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以‘津優(yōu)35號’黃瓜幼苗為試材,研究了低溫弱光下鈣、水楊酸(SA)和脫落酸(ABA)對黃瓜幼苗耐冷的誘導效應及鈣在水楊酸和脫落酸誘導的黃瓜耐冷性中的作用,結(jié)果如下:
1.低溫脅迫可使黃瓜幼苗的冷害指數(shù)、電解質(zhì)滲漏率(EL)、丙二醛(MDA)和過氧化氫(H2O2)含量顯著升高。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過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續(xù)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還原酶(G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脯氨
2、酸與可溶性糖含量明顯增加。脅迫前經(jīng)0.1mmol/LABA、1mmol/LSA和10mmol/LCaCl2預處理,黃瓜幼苗的冷害指數(shù)顯著低于CK,EL和MDA含量的增加幅度明顯減小,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CK。說明ABA、SA和CaCl2對黃瓜幼苗抗冷性有明顯的誘導效應,這種效應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和滲透調(diào)節(jié)能力增強有關。
2.低溫脅迫初期CaCl2+SA處理的MDA含量增加幅度較小,抗氧化酶活性及還原型
3、谷胱甘肽(GSH)和抗壞血酸(AsA)含量較高,LaCl3+SA和CPZ+SA處理的MDA含量增加幅度較大,抗氧化酶活性及GSH和AsA含量較低;脅迫時間超過24h時,雖然CaCl2+SA處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多較SA處理的略高,但各處理的MDA含量與SA處理的差異不顯著。脅迫超過72h后,CaCl2+SA處理的EL和冷害指數(shù)與SA處理的差異不明顯,而LaCl3+SA和CPZ+SA處理的顯著低于SA處理的;表明SA誘導的黃瓜幼苗耐冷性需要C
4、a2+和CaM參與,但CaCl2和SA同時使用的協(xié)同效應不明顯。
3.低溫下CaCl2+ABA處理的EL、MDA含量和冷害指數(shù)與ABA處理的差異不顯著,而LaCl3+SA和CPZ+SA處理的顯著高于ABA處理的;CaCl2+ABA處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內(nèi)源ABA含量多明顯高于ABA處理的,而LaCl3+SA和CPZ+SA處理的顯著低于ABA處理的。表明Ca2+和CaM參與了ABA對黃瓜幼苗耐冷性的誘導,CaCl2對ABA誘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楊酸誘導黃瓜幼苗抗冷性的基因表達.pdf
- 水楊酸和鈣對黃瓜幼苗低溫弱光耐性的影響.pdf
- 水楊酸誘導黃瓜幼苗抗溫度脅迫的基因表達.pdf
- 高溫和水楊酸對黃瓜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的影響.pdf
- 干旱脅迫下外源鈣與脫落酸對黃瓜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pdf
- 水楊酸、殼聚糖誘導黃瓜幼苗抗鹽性的互作效應.pdf
- 61052.外源水楊酸對玉米幼苗耐鹽性的影響
- 叢枝菌根真菌和水楊酸對黃瓜幼苗耐寒性的影響.pdf
- 叢枝菌根真菌和外源水楊酸對溫室栽培梨棗幼苗耐冷性的影響.pdf
- 外源水楊酸對低溫下黃瓜幼苗FAD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pdf
- 水楊酸對水分脅迫下大豆幼苗光合生理的影響.pdf
- 水楊酸對菊芋耐鋁性調(diào)控機制的研究.pdf
- 脫落酸ABA對UV-C輻射下大豆幼苗的影響.pdf
- 水楊酸對低溫下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pdf
- 水楊酸對栝樓耐鋁性的調(diào)控機制研究.pdf
- 水楊酸和茉莉酸對高溫脅迫下蘿卜幼苗的緩解效應.pdf
- 低溫脅迫下水楊酸對玉米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pdf
- 水楊酸誘導黃瓜葉片差異表達基因的分離及表達分析.pdf
- 殼聚糖和水楊酸誘導番茄幼苗耐熱機理的研究.pdf
- 外源水楊酸對煙草耐銅性的調(diào)控機制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