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腦溝顯微切除運動區(qū)海綿狀血管瘤的臨床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海綿狀血管瘤,又稱為海綿狀血管畸形,是一種并不少見的血管畸形,占腦血管畸形的5%~16%,隨著神經影像學的發(fā)展,尤其是MR的臨床應用,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率。幕上腦內海綿狀血管瘤占腦內海綿狀血管瘤的80%,成人以癲癇為首發(fā)癥狀的占60%,海綿狀血管瘤又常見在運動區(qū),病人如無出血往往無神經功能障礙,對于運動區(qū)的海綿狀血管瘤手術切除很可能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腦海綿狀血管瘤致癇起源位于病灶周邊的膠質疤痕層和含鐵

2、血黃素層,如為了控制癲癇,在運動區(qū)的海綿狀血管瘤切除后,再切除膠質疤痕層和含鐵血黃素層,更容易引起神經功能障礙。本研究利用正常的腦解剖結構-腦溝,運用立體定向技術(有框架立體定向技術和神經導航技術),分開腦溝行海綿狀血管瘤切除,對避免神經功能障礙,及單純病灶切除后對控制癲癇的作用進行探討。 方法:所有病人術前行常規(guī)和視頻腦電圖檢查,術前MR確定海綿狀血管瘤位于運動區(qū)。運用立體定向技術,前期應用有框架的立體定向技術和后期應用神經導

3、航技術,確定盡可能小的手術切口,小骨窗入顱,定位明確海綿狀血管瘤位于的腦溝,在顯微鏡下避開引流靜脈,切開腦溝表面的蛛網膜,分開足夠長的腦溝,找到位于腦溝底部的海綿狀血管瘤,周邊腦組織均可見黃染;自動牽開器牽開腦回,可見有陳舊血塊,清除血塊,海綿狀血管瘤出血少,再沿周圍黃染的膠質增生層分離,分塊切除海綿狀血管瘤,可見腦溝內小動脈進入海綿狀血管瘤,電凝切斷小動脈后全切海綿狀血管瘤。術后隨訪常規(guī)行腦電圖檢查。 結果:本組6例(男4例,

4、女4例)運動區(qū)(中央前溝和中央后溝內)皮層下海綿狀血管瘤,平均36.05歲。右側中央前溝3例,右側中央溝2例,左側中央溝1例。病灶最大徑1-3cm。首發(fā)癥狀均為癲癇,主要表現為部分性發(fā)作為主,并部分性發(fā)作發(fā)展至全身性發(fā)作。5例服用抗癲癇藥后無發(fā)作,僅1例服用抗癲癇藥后偶有發(fā)作。1例合并有頭痛。6例均無神經功能缺失。有3例CT認為有顯性出血而按出血進行治療。術前隨訪2月~5年,多次復查頭顱CT未見病灶明顯改變,但癲癇發(fā)作隨著時間有增多的趨

5、勢。6例均行頭顱CT檢查示圓形或卯圓形斑點狀高密度影,有輕度強化,5例無明顯的周圍水腫,僅有1例有輕度水腫,1例病灶有鈣化;6例均行頭顱MR檢查T1W加權為單個圓形或卵圓形運動區(qū)混雜信號病灶,在T2W加權像上可見病灶邊緣特征性低信號區(qū),5例無明顯的周圍水腫,1例輕度水腫;GD-DTPA增強后有輕度強化。1例行全腦血管造影未見異常。常規(guī)和視頻腦電圖檢查5例可見在病灶區(qū)邊緣有棘慢波,1例僅有陣發(fā)性慢波。術前都已確診為運動區(qū)海綿狀血管瘤。

6、 6例均在立體定向引導下行海綿狀血管瘤全切除,術后病理證實為海綿狀血管瘤伴出血。5例無神經功能障礙,1例有左手的輕偏癱,6例病人術后2日可下床行走。6例術后均繼續(xù)服用抗癲癇藥,隨訪半年到3年均無癲癇發(fā)作,術后3月復查腦電圖6例均未見棘慢波,有2例1~2年停用抗癲癇藥仍無癲癇發(fā)作。 結論:對于以癲癇為首發(fā)癥狀的運動區(qū)皮層下海綿狀血管瘤,如無明顯的出血,病灶可以長期保持不變,但癲癇發(fā)作有增多趨勢;沿正常的解剖結構腦溝到達病變,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