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碧苑壇經》的報恩思想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論《碧苑壇經》的報恩思想</p><p>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教義中有以報恩為重的思想,并有所謂“四恩三有”的說法,即“天地恩、君主恩、父母恩、師長恩”與“有情者、有識者、有緣者”。清代全真道龍門派的重要經典《碧苑壇經》亦有重要發(fā)揮。對此,本文擬作簡要論述,以窺感恩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傳承及其民族特色。 </p><p>  一、王常月與《碧苑壇經》 <

2、/p><p>  王常月(?-1680),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明末清初著名道士。為全真道龍門派第七代傳人,被譽為全真道中興之祖。王常月中年時拜龍門派六祖趙復陽為師,趙授之以戒律,后離開其師,周游神山仙洞,博覽道教典籍。又隱居華山,刻苦修道。順治十二年(1655)秋,王常月北上京師。任白云觀住持后,開始弘宗闡教,以振興全真道為己任。其主要措施為清整戒律,他針對全真道初創(chuàng)時戒律不嚴的情況,大力加強戒律的

3、建制。據《昆陽王真人道行碑》,王常月曾于順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講白云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馀人”??滴醵蛉?1662或1663)。王常月又親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當山等地開壇授戒。王常月的傳戒活動影響很大,南北道士紛紛前來求戒,皈依者眾多,全真道由此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康熙十九年(1680),王常月傳衣缽于弟子譚守成后飛升??滴跛氖迥?1706),被賜號“抱一高士”。 &l

4、t;/p><p>  王常月的著作有《碧苑壇經》、《缽鑒》、《出真戒律》等,《碧苑壇經》是王常月在南京的傳戒記錄,由其弟子施守平等輯錄。另有弟子輯錄(一說是將《碧苑壇經》校訂)為《龍門心法》,兩書稍有不同,但內容宗旨大體一致。全書強調戒律對修道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悟道以明心見性為先,再次闡發(fā)了全真道派“先性后命”的教義。在此基礎上,對道教“長生不死”的思想作了新的解釋,認為“不死者我之法身,長生者吾之元氣”,世界上不存

5、在肉身長生不死的人,“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只有人的真性法身才是永恒的。其報恩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該書“報恩消災”一節(jié)中。 </p><p>  在全真道走向衰落的時候,由于王常月的弘道演教,一時宗風大振,龍門高道時有出現,全真道開始了難得的振興。王常月與《碧苑壇經》在中國道教史特別是全真道教史上確實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p><p><b>  二、四重報恩

6、</b></p><p>  從《碧苑壇經》可以看出,王常月對報恩思想的宣揚,既有對傳統道教教義的繼承,亦有他自己新的發(fā)揮。王常月指出,道教的報恩,不是指個人的恩怨情仇,而是具有廣闊的內容,具體來說,則為四恩:“人生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父母養(yǎng)育,君師教導,謂之四恩?!?《碧苑壇經?報恩消災》,本文后面引文,凡未標出處者,均出自該篇)這是人生的大恩德,宏深無盡,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報答,只有報了這四恩,才能

7、夠脫離災苦,雙修福慧,否則就會墮入苦海,永難解脫。 </p><p>  第一重報恩,報天地之恩。這是道教的一種普遍認識,但王常月有自己獨特的闡發(fā)。所謂報天地之恩,就是要認識到人立足于天地之間,與天地萬物一樣以道為源,同具真性,從而體會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不過,世俗之人沉溺于欲海,真性被遮蔽,也就談不上報天地之恩了。這樣的理解,反映了全真道修道立教的特點。 </p&

8、gt;<p>  第二重報恩,報日月之恩。與道教的傳統認識相比,這是一種新的提法。 </p><p>  所謂報日月之恩,就是要像日月普照四方那樣,用自己的真心真性,去影響、照亮那些迷途之人,使他們也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同獲解脫。從這里可以看出,道教的報恩,并非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要利己利人,普度眾生。所以王常月強調,出家如果僅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那是最沒出息的表現,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哪怕報答了自

9、己所受的恩德,也是“下乘劣報”,外道而已。這樣的人心性未明,難擔大任。 </p><p>  第三重報恩,報君師之恩。這一點體現出了道教的社會關懷,也是其人世精神的表現。對于修道者來說,一方面要遵守道門規(guī)范,尊道貴德,繼承道教固有的優(yōu)良傳統并能與時俱進,弘揚教義,這就是報師恩;另一方面,求道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個人的修道只有和社會、國家的發(fā)展聯系在一起,才能獲得應有的價值,因此,修道者還要“恪遵國法,敬奉王章”,

10、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承擔社會責任,為國為君分憂,這便是報君恩。 </p><p>  第四重報恩,報父母之恩。這是道教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個人應有的認識。 </p><p>  報父母之恩,首先要保護身體,珍愛生命。道教是一種貴生的宗教,認為生命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如《太平經》指出:“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鄙淖鹳F可以比如天地,失去生命,意味著所有一切的消失,不復“自名為人”。每個

11、人的身體受之于父母,因此,珍愛生命,善待生命,便是報父母之恩的表現。其次,孝敬父母。道教的倫理觀念,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頗深,特別是全真道,尤其重視忠孝,如“全真七子”之一的譚處端有詩云:“為官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勝出家;行盡這般功德路,定將歸去步云霞?!?《云水集》卷一)王常月作為全真道的重要傳人,對孝的看法與其祖師是一致的,他認為“不度父母,自不登真”,把報父母之恩與修真成仙直接聯系起來。再次,推己及人。報父母恩,還要“恭敬一切人之父母

12、,皆如我父母一般孝敬”,“覆護一切人之子幼,皆似己身一般慈愛”,這是儒家式的博愛情懷,同樣也反映了道教的報恩思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 </p><p>  與傳統的四恩比較,王常月對報恩思想的闡述多了報日月之恩,并且將其落實在具體的心性修養(yǎng)上,顯然,這與全真道的教義創(chuàng)新有關。 </p><p><b>  三、報恩方式 </b></p><p>

13、;  從王常月《碧苑壇經》所宣揚的四重報恩來看,道教文化是一種重視感恩的文化,并且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固有的知恩、感恩的優(yōu)良傳統。重要的是,《碧苑壇經》不僅提出了報恩的內容與對象,而且還就如何報恩作了獨特的闡發(fā),具體論述了以下四種報恩方式。 </p><p>  其一,體天地之道。 </p><p>  道教的核心價值和終極追求便是道,道決定著宇宙萬物的產生,如《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所言:“大

14、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睋Q言之,天地日月萬物的存在,無不是道的具體呈現。就報恩的方式來說,先要體天地之道,這是從本體的高度而言。王常月說:“要報天地之恩,須要明天地之道,體天地之心,通天地之理,達天地之德?!睆男薜赖膶用婵?,體天地之道是一種最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終極關懷,王常月把報恩和體天地之道聯系起來,這就大大提升了道教感恩文化的思想意蘊。 </p><p>  其二,明心見性

15、,保持真我。 </p><p>  全真道自創(chuàng)教以來,即以明心見性、性命雙修為基本教義,所謂“修道即修心”,王常月把全真道的這一最重要的教義與報恩聯系起來,認為一個人若心性不明,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這也就是說,心胸狹窄、懷有偏見執(zhí) 著、不辨是非的人,是無法進行報恩的,所以,報恩應該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yǎng)上。個人一旦明心見性,恢復真我,不僅能夠體會到大道的光明,而且可以產生難以想象的力量,順利實現各種報恩的愿望。王

16、常月說:“受命由天原不易,了生出死要心誠。旁門詭異多岐道,普勸同人悟正貞……凡情盡處心方凈,天性明時道可親。”這里再一次強調,旁門左道只會把人引入歧路,心性修煉才是體道、報恩的正途。 </p><p><b>  其三,持守戒律。 </b></p><p>  王常月認為,“自七真闡教之后,教相衰微。戒律威儀,四百年不顯于世。緣因教門之中,未有人出來擔當其任。所以把這

17、照道的天燈,不曾剔明。使修行之人,昏暗難行,扶身的拄杖拋開,失其把柄”(《碧苑壇經?戒行精嚴》),而他對全真道龍門派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教內大力提倡、推行戒律,從而使該教派面貌一新。王常月不僅認為持守戒律是“照道的天燈”、修道之關鍵,而且是體現報恩的重要形式。他認為,欲報四恩,先從持守戒律開始。為了強調守戒的重要性,王常月對傳統的修煉方術進行了批評:“或以存恩觀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煉度濟幽,超拔陰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將、佩符篆以號

18、真人;或以提氣開頭、運精氣而稱妙道;或諷誦經文而勤勞禮拜,或炮制丹藥而救病醫(yī)瘡;或煉服食以望飛升,或效陰陽而行采??;或鼎器中橐龠呼吸,以神運真鉛而延生接命;或鼎爐內砂火抽添,以燒煉茅銀而布施立功;或以身體衰殘,抱金丹之道而待傳于有福;或以因緣淺薄,行難行之行而撒手于懸崖。種種昧卻自性,為幻修行,俱是旁門。”(《碧苑壇經?參悟玄機》)王常月把傳統的修煉方法視為“旁門”,指出正確的修道法門是從心性人手,而基本途徑則是從守戒開始。 </

19、p><p>  王常月強調“持戒在心”、“降心順道”,將全真道的基本教義貫穿于戒律之中。他把戒律分為不同的層次,如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妙戒,為“初真戒律”,為初出家者所持。如果持戒圓滿??梢赃M一步修“中極戒”,直至“天仙大戒”。按王常月的觀點,“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鎮(zhèn)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福壽;是升天之梯,能禮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燈,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是慈杠津梁,能

20、濟眾生出愛河。誠修行人之保障,為進道者之提綱。仙圣無門,皆從戒入;圣賢有路,皆自戒行。實系仙真之要路通衙,賢哲之中門正道。”(《碧苑壇經?戒行精嚴》) </p><p><b>  其四,社會關懷。 </b></p><p>  前面所述三點都是從個人的修養(yǎng)角度來談如何報恩,當然,這是不夠的,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方面,那就是報恩應該通過對社會現實的關懷來體現。王常

21、月明確指出:“我所說闡教宏道,原非為己,亦不為教,只為著體道法天,濟度眾生。”(《碧苑壇經?濟度人生》)個人要通過修道而服務于社會,正所謂“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能夠濟度眾生,這才是修道的最終目的。王常月認為,儒、釋、道三教圣人都是為了眾生而立教傳經,而與儒、佛二教相比,道教具有自身的特色。道教具有人世的傳統,即使是后起的全真道,盡管有著出家修道的教規(guī),但仍然充滿救世的精神??梢哉f,濟度蒼生,關懷社會,是道教一貫的優(yōu)

22、良傳統,而王常月則把這一傳統和報恩聯系在一起。 </p><p>  無論是報父母之恩,還是報君師之恩,都體現出王常月積極人世的態(tài)度和鮮明的社會政治關懷,這也是其報恩思想的重點之所在。 </p><p><b>  四、結語 </b></p><p>  對于感恩的認識,我們往往強調個人的感恩,而容易忽略感恩精神所蘊涵的豐富的社會內容,道教的感

23、恩思想則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啟示。從《碧苑壇經》來看,報恩必須從個人做起,其原始目的是為了消災,這是一個最樸素的愿望,但報恩不能夠僅僅在于消災而已-還要報父母之恩,報君師之恩,報日月之恩,報天地之恩,這樣的報恩才是真正意義的報恩,是報大恩。應該說,道教的這種報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感恩的普遍性認識,也是我們可以進行合理吸收的思想資源: </p><p>  在世風浮躁、道德滑坡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大力提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