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我在10月份閱讀了一些淀粉和PPC共混方面的文獻,關于這個課題有很多想法,總結幾點如下:(參考文獻目錄列在最后,并附在附件里,文件按先后順序編號以便老師查看)</p><p>  1.淀粉由于氫鍵作用而具有結晶性,其熔點高于其分解溫度,在150℃的溫度下主要以顆粒的狀態(tài)存在,難出現(xiàn)熔融相。</p><p>  王佩璋1 等分別用山梨醇,甘油,乙二醇(分子量從大到小排序

2、:山梨醇﹥甘油﹥乙二醇)作為增塑劑對淀粉和LDPE進行共混制備薄膜。發(fā)現(xiàn)直鏈淀粉比支鏈淀粉更容易塑化,加入增塑劑后,體系的顏色會發(fā)生改變。增塑劑的分子量越大顏色變得越深。具體情況如下:山梨醇: 白色變淺棕色;甘油 : 白色變黃色;乙二醇:白色變淺黃;這跟我們希望得到白色乃至透明的共混物的想法相悖。</p><p>  水也可以作為淀粉的增塑劑,Katherine Dean 2 用含水15wt%的凝膠高直鏈淀粉和P

3、BSA、PCL(未添加任何相容劑)進行共混,發(fā)現(xiàn)凝膠淀粉含量為50%時共混物斷裂伸長率和和100%聚酯的斷裂伸長率相當,但拉伸強度則有所減少(如下圖所示)</p><p>  水進入到了凝膠淀粉中,和淀粉的氫鍵作用,起到了增塑效果,增加了表面的粘結力使斷裂伸長率增大。水同時也減弱了淀粉原有的剛性,使得拉伸強度減少。熱穩(wěn)定性方面,溫度超過100℃,水會從共混物中開始大量蒸發(fā),使得體系失重。水分的存在也影響聚酯熱穩(wěn)定

4、性,易發(fā)生水解失重。(如左下圖所示)</p><p>  右上圖說明在200℃溫度下聚酯的損失重量基和相應的理論水份含量的對比圖。圖中可以看出,聚酯的損失重量和理論含水量相差不大,說明損失重量里絕大部分是水分。</p><p>  Katherine Dean 的出發(fā)點是非常好的,不使用任何可能有毒的助劑,降低了成本。他們直接利用含水凝膠淀粉和聚酯共混,取得斷裂伸長率和100%聚酯的相當?shù)?/p>

5、結果。 我想知道如果把物料的水分在恒溫100-200℃下蒸發(fā)掉后,基本不含水的材料力學和熱性能會如何變化?可能材料會由于水分蒸發(fā)而出現(xiàn)很多孔洞氣泡,可以再對材料混勻一次消除孔洞和消除應力集中點。如果性能可以保持甚至提高,這將是一種不需加任何助劑的好方法。</p><p>  2.淀粉糊化后,整個分子鏈等到充分舒展,同時具有多孔狀的凝膠結構,其比表面積有了很大的提高,與聚酯的相容性提高。</p>&l

6、t;p>  James Clark 3 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擴大淀粉比表面積的方法,先在水中加熱讓淀粉糊化,生成多孔凝膠結構。在低溫(一般5℃左右)下,把凝膠放置幾天,導致淀粉回生,生成凝膠網(wǎng)絡。然后用乙醇把凝膠中的水分洗脫出去,同時保存多孔結構,這樣就能獲得高比表面積的淀粉(1 m2 g-1增加到100 m2  g-1)。這意味著反應劑能更易進入淀粉結構里,跟其官能團反應,同時氫鍵減弱,淀粉的塑性增強。</p

7、><p>  回顧一些淀粉與聚酯共混的文獻,基本上都是加入增塑劑,增容劑,或者交聯(lián)劑,圍繞著淀粉羥基進行化學改性。很少考慮過改變淀粉的物理性質(比如尺寸大小,比表面積,相結構等等),James Clark 的方法,實際就是把淀粉原來氫鍵形成的結晶結構變成了一種多孔凝膠網(wǎng)絡結構,使得比表面積大大增加,可能會對與PPC共混結果產(chǎn)生很大影響。同樣的,改變其他物理參數(shù)也可能取得相似的效果,比如減少淀粉粒徑尺寸,可用球磨機對糊

8、化淀粉進行打磨,磨完干燥后再糊化再磨,最終淀粉尺寸能否接近納米級?我們可以先細化淀粉然后在執(zhí)行James Clark 的方法,可能可獲得更高比表面的淀粉。</p><p>  微波膨化的原理是微波能量使物料深層水分迅速蒸發(fā)形成較高的內部蒸汽壓力,迫使物料膨化,并依靠氣體的膨脹力帶動組分中高分子物質的結構變性,從而使之成為具有網(wǎng)狀組織結構特征,定型成為多孔狀物質的過程。這可能也是一種獲得高比表面淀粉的方法。<

9、/p><p>  3.酯化淀粉常被用于與聚酯共混。而馬來酸酐則常用于制備酯化淀粉,富露祥4用馬來酸酐酯化淀粉作為相容劑對淀粉和PPC進行共混,改善了淀粉和聚丙撐碳酸酯的相容性,力學性能如下:</p><p>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賴明芳 5 等用馬來酸酐封端PPC, 改善了PPC 的熱穩(wěn)定性、力學性能并首次確認了馬來酸酐封端的PPC(MA2PPC) 在升溫過程中會發(fā)生大分子偶聯(lián)反應</

10、p><p>  力學性能對比如下:(MA-PPC表示馬來酸酐封端的PPC)</p><p>  PPC 和MA-PPC 分別在110~150 ℃之間進行30 min的退火處理,然后測定它們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數(shù),結果如下表. 可見,MA-PPC 在110 ,120 ,130 ,140 ,150 ℃條件下退火30 min 后,其數(shù)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均增加大約一倍,而分子量分布指數(shù)變化不大.

11、相反,PPC經(jīng)130 ℃,30 min 退火,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數(shù)基本未變.</p><p>  推測升溫過程中偶聯(lián)反應如下:</p><p>  如果用馬來酸酐酯化淀粉和馬來酸酸酐封端的PPC共混,淀粉和PPC能否通過馬來酸酐產(chǎn)生類似上面的偶聯(lián)?由于淀粉上的羥基多,酯化后馬來酸酐基團也遠比PPC多,淀粉自偶聯(lián)幾率比與PPC偶聯(lián)的幾率大。那有多少淀粉會和PPC偶聯(lián)?擠出機的溫度,壓力對

12、偶聯(lián)有什么影響?偶聯(lián)后會產(chǎn)生水分,水分會對偶聯(lián)反應有什么影響?如何出除這些水分?</p><p>  4.聚酯類也常被改性與淀粉共混,反應性擠出常用于改性聚酯和淀粉的共混。以下的共混物制備均采用反應性擠出。</p><p>  馬來酸酐除了可以給聚酯封端外,在一定引發(fā)劑的存在下,可以接枝到聚酯和淀粉進行偶聯(lián)或交聯(lián)共混。以聚酯PCL為例子,接枝步驟如下:(MA表示馬來酸酐)</p>

13、;<p>  過程中引發(fā)劑是過氧化物BPO (benzoyl peroxide過氧化苯甲酰), DCP (dicumyl peroxide過氧化二異丙苯),馬來酸酐接枝的效率在0.4 到 1.6%之間。</p><p>  Bhattacharya 6 等人采用上述方法制備出馬來酸酐接枝PCL,PBS(簡寫MA-PCL,MA—-PBS),在淀粉與PCL,PBS共混作為相容劑(MA-PCL含量5wt%

14、)使用。淀粉含量為50%時,共混物在有相容劑和沒相容劑的條件下,力學性能對比如下:</p><p>  從表中可以看出,相容劑存在時材料的拉伸性能有很大提高,接近100%聚酯的水平,但斷裂伸長率則沒有變化。</p><p>  Sathya Kalambur 7等人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反應性擠出方法,用Fenton’s reagent (hydrogen peroxide with iron an

15、d copper catalysts)作為氧化交聯(lián)劑,納基蒙脫土作為催化劑,甘油為助劑對淀粉進行氧化然后再和PCL交聯(lián),制備出淀粉聚酯共混物。氧化交聯(lián)過程如下:</p><p>  各編號樣品對應的組分表:</p><p>  各編號樣品力學性能如下:</p><p>  對于STPCLERI-3(加入了3%蒙脫土),其斷裂伸長率有很大提高接近于100%的PCL,而

16、拉伸長度相對于STPCL(沒加蒙脫土)其拉伸強度稍變小,但變化不大。表格說明加入蒙脫土對交聯(lián)反應有催化作用,使得材料的斷裂伸長率提高,但拉伸強度為什么不能增加?可能加入了甘油使得淀粉強度降低。此外,Xuechen Wang等人發(fā)現(xiàn)甘油可以使得蒙脫土的晶面間距擴大,有效的破壞其層結構,使其催化活性更高。</p><p>  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想象,Bhattacharya和Sathya Kalambur實驗結果正好相

17、反了。Bhattacharya的樣品拉伸強度能接近100%聚酯的水平,而斷裂伸長率沒有變化,和原淀粉聚酯共混物相同。Sathya Kalambur則在斷裂伸長率上達到100%聚酯的水平,而拉伸強度不變。有沒有一方法能結合這兩個實驗的優(yōu)點,同時提高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率?Sathya Kalambur的實驗說明蒙脫土對氧化交聯(lián)反應有催化作用,在其他的反應性擠出中也可能可作為一個很好的催化劑。而在Bhattacharya的實驗中,只用了接枝了

18、馬來酸酐PCL作為一種相容劑存在與共混物中,能否直接制備出用馬來酸酐交聯(lián)的PCL和淀粉的共混物?</p><p>  R.B. Maliger 8完成了我上面的設想,用采用Dicumyl peroxide (DCP )作為引發(fā)劑馬來酸酐接枝聚酯來和淀粉交聯(lián)共混(接枝方法與Bhattacharya相同)。在接枝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接枝產(chǎn)物的會隨著馬來酸酐含量(MA)的變化而變化。(0.5wt%MA,白色,1wt%MA,

19、淺粉紅色 1.5wt%MA深粉紅,2wt%MA棕色)</p><p>  S表示淀粉 PEst表示聚酯 MA馬來酸酐 DCP 過氧化二異丙苯</p><p>  大多數(shù)加了MA和DCP的共混物拉伸強度和楊氏模量都有所提高。其中40% starch ,60%polyester with 1%MA and 0.8%DCP(MA和DCP的是關于聚酯的重量百分數(shù))</p><p

20、>  在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和楊氏模量上均取得的提高。但作者沒有考查共混物的降解性能和熔融指數(shù)。因為交聯(lián)可能會導致材料的降解性能和可加工性降低。R.B. Maliger的方法可以值得一試,可能加入蒙脫土和甘油催化能取得更好效果。</p><p>  5. 受老師課上一句話的啟發(fā),我產(chǎn)生了另一個設想。記得你課堂上說過有些化學物質能夠封閉住某些官能團,而在高溫高壓下這種物質就自己跑掉了,被封閉的官能團恢復活性。

21、有沒有一種物質能夠把淀粉的羥基暫時封閉住,讓封羥基淀粉和PPC先共混,加入偶聯(lián)劑時,偶聯(lián)劑會先和PPC反應。當封羥基淀粉和PPC共混達到了充分均勻時,封閉羥基的物質脫去(如果脫去的物質能循環(huán)利用更好),淀粉上的羥基得到解放,和PPC上的發(fā)生偶聯(lián)反應。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兩相充分混勻接觸時反應,淀粉和PPC偶聯(lián)效果會更好。羥基被封起來,對淀粉起到增塑的效果,能提高體系相容性。關鍵是有沒有這種物質呢?我目前還沒找到</p>&l

22、t;p><b>  總結:</b></p><p>  在和聚酯共混前,先對淀粉或者聚酯進行改性,對淀粉的改性方法有:1.提高淀粉比表面積和可塑性2.通過某種化學物質暫時封閉住淀粉的羥基3.用酸酐酯化淀粉。4.用Fenton’s reagent對淀粉進行氧化;對聚酯改性的方法有:用馬來酸酐接枝到聚酯主鏈上;</p><p>  在這么多種共混方案中,分別采用高比

23、表面淀粉和普通淀粉進行共混,效果可能會有區(qū)別;對于Katherine Dean實驗方案,他不采用除水外任何助劑,成本低,毒性小,但水的存在會影響材料的熱穩(wěn)性,如果脫去材料的水分,仍能獲得良好力學性能,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案。馬來酸酐可以對淀粉和聚酯進行改性,用它分別酯化淀粉和封端或接枝到PPC,共混后如果能產(chǎn)生如賴明芳所說的大分子偶聯(lián),共混物的力學性能將會有所提高。Sathya Kalambur直接用Fenton’s reagent氧化淀粉

24、和聚酯交聯(lián),R.B. Maliger用馬來酸酐接枝聚酯和淀粉交聯(lián)共混,從實驗結果上來看,Maliger的共混物性能比Sathya的要好,原因可能是1.相比起淀粉,沒有氫鍵作用,更高的比表面積,使得聚酯改性效果更好,交聯(lián)率更高。2. Fenton’s reagent氧化淀粉過程中減少了淀粉羥基數(shù),氫鍵強度有所減弱,導致材料強度不能提高。3.淀粉發(fā)生大量自交聯(lián)??傮w而言,由于淀粉的多羥基結構,改性過程較難控制,自交聯(lián)的程度較高。</p

25、><p>  因此,改性聚酯與淀粉共混后能獲得更好的交聯(lián)效果。另外,Sathya Kalambur實驗采用了蒙脫土和甘油作為催化劑,取得良好的催化效果,可以考慮用于其他反應性擠出。至于我最后的設想,如果能找到那種封羥基物質,方案還是可行的。</p><p>  曾嵩山

26、 </p><p><b>  2009-11-5</b></p><p><b>  參考文獻:</b></p><p>  1. 王佩璋, 王 瀾, 李田華;淀粉的熱塑性研究;中國塑料Vol. 16 ,No. 4</p>&l

27、t;p>  2. Katherine Dean et al ; Gelatinized Starch/Biodegradable Polyester Blends:Processing,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103, 802–811 (2007)</p><p>  3. James C

28、lark www.rsc.org</p><p>  4. 富露祥等;淀粉/聚丙撐碳酸酯/馬來酸酐酯化淀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塑料 2008年37卷第3期 </p><p>  5. 賴明芳等;馬來酸酐封端聚碳酸亞丙酯的大分子偶聯(lián)反應;高分子學報 No. 6 Dec. , 2003</p><p>  6. Bhattacharya et al;Propert

29、ies of injection moulded blends of starch and modified biodegradable polyesters;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37 (2001) </p><p>  7. Sathya Kalambur et al;Biodegradable and Functionally Superior Starch–Polyester

30、Nanocomposites from Reactive Extrusion;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96, 1072–1082 (2005)</p><p>  8. R.B. Maliger et al ; Compatibilization of Starch–Polyester Blends Using Reactive Extrusion; P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