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東段蛇綠混雜巖特征及形成環(huán)境與時代探討.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雅魯藏布江結合帶及其蛇綠混雜巖,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沖誘導出的一系列藕斷絲連的弧后擴張盆地,閉合造山及其遺跡典型,在構造破壞較弱的西部日喀則仁布一帶出露的蛇綠混雜巖,被認為是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國大陸境內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小型蛇綠巖“三位一體”典型組合。但是,東段朗縣-林芝地區(qū),因強烈的構造擠壓、碰撞、旋轉走滑、急劇伸展隆升等活動造成了雅魯藏布江蛇綠混雜巖帶東延及其邊界、物質組成、構造樣式、剖面結構、性質與特征等模糊不清,總體研究程度較低

2、。 本文以2001-2004年項目組在該區(qū)從事1:25萬林芝縣等幅區(qū)域地質調查與專題研究工作為基礎,并充分利用近年來本區(qū)和鄰區(qū)的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科學考察的成果等進行綜合研究。通過對岡底斯弧基底巖系與喜馬拉雅基底巖系的鉛同位素組成及相關參數(shù)的對比,差異極大,表明二者間的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是一個重大的地質界線,并以澤當-加查-朗拉崗則斷裂(帶)為界,北為岡底斯陸緣火山-巖漿弧,南以乃東-金東-莫洛韌性斷裂帶與喜馬拉雅地塊銜接。

3、 以巖石學、巖石化學、地球化學研究為依據(jù),將侏羅-古近系葉巴組、比馬組和旦師庭組沉積-火山巖系確定為島弧火山巖,以及早白堊世花崗巖為與板塊俯沖活動有關的Ⅰ型花崗巖系列、晚白堊世花崗巖碰撞S型二長花崗巖,構成雅了魯藏布江結合帶相配套陸緣火山-巖漿弧。同時,對朗縣混雜巖白云母電子探針分析溫壓計算:古溫度400~550℃,壓力為4~8kb,變質強度為低綠片巖相,其中新現(xiàn)較多的陽起石、硬綠泥石、2M1型白云母,b°=9.030A,顯示了

4、高壓相系特征,與岡底斯陸緣火山-巖漿弧(高溫低壓變質)構成雙變質帶。 在朗縣南部玉門一帶新發(fā)現(xiàn)小規(guī)模的由超基性→枕狀熔巖→?;鋷r→硅質巖組成的發(fā)育較完整的蛇綠構造混雜巖,通過對羅布莎、朗縣等蛇綠構造混雜巖的系統(tǒng)地研究,根據(jù)(1)基性熔巖中偶夾玄武安山巖,此類過渡巖石一般是大陸邊緣造山帶的標志,而且蛇綠巖中代表洋殼的鎂鐵質巖石比洋殼厚度小得多;(2)變形橄欖巖中的造礦鉻尖晶石均屬鎂質富鉻尖晶石,應是侵位到大洋邊緣盆地的產(chǎn)物(M

5、aipas等,1975);(3)復理石沉積中夾較多的玄武巖,這與現(xiàn)代洋底不同,而與島弧蛇綠巖層序有相似之處,代表早期初始洋盆型洋殼的殘塊;(4)枕(塊)狀玄武巖中普遍見不到橄欖石斑晶,大多為斜方輝石、單斜輝石及斜長石斑晶,代表深海環(huán)境噴發(fā)產(chǎn)物,以及蛇綠巖巖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特征顯示,得出本區(qū)蛇綠巖群的形成環(huán)境應屬于弧后擴張洋盆,不是“失蹤的大洋殼”的殘片,而是小洋盆的產(chǎn)物。因此,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是弧后擴張洋盆閉合造山及其遺跡,為次級結合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