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玉米粗縮病(maizeroughdwarfdisease,MRDD)是嚴重危害玉米生產的一種病害。在我國,玉米粗縮病的主要病原是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灰飛虱為其主要傳毒媒介。近年來,玉米粗縮病在我國大面積發(fā)生,造成了很大危害。培育抗病品種是防治粗縮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但常規(guī)育種方法培育抗病品種周期長,抗病性鑒定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增大了抗病育種工作難度。利用玉米粗縮病抗性Q
2、TL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不受時間、環(huán)境限制,能加速抗玉米粗縮病育種工作的進程。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兩個分離群體中各株系對玉米粗縮病的抗性表現(xiàn),進行抗性QTL檢測和遺傳效應分析,為玉米粗縮病基因的精細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礎;并利用主效QTL區(qū)間內的SSR標記對4個玉米常規(guī)育種分離群體進行抗粗縮病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可行性分析,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進行玉米粗縮病抗性育種打下堅實的基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以兩對近等基因系(nea
3、r-isogeniclines,NILs)構建的分離群體NT4013/NT399和(NT4092/NT411)F1為材料,在3種環(huán)境下采用自然發(fā)病鑒定方法,以行發(fā)病率為表型值,對各株系進行粗縮病抗病性鑒定。應用完備區(qū)間作圖法(ICIM)對玉米粗縮病抗性QTL進行分析,分離群體NT4013/NT399在3個地點均未檢測到抗性QTL;分離群體(NT4092/NT411)F1在兩地三點檢測到3個QTL,均位于第8染色體上,LOD值分別為24.
4、03、10.29和17.02,分別解釋了41.37%、20.51%和36.04%的表型變異,是能夠穩(wěn)定表達的主效QTL。泰安5月份和濟寧5月份環(huán)境下檢測到的主效QTL均位于phil21和UMC1817標記區(qū)間之內,遺傳距離為15.47cM,標記區(qū)間物理距離為92Mb;泰安6月份環(huán)境下檢測到的主效QTL位于M6和M24標記區(qū)間之內,遺傳距離為0.86cM,標記區(qū)間物理距離為17.9Kb。
2.通過對(昌7-2/1145)F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兩套玉米抗病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pdf
- 玉米抗粗縮病基因qMrdd8分子標記輔助選擇.pdf
- 玉米粗縮病抗性相關基因分子標記和定位的初步研究.pdf
-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改良玉米粗縮病抗性.pdf
- 玉米抗粗縮病QTL(qMrdd1)的輔助選擇及遺傳效應研究.pdf
-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玉米兼抗粗縮病和南方銹病的育種材料.pdf
- 優(yōu)質蛋白玉米近等基因系SSR標記輔助選擇及效應分析.pdf
- 玉米ae基因的分子標記及輔助選擇研究.pdf
- 玉米粗縮病抗性基因SSR標記初步研究.pdf
-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及標記輔助選擇.pdf
- 玉米自交系粗縮病抗性鑒定及抗性基因的關聯(lián)定位研究.pdf
-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改良水稻對白葉枯病抗性.pdf
- 水稻幾個重要性狀的QTL定位及抗白葉枯病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pdf
- 玉米粗縮病抗病位點的分子標記定位.pdf
- 高粱抗蚜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研究.pdf
-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移野生稻增產QTL和聚合水稻優(yōu)良基因.pdf
- 玉米苗期耐漬動態(tài)QTL定位及目標QTL近等基因系構建.pdf
-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 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水稻對白葉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的研究.pdf
-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利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