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 錄</b></p><p> 1、鋼筋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 ………………………………………………………… 1</p><p> 2、每米板寬內(nèi)的鋼筋截面面積表 …………………………………………………………… 1</p><p> 3、單肢箍Asv1/s(mm2/mm) … …………………………
2、…………………………………… 1</p><p> 4、梁內(nèi)單層鋼筋最多根數(shù) ……………………………………………………………… 2</p><p> 5、一種直徑及兩種直徑組合時的鋼筋面積(mm2)………………………………………… 2</p><p> 6、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限值………………………………………… 2</p&g
3、t;<p> 7、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 …… ……………………………………………………………… 3</p><p> 8、混凝土強度 ……………………………………………………………………………… 3</p><p> 9、混凝土保護層 ……………………………………………………………………………… 4</p><p> 10、縱向受力鋼筋
4、的配筋率 ………………………………………………………………… 5</p><p> 11、混凝土結構構件抗震設計 </p><p> (1)一 般 規(guī) 定 …………………………………………………………………………… 6</p><p> (2)框 架 梁 …………………………………………………………………………… 7 </p&g
5、t;<p> (3)框架柱及框支柱 ……………………………………………………………………… 10</p><p><b> 12、結構荷載</b></p><p> (1)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 ……………………………………………………………… 11</p><p> (2) 屋面活荷載 …………………
6、……………………………………………………… 12</p><p> (3) 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 ……………………………………………………… 14</p><p> (4) 隔墻荷載 ………………………………………………………………………………… 14</p><p> (5) 恒荷載取值 ………………………………………………………………………
7、……… 14</p><p> 13、建筑設計和建筑結構規(guī)則性……………………………………………………………… 15</p><p> 14、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 ……………………………………………………………… 18</p><p> 15、基 礎 設 計 …………………………………………………………………………… 19</p><p
8、> 16、其 他 ……………………………………………………………………………… 20</p><p> 18、建 筑 工 程 施 工 圖 文 件(審 查 要 點) </p><p> 結構專業(yè) ………………………………………………………………………………… 21</p><p> 一、鋼筋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p><
9、p> 注:表中直徑d=8.2mm 的計算截面面積及理論重量僅適用于有縱肋的熱處理鋼筋</p><p> 二、每米板寬內(nèi)的鋼筋截面面積表</p><p> 三、單肢箍Asv1/s(mm2/mm)</p><p> 四、梁內(nèi)單層鋼筋最多根數(shù)</p><p> 五、一種直徑及兩種直徑組合時的鋼筋面積(mm2)</p>
10、<p> 六、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限值</p><p> 注:1、表中的規(guī)定適用于采用熱軋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采用預應力鋼絲、鋼絞線及熱處理鋼筋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當采用其他類別的鋼絲或鋼筋時,其裂縫控制要求可按專門標準確定;</p><p> 2、對處于年平均相對濕度小于60%地區(qū)一類環(huán)境下的受彎構件,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可采用括號內(nèi)的數(shù)值;</p&
11、gt;<p> 3、在一類環(huán)境下,對鋼筋混凝土屋架、托梁及需作疲勞驗算的吊車梁,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2mm;對鋼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3mm;</p><p> 4、在一類環(huán)境下,對預應力混凝土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樓板,應按二級裂縫控制等級進行驗算;在一類和二類環(huán)境下,對需作疲勞驗算的預應力混凝土吊車梁,應按一級裂縫控制等級進行驗算;</p&
12、gt;<p> 5、表中規(guī)定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和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僅適用于正截面的驗算;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斜截面裂縫控制驗算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章的要求;</p><p> 6、對于煙筒、筒倉和處于液體壓力下的結構構件,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p><p> 7、對于處于四、五類環(huán)境下的結構構件,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
13、;/p><p> 8、表中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用于驗算荷載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縫寬度。</p><p> 七、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 </p><p> 注: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劃分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程>JGJ24的規(guī)定</p><p><b> 八、混凝土強度</b><
14、;/p><p> 4.1.2、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當采用HRB335級鋼筋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0;當采用HRB400和RRB400級鋼筋以及承受重復荷載的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20。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當采用鋼鉸線、鋼絲、熱處理鋼筋作預應力鋼筋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40。</p><p> 注:當采用山砂混凝土
15、及高爐礦渣混凝土時,尚應符合專門標準的規(guī)定。</p><p> 表4.1.4 混凝土強度設計值</p><p> 混凝土規(guī)范4.1.5 混凝土受壓或受拉的彈性模量EC應按表4.1.5采用。</p><p> 表4.1.5 混凝土彈性模量(×104N/mm2)</p><p><
16、;b> 九、混凝土保護層</b></p><p>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2.1條 縱向受力的普通鋼筋及預應力鋼筋,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p><p> 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且應符合表9.2.1的規(guī)定。</p><p> 表9.2.1 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
17、</p><p> 注: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p><p> 第9.2.3條 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表9.2.1中相應數(shù)值減10mm,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造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mm。</p><p> 第9.2.4條 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
18、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通常在砼保護離構件表面10-15mm處增配φ4@150鋼筋網(wǎng)片。</p><p> 處于二、三類環(huán)境中的懸臂板,其上表面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p><p> 第9.2.5條 對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要求。處于四、五類環(huán)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
19、準的要求。</p><p> 注意事項: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和保護層厚度問題</p><p> 1、±0.00以下(基礎、底層柱)和屋面、露臺梁板環(huán)境類別為二(a)類,應采用C25或以上混凝土。</p><p> 2、基礎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為40mm,特別注意基礎梁縱向鋼筋凈距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p><p> 3、應根據(jù)混
20、凝土構件所處的環(huán)境類別和強度等級修改結構分析程序的保護層厚度。</p><p> 十、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p><p> 10.1、考慮到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常見板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5.1條的規(guī)定:</p><p> 《混凝土規(guī)范》第9.5.1條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9.5.1規(guī)
21、定的數(shù)值。</p><p> 表9.5.1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p> 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guī)定增大0.1;</p><p> 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
22、筋考慮;</p><p> 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p><p> 4、當鋼筋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
23、p><p> 鋼筋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p><p> 《混凝土規(guī)范》第9.5.2條 對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適當降低,</p><p> 但不應小于0.15%。</p><p> 地基上混凝土板最小配筋量mm2/(1000mm寬范圍內(nèi))</p><p> 注:上表中,第一排
24、數(shù)字為板厚mm;第二排數(shù)字為配筋量mm2/1000mm。</p><p> 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配筋率</p><p> 10.2、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和第10.1.8條),特別注意
25、梯段板分布筋問題。</p><p>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 對于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內(nèi)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承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1、現(xiàn)澆樓蓋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墻整體澆筑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在板邊上部設置垂直于板邊的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板跨中相應方向縱向鋼
26、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該鋼筋自梁邊或墻邊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在單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計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雙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計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處該鋼筋應沿兩個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狀布置;當柱角或墻的陽角突出到板內(nèi)且尺寸較大時,亦應沿柱邊或墻陽角邊布置構造鋼筋,該構造鋼筋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應從柱邊或墻邊算起。上述上部構造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梁內(nèi)、墻內(nèi)或柱內(nèi)(在板角上部按放射狀布置板筋不少于7Φ8@200,長度為短向跨度的0.
27、5倍);</p><p> 2、嵌固在砌體墻內(nèi)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其上部與板邊垂直的構造鋼筋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七分之一;在兩邊嵌固于墻內(nèi)的板角部分,應配置雙向上部構造鋼筋,該鋼筋伸主板內(nèi)的長度從墻邊算起不宜小于板短邊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宜小于該方向跨中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構造鋼筋,可根據(jù)經(jīng)驗適當減少。</p&g
28、t;<p>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8條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鋼筋外,尚應在垂</p><p> 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長度上分布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p><p> 15%,且不宜小于該方向板截面面積的0.15%;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徑不宜小于6mm;對集中荷載較大的情況,分布鋼筋的截
29、面面積應適當增加,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p><p> 注:當有實踐經(jīng)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限制。</p><p> 10.3、板配筋計算時,邊梁板支座應按簡支考慮,邊梁板支座負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7條的規(guī)定配置。</p><p> 10.4、板配筋應按塑性理論計算,因混凝土板并非彈性材料,而是彈塑性材料。當
30、計算結果裂縫超過限值時,應進行調(diào)整;提高混凝土標號、增加板的厚度、選用直徑小的鋼筋及增加鋼筋用量均可減小裂縫寬度。當增加鋼筋用量時,為節(jié)約鋼材,調(diào)整后板的裂縫寬度,對于樓面應控制在0.25mm至0.30mm之間;對于屋面應控制在0.15mm至0.2mm之間。建議板布筋間距相對統(tǒng)一,以利施工;支座負筋與跨中配筋相差不宜超過一級,如跨中配筋Φ8@150,則支座配筋為Φ10@150;過大差距不符合混凝土實際受力特點。尤其是支座負筋的有效高度很
31、難保證。</p><p> 10.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0.1.9條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xiàn)澆板區(qū)域內(nèi),鋼筋間距宜取為150~200mm,并應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溫度收縮鋼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縱、橫兩個方向的配筋均不宜小于0.1%。</p><p> 溫度收縮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構造鋼筋網(wǎng),并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p&
32、gt;<p> 10.6、《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面)板及砌筑墻體的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第2.2.1條 板的厚度:當板內(nèi)敷設有PVC管線時,樓面板厚不應小于90mm,屋面板厚度不應小于100mm。板內(nèi)管徑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叉處PVC管重迭不應超過二層,且所占高度不大于板厚的1/2。板厚度與跨度的最小比值(h/Lo)宜按表2.2.1控制。</p><p> 板厚度與跨度的最小比值(h/Lo)表2.
33、2.1</p><p> 注:Lo為板的計算跨度,對于雙向板則為短向計算跨度。</p><p> 10.7、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懸臂板的最小厚度 </p><p> 現(xiàn)澆懸臂板的最小厚度 </p><p> 注:表中l(wèi)為臂板的懸挑長度 </p><p> 10.8、屋面、露臺梁板環(huán)境類別為二(a )類,
34、應嚴格控制梁板構件最大裂縫寬≤0.2 mm。</p><p> 10.9、當L2/L1≥1.4時小跨板負彎矩鋼筋宜通長布置(L2為雙向板長向跨度;L1為雙向板短向跨度)。</p><p> 十一、混凝土結構構件抗震設計</p><p> 11.1 一 般 規(guī) 定</p><p> 1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2條 結構
35、的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1、6度設防烈度時的建筑(建造于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除外),應允許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p><p> 但應符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p><p> 2、6度設防烈度時建造于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驗算。</p><p>
36、 1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3條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符合表11.1.要求。對平面和豎向均不規(guī)則的結構或Ⅳ類場地上的結構,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應適當降低。</p><p> 表11.1.3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房屋適用的最大高度(m) </p><p> 注: 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shù)母叨龋ú豢紤]局部突出屋頂部分);</p>&l
37、t;p> 2、框架-核心筒指周邊稀柱框架與核心筒組成的結構;</p><p> 3、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指首層或底部兩層為框架和落地剪力墻組成的框支剪力墻結構;</p><p> 4、甲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確定房屋最大高度,9度設防烈度時應專門研究;乙、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度確定房屋最大高度;</p><p> 5、超過表內(nèi)高度的房屋
38、結構,應按有關標準進行設計,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p><p> 1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1.4條 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應根據(jù)設防烈度、結構類型、</p><p> 房屋高度,按表11.1.4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計算要求和抗震構造措施。</p><p> 表11.1.4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p>
39、<p> 注:1、丙類建筑應按本地區(qū)的設防烈直接由本表確定抗震等級;其他設防類別的建筑,應按現(xiàn)行中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調(diào)整設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確定抗震等級。</p><p> 2、建筑場地為Ⅰ類時,除6度設防烈度外,應允許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對應的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計算要求不應降低。</p><p> 3、框架-剪力墻結構,當
40、按基本振型計算地震作用時,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應按表中框架結構相應的抗震等級設計。</p><p> 4、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加強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應按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確定其抗震等級。</p><p> 11.2 框 架 梁</p><p> 11.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1條 考
41、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應按規(guī)范第7.2節(jié)的規(guī)定計算,但在受彎承載力計算公式右邊應除以相應的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γRE。</p><p> 在計算中,計入縱向受壓鋼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p><p> 一級抗震等級 χ≦0.25h0</p><p> 二、三級抗震等級 χ≦0.35h0 且
42、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p><p> 條文解釋:設計框架梁時,控制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鉸區(qū)有較大塑性轉(zhuǎn)動能力,以保證框架梁有足夠的曲率延性。根據(jù)國內(nèi)的試驗結果和參考國外經(jīng)驗,當相對受壓區(qū)高度控制在0.25至0.35時,梁的位移延性系數(shù)可達到3~4,在確定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時,可把截面內(nèi)的受壓鋼筋計算在內(nèi)。</p><p> 11.5、《混凝土結構設
43、計規(guī)范》第11.3.5條 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p><p> 1、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p><p> 2、截面寬度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p><p> 3、凈跨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p><p> 11.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6條 框架梁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44、lt;/p><p> 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表11.3.6-1規(guī)定的數(shù)值;</p><p> 表11.3.6-1 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p><p>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頂部縱向受力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抗震等級不應小于0.3;</p><p>
45、 框架梁支座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p><p> 框架梁跨中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p><p> 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大配筋量mm2(梁寬250)</p><p> 梁端箍筋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按表11.3.6-2采用;當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應增大2mm。
46、</p><p> 表11.3.6-2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構造要求</p><p> 注:表中h為截面高度</p><p> 框架梁縱向鋼筋配筋率為2%時的配筋量mm2(梁寬250)</p><p> 1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7條 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各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
47、,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p><p> 條文解釋:沿梁全長需配置一定數(shù)量的通長鋼筋是考慮框架梁在地震作用過程中反彎點位置可能變化。這里“通長”的含義是保證梁各個部位的這部分鋼筋都能發(fā)揮其受拉承載力。</p><p> 11.8、《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6.3.4條 梁的
48、縱向鋼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要求:</p><p> 1、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小于2Φ14m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Φ12mm;</p><p> 2、一、二級框架梁內(nèi)貫通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直徑,對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對圓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縱向鋼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長的1/20。&l
49、t;/p><p> 11.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8條 梁箍筋加密區(qū)長度內(nèi)的箍筋肢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p><p> 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p><p> 值;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p><p> 11.10、《混凝土結
50、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9條 梁端設置的第一個箍筋應距框架節(jié)點邊緣不大于50mm。非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不宜大于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2倍。沿梁全長箍筋的配筋率ρsv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一級抗震等級 ρsv≥0.30ft/fyv</p><p> 二級抗震等級 ρsv≥0.28 ft/fyv</p><p> 三、四級抗震等級
51、 ρsv≥0.26 ft/fyv</p><p> 式中:ρsv=AsV/bs fyv---箍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按 fy值采用;</p><p>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內(nèi)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AsV=nAsV1,此處,n為在同一截面內(nèi)箍筋的肢數(shù),AsV1為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S---沿構件長度方向的箍筋間距</p><p> 梁全長箍筋配筋率ρs
52、v參考值(梁寬250)</p><p> 梁箍筋的最小配筋率(%)</p><p><b> 梁實配箍筋的配筋率</b></p><p><b> 注意事項:</b></p><p> 注意核對梁箍配置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常見混凝土強度等級和截面寬度的梁箍筋配筋率見下表。</p>
53、<p> 2、當框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應≥Φ10(框架抗震等級為二、三級)。</p><p> 3、超筋梁問題:大跨度框架梁且?guī)〗孛鎽姨舳?,懸挑梁頂筋由框架?nèi)跨頂筋伸來時,常出現(xiàn)超筋現(xiàn)象,應注意校核。</p><p> 4、當框架梁計算結果裂縫超過限值時,應進行調(diào)整;提高混凝土標號、增加梁的高度、選用直徑小的鋼筋及增加鋼筋用量均可減小裂縫寬度。當
54、增加鋼筋用量時,支座負筋與跨中配筋應逐個調(diào)整配筋量,不應乘放大系數(shù)造成浪費;調(diào)整后梁的裂縫寬度,對于樓面應控制在0.25mm至0.30mm之間;對于屋面應控制在0.15mm至0.2mm之間。</p><p> 5、關于框架梁通長架立筋直徑大小問題:PKPM程序設定最小為Φ16,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7條: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各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
55、m,且分別不應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由此可見,架立筋根據(jù)抗震等級可用Φ14或Φ12;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通長架立筋并非一定要不少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于非抗震梁更不在此列。</p><p> 6、對于跨度小于2.4m分隔墻下設梁問題:建議此梁取消,將墻體荷載按結構技術措施規(guī)定折成樓面等效均布荷載計算
56、,以利施工。 </p><p> 11.3 框架柱及框支柱</p><p> 11.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1條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p><p> 1、柱的截面寬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圓柱的截面直徑不宜小于350mm;</p><p> 2、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p>
57、<p> 3、柱截面高度與寬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p><p> 條文解釋:剪跨比是反映柱截面所承受的彎距與剪力相對大小的一個參數(shù),表示為:</p><p> λ=M/(Vh0) </p><p> V---取與M對應的剪力設計值;</p><p> h0---柱截面有效高度;當框架結構中的框架柱的反彎點在柱層高范圍內(nèi)
58、時,可取λ=Hn/(2h0 </p><p> M---宜取柱上、下端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彎矩設計值的較大值;),此處,Hn為柱凈高;當λ〈1.0時,取λ=1.0;當λ〉3.0時,取λ=3.0;</p><p> 剪跨比是影響鋼筋混凝土柱破壞形態(tài)的最重要的因素,剪跨比較小的柱子都會出現(xiàn)斜裂縫而導致剪切破壞。通常用配置橫向鋼筋(箍筋)的辦法以避免過早出現(xiàn)剪切破壞。通過研究,大致得到如下規(guī)律
59、:</p><p> 剪跨比λ〉2時,稱為長柱,只要按照構造配置橫向鋼筋,一般都發(fā)生彎曲破壞。</p><p> 剪跨比λ≤2時,稱為短柱,多數(shù)會出現(xiàn)剪切形的破壞。但當提高混凝土強度或配有足夠的橫向鋼筋,也可能出現(xiàn)延性較好的剪切受壓破壞。當受拉鋼筋配筋率過大時,則可能出現(xiàn)粘結型破壞。一般在短柱中應當計算斜截面抗剪強度,并限制縱筋含鋼率。</p><p> 剪跨
60、比λ≤1.5時,稱為極短柱,一般都會發(fā)生剪切斜拉破壞,抗震性能不好。設計時應發(fā)盡量避免這種極短柱,否則需要采取特殊措施。</p><p> 由于框架柱中反彎點大都接近中點,為設計方便,常常用柱長細比近似表示剪跨比的影響。</p><p> 因為 λ=M/(Vh0)≈L/2H</p><p> 所以 當L/H≥4時為長柱 ;3〈L/H≤4時為短柱 ;L/
61、H≤3時為極短柱</p><p> 11.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2條 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11.4.12-2的規(guī)定;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p><p> 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11.4.12-1規(guī)定的數(shù)值,同時,每</p><p> 一側的配筋百
62、分率不應小于0.2;對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最小配筋率應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1采用;</p><p> 2、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箍筋最小直徑應符合表11.4.12-2的規(guī)定;</p><p> 表11.4.12-1 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p><p> 注: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
63、率,當采用H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數(shù)值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1。</p><p> 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量mm2(抗震等級三級)</p><p> 3、框支柱和剪跨比λ≤2的框架柱應在柱全高范圍內(nèi)加密箍筋,且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p><p> 4、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柱,當箍筋直徑不小于10MM
64、、肢距不大于200MM時,除柱根外,箍筋間距應允許采用150Mm;三級抗震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采用6mm:四級抗震等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p><p> 11.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3條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配筋率不應大于5%。柱的縱向鋼筋宜對稱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縱向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
65、mm。當按一級抗震等級設計,且柱的剪跨比λ≤2時,柱每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p><p> 11.13、《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4條 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區(qū)長度,應取柱截面長邊尺寸(或圓</p><p> 形截面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mm中的較大值。一、二級抗震等級的角柱應沿柱全高加密箍筋。</p><p> 11.14、
6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5條 柱箍筋加密區(qū)內(nèi)的箍筋肢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中的較大值;四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300mm。此外,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當采用拉筋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封閉箍筋。</p><p> 11.1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6條 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各類結構的框架柱和框支柱,其軸壓比N/(
67、fcA)不宜大于表11.4.16規(guī)定的限值。對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柱軸壓比限值應適當減小。</p><p> 表11.4.16 框架柱軸壓比限值</p><p> 注:軸壓比N/( fcA)指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軸向壓力設計值N與柱全截面面積A和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乘積之比值;對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的結構,取無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力設計值。</p>
68、;<p> 11.16、《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7條 柱箍筋加密區(qū)內(nèi)箍筋的體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1、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的體積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ρv≥λV fc/fyv</p><p> 式中 ρv----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的體積配筋率,按本規(guī)范第7.8.3條的規(guī)定計算,計算中應扣
69、除重迭部分的箍筋體積;</p><p> fc ---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當強度等級低于C35時,按C35取值;</p><p> fyv ----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p><p> λV ----最小配箍特征值,按表11.4.17采用。</p><p> 2、框支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最小配筋特征值應按表
70、11.4.17中的數(shù)值增加0.02取用,且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1.5%;</p><p> 3、當剪跨比λ≤2時,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箍筋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1.2%;9度設防烈度時,不應小于1.5%。</p><p> 表11.4.17 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v</p><p> 注:1、普通箍指單個矩形
71、箍筋或單個圓形箍筋;螺旋箍指單個螺旋箍筋;復合箍指由矩形、多邊形、圓形箍筋或拉筋組成的箍筋;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為同一根鋼筋加工成的箍筋;</p><p> 復合螺旋箍的體積配筋率時,其中非螺旋箍筋的體積應乘以換算系數(shù)0.8;</p><p> 對一、二、三、四級抗震等級的柱,其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體積配筋率分別不應小于0.8%、0.6%、0.4%和0.4%;</p>
72、<p> 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箍筋宜采用復合箍、復合螺旋箍或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當軸壓比不大于0.6時,其加密區(qū)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02;當軸壓比大于0.6時,宜按表中數(shù)值增加0.03。</p><p> 11.1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8條 在柱箍筋加密區(qū)外,箍筋的體積配筋率不宜小于加密區(qū)配筋率的一半;對一、二級抗震等級,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d;
73、對三、四級抗震等級,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5d,此處,d為縱向鋼筋直徑。</p><p><b> 注意事項:</b></p><p> 1、注意核對框架柱箍筋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筋率是否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6.3.12條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4.17條要求。</p><p> 2、對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
74、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柱、樓梯柱及其他短柱,箍筋應全長加密。</p><p> 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6.1.2條 抗震設計的框架結構不宜采用單跨框架。</p><p> 4、建議柱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C35,提高柱混凝土標號可較多地降低鋼筋用量。</p><p> 十二、結 構 荷 載</p><p> 12.1、
75、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1.1條 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的標準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應按表4.1.1 的規(guī)定采用。</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1.2條 設計樓面梁、墻、柱及基礎時,表4.1.1 中的樓面活荷載標準值在下列情況下應乘以規(guī)定的折減系數(shù)。</p><p> 1、設
76、計樓面梁時的折減系數(shù):</p><p> 1)第1(1)項當樓面梁從屬面積超過25m2時,應取0.9; 2)第1(2)~7 項當樓面梁從屬面積超過50㎡ 時應取0.9; 3)第8 項對單向板樓蓋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縱肋應取0.8;對單向板樓蓋的主梁應取0.6; 對雙向板樓蓋的梁應取0.8; 4)第
77、9~12 項應采用與所屬房屋類別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2、設計墻、柱和基礎時的折減系數(shù) 1)第1(1)項應按表4.1.2 規(guī)定采用; 2)第1(2)~7 項應采用與其樓面梁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3)第8 項對單向板樓蓋應取0.5;對雙向板樓蓋和無梁樓蓋應取0.8 4)第9~12 項應采用與所屬房屋類別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注: 樓面梁的從屬面積應按梁兩側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間距的范圍內(nèi)的實際面積確定。
78、 表4.1.2 活荷載按樓層的折減系數(shù)</p><p> 注: 當樓面梁的從屬面積超過25m2時,應采用括號內(nèi)的系數(shù)。</p><p> 12.2、屋面活荷載:</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3.1條 房屋建筑的屋面,其水平投影面上的屋面均布活荷載,應按表4.3.1 采用。 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組合。&
79、lt;/p><p> 表4.3.1 屋面均布活荷載</p><p> 注:1、不上人的屋面,當施工或維修荷載較大時,應按實際情況采用;對不同結構應按有關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將標準值作0.2kN/m2 的增減。</p><p> 2、上人的屋面,當兼作其他用途時,應按相應樓面活荷載采用?! ?、對于因屋面排水不暢、堵塞等引起的積水荷載,應采取構造措施加以防止
80、;必要時,應按積水的</p><p> 可能深度確定屋面活荷載?! ?、屋頂花園活荷載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p><p> 表4.1.1 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p><p> 注:1、本表所給各項活荷載適用于一般使用條件,當使用荷載較大或情況特殊時,應按實際情況采用?! ?、第6 項書庫活荷載當書架高度大于
81、2m 時,書庫活荷載尚應按每米書架高度不小于2.5kN/㎡ 確定。 3、第8 項中的客車活荷載只適用于停放載人少于9 人的客車;消防車活荷載是適用于滿載總重</p><p> 為 300kN的大型車輛;當不符合本表的要求時,應將車輪的局部荷載按結構效應的等效原則,換算為等效均布荷載。</p><p> 4、第11 項樓梯活荷載,對預制樓梯踏步平板,尚應按1.5kN 集中荷載驗算。
82、 5、本表各項荷載不包括隔墻自重和二次裝修荷載。對固定隔墻的自重應按恒荷載考慮,當隔墻</p><p> 位置可靈活自由布置時,非固定隔墻的自重應取每延米長墻重(kN/m)的1/3 作為樓面活荷載的附加值(kN/㎡)計入,附加值不小于1.0kN/m2。</p><p> 12.3、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5
83、.1條 設計屋面板、檁條、鋼筋混凝土挑檐、雨篷和預制小梁時,施工或檢修集中荷載(人和小工具的自重)應取1.0kN,并應在最不利位置處進行驗算。</p><p> 注:1、對于輕型構件或較寬構件,當施工荷載超過上述荷載時,應按實際情況驗算,或采用加墊板、支撐等臨時設施承受。</p><p> 計算挑檐、雨篷承載力時,應沿板寬每隔1.0m 取一個集中荷載;在驗算挑檐,雨篷傾覆時,應沿板
84、寬每隔2.5~3.0m 取一個集中荷載。</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5.2條 樓梯、看臺、陽臺和上人屋面等的欄桿頂部水平荷載,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p><p> 1、住宅、宿舍、辦公樓、旅館、醫(yī)院、托兒所、幼兒園,應取0.5kN/m;</p><p> 2、學校、食堂、劇場、電影院、車站、禮堂、展覽館或體育場,應取1.0kN/m.&l
85、t;/p><p> 《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第4.5.3條 當采用荷載準永久組合時,可不考慮施工和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p><p> 12.4、隔墻荷載(見結構技術措施P14頁)</p><p> 2.7.1、計算支承隔墻的樓板和次梁時,滿跨長度的隔墻重量宜按下列原則取用:</p><p> 撓度計算:對無洞隔墻,當為磚、陶??招钠?/p>
86、塊或加氣混凝土砌體等時,可不考慮隔墻自重;</p><p> 當為石膏板或板條墻時,可按其自重的40%計算;</p><p> 2、彎曲承載力計算:對無洞口或洞口在板(梁)跨中1/3范圍內(nèi)且洞口上砌體高度不小于500mm的隔墻,可取隔墻自重的40%或取板(梁)跨度的1/3作為隔墻高度的隔墻自重,兩者中的較大者作為板(梁)的每延長米均布荷載計算,否則按實際自重計算;</p>
87、<p> 3、剪切承載力計算:不論何種隔墻,均按實際自重計算?!?lt;/p><p> 2.7.2、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蓋的建筑中,當隔墻位置在設計中沒有指明或允許靈活布置時,可將隔墻每延長米自重的30%作為每平方米樓面的均布荷載標準值計算,且不且小于1.0KN/m2,其準永久值系數(shù)可取0.5。</p><p> 2.7.3、在隔墻順著預制板跨度方向布置,且預制板間灌縫質(zhì)量有可
88、靠保證時,當隔墻作用于一塊板上時,隔墻荷載的50%可由墻下預制板承受,其左右相鄰的板各承受25%計算;當隔墻作用于兩塊板上時,隔墻荷載則可按各承受50%,并應按2.7.1條規(guī)定計算隔墻荷載。</p><p> 表2.1.2-5 樓面活荷載補充(見結構技術措施P13頁)</p><p> 12.5、活荷載的不利布置(見結構技術措施P14頁)</p><p>
89、; 2.8.1、樓面活荷載標準值大于2.0KN/m2或跨度相差較大的房屋建筑,按彈性方法計算框架的連續(xù)梁(板)的內(nèi)力時,應考慮活荷載的不利布置。</p><p> 2.8.2、考慮活荷載不利組合的房屋,不應將連續(xù)梁支座左右剪力的最大值相加傳至主梁,又將主梁支座左右剪力的最大值相加傳至框架柱,致使主梁、柱、樁基荷載不必要的增大。</p><p> 12.6、基本風壓取值:</p&
90、gt;<p> 泉州地區(qū)一般取0.8KN/m2;山區(qū)(安溪、永春、德化縣)可取0.7KN/m2。</p><p> 12.7、恒荷載取值:</p><p> 1、樓面: 板厚h=90 25×0. 09=2.25KN/m2</p><p> 面層20厚水泥砂漿 20×0.02=0.40 KN/m2</p&
91、gt;<p> 板底抹灰 17×0.02=0.34 KN/m2</p><p> 二次裝修 0.90 KN/m2</p><p> ?。藴手担」灿嫛 = 3.8 KN/m2</p><p> 板厚h=100 g = 4.05 KN/m2</p><p> 板厚h=110
92、 g = 4.3KN/m2</p><p> 2、屋面: 板100厚 25×0.10=2.50KN/m2</p><p> 面層20厚水泥砂漿找平層 20×0.02=0.40 KN/m2</p><p> 面層水泥砂漿找坡層=2% 0.4KN/m2</p&g
93、t;<p> 卷材防水層 0.3KN/m2</p><p> 架空隔熱層 1.40KN/m2</p><p> (標準值) 共計 g = 5.0 KN/m2</p><p>
94、; 板厚h=110 g = 5.25 KN/m2</p><p> 板厚h=120 g = 5.50KN/m2</p><p> 3、200厚墻體荷載:</p><p> 普通空心磚墻體:g = 3.50KN/m2</p><p> 陶??招拇u墻體:g = 2.80KN/m2</p><p>
95、 加氣混凝土墻體:g = 1.98KN/m2</p><p> 十三、建筑設計和建筑結構規(guī)則性</p><p> 13.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1條 建筑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設計方案。</p><p> 13.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2條 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guī)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
96、體性建筑的立面和豎向剖面宜規(guī)則結構的側向剛度宜均勻變化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p><p> 當存在3.4.2-1所舉的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表3.4.2-2 所列舉的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時應符合本章3.4.3 條的有關規(guī)定。</p><p> 表3.4.2-1 平面不規(guī)則的類型</p><p> 表3
97、.4.2-2 豎向不規(guī)則的類型</p><p> 13.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3.4.2條 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按下列要求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nèi)力調(diào)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p><p> 1、平面不規(guī)則而豎向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并應符合下列要求:</p><p> 1)扭轉(zhuǎn)不規(guī)則時應計及扭轉(zhuǎn)影響且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彈
98、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分別不宜大于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平均值的1.5 倍</p><p> 2)凹凸不規(guī)則或樓板局部不連續(xù)時應采用符合樓板平面內(nèi)實際剛度變化的計算模型當平面不對稱時尚應計及扭轉(zhuǎn)影響</p><p> 2、平面規(guī)則而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采用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其薄弱層的地震剪力應乘以1.15 的增大系數(shù)應按本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進行彈塑性變形分析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99、p><p> 1)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時該構件傳遞給水平轉(zhuǎn)換構件的地震內(nèi)力應乘以1.25~1.5 的增大系數(shù)</p><p> 2)樓層承載力突變時薄弱層抗側力結構的受剪承載力不應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65%</p><p> 3、平面不規(guī)則且豎向不規(guī)則的建筑結構應同時符合本條1、2 款的要求</p><p> 十四、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
100、lt;/p><p> 14.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1條 各類建筑結構的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p><p> 1、一般情況下應允許在建筑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并進行抗震驗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p><p> 2、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
101、地震作用</p><p> 3、質(zhì)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轉(zhuǎn)影響其他情況應允許采用調(diào)整地震作用效應的方法計入扭轉(zhuǎn)影響</p><p> 4、8、9度時的大跨度和長懸臂結構及9度時的高層建筑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p><p> 注:8、9度時采用隔震設計的建筑結構應按有關規(guī)定計算豎向地震作用</p><p>
102、; 14.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1.4條 建筑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掁周期以及阻尼比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應根據(jù)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按表5.1.4-2采用,計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s。</p><p> 注:1、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結構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做專門研究;</p>
103、;<p> 2、巳編制抗震設防區(qū)劃的城市,應允許按批準的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采用相應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p><p> 表5.1.4—1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p><p> 注:括號中數(shù)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qū)。</p><p> 表5.1.4-2 特征周期值(s)</p><p&
104、gt; 14.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5.1條 表5.5.1 所列各類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變形驗算其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p><p> △eu<[θe]h (5.5.1)</p><p> 式中△ue 多遇地震作用標準值產(chǎn)生的樓層內(nèi)最大的彈性層間位移計算時除以彎曲變形為主的高層建筑外可不扣除結構整體彎曲變形應計入扭轉(zhuǎn)變形各作用分
105、項系數(shù)均應采用1.0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截面剛度可采用彈性剛度</p><p> [θe] 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5.1 采用</p><p> h 計算樓層層高</p><p> 表5.5.1 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p><p> 14.2、《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5.5.5條 結構薄弱層(部位
106、)彈塑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要求:</p><p> △Up<[θp]h (5.5.5)</p><p> 式中[θp] 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按表5.5.5 采用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軸壓比小于0.40 時可提高10% 當柱子全高的箍筋構造比本規(guī)范表6.3.12 條規(guī)定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大30%時可提高20% 但累計不超過25%</p><p> h
107、 薄弱層樓層高度或單層廠房上柱高度</p><p> 表5.5.5 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p><p> 十五、基 礎 設 計</p><p> 15.1、基礎設計應符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4條規(guī)定 :</p><p>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4條 地基基礎設計時,所采用的荷載效應最不利
108、組合與相應的抗力限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p><p> 1、按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底面積及埋深或按單樁承載力確定樁數(shù)時,傳至基礎或承臺底面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插注:柱底軸力應采用標準值而不是TAT、SATWE程序輸出的設計值)。相應的抗力應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單樁承載力特征值(插注:不是承載力設計值)。</p><p> 2、計算地基變形時,傳至基礎底面
109、上的荷載效應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準永久組合,不應計入風載和地震作用。相應的限值應為地基變形允許值。</p><p> 3、計算擋土墻土壓力、地基或斜坡穩(wěn)定及滑坡推力時,荷載效應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shù)均為1.0。</p><p> 4、在確定基礎或承臺高度、支檔結構截面、計算基礎或支檔結構內(nèi)力、確定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效應組
110、合和相應的基底反力,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插注:柱底軸力設計值),采用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p><p> 當需要驗算基礎裂縫寬度時,應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荷載效應標準組合。</p><p> 5、基礎設計安全等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應按有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采用,但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γo不應小于1.0。 </p><p> 15.2、《建
111、筑樁基設計規(guī)范》(JGJ94-94)基本不能使用,但還未廢止。對于樁基礎若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提供Qpk和Qsik,可利用其值按《建筑樁基設計規(guī)范》公式計算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uk,再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取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Quk/2。</p><p> 15.3、較多情況需進行地基變形計算和樁基沉降驗算,具體情況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3.0.2和8.5.10條。</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