男人”所表現(xiàn)出的憤怒顯然超出了對楊喜利的憎恨,針對楊武的惡評如潮。新聞價值置于今天的社會生態(tài),我們不得不尷尬地承認

7、,強奸案已經(jīng)算不上是新聞,甚至聯(lián)防隊員作惡也已算不上是新聞,倒是楊武所表現(xiàn)出來的懦弱實在是“非常人所及”,最大的新聞價值恐怕還是在這里。</p><p>  這里有一個社會背景,就是人們的無力感在加劇,也就是說當這個新聞中出現(xiàn)了“楊喜利是聯(lián)防隊員”這個元素后,人們會很快發(fā)現(xiàn)或多或少都可以從楊武身上照見自己的影子。</p><p>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喜利的惡尤其是楊武的懦弱便被不自覺地放

8、大,媒體人首先也是社會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也會遭遇普通人一樣的不如意,因此,當遇到這樣的新聞信息時,恐怕也是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能夠從情緒中跳出來,冷靜、客觀地還原并思考新聞本身。</p><p>  必須承認,南方都市報的這篇報道在新聞基本事實方面并未失真,采編人員也準確地把握住了新聞點,但正因看到了這個新聞的真正價值,在處理過程中為了突出它而過于刻意地從細節(jié)上強化了楊喜利的惡與楊武的懦弱,以至于在報道尺度上出現(xiàn)了

9、偏差,比如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強奸案發(fā)生時的場景、聲音、動作、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等等。</p><p>  也許記者的本意是為了通過聲音來證明強奸的行為當時確實正在發(fā)生,但從嚴格意義上說,它并非新聞本身所需,即便動作,除非它關系到案件的定性,一般也不必多作描述。至于當事人的心理活動,南方都市報的這篇報道當時主要集中在楊武身上,確實,弄清他的心理活動對這個新聞而言至關重要,但顯然報道過于草率地給楊武的行為下了懦弱的定義

10、,并直接加入了記者的感情色彩,斥責楊武:“你太懦弱了!”</p><p>  因此,我認為這個新聞從一開始就在沿著一條不太正常的軌道發(fā)展,成希本想做跟蹤報道,深入挖掘更多楊武、楊喜利的生活背景,以探尋楊武“懦弱”的根源,只是后來不得不停止報道。</p><p>  新聞采訪應回避二次傷害</p><p>  從這個角度來看,成希第一篇報道的欠缺或可理解。但2011年

11、11月8日,也就是這篇報道見報的當天,諸多媒體的表現(xiàn)卻不由地讓人失望、寒心,甚至憤怒。前來搶新聞的媒體記者們蜂擁而至,生硬地闖進楊武家,將20多個平方米的電器修理鋪圍得水泄不通,錄音筆對準了楊武,話筒與鏡頭更是逼向了精神已近崩潰的王娟,既然是奔著“懦弱”的新聞點而來,王娟被強奸時的心態(tài)以及楊武當時的心理活動自然都是這些記者關心的話題,有記者甚至逼問王娟“你是怎么被強奸的?”</p><p>  王娟躺在床上,躲避

12、不及,拼命拿被子蒙住自己的臉,措手不及的楊武哀求記者們離開,別問了。可是,記者們并未就此止步,哪怕王娟在絕望地哭泣,失控地撞墻。攝像機記錄下了這一幕幕,因為這些場景很有畫面感,可以增強新聞的表現(xiàn)力。這是一次赤裸裸的新聞暴力,媒體人為了獲取新聞信息,很多時候不得不私闖民宅,可以理解,但仍是有一些基本底線存在的,比如對強奸案這樣的新聞,采訪與報道過程中本應遵循避免二次傷害的原則。</p><p>  我認為,在基本事

13、實已經(jīng)清楚尤其是有多段錄像以及其他敘述者存在的情況下,媒體記者應盡量避免讓直接受害者重復不斷地按照媒體的需求去回憶、復述案發(fā)過程,除非當事人主動要求。遺憾的是,現(xiàn)實操作中,總是有一些媒體人習慣于將自己偽裝成拯救者,“我是來幫你的”,而后生硬地揭開受害者的傷疤,循循善誘,讓受害者說出她們內(nèi)心里最脆弱最不愿意面對的一部分,當受害人淚流滿面、甚至情緒失控時,這些媒體人便會亟不可待地使眼色給后面的攝像,讓后者趕快攝錄,一旦素材拿到,他們往往又決

14、絕地離去,扔下苦主獨自消化因這次采訪勾出的痛楚。</p><p>  二次傷害不僅在采訪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在報道中也應該注意規(guī)避,但在這起強奸案中,媒體將楊武夫婦的現(xiàn)住地、老家地址,甚至楊武的照片這些本應做技術處理的隱私細節(jié)全部刊登了出來,這無異于將王娟以及她的親人們拉到了全國人民面前進行第二次羞辱。</p><p>  媒體記者們做了一個危險的動作,他們站在道德的高點試圖通過此案探討人性

15、的灰暗時,卻沒有注意到自己已經(jīng)一腳跨出了新聞的基本倫理底線,引發(fā)了公眾的憤怒,令媒體人蒙羞。</p><p>  至此,關于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的新聞報道在不正常的軌跡上已經(jīng)走到了極端,可以說已經(jīng)演變成了一個新聞報道事件、一個新聞報道丑聞。楊武夫婦出于躲避媒體的自我保護需要,也是出于寶安區(qū)政府的安排,在11月8日夜搬至政府安排的秘密住所,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lián)系,從公眾視野中消失,王娟也開始接受婦聯(lián)、衛(wèi)生系統(tǒng)的救助。<

16、;/p><p>  然而,新聞報道在不正常的軌跡上并未止步,在缺乏專業(yè)性的調(diào)查的情況下,媒體繼續(xù)先入為主地對楊武的懦弱與楊喜利的“聯(lián)防隊員之惡”口誅筆伐。</p><p>  11月9日,《江淮晨報》對此事的整版報道配上了這樣的標題:《“我是世界上最窩囊的丈夫” 是的,你還好意思說!》如此草率、直接的道德審判,引來了如潮的譴責。第二日,《江淮晨報》在官方微博上作出道歉:“在制作標題時,我們只是

17、淺薄地對受害人楊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未能做到應有的公正、公平,給受害人及讀者帶來了傷害,在此表示道歉?!?lt;/p><p>  唯一讓我們略感安慰的是,媒體的自我矯正在此次新聞報道事件中表現(xiàn)得還算及時,在自我反省的同時,媒體人開始平息對楊武懦弱的憤怒與不解,轉(zhuǎn)為理性的反思,試圖尋找其根源,并開始給予他必要的理解與同情。</p><p>  到這里,新聞報道才逐漸開始走向正軌。然而,尋找

18、惡與懦弱的根源卻是一個考驗媒體人新聞剖析能力與調(diào)查技巧的硬活,因為當事人或因被捕、或因被政府轉(zhuǎn)移都已無法取得聯(lián)系,要想弄清三名當事人此前的人生軌跡變得異常艱難,所能拿到的信息也是相當瑣碎,說法不一,之所以說是一個考驗,還因為即便拿到所需的素材,也需要一定的社會學知識才能進行相對專業(yè)的剖析。</p><p>  我是這個時候介入展開調(diào)查的,通過社區(qū)內(nèi)大量與三名當事人曾有交往的形形色色的人,我完成了瑣碎而又需要不斷去

19、偽存真的拼圖工作,基本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底層的懦弱》厘清了三名涉案當事人從命運發(fā)生交集之初開始向后延續(xù)的那條不正常的軌跡,也通過事實澄清了楊武非“設局擒狼”,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梳理這個不正常的軌跡發(fā)展的過程,找到了楊喜利身上的“底層相殘”與楊武身上的“底層的懦弱”。</p><p>  不要輕信你所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在很多時候總是距你一步之遙。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調(diào)查方式,《底層的懦弱》自然也有它的缺陷,我想強

20、調(diào)的是,越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新聞事件,媒體人越是要避免被自己的同情心或者義憤左右,保持獨立、冷靜的思考至關重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近新聞最真實的一面。</p><p>  就像這個案件,最終人們發(fā)現(xiàn),楊武的懦弱其實情有可原,并不應該受到人們草率地唾棄,而楊喜利的惡其實也有他的可憐之處,更為重要的是,誰都無法說清楚,他的惡與他的聯(lián)防隊員身份究竟有多少關聯(lián)。</p><p>  紛繁嘈雜中,一

21、個瘦弱無助的角色始終被淹沒著,我在報道中說:“楊武與楊喜利這是兩個既可憐又可恨的男人,誰也無法預料王娟這個因這兩個男人而受傷的女人,命運會就此發(fā)生怎樣的轉(zhuǎn)變?!?lt;/p><p>  其實,我本想說的是:“誰也無法預料王娟這個因這兩個男人而受傷的女人,在遭受了媒體的二次傷害后,命運會發(fā)生怎樣的轉(zhuǎn)變?!?lt;/p><p><b>  要學會自我矯正</b></p>

22、;<p>  對這起因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而引發(fā)的“新聞報道事故”的分析,讓我想起了很多熟悉的場景。新聞界必須從這起事故中汲取教訓,正視新聞采寫過程中的二次傷害問題,上一次的集體反思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我們至今記憶猶新,一些媒體人窮追不舍、反復不斷地讓失去孩子的人在鏡頭面前痛苦陳述,不斷勾起他們的回憶,直至淚流滿面達到所需要的新聞畫面效果。爭議性更大、更不可取的,還有另一些媒體人的極端做法,因為沒有及時拍到獲救的畫面

23、,一些媒體人嚷嚷著要求暫緩救援或者讓救援人員把傷者送回廢墟中,再拍一次。</p><p>  我一直很想知道這樣做過的同行是否有過愧疚,且不論這樣做是否有新聞造假之嫌,起碼這樣的二次傷害已經(jīng)觸及了最基本的新聞倫理底線。2008年5月14日,在北川中學廢墟上,被壓在廢墟下52小時的北川中學女生雷小鳳獲救,我清晰地記得,因為她是北川中學最后一名被挖出的幸存者,在發(fā)現(xiàn)她后,所有救援人員激動得熱淚盈眶,但就在雷小鳳快被救

24、出的一瞬間,幾名攝影記者為了搶拍到畫面從我身邊快速越過,那是一個至今仍深深刺痛我的畫面,因為他們的腳下,就是趴在廢墟中的遇難的孩子,我甚至看到一名攝影記者從一具遺體上直接踩過,他的舉動激怒了我與在場的另一些同行,大家大聲喝斥。</p><p>  那些都是在地震特殊的新聞環(huán)境下,新聞二次傷害的極端表現(xiàn)。事實上,新聞的二次傷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事故報道、災難性報道、傷害案報道中,我們總是會看到一些媒體人為了拿到新

25、聞素材做出出格之舉。就像這次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我始終認為,在基本事實已經(jīng)清楚的情況下,媒體應該盡量避免讓苦主去重復不斷回憶,更不能為了畫面的需求,故意刺激當事人。</p><p>  記者采訪新聞要學會發(fā)現(xiàn)并記錄新聞,而不是介入新聞、導演新聞。采訪不是非要以這樣殘酷的方式才能完成,媒體其實可以有很多彌補的方式,比如通過外圍的了解、比如通過同行們已經(jīng)取得的錄音錄像證據(jù),要尊重受訪者尤其是受害者的沉默權(quán)。當然,紙質(zhì)媒體

26、在這個問題上的難度不大,電視媒體較難操作,但我認為即便出于新聞需要或者新聞競爭所迫,必須將鏡頭、話筒再一次對準受害者,采訪也應該盡量以最人性化的方式進行。</p><p>  媒體人其實也很糾結(jié),因為他們的職責很多時候就是要將最殘酷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以促進社會進步。但我們?nèi)砸獙W會甄別什么才是新聞所需要的,對于一些細節(jié),或災難過于血腥的場景,要盡量避免觸及,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很多受眾因為接受了媒體過多血腥場面的報道而心

27、理受到創(chuàng)傷,這也是新聞二次傷害的一種表現(xiàn)。</p><p>  隱私,對于媒體人而言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問題,媒體人為了滿足新聞的需要,總是要去做一些挑戰(zhàn)隱私的事情,但還是要注意對受訪者最基本隱私的保護,尤其是預見到這些隱私暴露可能給當事人帶來的傷害。</p><p>  媒體除了需要學會在新聞采訪手段、新聞報道尺度上自我矯正外,還要學會在新聞解讀上自我矯正。發(fā)生在廣東的小悅悅事件與深圳的這起

28、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都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p><p>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楊武的懦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每個人也都對冷漠感同身受,懦弱與冷漠是這個社會客觀存在并讓人普遍焦慮的問題,因此新聞事件一旦牽涉這兩個元素就很容易引起社會共鳴。媒體人在報道這類事件時對于新聞的解讀,以及基于這種解讀所做出的新聞呈現(xiàn),尤其需要謹慎。</p><p>  比如小悅悅事件,18個路人視而不見是一種冷漠

29、,但更讓大家寒心、對善心更大的傷害恐怕還是挺身而出的拾荒阿婆救人后遭到的非議與壓力。18個路人視而不見是一個新聞事實,然而,就已有的新聞報道而言,對阿婆救人非議的呈現(xiàn)并非事實的全部。</p><p>  有誰會主動找到記者說阿婆救人是為了炒作?事實很可能是記者在采訪時詢問人們對阿婆救人的看法,并設置命題“你認為這是否是一次炒作?”當偶爾出現(xiàn)一個受訪者表現(xiàn)出疑惑并基于這個社會確實存在炒作現(xiàn)象作出合理推測時,這個“冷

30、漠”便被媒體坐實并著重報道了,客觀上起到了放大冷漠的效果。</p><p>  于是,我們便看到此后關于此事的報道重心轉(zhuǎn)移至阿婆救人還遭炒作的非議上來,這樣做釋放出來的信號以及由此給社會冷漠癥擴散帶來的后果不可小覷。我們不能否認存在冷漠,但按照社會學樣本調(diào)查的方式以及新聞真實性原則,媒體在呈現(xiàn)施加在阿婆身上的這種冷漠時,要一并呈現(xiàn)出它的真實環(huán)境。比如,你采訪了多少人,有幾個人表現(xiàn)出這種冷漠,冷漠在這個社會從來只占

31、一定比例,而非全部,這才是新聞最真實的一面。而后,去分析這種冷漠才能更為客觀。</p><p>  但遺憾的是,在小悅悅事件以及聯(lián)防隊員強奸案上,媒體的表現(xiàn)本質(zhì)上如出一轍,媒體不專業(yè)的解讀與新聞呈現(xiàn),導致強奸案“設局說”、“通奸說”甚囂塵上,并對楊武的懦弱與楊喜利的“體制之惡”都起到了放大的后果。</p><p>  除了傳遞信息,媒體還肩負著引領社會的使命,這個使命在今天有著此前從未有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