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水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稻米中的鋅含量、分布及其生物活性,對以稻米為主食的人口的鋅營養(yǎng)至關重要,然而鋅在稻米中的分配與積累機制尚不明確。本試驗選用籽粒鋅含量有差異的不同基因型水稻,研究了不同供鋅水平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chǎn)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了不同時期不同基因型水稻對鋅吸收、分配和積累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得到以下結論:1、在缺鋅pZn2+11.4條件下,相對于鋅敏感基因型IR26,耐低鋅基因型IR8192能夠更有效地增加干物質在地下部的分配
2、來增加根長、擴大吸收面積,從而更有效地應對低鋅脅迫。2、水稻葉片葉綠素含量、胞間CO2濃度、光合速率均隨著鋅離子活度升高而升高。嚴重缺鋅使水稻蒸騰速率下降顯著,當鋅離子活度大于pZn2+11.0時,鋅離子活度再升高,蒸騰速率的變化不顯著。各基因型的氣孔導度均在pZn2+9.7時達到最大。3、苗期和分蘗期,水稻葉片中的鋅,主要以活性較低的醋酸提取態(tài)(重金屬磷酸鹽)存在;拔節(jié)至抽穗期,鋅主要以乙醇提取態(tài)(醇溶性蛋白、氨基酸等)存在。4、鋅離
3、子活度通過對水稻有效穗數(shù)、每穗穎花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的影響而顯著影響水稻單株產(chǎn)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單株有效穗數(shù),其次是每穗穎花數(shù),而對結實率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均存在明顯的基因型差異。5、碧玉早糯(BY)和浙農(nóng)921(Z921)各器官的鋅含量都隨著鋅離子活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不同基因型間,同一基因型不同器官間均存在差異。較高鋅離子活度pZn2+10.3和pZn2+9.7下,鋅首先向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分配;缺鋅pZn2+11.0和pZn2+11
4、.4條件下,鋅首先滿足籽粒的需要。從籽粒鋅分配看,當鋅離子活度小于pZn2+10.3時,糙米鋅含量最高,當pZn2+9.7時,穎殼鋅含量則超過糙米的鋅含量。糙米和精米鋅含量的比值在0.79-0.90之間變化,并以pZn2+9.7時為最小。各種鋅離子活度下,BY籽粒鋅含量均大于Z921。6、水稻種子本身的鋅含量增加,能顯著提高種子發(fā)芽率、發(fā)芽指數(shù)和活力指數(shù)。種子鋅含量增加,對第8 d幼苗生長起促進作用,對第14 d幼苗生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稻幼苗鐵吸收與轉運的基因型差異及生理機制研究.pdf
- 不同基因型小麥硫效率差異及生理機制研究.pdf
- 水稻基因滲透系抗旱生理機制研究與基因型鑒定.pdf
- 蘿卜鉛積累性狀的基因型差異及遺傳生理研究.pdf
- 籽粒富鋅基因型旱稻鋅吸收分配積累特性的研究.pdf
- 水稻葉色敏感基因型篩選及其對氮素響應的生理機制.pdf
- 玉米花期高溫響應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機制研究.pdf
- 玉米對低磷反應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機制研究.pdf
- 水稻鎘耐性和積累的基因型差異與機理研究.pdf
- 37242.水稻突變體對鎘敏感的生理生化及籽粒中鎘積累的基因型差異
- 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機制研究.pdf
- 水稻不同基因型吸收積累鎘的差異及其機理研究.pdf
- 水稻氮素利用的基因型差異與生理機理研究.pdf
- 芍藥花色苷積累差異的生理機制研究.pdf
- 低鋅脅迫下油菜鋅吸收的基因型差異及機理.pdf
- 馬鈴薯干旱響應與耐旱性的基因型差異及其生理機制.pdf
- 水稻對重金屬鎘積累基因型差異的初步研究.pdf
- 柑橘果實糖運輸與積累的生理機制研究.pdf
- 不同Cd積累基因型水稻的Cd積累規(guī)律研究.pdf
- 大麥鉀高效基因型篩選及其生理機制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