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時代轉向中的微文化_6181.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微博、微信、微新聞、微視頻、微漫畫……人們的生活似乎被許多“微”名詞所包圍。這些以“微”開頭的名詞涵蓋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微博和“微的哲學”理念共同支撐,構成了“微文化”的核心意義。起源于網絡文字平臺的微小說,占據(jù)網絡數(shù)字圖像龍頭的微視頻,以及與大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微信和微公益,是當下幾種風頭正勁的“微文化”現(xiàn)象,它們的發(fā)展現(xiàn)狀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微文化”的流行趨勢?!拔⑽幕钡牧餍胁⒎鞘且环N“三分鐘熱度”的風潮,而是大眾的一種

2、生活方式。從名稱來看,一個“微”就將它與原先的文化所區(qū)分開來。這是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影響的一種審美趣味,當時代從現(xiàn)代轉向后現(xiàn)代,宏大敘事解構為微小敘事,“微文化”順勢而紅;而作為媒介文化的一員,“微文化”的流行與大眾媒介可謂息息相關。電子媒介時代,Web2.0構建了“能讀能寫的互聯(lián)網”,并隨著移動技術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的普及,自媒體的崛起與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成為了“微文化”紅遍大江南北的最大助力。然而,“微文化”作為一種流行的文化,仍然存

3、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微文化”的受眾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營造了一個“信息繭房”,趣味相投的小團體往往帶來了意見的“回音室”。而“微文化”由于建立在大眾媒介的基礎上,它具有部分傳統(tǒng)公共領域的特質,擴大了群眾參與的基數(shù),降低參與的門檻,卻又失去了傳統(tǒng)公共領域所強調的空間,模糊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公共領域究竟是被“微文化”重構還是像哈貝馬斯語所預言的那樣走向衰落,這個問題仍有待商榷。同樣值得思考的問題還包括,“微文化”的速食性決定了它的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